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4年9月8日星期一
梁慕嫻: 認識中共的所謂「承諾」
我對笑蜀先生主編《歷史的先聲—— 半個世紀前的莊嚴承諾》一書心存敬意,為他因此而遭遇到系列厄運深感難過。書中彙集了中共因要推翻國民黨奪取政權,在自己的報刊上登載要求實現自由民主人 權法治等,足以讓當時的知識人信以為真,上當受騙的言論。為歷史留下一個中共嚴重「違諾」的證據,讓後人認清中 共是一個怎樣的貨色。
十四年後,正當中共企圖破 壞「一國兩制」鯨吞香港,香港的高度自治,言論自由正以按月計的速度流失,港人正在負隅頑抗,誓要奪回自己的權利之際,本書在港再版有其深刻的意義。梁國 雄議員特別把《歷史的先聲》送給中聯辦主任張曉明,就是要提醒中共「對現承諾」。程翔先生更在《重讀歷史的先聲,拒絶假普 選》一文中把中共大言不慚,實牙實齒的文句列出,請看:
「實行憲政的先決條件,一是保障人民民主自由,二是開放黨禁,三是實行地方自治。」
「言論出版的自由是民主政治的基本要件,新聞自由是民主的標幟。」
「中國人民為爭取民主而努力,所要的自然是真貨,不是代用品。」
這些文字與現在民主運動的訴求何其相似呀!這真是一齣荒謬絶倫的歷史諷剌劇。
然而,我仍要指出,把中共 這些文字理解為「承諾」,是天大的誤會。中共從來沒有所謂「承諾」和「守諾」的概念,他們有的只是「政策」和「策略」,這些文字是政策的產物。如果我們從 道德倫理,誠信與謊言的觀念去認識中共這些文字,會錯誤地對中共存有幻想,以為中共曾經認同過,真心實意追求過自由民主憲 政,現在喝令他們遵守道德規範,兌現承諾是理所當然的。我們罵他們:你,無賴;你,騙子;你,發神經,講一套做一套,希望他們守諾改正。但他們卻無動於 衷,認為自己只是執行「政策」沒有「承諾」。這些普世價值的諾言,他絶對不能遵守亦不能解釋,這就是共產黨員毫無羞恥感性格的由來。而當他們偏不對現「承 諾」,決定流氓到底,我們便會變得束手無策,無能為力,失望幻滅而至放棄。(請參看拙著《我與香港地下黨》p.218)
毛澤東在1948年《關於情況的通報》一文中提出:「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各級領導同志務必充份注意,萬萬不可粗心大意。」這是中共沿用至今的指示,一個共產黨員的工作就只是執行黨的政策。梁振英也不會例外。
但是,中國共產黨的政策並不是一成不變的,為了黨的利益,每當新形勢出現時都會轉換新政策,他們的黨員在上一個政策下會講「人話」,在下一個政策時會講「鬼話」,沒有甚麼邏輯承傳可言。請回顧一下他們是怎樣翻雲覆雨地改變政策:
比如:中共建黨之初本為打倒資本主義,推翻國民黨奪取政權,建立共產主義工農共和國。但在抗日戰爭的新形勢下改變政策,組成與國民黨合作的統一戰線。(參閱拙著p.265)而《歷史的先聲》所登載的1941——1946年的文字,卻是國共內戰時期,這時的政策又改為號召民眾追求民主自由打倒國民黨,建立新中國了。
比如:中共建國初期召開政 治協商會議組織聯合政府,封官賜爵,許下憲政諾言,把那些知識人,民主人士,安撫得貼貼服服。誰知到了1954年就頒佈公私合營暫行條例,對私人工商企業 進行社會主義改造,變相沒收私人工商業者資產。在程翔先生引出的文句中顯示,當毛坐穏了江山時,就無賴地宣稱:「當然啦, 憲法制定是制定了,執行不執行,執行到甚麼程度,還是要以黨的指示為準。只有傻瓜和反黨份子才會脫離黨的領導,執行憲法。」
最近一年以來,香港市民大 概可以親身體會到中共政策變幻莫測的可怕了。現在回看可知,當年中英談判的時候,中共早已決心要香港社會主義回歸,但礙於港人被殖民百年,難於立即執行, 便定出:安撫民心,平穏過渡的策略,便有香港實行「一國兩制,高度自治,港人治港,發展資主義制度五十年不變」的政策出 台,讓港人誤以為這是民主回歸,不作反抗之想。現在應該明白,他們的概念不是「承諾」,而是「政策」,用廣東話說:「這樣講住先」。等到十六年後的今天形 勢大變:民建聯壯大了,幹部接班人培養了,新舊幹部上位了,最重要是地下黨員也已當上特首了。於是把治港策略改為:對香港這個資本主義社會進行社會主義改 造,而實施推行國民教育,加緊輿論鬥爭和執意施行鳥籠政改方案的政策也就陸續順理成章地出台了。
其實,認識中共的說法不是 「承諾」而是「政策」不是壞事,反而能讓我們看到希望。因為中共隨時因應時勢可以改變政策,只要我們能夠營造一個新形勢,針鋒相對,便可迫使中共改變政 策。怎樣才是新形勢?目前已在進行中的:改變鬥爭方式,改變行動口號,一批新領袖的興起,是一個方面。但最重要還是民情的高 漲。越來越多人看清中共的本質及梁振英背後的地下黨員身份;越來越多人挺身而出捍衛自由民主,勇於作出犠牲;越來越多各界領袖特別是商界富豪改變立場,批 評政府的不公不義;當越來越多人看到保衛香港這個資本主義社會與保衛自己利益的息息相關,而不惜投身自由民主行列的時候,中共就要被迫改變政策。請大聲疾 呼,號召群眾歸隊,這是目前最需要做的。
最近有一篇文章《為主而 活》投稿宗教刊物遭拒,說是「政治敏感」。宗教刊物也自我審查?我慨歎地說:「基督徒持守聖經中的公義精神不是搞政治。如果我們自我設限,傳播為中共度身 定做,得到中共認可的,刪去公義精神的福音,這種殘缺的福音所能做就的必是一批沒有戰鬥力的基督徒。」
同理,香港「真普聯」的三 軌政改方案,應是「缺一不可」的現在式,為破解篩選,非要「缺一不可」不可,是現在民主派要企硬的訴求。而「非缺一不可」則是將來式,聽說是因為預知政府 將來的方案必會「缺一」而預先宣定。請問一下,這有必要嗎?我們為甚麼要預先自我設限,為政府度身定做一個「非缺一不可」 的宣示?
