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2年5月12日星期六

安裕周記﹕喟然四年




今天的中國人民真是卑微得可以,汶川大地震都四年了,可是那些把小學生中學生壓得肝腦塗地的豆腐渣工程追究沒有一點進展。報上讀到的是遇難兒童家長只是要求當局一個「說法」,這是卑微不已的要求,只是要聽聽當局的解釋,和追究責任索取賠償還差十萬八千里。卻道是一個說法都沒有,記者採訪的家長是躲著跑著的受訪,彷彿豆腐渣工程是家長自己建出來而不是政府當局。

四年的概念是什麼?是奧運會由北京轉到倫敦,是美國總統由小布殊變成奧巴馬,是呱呱墮地的嬰兒今天上幼稚園,是剛進大學的少年變成學士袍在身的青年,是零天變成一千四百六十天。也許有人認為,在歷史長河裏四年是滄海一粟,不必只爭朝夕,更多的是說要向前看,不要讓歷史成為包袱。於是,幾百幾千鮮活的生命就這樣丟在凍結了的歷史時空裏,擱在那裏,永遠停在那裏。

錢鋼的《唐山大地震》有這樣的一段,唐山孤兒災後轉送到石家莊,「……到石家莊育紅學校時,綠豆粥和炸果子都預備好了,洗澡水也預備好了。水不冷不熱,不深不淺,據說巿委領導特地到澡堂瞧過,生怕水深淹了孩子……省市領導致歡迎詞,石家莊的小朋友致歡迎詞,接著是唐山孩子上台致應謝詞。那是一個13歲的男孩。他一上台,台下就有人哭了。他卻能控制住本人,繪聲繪色,講得清明確楚。只是說到『爸爸媽媽逝世了,是解放軍叔叔救了我』時,他掏脫手絹擦開了眼淚,但卻咬著牙沒哭作聲,進展了一會兒,又接講下走。石家莊和唐山兩地的小朋友同台上演的時分,會場上傷心的氣氛達到了極點。瞧眾哭,正在後台的大人也哭,有個唐山孩子喊小芹的,她唱歌天真極了,瞧著她笑得那麼甜,真喊人受不了。為她伴奏的大人們哭成一片。坐正在台下的市委,忽然冠心病發作,昏倒正在地……」

淳樸未變


錢先生的《唐山大地震》讀過不止一次,每次翻到這些章節時總是不能自已,眼裏一熱。過了三十六年,當年無電視的新聞是怎樣報道我還清楚記得,那是文化大革命的最後時刻,是一年之內死了周恩來朱德毛澤東的一九七六年,我卻從錢先生的字裏行間讀到了中國人民的美德。儘管那是身分不同,但有救死扶危的惻隱之心,書裏引述趕到北京中南海的唐山礦武裝部幹事曹國成說:「『首長啊,唐山全平啦!』李先念、陳永貴、紀登奎過來把我抱住了。記不清是誰說:『別急,別急,坐下來,喝口水,慢慢說……』所有人都問:怎麼樣?我說就哭了起來:『首長啊!唐山一百萬人,至少有八十萬還被壓吶!』在座的人都哭了。」

《唐山大地震》所以成為不朽的報道文學,是因為它的真實。「在座的人都哭了」,我完全相信是真的,一個已然缺了總理的國家,還在狠批鄧小平「翻案不得人心」,仍然「要把毛主席偉大革命旗幟進行到底」的年代,空虛的不僅是政治和信仰的六神無主,還有面對晴天霹靂無力回天的無助,那種內心深處的悲哀誰都明白。今天想起《唐山大地震》時掠過心頭是「今夕是何年」的感嘆,我無法把四年前的川震放在三十六年前的唐山來看,然而中國人民的淳樸厚實從來沒變,變了的是國家。

台灣民風

韓寒去了台灣一轉後寫了一篇〈太平洋的風〉,從台北換眼鏡到丟了手機看到台灣的民風。不到一天就有三十萬點擊率,轉載十三萬,在我們眼中看來,乘客丟了手機在的士裏,香港可以找馬路之友幫忙,找到的機率是有的,但應不致於丟了一個找到一個;換眼鏡卻得到一副隱形鏡片,我作為四眼一族倒是未聽過香港也有這些,卻是不只一次螺絲脫了隨便找家店都無償替你更換,問店員「幾多錢」的回應是淺淺一笑「唔使啦」。說的也是,一顆螺絲釘該如何收費,是一毛還是五毛還是一元,工料費外還有店員的工務費最後都免了。這不算是美德,但肯定是助人的風尚。韓寒在台北的遭遇也許會在香港重演,丟了手機尋回,換眼鏡不成卻有一副隱形眼鏡,這不是我們獨厚於韓寒,也不是什麼陰謀詭計要坑你一筆,而是我們從小到大的成長過程裏的教育。

