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5年3月8日星期日

丘亦生:強積金的香港營



當下的香港,處於前所未有的撕裂狀態,大家動輒立場先行勢成水火,但若說仍然有一件事,可以真的叫做有一個香港營,立時可以團結大多數的,恐怕只有一個議題——強積金。

積金局年初就引入供款入息上下限的自動調節機制諮詢市場,該諮詢原於上周四截止,在截止前一天,有博客在網上「溫馨提示」,霎時間網民被「一言驚醒」,紛紛進入積金局的諮詢網頁「表態」,結果令積金局單日收到2.5萬份意見書,是之前過多月累積總和的五倍。


自動上調供款 迴響大

前沒有部署策劃,短短幾小時內便可以動員到這麼多人去表達意見,港人對強積金的牴觸情緒,由此可見一斑。查實,今次的改動,被理解成日後每兩年便會自動上 調供款入息上限,月薪高於三萬的打工仔,將首當其衝面對供款上升。不過,其實在現有機制下,只要未觸及這個供款入息上限,打工仔加人工時,亦同樣要「加 碼」供款。今次分別在於,過去調整時要經立法會,而新安排一通過,則變成自動機制,類似於港鐵(066)的票價可加可減,日後只要按本旨辦事,立法會無從 過問。

雖然並非沒有商榷的餘地,但能引起這麼大的迴響,我認為還是與強積金的負面印象有很大關係。十四年來,「回報低、收費貴」已深印腦海,這是結構性問題,全 世界都在面對,只是香港的情況特別來得尖銳罷了。去年底一個歐洲金融服務用家組織調查後發現,不少歐洲的私營退休基金,長期回報均相當不濟,其中一個問題 便是收費蠶蝕了太多回報。我早前亦曾引述,一九九零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William Sharpe曾發表論文,審視主動基金及指數基金的開支比率,並在一定的假設下,模擬兩種投資的長期淨回報表現,發現投資於低成本基金,將令退休時的積蓄 多逾兩成。

收費固然是回報殺手,但主動管理基金的表現乏善足陳也是令人沮喪的原因。先不論對沖基金的一敗塗地,去年道富銀行進行的一項調查指出,只有53%的投資 者,相信基金經理跑贏大市是基於技術而非運氣,有趣的是,同一條問題給基金業內人士答比例更低,只有42%業內人士相信跑贏大市是出於技術。

表現差 收費貴成死穴

實上,近年不少上了神壇的投資界明星如債王格羅斯、沽神John Paulson,都接連出錯導致光環黯淡,就算股神畢菲特,在最近的致股東的信件中,也承認投資有失誤,更被《經濟學人》揶揄搬龍門,由昔日向股東強調要 以每股資產淨值的表現來與大市比較,轉軚為用股價作指標,因前者過去六年已跑輸五年。

怪不得有人指,越來越難找到可以長線跑贏大市的基金經理,有研究基金表現的機構發現,你要找到一名連續五年跑贏大市的基金經理,機會率與擲毫連擲五次公的難度沒有兩樣。

由於未來回報是難以說得準的,但減收費對回報的好處,卻是必然的,故此減收費絕對是提高回報的王道。政府想自動增加打工仔的供款,也要說服他們這樣做是值得,不會倒錢落海。政府若不在收費模式上動動腦筋找找創新的空間,恐怕這個「香港營」將一路是頭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