正當一批又一批勇敢的民主鬥士不顧一切地跳進抵抗入侵的戰壕,忙於深挖掩體,加固沙包作出堅守的決心時,卻有人主張把三份一戰壕移後,設下一個決口讓入侵者進入,正是未曾短兵相接已經宣佈退卻,大大消弭眾勇士們的鬥志,是絕不可取的。
我在此呼籲所有追求民主自由的戰士們,要愛護「團結」像愛護自己的心臟一樣,把「團結」置於一切之首。營做一個團結的新形勢,迫使中共改變實行假普選的錯誤政策,還我們一個真普選。
安裕周記:待從頭
在可以說是幾乎早就知道結
果的星期天下午,面書滿是一片憤怒,更多的是把照片換作黑色。戴耀廷的說法是「香港民主運動黑暗的一天」,這話說到特別是經歷回歸談判以迄回歸後十七年今
天的一些人心坎,這些人情感上和理智上都難以接受三十多年的爭取變成今天這樣的結局。八月三十一日這個星期天,不論將來若何,都是香港民主歷程一個不能磨
滅的日子。
蔡子強在《明報》的憶懷引 發更多思考。我想起,八十年代中英談判時,中共完全沒法對香港巿民作有形保證,難道只憑深圳幾塊正在開發的爛地就要信你「港人治港」這四字?今天的年輕人 不能想像的是,最低限度在八十年代的前期與中期,中共雖仍是一黨專政,可當時那種氛圍令人感到這個受過十年極左思想愚弄的國家有著「覺今是而昨非」的決 心;包括蔡子強在內的當年大學生,朦朧中或許感覺中共的民主前景比處於黨禁報禁和「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的台灣為好。動員戡亂是什麼,我頭一次聽的時候 還在美國,台灣新聞局長是芝加哥大學歷史博士邵玉銘,他在紐約一個公開場合以英語一字一頓讀出殺氣騰騰的period of mobilization for the suppression of communist rebellion;當念到suppression這個字時,第一個音節特重,印象極深。動員勘亂是什麼,個人的體驗是朋友打算經台灣回港省親,在紐約申請過境台灣簽證時被打回頭,原因不明。之後才知道,他跟海外「異議分子」走得近,被人打小報告。
很難想像了吧。不過三十年,高壓管治下的兩蔣台灣今天會是如此民主自由。
人大框架出來之後這星期,熟悉的朋友從七天前的無語到這兩天走出來繼續爭 取下去,這一轉進比想像為快。爭取民主的過程本來就是這樣,只是未來的策略如何還會有相當爭論。參與民主運動的都應該知道,沒有一場由頂至踵的運動會現炒 現賣即叫即到,生活在快餐文化時代的人,習慣了時間和空間高度壓縮,以為三天兩頭即可臻此,事實是百年前的辛亥革命和近代的台灣民主化俱非如此。我常說的 一樁歷史:辛亥革命發生時,孫中山先生正在美國四出奔走籌款推動革命,他是在科羅拉多州丹佛巿一家旅館早上閱報才知革命成功。台灣則是另一例子,五十年代 之後,台灣是只有姓蔣的才能當總統的封建;八十年代,人們還以為國民黨必會千秋萬代,孰料蔣經國開放黨禁,黨外抗戰四十年的努力漸見成果。
日本的民主運動持久戰
當然,也不是所有運動的道路都是如此,這要持續不懈的耐性,不言輕退的信 念。日本六十年代初爆發反安保條約鬥爭,抗議岸信介政府與美國艾森豪威爾政府延續《日美安保條約》。一九六○年五月十九日,岸信介政府在自民黨控制國會的 情況下強行延續安保條約。六月,日本爆發大規模反政府運動,六月十五日,包括大學生、工人、農民等五百八十萬人舉行抗議示威。當晚,七千學生衝進國會與駐 屯重兵的警察機動隊發生激烈衝突,東京大學文學部女學生樺美智子被打死。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在小說《1Q84》也有描述這段情節,把樺美智子之死寫進小說並與小說主人翁小松拉上關係,「樺美智子被打死的時候,小松就在她身邊」。
即便如此,安保條約最後還 是通過了,並在十年後的第二次安保鬥爭中再度續期,今天依然生效。若是從短期鬥爭角度來說,窮十年的兩次反安保條約運動可謂失敗之極,不過從更綿長的意義 檢視,反安保運動至今生生不息,成為日本社會的良心彰顯。第一次安保鬥爭,岸信介找來黑社會頭子兒玉譽士夫拉攏黑幫住吉會等頭頭組成「支持艾森豪威爾訪日 委員會」,成員一萬八千人,企圖以黑勢力打擊反政府人士。結果這萬把人在幾百萬人面前變成一小撮,黑幫吃了大虧,自此不敢高調介入政治。日本社會一直有黑 幫角色,十七世紀民間故事《水戶黃門》不乏這類人身影。安保鬥爭之後,黑幫由此退出上層公開政治活動流轉至今。
台灣民主化的觀照意義
日本的爭取民主主義之路是六十年的持久戰,台灣的民主化發展之途對低氣壓 下的香港卻有一定參考價值。國民黨遷台後,蔣介石在反共氛圍下高壓統治,兒子蔣經國把在蘇聯留學時學得的政戰系統移植寶島,六四年裝甲兵團「湖口兵變」, 一個中校級政戰軍官繳走兵團副司令趙志華的佩槍,事後政戰軍官連升兩級至少將,自此政戰系統坐大。負責台灣內部保安的警備司令部則儼如納粹蓋世太保,作家 李敖說,他的作品印刷時必須保密,否則警總人員會到廠把書搶走。類似的貓捉老鼠遊戲經常發生,台灣在冷戰年代,不僅是美國的「不沉的航空母艦」,更是美國 阻止中共蘇聯外擴的打手,主子的冷戰搖身一變成為台灣島內反共的熱戰,華盛頓默許蔣家軍特統治。李敖的台灣大學同學劉大任憶述六十年代末赴美留學前夕的心 情,可視為昔日台灣白色恐怖的註腳:「這個即將陸沉的地方,怎麼跑出去?」
然而,類似的高壓始終無法壓倒島內的茁壯民主,蔣家長期實施戒嚴,禁止組 黨,非國民黨政界人士統稱「黨外」——這是中國近代史荒誕不經的一頁:光一個「黨」字即可代表執政國民黨而非其他黨派。五十年代初,黨外人士開始在地方選 舉間有所得;但國民黨輔選機器龐大,更有比「蛇齋餅糉」厲害得多的政府政策補足,黨外選舉工程吃力。不過,仍有黨外人物鍥而不捨,一步一足印,以「農村包 圍城巿」政治游擊戰,單挑一黨獨大的國民黨政權。這些勇士,其中不乏今天已成台灣民主道路的傳奇人物,包括先選上台北巿議員、再以高票當選立法院委員及國 大代表的康寧祥,黨外大老黃信介則遙作呼應。
這條漫長之路頗為唏噓。油站工人出身的康寧祥走的是議會挑戰建制的戰法, 儘管當時國民黨控制立法院及國民大會,康寧祥等黨外議員以大衛戰巨人歌利亞的勇氣面對國民黨。但在七十年代的台灣,康寧祥的打進建制內部戰略不為社會認 同,最親痛仇快的是他被喚作「康放水」,指他在政策論述傾向支持國民黨,有向政敵「放水」之嫌。儘管如此,以選舉進入建制的路愈走愈寬,最後建構成令國民 黨感到壓力的「朝小野大」格局,以立法院及地方議會黨外力量,挑戰威權統治。
康寧祥的農村包圍城巿
在長達數十年的時間,黨外 議員的信息幾乎難以在台灣大氣電波及印刷媒體得見。國民黨資源巨大,效力無遠弗屆,兩家全省大報《中國時報》報系及《聯合報》報系老闆余紀忠及王惕吾皆為 國民黨中常委,台灣的報禁規條對開設報社及報業用紙皆嚴格限制,客觀上收緊了第二種聲音的出現;三家電視台華視、中視及台視,不 是黨營便是政府或軍方控制,黨外在有限的空間無立錐之地,話語難以傳遞。精力充沛的康寧祥硬是在日常論政及黨外活動走出另一片天,尤其是他推動的刊物例如 《八十年代》、《首都早報》叫好叫座,膾炙人口,國民黨的八股文宣完全不是對手。