忘記教育

香港有人天天大吹要搞國民教育,我在facebook看到陳雲把課本上載,那是常識科的配對題,其中兩則的答案安排是「香港回歸,就是一個被人領養的小孩——回到親生媽媽的懷抱」,「每年回歸紀念日——香港人都會熱烈慶祝」。我不會爭論這些,在七百萬人裏總會有人同意或者不同意,我想說的,如果這些是國民教育的一部分,我們的下一代會變成怎樣?會是認為川震豆腐渣學校死難兒童家長不識大體給祖國抹黑,抑或是受外國勢力慫恿惡意醜詆國家。不要說這是杞人憂天,三年前六四二十周年,就有這些正紅旗下成長的大學生說出一模一樣的話﹕八九學運是給祖國抹黑、受到美國為首的西方反動勢力資助;當然還有天安門沒有屠殺這些質疑,帶出來的是所謂「理性討論,平衡客觀」。我每次想起這八個字總會失笑,理性討論,說穿了就是偷換概念,這些破伎倆實在低水平得可以,今天我如果要研究秦始皇有沒有焚書坑儒,這可以是理性討論,二千年來留下的古籍不多,考古專家參與是必須的;但六四到底有沒有開槍有沒有殺人,有必要那種各打五十大板的「理性討論」?一九八九年看到天安門發生什麼事的人還沒有死光,今天仍然活得好好的,像候任特首梁振英,你去問這些人,馬上可以說出一大段現場所見。就等於你要知道香港下任特首姓甚名誰,不必討論也毋須理性,直接走去問就知道答案。

這是事出有因,包括香港在內的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土地,都在推行一種忘記教育,把所有官方認為不應該留在人民胸臆中的都忘得一乾二淨。在大陸,這種教育是通過強制政治課消音,然後再祭出一套名為大國崛起的邏輯加持,就像陳雲在facebook上載的那篇配對題一樣,「一百年前,清政府無能——外國人霸佔了很多中國的領土」;之後就是「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從物理而言,這是實話,沒有中共就沒有中華人民共和國,但不可以理解為共產黨救了中國。可是這類偽邏輯這幾年間很流行,原因很巿儈,moneytalks,有錢使得鬼推磨。韓寒在他們博文說了出來,「文化,法制和自由是一個民族的一切,別的國家不會因為你國的富豪瘋狂搶購了超級跑車和頂級遊艇而尊敬你的國民」,儘管韓寒欠缺了更廣袤的歷史感,台灣今天的民主是打拚回來的,不是國民黨的施予。

氣虛血弱

不過,韓寒訪台後的自我批判,從側面道出了今天大陸一些人的心結;而余英時教授早前寫給台灣朋友的一封信,對那些一心以為錢便是一切的中國人也許更殘酷:「稍知中國大陸內部真實情的人,都不會為中共表面的『經濟繁榮』所惑。從中共『維穩』經費超過國防經費這一點來看,這一政權已在無比的恐懼和慌亂之中,正符合『日暮途窮,倒行逆施』的古話。剛剛發生的薄熙來大案和陳光誠國際事件,都為我們提供了最可靠的事證」。八十二歲的余英時是錢賓四先生的學生,歷盡抗戰內戰,上下六十年,他看到的中華文化在這一甲子裏的清洗殆盡,也看到胖子的氣虛血弱。


今天中共的經濟起飛歷史上不止是它一國,戰後的日本亦曾經如此,也是先辦亞運再有奧運,接下來是世界博覽會,所不同的是日本早了四十年。不能欺騙我們說這是沒有先例,更不應說禮崩樂壞是因為沒有先例下的走錯路。我不會服氣。日本的起飛不在於經濟,更重要是社會上另一股力量的振興——新聞傳媒。七十年代田中角榮隻手遮天,《文藝春秋》一篇調查報道捅出田中接受美國飛機公司利益,田中就得下台;八十年代末,《朝日新聞》把利庫路特醜聞公諸於世,從竹下登到宮澤喜一統統落馬。你可以說今天日本仍是派閥割據黑金四起,但日本一天還有四大報,政客一天還不敢亂來胡來。

