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香港學者、政界人士、市民一再催促北京領導層及建制派人士提出真普選方案選舉特首之際,北京官方不但沒有正面、積極回應有關訴求,反而拋出一個不知所謂的「預選方案」來擾亂視聽。根據有關構想,特首候選人成功取得提名後要先由選舉委員會之類的小圈子選舉預選一次,然後才讓市民一人一票作選擇。透露方案的消息人士說這個安排既不違反《基本法》,又能篩走北京中央政府不接受的人選,確保不會出現中央不任命新當選特首的危機。
現時還未能確定形同「茅招」及「新路障」的預選機制是為了轉移視線,減輕壓力,還是真正有意推行的新安排;但北京官方的做法只會進一步加劇中港矛盾,毒化跟市民的關係,令香港的政治危機越鬧越大。
北京負責香港事務的官員不是第一次在政制發展問題上搞小動作或無故增加民主發展的障礙,最典型的例子是八九年六四鎮壓後提出的「一會兩局」方案。當時香港市民的民主意識大為高漲,從市民到民主派政團到港英立法局議員都希望加快政制發展步伐,包括要求立法局在九一年有半數直選議席。正當各界就議會的民主成份積極討論之際,深受北京官方器重的《基本法》諮詢委員會副主任羅德丞突然提出「一會兩局」方案,建議把九七後的立法會分成直選、功能組別兩個院,任何議案包括政府議案都要在兩院得到多數通過才能生效。由於香港從來沒有實行過「兩院制」,以往政改討論也沒有觸及,羅德丞的方案一出便登時殺政界及市民一個措手不及,並把整個政改討論重點從議會的民主成份轉向是否實行兩院制,是否引入分組投票。最終《基本法》沒有全盤引入「一會兩局」制或兩院制,只規定議員議案實行分組點票;但從政治效果而言,這個彷彿「石頭爆出來」的方案卻扭轉了六四鎮壓後北京在政改問題上的被動、捱打狀態,搶回主動權。可以說,羅德丞為北京立了大功,他後來更一度成為問鼎第一屆特首的熱門人選。
近期,爭取真普選方案成了最主要政治議題,法律學者戴耀廷先生更提出「佔領中環」的大型抗爭運動,希望凝聚民眾力量促使中央政府及建制派落實二○一七普選特首的承諾。在這樣洶湧的民意民情下,北京官方希望重施故技,搞一些小動作或提出新障礙改變討論焦點,扭轉捱打局面不是甚麼奇怪的事。只是,北京或建制派的「茅招」、「陰招」根本不會有作用,因為市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市民爭取民主的決心及勇氣是難以動搖的。
不管消息人士或建制派政團如何包裝,如何塗脂抹粉,所謂「預選機制」都不可能符合真普選的意義,都不可能跟民主選舉沾上甚麼邊。簡單來說,預選就是在提名規限以外再加一道關卡,再加一次篩選,讓少數人例如一千二百人的選委會或小圈子先就各合格候選人先作挑選。例如共有四個候選人符合提名條件,選委會便來一次預選,把其中兩個篩走,剩下兩個候選人成為合格候選人,再由市民以「一人一票」在二人中選出特首。由於小圈子選舉向來由北京操控,市民無權置喙,預選便等同讓北京篩選候選人,把她不合意、不認同的人排除在特首選舉外。換言之,市民根本沒有真正的選擇權,只能在北京欽點的人選中挑選一個當特首,而所謂一人一票普選只是為了確認北京的選擇,只是形式上的選舉,沒有實質的意義。像這樣的選舉怎麼可能是真普選?怎麼可能符合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呢?
至於把小圈子預選方案跟西方民主政制的預選相提並論更是荒謬。西方的政黨初選是為了推舉本黨的候選人,整個過程不但公開透明及讓黨員有充份參與,初選落敗的候選人更可以隨時脫離政黨以獨立候選人或其他身份角逐,不受任何限制。這跟建制派人士希望把泛民主派候選人完全排除在普選以外根本是兩碼子的事。
掌管香港事務的北京官員及建制派人士還是不要再拿「預選方案」這些騙人的玩意敷衍市民了,老老實實交代如何落實真普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