同一時期的台灣,黨外不止 康寧祥這一支,還有更加激進的獨派,這派以理論大師史明為首,推崇暴力革命。康史兩派理念不同,卻非勢不兩立,內地作家余杰以外來者身分端視康寧祥及史明 兩派後得出證言,指出台灣到後來發生的真正變革,在於康史兩派「犬牙交錯與融會貫通」。具體可以體現在美麗島系與新潮流系互為扞 格,互作融通,構成一股網羅各階層反對國民黨統治的巨大民間勢力。
二○ 一 三年,康寧祥自傳《台灣,打拼!》出版,五百多頁的內容引領出的是台灣黨外運動的韌性以及康寧祥的圓通。今天回看,康寧祥是大時代過客,他不是台人入局最 終得登大寶的李登輝,也不是天之驕子最後淪為伸手族的陳水扁。康寧祥沒有李登輝的謀略,李於一九九六年大選以參選人「必須大學畢業」的規例,逼退魅力超群 但中專程度的黃信介;也沒有陳水扁的年年台大第一名的優異生成績。康寧祥建立的功業是地方包圍中央策略,通過議會制衡行政部門。
香港今天若與七八十年代的 台灣相比,客觀條件不一樣:美國控制台灣武器供應令蔣家大感壓力,對黨外活動難施重手整治,某程度留出了民主發展空間。但在另一邊,國民黨強勢控制行政部 門及大部分立法院議席,於這方面而言,香港泛民似乎比當年的康寧祥條件稍好。民主之路從來沒有複製,台灣民主是抗戰四十年,香港 泛民的民主之戰現在只是新階段開始,勉強來說,相同的是在野一方面對的是強大的執政機器。
梁啟超的台灣證言
台港民主之路如何驗證比 併,不可能馬上就有答案。不過,一向被視為台灣民主運動溫和派始祖的康寧祥在《台灣,打拼!》特別提到一個人,那是梁啟超。上世紀初梁啟超與台灣反日派林 獻堂的長篇對話,成為台灣人民爭取民主一整世紀的格言,梁當時斷言清廷不會讓台灣在脫離日本後完全自治,建議研究愛爾蘭的溫和自治 模式。回憶錄中,康寧祥在總結一己爭取民主歷程對梁啟超念茲在茲,不在於梁啟超遊歷寶島後寫下如今原稿佚失的五十萬字《台灣遊記》,而是台灣民主圭臬的 「台灣前途要靠台灣人打拼」這句話。
蔡子強在《明報》的憶懷引 發更多思考。我想起,八十年代中英談判時,中共完全沒法對香港巿民作有形保證,難道只憑深圳幾塊正在開發的爛地就要信你「港人治港」這四字?今天的年輕人 不能想像的是,最低限度在八十年代的前期與中期,中共雖仍是一黨專政,可當時那種氛圍令人感到這個受過十年極左思想愚弄的國家有著「覺今是而昨非」的決 心;包括蔡子強在內的當年大學生,朦朧中或許感覺中共的民主前景比處於黨禁報禁和「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的台灣為好。動員戡亂是什麼,我頭一次聽的時候 還在美國,台灣新聞局長是芝加哥大學歷史博士邵玉銘,他在紐約一個公開場合以英語一字一頓讀出殺氣騰騰的period of mobilization for the suppression of communist rebellion;當念到suppression這個字時,第一個音節特重,印象極深。動員勘亂是什麼,個人的體驗是朋友打算經台灣回港省親,在紐約申請過境台灣簽證時被打回頭,原因不明。之後才知道,他跟海外「異議分子」走得近,被人打小報告。
很難想像了吧。不過三十年,高壓管治下的兩蔣台灣今天會是如此民主自由。
人大框架出來之後這星期,熟悉的朋友從七天前的無語到這兩天走出來繼續爭 取下去,這一轉進比想像為快。爭取民主的過程本來就是這樣,只是未來的策略如何還會有相當爭論。參與民主運動的都應該知道,沒有一場由頂至踵的運動會現炒 現賣即叫即到,生活在快餐文化時代的人,習慣了時間和空間高度壓縮,以為三天兩頭即可臻此,事實是百年前的辛亥革命和近代的台灣民主化俱非如此。我常說的 一樁歷史:辛亥革命發生時,孫中山先生正在美國四出奔走籌款推動革命,他是在科羅拉多州丹佛巿一家旅館早上閱報才知革命成功。台灣則是另一例子,五十年代 之後,台灣是只有姓蔣的才能當總統的封建;八十年代,人們還以為國民黨必會千秋萬代,孰料蔣經國開放黨禁,黨外抗戰四十年的努力漸見成果。
日本的民主運動持久戰
當然,也不是所有運動的道路都是如此,這要持續不懈的耐性,不言輕退的信 念。日本六十年代初爆發反安保條約鬥爭,抗議岸信介政府與美國艾森豪威爾政府延續《日美安保條約》。一九六○年五月十九日,岸信介政府在自民黨控制國會的 情況下強行延續安保條約。六月,日本爆發大規模反政府運動,六月十五日,包括大學生、工人、農民等五百八十萬人舉行抗議示威。當晚,七千學生衝進國會與駐 屯重兵的警察機動隊發生激烈衝突,東京大學文學部女學生樺美智子被打死。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在小說《1Q84》也有描述這段情節,把樺美智子之死寫進小說並與小說主人翁小松拉上關係,「樺美智子被打死的時候,小松就在她身邊」。
即便如此,安保條約最後還 是通過了,並在十年後的第二次安保鬥爭中再度續期,今天依然生效。若是從短期鬥爭角度來說,窮十年的兩次反安保條約運動可謂失敗之極,不過從更綿長的意義 檢視,反安保運動至今生生不息,成為日本社會的良心彰顯。第一次安保鬥爭,岸信介找來黑社會頭子兒玉譽士夫拉攏黑幫住吉會等頭頭組成「支持艾森豪威爾訪日 委員會」,成員一萬八千人,企圖以黑勢力打擊反政府人士。結果這萬把人在幾百萬人面前變成一小撮,黑幫吃了大虧,自此不敢高調介入政治。日本社會一直有黑 幫角色,十七世紀民間故事《水戶黃門》不乏這類人身影。安保鬥爭之後,黑幫由此退出上層公開政治活動流轉至今。
台灣民主化的觀照意義
日本的爭取民主主義之路是六十年的持久戰,台灣的民主化發展之途對低氣壓 下的香港卻有一定參考價值。國民黨遷台後,蔣介石在反共氛圍下高壓統治,兒子蔣經國把在蘇聯留學時學得的政戰系統移植寶島,六四年裝甲兵團「湖口兵變」, 一個中校級政戰軍官繳走兵團副司令趙志華的佩槍,事後政戰軍官連升兩級至少將,自此政戰系統坐大。負責台灣內部保安的警備司令部則儼如納粹蓋世太保,作家 李敖說,他的作品印刷時必須保密,否則警總人員會到廠把書搶走。類似的貓捉老鼠遊戲經常發生,台灣在冷戰年代,不僅是美國的「不沉的航空母艦」,更是美國 阻止中共蘇聯外擴的打手,主子的冷戰搖身一變成為台灣島內反共的熱戰,華盛頓默許蔣家軍特統治。李敖的台灣大學同學劉大任憶述六十年代末赴美留學前夕的心 情,可視為昔日台灣白色恐怖的註腳:「這個即將陸沉的地方,怎麼跑出去?」
然而,類似的高壓始終無法壓倒島內的茁壯民主,蔣家長期實施戒嚴,禁止組 黨,非國民黨政界人士統稱「黨外」——這是中國近代史荒誕不經的一頁:光一個「黨」字即可代表執政國民黨而非其他黨派。五十年代初,黨外人士開始在地方選 舉間有所得;但國民黨輔選機器龐大,更有比「蛇齋餅糉」厲害得多的政府政策補足,黨外選舉工程吃力。不過,仍有黨外人物鍥而不捨,一步一足印,以「農村包 圍城巿」政治游擊戰,單挑一黨獨大的國民黨政權。這些勇士,其中不乏今天已成台灣民主道路的傳奇人物,包括先選上台北巿議員、再以高票當選立法院委員及國 大代表的康寧祥,黨外大老黃信介則遙作呼應。
這條漫長之路頗為唏噓。油站工人出身的康寧祥走的是議會挑戰建制的戰法, 儘管當時國民黨控制立法院及國民大會,康寧祥等黨外議員以大衛戰巨人歌利亞的勇氣面對國民黨。但在七十年代的台灣,康寧祥的打進建制內部戰略不為社會認 同,最親痛仇快的是他被喚作「康放水」,指他在政策論述傾向支持國民黨,有向政敵「放水」之嫌。儘管如此,以選舉進入建制的路愈走愈寬,最後建構成令國民 黨感到壓力的「朝小野大」格局,以立法院及地方議會黨外力量,挑戰威權統治。