川震四周年揭示的不只是豆腐渣工程爛帳,也不單是官員尸位素餐,而是一個欠缺監督的大國的虛胖。這幾天讀報讀得喟然,想起四年前那張紅領巾小學生橫七豎八滿身厚灰壓死的那張照片,鼻頭再一次酸起來,這筆帳在這個國家若真的是沒法算清,我們上愧列祖列宗,下愧萬千黎民,再也說不上是人了。

張鳴:踩着三個雞蛋跳舞的老兵——讀傅高義的《鄧小平時代》




早就聽說傅高義(Ezra F. Vogel)先生在為鄧小平寫傳,這樣一位國際漢學界泰斗,寫的又是當今中國最著名的人物,理所當然會為人所關注,想這部著作早點問世,先睹為快的,恐怕不止是學界中人。然而,先生的《鄧小平時代》英文版問世之後,雖然不乏好評,但爭議也不小。如我這樣的土包子,英文版倒未必不能讀,但耗神費力太多,幸好,《鄧小平時代》中文版即將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得友人之惠,我拿到了這部由馮克利先生翻譯的大作。

雖然,《鄧小平時代》是一部學術著作,但卻是一部能讓人一口氣讀完的書。一如既往,傅高義先生的著述,平實,紮實,立論堅實,同時又引人入勝。不可否認,雖然傳主三起三落的經歷頗為傳奇,但鄧本人卻不像毛澤東一樣,具有那麼強烈的戲劇色彩,所以,給鄧寫傳,很少能討好。應該說,傅高義的這部巨著卻平中出奇,讓人看得津津有味。

傅高義先生在中文版的序言中,回應批評者批評的時候說,「盡量理解鄧小平為什麼做了他所做的一切,是一個研究鄧小平的學者的職責。」也就是說,他的工作,是努力找出鄧小平行為的邏輯,而非一味地加以道德評判。無疑,從這個意義上說,《鄧小平時代》的作者,已經抓住了他想要抓住的東西。

我注意到,傅高義的書中多次提到,鄧小平反覆強調自己的身分,是一個老兵,一個軍人,甚至開玩笑說,自己是一個丘八。我們知道,丘八在鄧年輕的時代,是個貶義詞,是人們罵大兵的話,當然,有的大兵也會用來自嘲。比如,五四運動的時候,上街攔阻學生的軍警,就會說,「我們是丘八,而你們是丘九,比我們大一輩兒,求求你們回家去吧」。而一個跟鄧小平有過職業關係的軍閥馮玉祥,也自稱自己的詩是丘八詩。

在人們的印象中,鄧小平雖然也有過指揮作戰的經歷,但人們更多地感覺他其實是一個文官。筆挺的戎裝,似乎跟他相當的不搭。以至於說起他那段看起來還挺輝煌的戰爭經歷,人們也往往只把他視為一個「政委」,一個思想動員工作者,而將戰爭的業績,更多地歸結到他的搭檔,著名的軍事家劉伯承身上。但是鄧本人,卻更樂意說自己的本色是個軍人。顯然,人們日常的認知,跟鄧自己對自己的評價,有了很大的反差。

最愛讀金庸的老兵

說起來,中共具有文官形象的高級幹部,大多具有幾分文人甚至儒者氣質,而且出身多半是學生。但是,鄧小平卻不愛讀書,留法勤工儉學期間,大家都知道,他們都沒進學校讀書,但蔡和森、鄭超麟這樣的人,至少馬列經典著作,還是會讀幾本的。鄧小平雖然有「油印博士」的美稱,卻不愛讀書,只喜歡打撲克。所以鄭超麟回憶說,當年他動不動就教育年紀小的鄧小平,要多讀點書。然而,一直到晚年,人們都大張旗鼓地闡釋有鄧小平理論了,但真正的鄧小平,最愛讀的,居然是金庸的武俠小說。在那個我們都只能讀粗陋盜版的年代,鄧小平卻能讀到金庸親自送的精緻正版的「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依碧鴛」。我曾開玩笑地對某些鄧小平理論專家說,鄧小平其實不知道鄧小平理論是什麼,你們知道。應該說,鄧小平的自我感知很準,他就是一個老兵。

