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4年3月30日星期日

練乙錚: 抗爭學台灣?發啷厲學大陸!韌性社會.《弈》

台灣人關注反《服貿》,害怕一旦「在陸台商」再加上「在台陸商」夾攻,美麗島就要淪陷;大陸人盯着失蹤航機搜索,強
國上下指着馬拉小國開罵,日本討了個便宜;香港人擔心政改搞不成,反失去言論自由;國家紛亂、思緒難平的時候,或可從經典中尋智慧;筆者選了《馬太福音7:8》推薦給大家。



台灣的「紅金政治」近了

台灣學生為反《服貿》「佔立」十多天,終於昨天在首都北市政治中心的中正區達到高潮。有史以來參與人數最高、號稱五十萬以上的「黑潮」,從大台北乃至整個台灣的四方八面湧至,表達了反《服貿》的憤慨與激情。所謂「黑潮」,本指常年由台灣東南面海域一直沿岸流往沖繩的太平洋環流;從南至北的流向,多少隱含着馬政府受到的壓力的來源。

輿情大比數站在學生那邊,連大企業家站出來說話,也是要政府和學生好好溝通,以至國民黨的公開立場不能不稍為軟化,但說她會真正讓步,為時尚早。港人隔岸觀火而港媒報道多着眼於「暴力」、「違法」等枝節問題上面,也許未能充分看到台灣人面對的危機有多深。

一回總統大選前夕,中共在台灣東南部沿海一帶的漁村裏以高於市價的錢,買起所有漁獲;此外,不少大陸有投資的台商,不論本省外省,在選戰關鍵時刻回到台灣,齊聲唱好國民黨。這些動作,無異幫助了國民黨繼續執政,卻同時令當選的馬英九染上「外來」色彩,並埋下導致今天台灣民主「脫序」、「出軌」的種籽。

起漁獲是一回事,全面的《服貿協議》則是更大的另一回事。協議通過之後,台灣商界得益者的錢更多是在大陸賺;大陸既成為台商衣食父母、更深更廣的利之所在,亦必會順勢進一步影響台商的兩岸政治取態。另一方面,從大陸來台開設大大小小服務企業的大陸人成為台灣勞工的僱主、台灣消費者的供給者,逐步掌握全台民生經濟命脈。在陸台商和在台陸商這兩股力量,將以其愈發雄厚的財力,分別尋求更多北京的「讓利」,以及台灣政府的更大程度、更全方位向大陸開放,形成「紅金政治」的惡性循環。影響所及,不會只是限於台灣東南部而是遍布全島,最終替北京貫徹「先經後政」。這個發展途徑包含的危機,台灣人很清楚。

權的外來成分加上「紅金」力量,勢將從台灣民主體制的內部將其瓦解;如此,台灣僅剩的健康力量只能從體制外反制。推動《服貿協議》,國民黨在議會裏予取予攜,直接反映形勢之惡劣,而學生「佔立」運動,就是這個形勢之下的第一步體制外反制行為。換句話說,爆發以「佔領」為主軸的「太陽花學運」,實在無可避免,因為體制很大程度上已經淪陷。

北京由胡錦濤開始,推行「以經圍政」對付台灣,當地商界和傳媒的一大片,已經成為俘虜。任何人在這兩年裏到過台灣、曾經和當地人深入交談過、感受到當地氣氛的,大概都會知道矛盾衝突很可能無可避免。有些港人認為,中共及其在港代理人近年所作所為,再加上大
水貨客淹沒香港,無疑對台灣提供了「示範單位」的作用,引發台人恐懼,於是爆發運動。香港的這種示範作用不是沒有,但影響頂多是邊際上的;主要的問題在於台灣內部的正負能量已經在短兵相接,《服貿協議》提供了這個攻防戰的第一個戰場。


然而,北京不可能沒有估計過「以經圍政」會有反彈,只不過以為會是由已經軟了一截的民進黨主導,難成氣候,沒想到敢站出來喊停的,竟是一批乳臭未乾的娃娃。

台灣這次發生的事,港人興趣甚濃,人大代表羅范卻很擔憂,馬上以大和尚身份勸喻香港的小和尚閉起眼睛不看不學,但恐怕已經無效。去年,「佔中」運動派人到台灣向施明德取經,香港左派指謂勾結台獨,盡情撻伐,氣勢如虹。不過,經過一年來的本土運動洗禮,港人心態已有微妙變化,向什麼人取經,不再由得你管;台港兩地的反陸心理連線已經打通,在年輕人當中尤甚。看台灣,一般港人也會漸漸覺得多有可學之處。學什麼呢?不一定只是學搞社運上街佔領。