康寧祥的農村包圍城巿
在長達數十年的時間,黨外 議員的信息幾乎難以在台灣大氣電波及印刷媒體得見。國民黨資源巨大,效力無遠弗屆,兩家全省大報《中國時報》報系及《聯合報》報系老闆余紀忠及王惕吾皆為 國民黨中常委,台灣的報禁規條對開設報社及報業用紙皆嚴格限制,客觀上收緊了第二種聲音的出現;三家電視台華視、中視及台視,不 是黨營便是政府或軍方控制,黨外在有限的空間無立錐之地,話語難以傳遞。精力充沛的康寧祥硬是在日常論政及黨外活動走出另一片天,尤其是他推動的刊物例如 《八十年代》、《首都早報》叫好叫座,膾炙人口,國民黨的八股文宣完全不是對手。
同一時期的台灣,黨外不止 康寧祥這一支,還有更加激進的獨派,這派以理論大師史明為首,推崇暴力革命。康史兩派理念不同,卻非勢不兩立,內地作家余杰以外來者身分端視康寧祥及史明 兩派後得出證言,指出台灣到後來發生的真正變革,在於康史兩派「犬牙交錯與融會貫通」。具體可以體現在美麗島系與新潮流系互為扞 格,互作融通,構成一股網羅各階層反對國民黨統治的巨大民間勢力。
二○ 一 三年,康寧祥自傳《台灣,打拼!》出版,五百多頁的內容引領出的是台灣黨外運動的韌性以及康寧祥的圓通。今天回看,康寧祥是大時代過客,他不是台人入局最 終得登大寶的李登輝,也不是天之驕子最後淪為伸手族的陳水扁。康寧祥沒有李登輝的謀略,李於一九九六年大選以參選人「必須大學畢業」的規例,逼退魅力超群 但中專程度的黃信介;也沒有陳水扁的年年台大第一名的優異生成績。康寧祥建立的功業是地方包圍中央策略,通過議會制衡行政部門。
香港今天若與七八十年代的 台灣相比,客觀條件不一樣:美國控制台灣武器供應令蔣家大感壓力,對黨外活動難施重手整治,某程度留出了民主發展空間。但在另一邊,國民黨強勢控制行政部 門及大部分立法院議席,於這方面而言,香港泛民似乎比當年的康寧祥條件稍好。民主之路從來沒有複製,台灣民主是抗戰四十年,香港 泛民的民主之戰現在只是新階段開始,勉強來說,相同的是在野一方面對的是強大的執政機器。
梁啟超的台灣證言
台港民主之路如何驗證比 併,不可能馬上就有答案。不過,一向被視為台灣民主運動溫和派始祖的康寧祥在《台灣,打拼!》特別提到一個人,那是梁啟超。上世紀初梁啟超與台灣反日派林 獻堂的長篇對話,成為台灣人民爭取民主一整世紀的格言,梁當時斷言清廷不會讓台灣在脫離日本後完全自治,建議研究愛爾蘭的溫和自治 模式。回憶錄中,康寧祥在總結一己爭取民主歷程對梁啟超念茲在茲,不在於梁啟超遊歷寶島後寫下如今原稿佚失的五十萬字《台灣遊記》,而是台灣民主圭臬的 「台灣前途要靠台灣人打拼」這句話。
餵豬的餿水給人吃!/文﹕南方朔
今日是中秋節,根據台灣目前的習俗,幾乎多數家庭都會買許多肉類來月下烤肉,也買許多點心零食同歡。中秋節是個消費很旺的節日。
但今年的中秋節卻變得很不一樣。因為就在中秋節前的9月4日,台灣突然爆發了「餿水油風暴」。台灣南部的屏東,有一家賣油的公司,到各地去收購飲食廢物的餿水及皮革的廢油,然後將這些廢油加工過濾,表面弄乾淨後,他將這些油冒充是豬油,出售給專門經營豬油生意的強冠公司,而強冠公司又把這種餿水油賣給全台灣各地的食品業者。
這次的餿水油事件,之所以立刻形成了「風暴」,是有原因的﹕
(一)就質量而言,它的原材料都是餐廳剩下的廢物以及屠宰場的廢物,然後將這些廢物中的油脂抽出和加工,這種油的品質必然極為惡劣,可能含有各種毒素、重金屬,以及氧化膽固醇等有害健康的成分。
(二)就數量而言,這家公司從今年3月起,這種餿水油已生產了683公噸油,分別賣給了台灣235家食品公司,截至目前已知道,台灣著名的許多製餅、製造點心麵包,以及製造醬料的公司,例如味王、奇美、85度C,以及盛香珍、李鵠餅店等全都用這種有問題的油。這等於全台灣的月餅、鳳梨酥、肉鬆、肉乾、烤肉醬,各種速食都蒙上了陰影。因此中秋節本來要買東西的,全都裹足不前。因此今年的中秋節,遂成了市面買氣最差的節日。
餿水油風暴 塑化劑後最大飲食危機
今年中秋節之前,台灣發生「餿水油」風暴,論事件的嚴重性,此案可以算是 繼塑化劑之後最大的飲食危機。近年來台灣的食物問題不斷,先後已有過塑化劑、劣質米冒充優質米、毒澱粉、有毒添加物、人工香精、有毒食用油等案件。但論惡 心程度,這次的餿水油風暴可稱第一。所謂的「餿水」,在漢語中,主要是指廚餘之類的廢物。家庭或餐廳吃剩的食物湯湯水水,通稱為「餿水」,其中所含有的油 脂,由於混雜了太多的雜物,如果要回收,頂多拿來作工業用。裝餿水的鐵桶,髒臭無比。但台灣的不肖商人,卻去收購這種餿水,又去屠宰場收購丟棄的豬皮等, 收其中殘存的油脂,一起提煉出來,冒充正常的豬油。這種豬油,由於品質惡劣而有安全上的風險,任何稍有良知的商人,一定不會販售,但台灣的商人為了貪圖這 種油的便宜,用這種油即可以降低成本,增加利潤,所以差不多全台灣的糕餅點心公司都買這種油來使用。台灣早在30年前,即1985年發生過一次餿水油風暴,現在過了30年,同樣的事件又起。台灣的油脂安全,簡直是在走回頭路!
近年來,台灣的食品問題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現危機,而且嚴重性也在升高,餿水這種東西,以前的人都是收集起來養豬,現在居然收集起來,處理後給人食用,這真是不可思議的現象,對這件事,一定要去檢討它的原因及後果。
(一)近年來台灣經濟在惡化,尤其是中產薪資所得一直在向下沉淪。薪資已跌回16、17年前水準。由於薪水工資在下跌,中低收入者最大的飲食支出遂出現很大的壓力,它們不敢漲價,一漲價就影響銷售,所以製造方便麵的,製造點心小吃、肉鬆肉醬、調味料的,自然在節省支出上動腦筋,近年來食品危機事件不斷發生,其目的就是為了削減支出,增加利潤。
食品近年多銷大陸 鼓勵奸商作弊
(二)台灣以前的加工食 品,主要都是賣美歐,美歐食品管理較嚴,台灣廠商不太敢亂來,一旦被查獲有問題,處罰極重。而近年來台灣的食品主要賣中國及中國觀光客,中國的食品管理剛 剛起步,由毒奶粉事件、由老鼠肉冒充豬肉、由月餅饀過了一年還拿出來賣,可見中國的食品管理極為落後。因此對台灣的食品業者,等於找到了一個冒險賺錢的新 大陸,東西只要不立刻吃死人,在中國都可通行無阻。中國這個市場缺乏了食品的有效管理,也鼓勵了台灣廠商作弊的習性。就以這次餿水油風暴,香港的美心西餅 等就已被波及,澳門的進口商大興糧油食品公司也受害,相信在中國當地,情况可能更嚴重,餿水油風暴,已徹底砸了台灣食品的招牌!
(三)食品的安全管理,必 須政府要有極強的看門能力,政府的食品檢驗機構及設備要非常充分,要隨時抽樣。但今天的台灣,卻是政府最沒有能力的時刻,當政府沒有能力看門,奸商們遂個 個鋌而走險,這次餿水油風暴,台灣的大食品公司幾乎全部都涉及,這些公司很多都是百億等級的超大公司,它們已是超富階級,卻仍在靠餿水油要賺更多錢。在餿 水油風暴上,人們已看到了台灣商人道德之敗壞!
餿水油風暴還在發展中,台灣許多方便麵、肉鬆、肉乾、糕點、罐頭、糉子、月餅、鳳梨酥、烤肉醬,都被掃到。以前拿來餵豬的餿水,現在用來給人吃,難怪今年的中秋節,已完全走了調!