見血太多意志無比堅強

二戰和二戰之前的世界,是一個烽火連天的世界。那個時代的禍害是大兵,那個時代的英雄,也是大兵。從那個時代混出來的牛人,有幾個不是帶過兵打過仗的人呢?一手攻克天京掃平太平天國的曾家老九(曾國荃),說他一生快意之事,就是殺人如麻,花錢如水。連那個喜歡跟文人詩酒唱和的徐樹錚,都感到「以殺止殺」是一件得意的事情。殺人,對於老兵來說,不算什麼。不是說他們個個嗜血成性,而是說他們見識了太多血,神經和意志,非尋常人可比。

毛澤東曾說,鄧小平開了一家鋼鐵公司。鄧的意志,的確像鋼鐵一樣,這其實就是軍人的意志,身經百戰的軍人的意志。這樣的意志,曾經讓有鐵娘子之稱的戴卓爾夫人,差點在記者面前,失神失足摔了跟頭。這樣的意志,也讓比鄧更強的政治強人毛澤東,雖然對黨內同志毫無情義,但卻也要讓他三分,兩次拿下,兩次都留有分寸,保留鄧的黨籍。至於鄧的同僚、部下,就更是對這個鋼鐵公司印象深刻。說要你做替罪羊,你就得做,說要拿下你,就會拿下。在鄧小平最後的輝煌,南巡之際,在電視裏,人們看覑鄧小平熱情洋溢地跟楊尚昆敘交情,但是過了沒多久,楊氏兄弟就從權力的頂峰滾落。

沒「鋼鐵公司」開放改革難實現

這樣的鋼鐵公司,只有在碰上美國人的時候,會打折扣。中美建交談判,美國就是在武器售台問題上不讓步,最後,兩國還是建交了。因為,中美建交,是開放的大局。中國的改革開放,就是對美國日本開放,對歐洲開放。不開放,改革則無從談起。甚至,1979年的對越動武,從某種意義上說,都是對美國送的「大禮」(據說是李慎之的建議)。

開放,是鄧小平後半生事業中的大局。即使六四之後,整個國家向左轉,鄧小平選擇總書記,還是首先想找一個沿海開放城市來的人,以示儘管鎮壓發生了,開放的格局不變。如果說,毛澤東的業績,是創建了一個共產黨的國家,那麼,鄧小平足以讓人記得住的事業,就是改革開放,如果沒有了改革開放,鄧小平就會跟他眾多的同事一樣,被淹沒在毛的陰影裏。而開放,則是改革的前提。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在經歷了多年毛式的極權主義統治之後,如果沒有鄧小平這樣的人物,即使能夠啟動,也步履維艱。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的改革,比當年晚清的維新還難。畢竟,晚清不管多麼落後,市場還是存在的。做生意的人,不會被視為洪水猛獸。而改革之初的中國,讓農民自己種地,讓人們自由經商,都是大逆不道的背叛行為。一個年廣久賣瓜子發了點小財,居然會鋃鐺入獄,得由最高領導人鄧小平親自批示,才能暫時放出來。廣東、福建僅僅做了一點市場化的改革,領導人的頭上就烏雲翻滾,做檢討還是小事,項南等人還因此丟了烏紗帽。在一個女孩子穿樣式新一點裙子、男孩子穿條牛仔褲都會當成資產階級思想捱批的時代,改革開放的艱難,絕非今天的年輕人所能想像的。

傅高義先生將改革之初一系列中國領導人的出訪,比喻為日本明治時代的岩倉使團出遊歐美。然而,當年的岩倉使團回國,就做出了市場化改革的規劃,但是此番走出國門的中國領導人,卻只看到了人家精美的器物,先進的技術。也就是說,改革之初的多數中國領導人,即使走出了國門,其見識,也就是洋務運動初期洋務派的水平。儘管說,有文革的反面刺激,但是真正推動改革,沒有鄧小平和他的鋼鐵公司,估計也難。