《服貿協議》在台灣國會裏長期膠着甚或拉倒,可能性很大,但這都還不是結局,今年稍後的直轄市市長和市議員選舉、2016年初的總統大選,才會見真章。筆者認為,國民黨這次要退得夠,才能釋民眾的疑慮,「賣台」之說才會減弱,選舉才有望不失或小失。退得夠不夠,繫於接不接受學生四個訴求中的最關鍵一個:先進行《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的立法。有了這個法,台灣人才可安心一些,更會有信心和大陸重開《服貿》談判。這一步走出了,台灣對香港便多一個示範作用。泛民政黨和議員尤應爭取的,就是一個能夠有效規管港陸「融合」、有助守護香港的法例;追求這個切身利益,無異比搞絕食自殘有效,會獲得更多市民支持。


MH370博弈日本PR勝中國

MH370班機失蹤事件中,難客數目按來源地區計,以中國大陸最多;生命等價,故大陸博得最多的世人同情,港人亦可同聲一哭。不過,由於這些難客家屬及其他無直接相關的人士反應愈來愈激,已上升成為大國民族主義情緒,於國際上開始失分;日前發生大陸網民「發啷厲」,對居台灣馬籍歌手梁靜茹作各種不堪入耳的無端謾罵之後,東南亞華人圈裏更出現不利的反彈【註1】,助長大陸人這次得理不饒人的強國態度的,當然還有擺出同樣高姿態的政府官員。

國在這次航空事故中的表現的確差勁,世界各國輿論對此亦多所批評。不過,因為事件的確棘手,所涉資訊的高科技含量高,介入的國家數目多(維基百科算出提供搜救援助的國家一共22個,連孟加拉也出動兩艦一機),提議在不同地區進行海空搜索的國家不下半打,搜索海域三時五刻就換一個,馬國國內則還有政府領導、民航局、航空公司、機場指揮、文職人員與技術人員乃至與波音飛機公司之間的溝通問題。小國大概無此經驗,主事官員顧此失彼手忙腳亂說話前後矛盾,亦非不能理解,何堪指罵之為「真正兇手」?

馬國與北京因「南海九段線」有領土糾紛,關係早已存在問題,這次北京官民惡言相向,馬人更不是味道;坐享漁人之利的,明顯是好整以暇、於這次事件並無人命損失的日本。

馬關係本來就不錯。二次大戰時期,日軍入侵馬領土,但當時的「馬來亞」是英國殖民地,日本以建立「大東亞共榮圈」、驅趕霸佔亞洲的西方列強為名,竟得到當地民眾不少支持。二戰結束後的1962年,「大馬之父」馬哈蒂初次訪日,見日本舉國上下齊心搞經濟,國家管理井井有條人民彬彬有禮,完全為之傾倒【註2】。1982年,馬哈蒂為抗衡西方的影響力,提出「東望政策」(Look East Policy),與日本和韓國建立特別密切的關係,要求人民以日、韓兩國為榜樣,並特別向日本派遣大量留學生。2012年,兩國大事慶祝「東望政策」推出三十周年,進一步加深關係。筆者的日本學生當中,也有好幾個曾經選擇到馬國的大學交換學習一年,回來寫的長篇報告都非常正面。

近年,馬國大事開發油汽田,日本投資很重,更成為該國出產的天然氣的大買主。北京提出南海領土要求之後,日本有機可乘,更積極拉攏馬國。這次馬航事件,本與日本完全無關,但日本大打溫情牌,三日之內便答應派出自衞隊和海上保安廳的海空搜救力量,馬國對此十分受落。

「強國」無外交,北京的強硬取態,殊為笨拙。這次事故,有國民遇難的國家不止十個,包括美、法、加、奧、俄等大國,大陸最聰明的做法是「四両撥千斤」,就算自己默不作聲,這些國家也會給足壓力,馬國何敢怠慢?遇難者親屬情緒失控,人之常情;四周的網民暴露強國心態喊打喊殺,亦可視為愚昧之失,國之常情。但搞外交的官員也掌握不了分寸,在南海也讓日本乘虛而入割禾青,則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太高氣燄太低能也。


韌性社會

台灣民主列車因遇上路軌上的「大陸沙石」而脫序出軌,導致(輕度)流血,有人因此嘲笑民主制度不靈了。的確,民主遇上中共因素,不一定能夠及時抵擋於體制內,故體制之外的行動,或時有需要;問題是制度能否有足夠韌性,把經驗變成補救不足處的解方,讓社會重回一個改善了的體制。上面提到的《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立法,便可以是解方之一。