但今年的中秋節卻變得很不一樣。因為就在中秋節前的9月4日,台灣突然爆發了「餿水油風暴」。台灣南部的屏東,有一家賣油的公司,到各地去收購飲食廢物的餿水及皮革的廢油,然後將這些廢油加工過濾,表面弄乾淨後,他將這些油冒充是豬油,出售給專門經營豬油生意的強冠公司,而強冠公司又把這種餿水油賣給全台灣各地的食品業者。
這次的餿水油事件,之所以立刻形成了「風暴」,是有原因的﹕
(一)就質量而言,它的原材料都是餐廳剩下的廢物以及屠宰場的廢物,然後將這些廢物中的油脂抽出和加工,這種油的品質必然極為惡劣,可能含有各種毒素、重金屬,以及氧化膽固醇等有害健康的成分。
(二)就數量而言,這家公司從今年3月起,這種餿水油已生產了683公噸油,分別賣給了台灣235家食品公司,截至目前已知道,台灣著名的許多製餅、製造點心麵包,以及製造醬料的公司,例如味王、奇美、85度C,以及盛香珍、李鵠餅店等全都用這種有問題的油。這等於全台灣的月餅、鳳梨酥、肉鬆、肉乾、烤肉醬,各種速食都蒙上了陰影。因此中秋節本來要買東西的,全都裹足不前。因此今年的中秋節,遂成了市面買氣最差的節日。
餿水油風暴 塑化劑後最大飲食危機
今年中秋節之前,台灣發生「餿水油」風暴,論事件的嚴重性,此案可以算是 繼塑化劑之後最大的飲食危機。近年來台灣的食物問題不斷,先後已有過塑化劑、劣質米冒充優質米、毒澱粉、有毒添加物、人工香精、有毒食用油等案件。但論惡 心程度,這次的餿水油風暴可稱第一。所謂的「餿水」,在漢語中,主要是指廚餘之類的廢物。家庭或餐廳吃剩的食物湯湯水水,通稱為「餿水」,其中所含有的油 脂,由於混雜了太多的雜物,如果要回收,頂多拿來作工業用。裝餿水的鐵桶,髒臭無比。但台灣的不肖商人,卻去收購這種餿水,又去屠宰場收購丟棄的豬皮等, 收其中殘存的油脂,一起提煉出來,冒充正常的豬油。這種豬油,由於品質惡劣而有安全上的風險,任何稍有良知的商人,一定不會販售,但台灣的商人為了貪圖這 種油的便宜,用這種油即可以降低成本,增加利潤,所以差不多全台灣的糕餅點心公司都買這種油來使用。台灣早在30年前,即1985年發生過一次餿水油風暴,現在過了30年,同樣的事件又起。台灣的油脂安全,簡直是在走回頭路!
近年來,台灣的食品問題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現危機,而且嚴重性也在升高,餿水這種東西,以前的人都是收集起來養豬,現在居然收集起來,處理後給人食用,這真是不可思議的現象,對這件事,一定要去檢討它的原因及後果。
(一)近年來台灣經濟在惡化,尤其是中產薪資所得一直在向下沉淪。薪資已跌回16、17年前水準。由於薪水工資在下跌,中低收入者最大的飲食支出遂出現很大的壓力,它們不敢漲價,一漲價就影響銷售,所以製造方便麵的,製造點心小吃、肉鬆肉醬、調味料的,自然在節省支出上動腦筋,近年來食品危機事件不斷發生,其目的就是為了削減支出,增加利潤。
食品近年多銷大陸 鼓勵奸商作弊
(二)台灣以前的加工食 品,主要都是賣美歐,美歐食品管理較嚴,台灣廠商不太敢亂來,一旦被查獲有問題,處罰極重。而近年來台灣的食品主要賣中國及中國觀光客,中國的食品管理剛 剛起步,由毒奶粉事件、由老鼠肉冒充豬肉、由月餅饀過了一年還拿出來賣,可見中國的食品管理極為落後。因此對台灣的食品業者,等於找到了一個冒險賺錢的新 大陸,東西只要不立刻吃死人,在中國都可通行無阻。中國這個市場缺乏了食品的有效管理,也鼓勵了台灣廠商作弊的習性。就以這次餿水油風暴,香港的美心西餅 等就已被波及,澳門的進口商大興糧油食品公司也受害,相信在中國當地,情况可能更嚴重,餿水油風暴,已徹底砸了台灣食品的招牌!
(三)食品的安全管理,必 須政府要有極強的看門能力,政府的食品檢驗機構及設備要非常充分,要隨時抽樣。但今天的台灣,卻是政府最沒有能力的時刻,當政府沒有能力看門,奸商們遂個 個鋌而走險,這次餿水油風暴,台灣的大食品公司幾乎全部都涉及,這些公司很多都是百億等級的超大公司,它們已是超富階級,卻仍在靠餿水油要賺更多錢。在餿 水油風暴上,人們已看到了台灣商人道德之敗壞!
餿水油風暴還在發展中,台灣許多方便麵、肉鬆、肉乾、糕點、罐頭、糉子、月餅、鳳梨酥、烤肉醬,都被掃到。以前拿來餵豬的餿水,現在用來給人吃,難怪今年的中秋節,已完全走了調!
丘亦生:敢於對抗的金融中心
中共正式撕漽給予香港民主普選的承諾,明確規定以後的行政長官選舉,都要先經過由小圈子組成、北京充份控制的提名委員會,篩選候選人,然後才交由香港人投票。這種民主偽裝,一文不值,香港人不收貨,是必然的;繼續爭取一個真正的民主政制,從而解決香港的政治矛盾,是必須的。
不過在過去一周,勸香港人放棄政治爭拗、保住經濟的論調,又再出現,而且特別圍繞香港能否維持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做文章。有稱香港人為爭取民主,不惜與北京對抗,將損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又有反過來指,隨着上海、前海等地的崛起,中國對香港這個金融中心的倚賴漸少,香港人沒有籌碼向北京爭取甚麼。澳新銀行(ANZ)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師劉利剛,在《金融時報》中文網站發表的一篇文章,是其中一個例子。
搞清誰令香港優勢消失
劉利剛寫道,試圖用「佔領中環」的手段來影響香港金融中心的正常運作,進而來逼迫北京中央政府就範並同意泛民提議的普選提名程序,會「提升香港的政治風險,並影響香港未來的發展方向。政治風險的飆升,將不可避免地影響未來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他又提出,「如果一個民選的香港政府不斷挑戰中央政府的底線,不能與內地達成和諧的政治生態,未來其國際金融中心的位置也將受到嚴重削弱。這一過程中,作為香港最為關鍵的競爭對手,上海將是最大的贏家。」劉稱有一個很明顯的共識,「是香港的相對優勢正在逐步喪失,上海正在迎頭趕上。」他相信伴隨着大陸相關改革的推進和資本市場的開放,上海金融中心的地位也會很快超越香港。
他的結論是,「如果香港出現更加複雜的政治環境,層出不窮的公民抗命,不斷地與中央政府對抗和對《基本法》的蔑視,其原有的司法制度的優勢將不可避免地消失殆盡……與其他國際金融中心相比,香港的相對衰落也許已經開始。」
我不明白,香港人據理力爭一個真普選制度,挑戰北京無理的「底線」,要求中共履行承諾「找數」,如何會使「原有的司法制度的優勢」消失殆盡?我想知道,香港的相對優勢如果真的正在逐步喪失,究竟是源自與北京對抗,還是因為過於想與內地和諧相處而盲目靠攏、融合呢?