三個雞蛋﹕改革開放黨領導政局

然而,即使像鄧小平這樣具有堅強意志的強人,推動改革事業,也必須維持政局的平衡。我們不知道,主持晚清新政的慈禧太后,在保中國還是保大清之間,有沒有做出最後的抉擇,如果她晚死幾年,會不會像後來的少年權貴一樣,在保中國和保大清出現碰撞的時候,選擇後者。鄧小平也一樣,他沒有在黨的事業和國家命運面前,做過選擇。也許,在他看來,兩者沒有矛盾。抗戰時的閻錫山,說他是在三個雞蛋上跳舞的人,一個老蔣,一個是共產黨,一個是日本人,哪個雞蛋都不能踩破。而改革中的鄧小平,實際上也是在三個雞蛋上跳舞,一個是改革開放事業,一個黨的領導,一個是政局。三個也都不能踩破。改革和黨的領導不必解釋,所謂政局,實際上就是三種平衡,一是陳雲的鳥籠經濟和市場化改革的平衡,一個是前台年紀較輕的操盤者和後台元老的平衡,還有意識形態中,左和右的平衡。有哪個平衡被打破,在鄧小平看來,政局就亂了。

當然,在我看來,也許是局面更加複雜的緣故,鄧小平遠沒有閻錫山舞技高明,三個雞蛋雖然沒有踩碎,但破倒都是破過了。不僅前台操盤手接連兩任落馬,還發生了六四風波,中共不得不甘冒天下之大不韙,出動軍隊開槍鎮壓和平示威的民眾,不僅讓自己的國際聲譽跌到谷底,甚至對自己以往的意識形態,也是一種深深的傷害,讓自己統治的合法性基礎,基本上損失到了最大限度。

六四論述成敗筆

談到這兒,我不得不說,有關六四的論述,是本書的敗筆。傅高義先生把鄧小平六四前的價格闖關視為敗筆,其實並不確切。市場化的改革,價格闖關,是早晚的事。儘管引起了震盪,民眾的不滿,但這種不滿至少在當時,沒有動搖中共統治的危險,作為改革的領導者,其實正好藉此推行政治體制改革,打掉那些阻擋改革的人,迅速建立市場體制,改變政治結構。事實上,六四民眾的改革呼聲,也恰好集中這方面。正像後來趙紫陽所說的那樣,事實上只有政治強人鄧小平,有資格推動這一改革,然而,他卻按兵不動,刻意小心怕踩碎了某個雞蛋。

可惜的是,傅高義先生對此卻沒有任何批評。雖然他比較客觀地陳述了鄧小平在六四前後的作為,點明了他對六四鎮壓的責任,但卻對此沒有過多的譴責,反而強調了鄧的所謂不得已。有意無意地,還把六四鎮壓後的中國經濟20年的繁榮穩定,跟鎮壓聯繫起來。他寫道﹕「在天安門事件後的20年裏,中國人享受覑社會相對穩定和經濟的快速增長,甚至是奇蹟般的增長。小規模的抗議不計其數,領導層為發生更大抗議的可能危險而緊繃覑神經,但是中國在『六四』之後的20年裏避免了更大的騷亂。今天,億萬中國人的生活要比他們在1989年時舒適得多。與中國歷史上任何時期相比,他們都得到了更多的國際資訊和觀念。教育水平和人均壽命也在繼續迅速提高。由於諸如此類的原因,中國人對民族成就的自豪感遠超上個世紀。」事實上,六四之後,中國馬上進入了嚴重的衰退,政治上的倒退,幾乎堪比晚清戊戌維新失敗後的情形。沒有招來義和團,已經萬幸。以至於鄧小平要重新啟動改革,居然需要採用「非組織手段」,自下而上的倒逼。傅高義先生所說的經濟奇蹟和繁榮,跟六四鎮壓無關,恰在於鄧小平南巡之後,局部地開放了政治,確立了市場經濟體系。

政改沒啟動繁榮帶來瘋狂貪腐

然而,即便如此,中國的政改仍然沒有啟動。連晚清那種預備立憲,諮議局的選舉都沒有,民間精英的參政,都沒有做到。所以,在經濟繁榮之後,無節制的政府擴張,瘋狂的貪腐,幾乎把經濟迅速成長帶來的民眾幸福感吞噬乾淨。被經濟高速發展激化的社會矛盾、官民矛盾、貧富矛盾,環境問題迅速惡化。中國社會結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不平衡過。精英的大規模出逃,堪比當年廣東的大逃港,而官員的瘋狂掠奪,也舻近歇斯底里。也可以說,鄧小平的改革,一方面製造了中國奇蹟,一方面也把中國推向了前所未有的危險境地。