說到社會脫序出軌,其實最常發生的是大陸。且不說近年在黨中央發生的權力鬥爭如「胡江鬥」、「習薄鬥」,就看大陸各地頻繁出現的「群體性暴力事件」便很清楚:按百度百科提供的資料,1995年全年發生的群體性暴力事件約為一萬起;至2009年,已突破一年10起的超高數字。筆者粗略一算,十四年期間的年增幅為17%,遠高於同期間的「奇蹟GDP增幅」【註3】。據此,如果有一個全世界暴動之邦的排名,大陸恐怕
是龍頭大哥。引致這些暴力的原因,不外官商剝削、官逼民反。專制之下,大陸社會缺乏韌性,小事也會引致硬傷,只不過中共官方掩飾得比較好,百度也只是提供乾巴巴的數字而已。想圖文並茂看群體性事件實情,最好是上《大紀元》【註4】。

《弈》.前言

筆者最新的一本文章集,快將由天窗出版社出版。書的序言先放這裏跟讀者見面:

知不覺,放下《信報》主筆的工作到日本教學,已經五個年頭。期間,一直用「特約評論員」的名義為《信報》寫稿。起初,平均每周一篇,不定期。去年中,因為打算逐步淡出日本的教學,往後的時間會充裕一點,所以和《信報》約好,改為平均每周兩篇,見報時間也成為比較固定的周一和周四。本來想多元一點寫社會現象、生活體驗和經濟分析,另加一些其他題材,無奈政治逼人,結果超過一半的文字和香港政治問題有關。

兩年來的生活性文章,主要歸入去年出版的《臺灣騎乘記》;這一集裏的,於是或多或少都和政治有關。所涵蓋的時段,約為2011年特首選舉至今年年初。期間發生的重大政治事件,包括唐梁之爭、梁振英上台、特首私居僭建、「佔中」運動發起、廉署湯顯明不當開支、圍繞提委會的政改爭議、泛民分裂、港人身份認同與本土運動勃興、言論自由響警號,等等。

於所有有關議題,筆者都不缺席,唯獨是在特首梁氏僭建和廉署湯顯明瀆職二事上面,在對事件不齒和對港人不忍之間,竟無法下筆。 

說是評論當下政治,何嘗不也是做着一點歷史工作。

法國史學家托克維爾能夠寫出它的巨著,有兩個易為世人忽略了的原因:他利用史料眼光之獨到,以及他發掘史料之勤。關於後者,今人RobertT. Gannet Jr 的著作Tocqueville Unveiled: The Historian and His Sources for The Old Regime and the Revolution竟得用整整一百頁即接近全書一半的篇幅,逐點羅列托克維爾的《舊政權與大革命》原文裏的資料出處。事實上,托克維爾自己,亦在自己的那本書的序言裏,用了
四段文字周全地講出所用的資料從哪些方面蒐集得來,其中一段的開頭這樣說:「為了穿透到舊政權的心臟,……,我不僅讀了所有十八世紀的重要著作,還仔細看了很多不見經傳的書;這些書欠缺文采非匠心獨運故不能傳世,然其質樸無華不事雕琢之處,卻往往能更真確揭示那個時代的特質」。

回想起托克維爾這段文字,筆者一再悟到,每寫一篇評論、每查證一筆資料、每下筆寫好一個句子,其實都是不自覺地在為歷史見證。當今天的特區政府成為「舊政權」之後,史家要好好寫這段歷史,也會需要搜羅像筆者寫的這些「欠缺文采非匠心獨運故不能傳世」的文字做材料。然則,從事評論工作,雖枯燥無味而成效堪虞,亦豈能不費煞心力力求精確!

兩年來,筆者寫的評論文字,要比這本書裏選錄的多得多,天窗出版社的編輯去蕪存菁,獨具慧眼,編排組合,尤顯功夫。此外,成書過程裏,於少數個別文章的取捨,確曾有過某種誤會、遇到一些波折;可幸《信報》終歸善意滿盈,於版權事上尤其慷概,問題一一解決。對此,筆者心懷感激。

「因為凡祈求的,就得着;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馬太7:8)。

《氣短集》之三十四

《信報》特約評論員
【註1】報道見《主場新聞》的《不滿大馬政府處理馬航失蹤大陸網民遷怒梁靜茹》
【註2】馬哈蒂對此事的回憶見其FB網頁文章TheLook East Policyhttps://www.facebook.com/notes/d ... y/10151211087122529
【註3】數字見百度百科「群體性事件」條之「特徵」部分(http://www.baike.com/wiki/群体性事件)
【註4】「法輪功」辦的網站《大紀元》,在大陸的線人覆蓋面極廣,報道大陸群體性暴力事件可謂日日鮮(此類獨家消息,難有獨立第二來源佐證,用時要小心);寫此文時,即日(27日)新上網的是325日在大陸發生的45起事件的組圖(http://www.epochtimes.com/gb/14/3/27/n4116970.htm组图-大陆地方政府抢地--与村民冲突不断.html;十天之前(17日),則是這個http://www.epochtimes.com/gb/14/3/17/n4108533.htm组图-大陆多地发生抗强征强拆冲突事件.html?p=all。兩組圖片並無重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