英國雜誌《經濟學人》早前有文章如此一問:「Unequal before the law?」指出中國政府在去年起,多次以反壟斷之名,搜查外商辦事處,向外商徵收巨額罰款,被質疑沒有公正的法律程序,而且刻意針對外資。《經濟學人》又提到,中國大陸過去數星期的掃毒風暴,執法機關似乎特別針對外國人,隨意在北京酒吧找人驗毒,同樣沒有任何公正程序可言。
在中國的外商,近年越來越能體會到,中國式的法治,是為中共政治需要又或內地權貴利益集團而設;無論個人抑或企業,想在中國尋求法律上的程序公義,是緣木求魚。
法律監管 成就今日地位
中國知名經濟學家許小年,數年前曾斷言:上海永遠趕不上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香港不要擔心。他說:「造就國際金融中心的不是GDP,不是你的港口、機場,不是你的電腦系統有多發達,不是你的辦公大樓有多少。造就國際金融中心的是甚麼?是軟實力,是法律體系,是監管體系,是信用、國際化的信用,是和國際操作的接軌,是國際化的人才,是國際化的business process。」許小年說得明白,一個金融中心的成長和確立,靠的是法律,有效保護各方權益的法律;靠的是透明的、高效的監管體系;這些制度因素決定了一個城市能不能成為國際金融中心。
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當然不斷遭遇威脅,絕非不要擔心;但威脅不會是來自堅持和平的佔領中環行動,也不是因抗衡北京干預的努力。我們應擔心的威脅,是香港法官被要求愛國,香港媒體被收編、滅聲,中環逐步被紅色金融資本佔領,黨員、太子黨、黨國企業幹部紛紛加入各個政府諮詢和監管機構……
三年前,我在這個「金融中心」版面的第一篇文章裏,寫下了這段文字:「跟內地融合的過程中,香港失去自己的信念,走向『中國化』,這是香港人的悲哀。內地旅行團團友在香港跟導遊爭執,結果是香港旅行社賠錢了事,一句『息事寧人』,令香港人心碎。香港人連自己最引以為傲的司法系統也不相信,加上旁觀者不覺這種解決方法有甚麼不妥,息事寧人變得理所當然。香港人在一些重要事情上立場企得不夠硬,其他香港人不大聲喝止,我們向後退一步,再退一步,很快便退到內地常用的處事方法。」
三年後,情況似乎更難樂觀。香港要保有司法獨立、法治精神、資訊自由、公平監管等支撐金融中心的要素,保住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我們要敢於對抗,而非不對抗。
不過在過去一周,勸香港人放棄政治爭拗、保住經濟的論調,又再出現,而且特別圍繞香港能否維持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做文章。有稱香港人為爭取民主,不惜與北京對抗,將損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又有反過來指,隨着上海、前海等地的崛起,中國對香港這個金融中心的倚賴漸少,香港人沒有籌碼向北京爭取甚麼。澳新銀行(ANZ)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師劉利剛,在《金融時報》中文網站發表的一篇文章,是其中一個例子。
搞清誰令香港優勢消失
劉利剛寫道,試圖用「佔領中環」的手段來影響香港金融中心的正常運作,進而來逼迫北京中央政府就範並同意泛民提議的普選提名程序,會「提升香港的政治風險,並影響香港未來的發展方向。政治風險的飆升,將不可避免地影響未來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他又提出,「如果一個民選的香港政府不斷挑戰中央政府的底線,不能與內地達成和諧的政治生態,未來其國際金融中心的位置也將受到嚴重削弱。這一過程中,作為香港最為關鍵的競爭對手,上海將是最大的贏家。」劉稱有一個很明顯的共識,「是香港的相對優勢正在逐步喪失,上海正在迎頭趕上。」他相信伴隨着大陸相關改革的推進和資本市場的開放,上海金融中心的地位也會很快超越香港。
他的結論是,「如果香港出現更加複雜的政治環境,層出不窮的公民抗命,不斷地與中央政府對抗和對《基本法》的蔑視,其原有的司法制度的優勢將不可避免地消失殆盡……與其他國際金融中心相比,香港的相對衰落也許已經開始。」
我不明白,香港人據理力爭一個真普選制度,挑戰北京無理的「底線」,要求中共履行承諾「找數」,如何會使「原有的司法制度的優勢」消失殆盡?我想知道,香港的相對優勢如果真的正在逐步喪失,究竟是源自與北京對抗,還是因為過於想與內地和諧相處而盲目靠攏、融合呢?
英國雜誌《經濟學人》早前有文章如此一問:「Unequal before the law?」指出中國政府在去年起,多次以反壟斷之名,搜查外商辦事處,向外商徵收巨額罰款,被質疑沒有公正的法律程序,而且刻意針對外資。《經濟學人》又提到,中國大陸過去數星期的掃毒風暴,執法機關似乎特別針對外國人,隨意在北京酒吧找人驗毒,同樣沒有任何公正程序可言。
在中國的外商,近年越來越能體會到,中國式的法治,是為中共政治需要又或內地權貴利益集團而設;無論個人抑或企業,想在中國尋求法律上的程序公義,是緣木求魚。
法律監管 成就今日地位
中國知名經濟學家許小年,數年前曾斷言:上海永遠趕不上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香港不要擔心。他說:「造就國際金融中心的不是GDP,不是你的港口、機場,不是你的電腦系統有多發達,不是你的辦公大樓有多少。造就國際金融中心的是甚麼?是軟實力,是法律體系,是監管體系,是信用、國際化的信用,是和國際操作的接軌,是國際化的人才,是國際化的business process。」許小年說得明白,一個金融中心的成長和確立,靠的是法律,有效保護各方權益的法律;靠的是透明的、高效的監管體系;這些制度因素決定了一個城市能不能成為國際金融中心。
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當然不斷遭遇威脅,絕非不要擔心;但威脅不會是來自堅持和平的佔領中環行動,也不是因抗衡北京干預的努力。我們應擔心的威脅,是香港法官被要求愛國,香港媒體被收編、滅聲,中環逐步被紅色金融資本佔領,黨員、太子黨、黨國企業幹部紛紛加入各個政府諮詢和監管機構……
三年前,我在這個「金融中心」版面的第一篇文章裏,寫下了這段文字:「跟內地融合的過程中,香港失去自己的信念,走向『中國化』,這是香港人的悲哀。內地旅行團團友在香港跟導遊爭執,結果是香港旅行社賠錢了事,一句『息事寧人』,令香港人心碎。香港人連自己最引以為傲的司法系統也不相信,加上旁觀者不覺這種解決方法有甚麼不妥,息事寧人變得理所當然。香港人在一些重要事情上立場企得不夠硬,其他香港人不大聲喝止,我們向後退一步,再退一步,很快便退到內地常用的處事方法。」
三年後,情況似乎更難樂觀。香港要保有司法獨立、法治精神、資訊自由、公平監管等支撐金融中心的要素,保住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我們要敢於對抗,而非不對抗。
練乙錚: 蜜語╱惡相.專制國家教你搞民主.近墨者食黑油
今天「氣短」三節第一節的題目可以是「舊事重提話振英」,因為那件舊事的時義的確大矣哉;第二節替黨國露一露屁股;最後一節講一點地溝油的經濟學。
一、北京兩副嘴臉如何捍衞?
陳佐洱領導的「全國港澳研究會」月前在北京召開座談會,該會副會長齊鵬飛指出,中央要把一些過往講得「不全面」的事說明白:回歸前港人對一國兩制有很大疑慮,所以中央特別強調「高度自治」;現在,中央強調「全面管治權」,只是指出過去無講清楚的事。
據此,有些人批評北京「背 信棄義」。嚴格而言,此說並不確切,本來就無信無義,何來背、棄?所以,筆者並無興趣就此事與北京算賬,反而想向梁振英舊事重提。這並不是筆者以為此君有 能夠反省自己過往言行的德性,而是想藉此事提點公眾:以梁為例,京港當權派一 向謊話連篇全然不可信,如今又高唱「袋住先」,聲言按人大框架定義的特首產生方案「並非終極方案,以後還可優化」,無疑又是故伎重施:先甜言蜜語說人入 局,然後惡形惡相迫使就範。
2009年, 梁振英以行政會議召集人之身,挑起與筆者的一次筆戰。事緣筆者的一篇文章指出,九七之前,北京不遺餘力推銷「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但回歸之後特別是 2003年港人民主訴求變得迫切清晰之後,口風一轉,改為強調「高度自治非自治」,露出兩副前後不同的嘴臉:之前落足嘴頭欺騙港人支持回歸,回歸之後港人 要求北京兌現民主承諾,北京卻反臉不認,叫港人不要癡心妄想。梁氏發表網文,大罵筆者「信口雌黃」、「指鹿為馬」,說北京的提法一貫,從來都是「高度自治 並非完全自治」,並謂自己從政二十餘年,從未聽過「高度自治非自治」;終了還高調質問筆者:「高度自治非自治」的講法,「出自何人」、「出於何處」?
筆者於是一連舉出幾個精選例子,包括「基本法推廣督導委員會」的官方文宣、全國人大常委會屬下「基本法委員會」委員譚惠珠的多個講話文本網上版等資料,證明當時的標準講法已經從1997年之前的「港人治港、高度自治」變成「『高度自治』並非自治」。如此 「人贓俱獲」,梁振英馬上掛免戰牌【註1】。
大家現在可以看到:一、九 七之前之後,北京在香港自治問題上說話出爾反爾被筆者指出,當權派因此氣急敗壞由梁氏出馬試圖否認,顯示當時的京港當權派其實知道那種在如斯重大問題上前 言不對後語乃是大眾心裏公認的醜惡事,尚可謂多少有點羞恥之心;二、上述齊鵬 飛的說話,實乃不打自招,再次證明梁氏2009年那次表演之拙劣荒謬,但更重要的是顯示出,北京已經覺得毋須再為自己先前的掩眼法掩飾,於是乾脆把醜行說 成正當事,行騙就可以理直氣壯、理所當然。
筆者因此想問梁氏,既有今天齊氏所言,如何評價2009年那場筆戰中自己的立場和表現呢?是繼續堅稱北京對香港自治的提法絕對一貫,還是決定今年要「辯證」地轉移到齊氏的那種本來就有、只不過現在不以為恥的說法上去呢?