「人民」只是抽象的符號

鄧小平跟台灣的蔣經國曾經是莫斯科中山大學的同班同學,他們都是二戰留下來的打過仗的強人,但是,蔣經國開啟了台灣的政治改革,但同樣是強人,鄧小平卻把難題留給了後輩的庸人,平白增加了改革的風險,很大的風險。當然,在鄧小平的字典裏,沒有動搖黨領導的政改,他不是戈爾巴喬夫,更不是蔣經國。這就是鄧小平自己的局限,一直到死,他都是一個黨化的獨裁者。其實,他並沒有理解他所親手啟動的改革開放的真實意義。他自稱是人民的兒子,但這個人民的兒子對於對手無寸鐵的人民開槍,卻毫不手軟。說到底,鄧小平這個共產黨的老兵,他心目中的人民,還是抽象的符號,並不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

《鄧小平時代》來了,在這個似乎又要重啟改革的時候,無論如何,都是一件好事。給我們一個機會,讓我們再一次一起走過從前,那改革歲月的從前。

潘毅、許怡:壟斷資本與中國工人



美國《時代》週刊在2009年 曾經把中國工人評選為年度群體人物,該刊編輯評價中國工人為領導世界經濟復蘇、點亮人類前景的功臣。然而,新生代的中國農民工,似乎越來越看不到 自己的出路。一直以來,普遍的觀點是認為中國的崛起是一個由國家主導的全球化過程,改革開放後,國家通過鼓勵外資和對外開放政策,建立了全面依靠合資或 外資的出口導向型發展模式。這種以依靠外國直接投資(FDI)的發展模式,區別於東歐的轉型市場或者東亞的發展型國家模式,雖然帶來了驚人的經濟增長,但同時也產生了普遍性的社會不平等,尤其是導致了工人群體的困境。

當然,這種寬泛的理解需要通過對跨國企業的FDI在 一個具體行業或者企業發展及演變成行業寡頭進行深入的分析來印證。富士康以其擴張速度之快、規模之大堪稱跨國性製造業中的傳奇,對於研究跨國資本擴張的現 象極具代表性和重要性。本文以富士康這個具體的企業為例,嘗試考察國家在跨國壟斷資本出現的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這種跨國資本對工人狀況的形成所帶來 的影響。

富士康:全球電子代工廠

富士康隸屬於鴻海科技集團,是專業從事電腦、通訊、消費電子、數位內容、汽車零元件、通路等6C產業的高新科技企業。自1974年在臺灣肇基,特別是1988年在深圳地區建廠以來,富士康迅速發展成為全世界最大的電子代工廠,為世界頂級的電子品牌製造產品,如蘋果、惠普、戴爾、諾基亞、摩托羅拉、索尼和三星等。富士康的名字來源於英文單詞Fox-conn,其意義是以狐狸一般的速度迅速地對電子產品進行連接、組裝。據預計,到2010年,富士康的總收入將占全球電子製造產業總收入的50%以上。

富士康的發展和演變成為工業領頭羊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始於1988年,得益於中國的吸引外資政策,鴻海集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大陸的第一個生產基地,富士康。在早期的生產階段,富士康僅有150名工人,中、高層管理人員均為臺灣雇員,他們對大陸幹部或者工人非常不信任,軍事化的管理方式和企業文化更是臭名昭著。第二階段是在1990年 代富士康迅速擴張的階段。得益于大陸大量廉價的勞動力,富士康為了滿足日漸多樣化和數量激增的生產線,開始吸納大陸籍員工進入管理層。隨著生產基地的不斷 擴大和行業聲譽的提升,富士康持續地集中發展珠三角和長三角兩個生產基地,而當地政府也為其提供大量的土地資源、良好的交通運輸和其他關鍵的基礎設施。

