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5年5月27日星期三

占飛: 豬肉佬革命



學位貶值,「豬肉佬」卻薪酬急升,日薪由數年前的650元升至1000元。當大學生月薪僅1萬元,豬肉佬每周五天工作已穩袋2萬元。可惜因工作環境惡劣缺乏新血,業界建議改善形象,從今叫他們做「肉類分割技術員」。

按中文慣例,肉類分割技術「員」,像速遞員、售貨員、 打字員……以員字稱號的職業,除了議員或演員,普遍仍為基層員工。如果要提升位置,何不改用「師」字,像驗樓師、髮型師、品酒師、律師、會計師……即改名為「肉類分割技術師」,行嗎?

但等等,七個字是否太長——譬如說律師,斷不會自稱為「法律靈活鑽研師」;又或者會計師,不會名為「會計會核縮數師」;至於髮型師,更加不會累贅地稱為「髮型剪染電技術師」吧!那麼,將「肉類分割技術員」簡稱為「肉師」,又行嗎?

職業與人格無關

若嫌「師」不夠高級,那麼叫做乜乜家, 好像是藝術家、銀行家、舞蹈家,像王羲之字勢雄逸,自成一家,被頌讚為書法家。豬肉佬固然是專業人士,猶如莊子《庖丁解牛》裏的廚子深諳動物結構,「彼節 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因此,何不索性叫做「豬肉家」?

在平等年代,有句老話是職業無分貴賤,恐怕只是一種理想說法。好比網絡流傳一句話,大學生做援交女,與援交女做大學生,前者令人覺得淪落,後者卻是勵志。
香港精神是搵錢至上,因此「職業無分貴賤」屢屢被借用作擋箭牌,而《孟子.公孫丑上》的「術不可不慎也」就被大眾拋諸腦後了。

在這個故事裏,孟子說「矢人惟恐不傷人,函人惟恐傷人」。造箭的人怕弓箭不夠銳利,不能傷人;造盔甲的人則怕盔甲不夠堅硬,不能保護客人。職業不同,想法也有不同方向。孟子說「術不可不慎也」,便是指選擇職業要審慎。

職業有貴賤,亦有仁與不仁。但職業不能反映人格好壞。數年前佛山女童小悅悅被車輾斃,十八個冷血路人漠然無視,他們來自各行各業,有個男人被記者揪 出來,是店舖老闆,他打死不認看到小悅悅躺在地上——「如果我有看到我馬上死給你看都可以。」最後,將小悅悅拉在一旁的第十九個路人,是拾荒婦,她的名字 是陳賢妹。

自成一詞改形象

學位更泛濫的美國,前任紐約市長彭博兩年前發表「入哈佛不如做渠王」的求職忠告。他指出,通渠佬(或可詳細命名為「渠道暢順技術師」)非常好賺,一返工就搵錢,不用繳付學費,也毋須借到周身債。

看香港的大學生,畢業後月薪15000元者,交租吃喝交通付家用後,若還剩下3000元,別忘記要還「關窿」(Grant & Loan)。總之,年輕人是一身債,還完學費然後年年交稅,想上車時,若連去日本遊玩看兩場戲的享受也被視為貪婪,真是貨真價實的樓奴了。

豬肉佬是古老行業,宋代《清波雜錄》記錄三十六行,肉行就是其中之一。豬肉佬另一個現代叫法是「刀手」, 好一個殺氣騰騰的職名,像記者、編輯、導演、醫生、秘書、空中小姐都不是「員」或「師」或「家」,自成一詞,不是較「肉類分割技術員」更簡潔方便嗎?
這年代,靠職業銜頭虛張聲勢者大有人在。有次看新聞專訪,被訪者自稱為銀行家,看畢內文,卻發現那人只是管理銀行IT部門。

數年前有套日本電影名為《禮儀師之奏鳴曲》,將殯葬從業員提升至「禮儀師」,改善形象,果然大收宣傳之效,久不久就聽到有年輕人不怕忌諱投身殯儀服務。
香港基層員工缺乏,「豬肉佬」要起革命,洗碗工紮鐵工不妨也改名去——叫做「餐具專員」或「鐵枝工藝員」,皆大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