二、閒瀏偶拾:想想也心寒
「政改」游說開始了,京港 當權派喉舌一字排開,形成一個完整光譜;一位朋友如此生動形容這個陣勢:左邊是哼,右邊是哈,既有董建華伯伯的苦口及羅范椒芬姨姨的婆心,理解學生青年的 民主渴求,懇請大家把人大框出的政改方案袋住先,又有特首 辦發言人的惡煞和《環球時報》社論的兇神,么喝美帝英殖縮手收口,警告佔中三子要被打成人民公敵。兩極之間,還有善於說文解字的知識分子如劉兆佳叔叔、從 港英而黨國的人版Rita范和Maria譚兩位大媽、善解人意幫港出聲的周或張融帥哥等等。此外,還有腰纏萬貫的商界翹楚、是又不是黨員的政界奇才。妙!
當權派將要推出什麼的政改 方案,已是呼之欲出;大處北京管,小處據說還有廣大空間作二輪諮詢,好讓港人快意一下,民主民主。不過,老實說,人大框架之下,上述合唱團推銷領導人說的 那塊「美玉」或者那個「美人」,並不吸引,因為假的就是假的,塑膠美玉不是美 玉,整形美人難充美人,那麼篩選普選怎麼會是普選?論理,合唱團成員本身毫無說服力;然而,論情,他們都是愛國的,因此國家選擇通過他們教大家如何搞政 改。問題是,這個國家搞政改的履歷有多少份量多少斤両?
日前閱報,留意到一個名字:羅韶宇。在大陸的搜尋器上瀏覽一下,便知此人梗概:三十來歲(一說五十來歲),中國首富之一,身家少說也有人仔十幾二十個億;履歷上別的不說,尤其有趣者,是他的第一桶金,乃「剛巧」抓到政策機會,一蹴而就的。百度百科 說,1997年,黨國忽然保安,「強制推行把普通運輸車改成防彈運鈔車」,有此政策推動,防彈運鈔車市場需求大翻幾番,羅韶宇抓得的,就是這個政策機會。於是,「由羅韶宇之母彭啟惠控股83.33%的廣州和騰實業與羅韶宇共同出資組建中奇公司(迪馬股份的 前身),主打防彈運鈔車和警用車」【註2】。
一對母子得風氣之先,合共全資搞掂一個保安維穩業,為父者大概也非等閒之輩,不過百度這個詞條沒有披露此人是誰。事實上,找遍.cn的網站,也無半點線索。不過,朝非.cn網站的方向找,資訊卻多得看不完,而且都指向同一個響亮的名字:羅幹,以及 兩個有關連的說法:一說羅韶宇是羅幹的兒子,另一說是他的侄子【註3】。那麼,羅幹是誰?前政法委周永康的前任是也。果若是,這就很好解釋羅韶宇為何能夠抓到先機搞防彈運鈔車產銷而發了大財、發了維穩大財。
當然,這還不完全是官方或官方認可、網警不刪的消息;官方的東西通常慢兩年。薄王徐周事件一一由網絡小道傳出,然後一一由官方證實。
(還未由官方證實的)腐爛透頂的國家及其代理要教我們香港人如何搞政改?
三、食材之第三世界化
2011年哄動大陸的生產及行銷地溝油秘技,原來早已於去年先於《服貿協議》、甚至比《貨貿協議》更早登陸台灣。兩個無良油商把地溝油賣給兩百多個食品生 產商,影 響所及,不僅「台灣品牌」貶值,連本港不少食品商也大為狼狽,不得不把大量食品下架。地溝油肆虐台灣,並非第一次,六十年代就曾經有過(記憶中乃從日本傳 入,東南亞諸國亦不能幸免);七十年代後期,台灣更發生過一起嚴重得多得的PCB污染食油事件,筆者當時還以特派記者身份到當地採訪;此後,食品生產監管 嚴格了,類似的事件便少發。
台灣如是,東南亞各國經濟發展了之後,也是如此。不過,這次台灣再出事,實有其必然性——莫說台灣,連一些本來有極高品牌優勢的發達國最近也出問題(不一定是「生產商無良」,有的表面上是疏忽或嚴重疏忽所致,例如去年紐西蘭恆天然奶粉含菌事件)。
已發展國家食品市場出現這種惡性返祖現象,有兩個機制。其一,是發展中國家以低廉成本生產食品,通過自由貿易機制銷往已發展國家,後者的生產商面對競爭要 壓 低較高的總成本,但無法削減人工、地租和各項交易成本,惟有以隱晦手段降低原材料質量,以至鋌而走險,生產出甚至比從落後國進口貨的質量更差的產品,造成 惡性循環。其二,落後國對某些先進國生產的食品的需求激增,後者的生產商難以及時提高產量套取商機,管理層於是但求速度、疏忽掉生產過程裏的正常質量管 控,有的甚至為了短期利益而犧牲品牌聲譽也在所不惜。此二機制,首先影響與發展中國家商貿往來最多的已發展國家,然後才是別的已發展國家;如此輻射出去, 遠至全球。兩個機制一個結果,可用一句話概括:發達國的食品生產和消費呈現第三世界化。
當然,受害者往往是已發展國家中的中下階層消費者。例如在香港,年前發生一連串從大陸進口劣質有害食品事件,受害的,是一般超市和濕市顧客;至於少數養尊處優的權貴,則全然不受影響,因為他們吃的,與大陸高幹一樣,來自「特供」渠道,質量管控極嚴格。
解決這個問題,依賴市場的正常競爭機制,當無可能,因為出現問題,正正是消費者無法得到充分的質量資訊、這個市場失效導致的。由政府主導改善和加強食品生 產 監管、要求更嚴格的成分和來源地披露,似乎是唯一辦法,但也並不一定有效,因為會出現經濟學家所謂的「市場失效」問題。比如在香港,京港當權派推動港陸全 面融合的政治路線,導致食品監管機構及立法會愈來愈向大陸政商勢力低頭,難以有效制止紅色資本的非法行為。因此,一些大陸食品進口商(特別是那些有高幹家 族背景的大型國企),在一個對他們愈來愈有利的「定向寬鬆」環境裏,幹起壞事來,是很難阻止的 。
《氣短集》之四十七
《信報》特約評論員
【註 1】在2009年該次筆戰中,筆者寫的四篇文章分別是8月22日的《海外行賄.幹部治港.講與不講》、9月1日的《梁振英先生你動氣了》、9月2日的《否 定無意義 抹紅不可免》、9月7日的《答覆梁振英.問問葉國謙》,在《信報》網站上還可找到;更方便閱讀的四合一連結是http://lingfengcomment.pixnet.net/blog/post/25818512。
【註2】見http://baike.baidu.com/view/6177272.htm?fr=aladdin
【註3】見《東方財富網》.cn 網站的.com鏡象網址的這一頁http://guba.eastmoney.com/news,600565,23127337.html ,再參考大量其他搜尋結果。
一、北京兩副嘴臉如何捍衞?
陳佐洱領導的「全國港澳研究會」月前在北京召開座談會,該會副會長齊鵬飛指出,中央要把一些過往講得「不全面」的事說明白:回歸前港人對一國兩制有很大疑慮,所以中央特別強調「高度自治」;現在,中央強調「全面管治權」,只是指出過去無講清楚的事。
據此,有些人批評北京「背 信棄義」。嚴格而言,此說並不確切,本來就無信無義,何來背、棄?所以,筆者並無興趣就此事與北京算賬,反而想向梁振英舊事重提。這並不是筆者以為此君有 能夠反省自己過往言行的德性,而是想藉此事提點公眾:以梁為例,京港當權派一 向謊話連篇全然不可信,如今又高唱「袋住先」,聲言按人大框架定義的特首產生方案「並非終極方案,以後還可優化」,無疑又是故伎重施:先甜言蜜語說人入 局,然後惡形惡相迫使就範。
2009年, 梁振英以行政會議召集人之身,挑起與筆者的一次筆戰。事緣筆者的一篇文章指出,九七之前,北京不遺餘力推銷「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但回歸之後特別是 2003年港人民主訴求變得迫切清晰之後,口風一轉,改為強調「高度自治非自治」,露出兩副前後不同的嘴臉:之前落足嘴頭欺騙港人支持回歸,回歸之後港人 要求北京兌現民主承諾,北京卻反臉不認,叫港人不要癡心妄想。梁氏發表網文,大罵筆者「信口雌黃」、「指鹿為馬」,說北京的提法一貫,從來都是「高度自治 並非完全自治」,並謂自己從政二十餘年,從未聽過「高度自治非自治」;終了還高調質問筆者:「高度自治非自治」的講法,「出自何人」、「出於何處」?
筆者於是一連舉出幾個精選例子,包括「基本法推廣督導委員會」的官方文宣、全國人大常委會屬下「基本法委員會」委員譚惠珠的多個講話文本網上版等資料,證明當時的標準講法已經從1997年之前的「港人治港、高度自治」變成「『高度自治』並非自治」。如此 「人贓俱獲」,梁振英馬上掛免戰牌【註1】。
大家現在可以看到:一、九 七之前之後,北京在香港自治問題上說話出爾反爾被筆者指出,當權派因此氣急敗壞由梁氏出馬試圖否認,顯示當時的京港當權派其實知道那種在如斯重大問題上前 言不對後語乃是大眾心裏公認的醜惡事,尚可謂多少有點羞恥之心;二、上述齊鵬 飛的說話,實乃不打自招,再次證明梁氏2009年那次表演之拙劣荒謬,但更重要的是顯示出,北京已經覺得毋須再為自己先前的掩眼法掩飾,於是乾脆把醜行說 成正當事,行騙就可以理直氣壯、理所當然。
筆者因此想問梁氏,既有今天齊氏所言,如何評價2009年那場筆戰中自己的立場和表現呢?是繼續堅稱北京對香港自治的提法絕對一貫,還是決定今年要「辯證」地轉移到齊氏的那種本來就有、只不過現在不以為恥的說法上去呢?
二、閒瀏偶拾:想想也心寒
「政改」游說開始了,京港 當權派喉舌一字排開,形成一個完整光譜;一位朋友如此生動形容這個陣勢:左邊是哼,右邊是哈,既有董建華伯伯的苦口及羅范椒芬姨姨的婆心,理解學生青年的 民主渴求,懇請大家把人大框出的政改方案袋住先,又有特首 辦發言人的惡煞和《環球時報》社論的兇神,么喝美帝英殖縮手收口,警告佔中三子要被打成人民公敵。兩極之間,還有善於說文解字的知識分子如劉兆佳叔叔、從 港英而黨國的人版Rita范和Maria譚兩位大媽、善解人意幫港出聲的周或張融帥哥等等。此外,還有腰纏萬貫的商界翹楚、是又不是黨員的政界奇才。妙!
當權派將要推出什麼的政改 方案,已是呼之欲出;大處北京管,小處據說還有廣大空間作二輪諮詢,好讓港人快意一下,民主民主。不過,老實說,人大框架之下,上述合唱團推銷領導人說的 那塊「美玉」或者那個「美人」,並不吸引,因為假的就是假的,塑膠美玉不是美 玉,整形美人難充美人,那麼篩選普選怎麼會是普選?論理,合唱團成員本身毫無說服力;然而,論情,他們都是愛國的,因此國家選擇通過他們教大家如何搞政 改。問題是,這個國家搞政改的履歷有多少份量多少斤両?
日前閱報,留意到一個名字:羅韶宇。在大陸的搜尋器上瀏覽一下,便知此人梗概:三十來歲(一說五十來歲),中國首富之一,身家少說也有人仔十幾二十個億;履歷上別的不說,尤其有趣者,是他的第一桶金,乃「剛巧」抓到政策機會,一蹴而就的。百度百科 說,1997年,黨國忽然保安,「強制推行把普通運輸車改成防彈運鈔車」,有此政策推動,防彈運鈔車市場需求大翻幾番,羅韶宇抓得的,就是這個政策機會。於是,「由羅韶宇之母彭啟惠控股83.33%的廣州和騰實業與羅韶宇共同出資組建中奇公司(迪馬股份的 前身),主打防彈運鈔車和警用車」【註2】。
一對母子得風氣之先,合共全資搞掂一個保安維穩業,為父者大概也非等閒之輩,不過百度這個詞條沒有披露此人是誰。事實上,找遍.cn的網站,也無半點線索。不過,朝非.cn網站的方向找,資訊卻多得看不完,而且都指向同一個響亮的名字:羅幹,以及 兩個有關連的說法:一說羅韶宇是羅幹的兒子,另一說是他的侄子【註3】。那麼,羅幹是誰?前政法委周永康的前任是也。果若是,這就很好解釋羅韶宇為何能夠抓到先機搞防彈運鈔車產銷而發了大財、發了維穩大財。
當然,這還不完全是官方或官方認可、網警不刪的消息;官方的東西通常慢兩年。薄王徐周事件一一由網絡小道傳出,然後一一由官方證實。
(還未由官方證實的)腐爛透頂的國家及其代理要教我們香港人如何搞政改?
三、食材之第三世界化
2011年哄動大陸的生產及行銷地溝油秘技,原來早已於去年先於《服貿協議》、甚至比《貨貿協議》更早登陸台灣。兩個無良油商把地溝油賣給兩百多個食品生 產商,影 響所及,不僅「台灣品牌」貶值,連本港不少食品商也大為狼狽,不得不把大量食品下架。地溝油肆虐台灣,並非第一次,六十年代就曾經有過(記憶中乃從日本傳 入,東南亞諸國亦不能幸免);七十年代後期,台灣更發生過一起嚴重得多得的PCB污染食油事件,筆者當時還以特派記者身份到當地採訪;此後,食品生產監管 嚴格了,類似的事件便少發。
台灣如是,東南亞各國經濟發展了之後,也是如此。不過,這次台灣再出事,實有其必然性——莫說台灣,連一些本來有極高品牌優勢的發達國最近也出問題(不一定是「生產商無良」,有的表面上是疏忽或嚴重疏忽所致,例如去年紐西蘭恆天然奶粉含菌事件)。
已發展國家食品市場出現這種惡性返祖現象,有兩個機制。其一,是發展中國家以低廉成本生產食品,通過自由貿易機制銷往已發展國家,後者的生產商面對競爭要 壓 低較高的總成本,但無法削減人工、地租和各項交易成本,惟有以隱晦手段降低原材料質量,以至鋌而走險,生產出甚至比從落後國進口貨的質量更差的產品,造成 惡性循環。其二,落後國對某些先進國生產的食品的需求激增,後者的生產商難以及時提高產量套取商機,管理層於是但求速度、疏忽掉生產過程裏的正常質量管 控,有的甚至為了短期利益而犧牲品牌聲譽也在所不惜。此二機制,首先影響與發展中國家商貿往來最多的已發展國家,然後才是別的已發展國家;如此輻射出去, 遠至全球。兩個機制一個結果,可用一句話概括:發達國的食品生產和消費呈現第三世界化。
當然,受害者往往是已發展國家中的中下階層消費者。例如在香港,年前發生一連串從大陸進口劣質有害食品事件,受害的,是一般超市和濕市顧客;至於少數養尊處優的權貴,則全然不受影響,因為他們吃的,與大陸高幹一樣,來自「特供」渠道,質量管控極嚴格。
解決這個問題,依賴市場的正常競爭機制,當無可能,因為出現問題,正正是消費者無法得到充分的質量資訊、這個市場失效導致的。由政府主導改善和加強食品生 產 監管、要求更嚴格的成分和來源地披露,似乎是唯一辦法,但也並不一定有效,因為會出現經濟學家所謂的「市場失效」問題。比如在香港,京港當權派推動港陸全 面融合的政治路線,導致食品監管機構及立法會愈來愈向大陸政商勢力低頭,難以有效制止紅色資本的非法行為。因此,一些大陸食品進口商(特別是那些有高幹家 族背景的大型國企),在一個對他們愈來愈有利的「定向寬鬆」環境裏,幹起壞事來,是很難阻止的 。
《氣短集》之四十七
《信報》特約評論員
【註 1】在2009年該次筆戰中,筆者寫的四篇文章分別是8月22日的《海外行賄.幹部治港.講與不講》、9月1日的《梁振英先生你動氣了》、9月2日的《否 定無意義 抹紅不可免》、9月7日的《答覆梁振英.問問葉國謙》,在《信報》網站上還可找到;更方便閱讀的四合一連結是http://lingfengcomment.pixnet.net/blog/post/25818512。
【註2】見http://baike.baidu.com/view/6177272.htm?fr=aladdin
【註3】見《東方財富網》.cn 網站的.com鏡象網址的這一頁http://guba.eastmoney.com/news,600565,23127337.html ,再參考大量其他搜尋結果。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