富士康最為獨特的是它發展的第三階段。自2000年以來中國提倡西部大開發的發展策略後,富士康通過並購其他公司和在大陸各省份擴建生產基地、搬遷等舉措,構建了它的壟斷型資本的角色。2010年後,通過並購中小型電子廠和優化內部生產鏈條(從篩選原材料、採購零部件到最後的產品組裝),富士康已經成功地打敗了大多競爭對手並獲得頂級品牌和零售商的生產訂單。目前,富士康僅在中國就擁有31個遍佈各地的生產基地,而其在深圳的工業園區作為旗艦基地已擁有超過50萬名員工,8倍於全球第二大電子製造商偉創力(Flextronics)在廣東珠海的生產基地。富士康在其他城市的生產基地也屬巨型,通常擁有數萬到數十萬的員工。富士康的其他潛在對手,如星力達(Celestica)或捷普(Jabil Circuit)則遠遠被拋在了後頭。

2003年以來,這家台資企業成為中國最大的出口商,其總收入更是在2008年達到前所未有的618億美元,其中出口額為556億美元,占中國總出口額的3.9%Foxconn Technology Group, CSER Annual Report 2008)。儘管在近期的經濟危機中,來自美國和歐洲的電子產品訂單減少,但是富士康2009年的總收入仍然有593億美元,銷售額與2008年相比只有4.1%的輕微下滑(Fortune, 2010, Global 500 Companies: 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Rank 112.)。當全球投資者和客戶重獲信心的時候,富士康也獲得了新的生產訂單並且贏得了驚人的收益。2010年,富士康在前9個月的同比增長已達60%,全年總收入為791億美元,甚至高於其客戶,如諾基亞、戴爾等。

富士康宣稱2010年在全球範圍內雇傭了100萬勞動力,超過90萬的勞動力分佈在中國大陸,而當中的85%均為來自農村地區的80後年輕人(參見《中國青年報》2010520日)。在富士康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是新一代80後農民工成為新的打工階級,同時也伴隨著他們遭遇各種痛苦的過程。

國家的角色

富士康的成功證明了中國在世界的崛起,也證明了出口導向模式的創收能力,即便在全球金融危機下也可以帶來經濟增長。它也驗證了全球資本主義正以超越我們想像 的速度進行資本擴張。在全球資本主義擴張的背景下,一些亞洲資本企業和國內的製造商正迅速成長為西方跨國品牌的分包商或次級分包商,利用廉價的農村勞動力 進行密集性加工製造,賺取巨大的利潤。這樣一種資本擴張的過程主要是由國家扶持的。在一些西方分析者看來,中國國力強盛,在2008年的經濟危機之後仍然能夠引導全球經濟復蘇和繼續創造經濟奇跡。但是,在大多數農民工看來,當他們的基本權益被侵犯時,當他們急需國家的保護時,地方政府經常很難有作為。

富士康在利用中國鼓勵外資的政策中佔據很大優勢,並且在區域性的競爭中也佔據領先地位。在中國大陸,富士康的生產基地橫跨了四個策略性地理區域:

1.珠三角:深圳、東莞、佛山、中山;
2.長三角:上海、昆山、杭州、寧波、南京、淮安、嘉善、常熟;
3.環渤海:北京、廊坊、秦皇島、天津、太原、煙臺、營口、瀋陽;
4.中西部、西南部城市:重慶、成都、鄭州、武漢、晉城、南寧、北甯、北江。

各區域的地方政府為了與富士康建立策略性合作而相互競爭,爭相通過其行政體系為富士康提供大量的土地、基礎設施、人才和勞動力等資源。在提供土地資源方面,20097月, 四川省政府及成都市政府派出代表團前往富士康在臺灣的總部,雙方簽訂《合作諒解備忘錄》。當地政府官員承諾將為更多的產業轉移到西部去提供便利。成都高新 區的一名官員曾說:為了得到富士康的投資,過去五年我們進行了多次的談判協商。對於我們成都而言,能夠競逐成功拿到這次投資真是不容易。(China.org.cn, 20091028, Cities Vie for Terry Gou's  Money.

在長江三角洲地區,上海市政府在2000年初就為富士康提供了大片的土地,修築好的公路和其他免費的基礎設施,包括光纖電纜、水、電力、燃氣設施,從而大大強化了富士康的生產能力。基礎設施支持方面,武漢市政府也為富士康提供了一段13公里的專用鐵路。2007年,富士康在武漢東湖高新區建立了一個預計10萬人的生產基地,以 光谷聞名,專門生產臺式電腦、數碼相機以及遊戲機。另一個出名的例子則是重慶市政府在2009年將機場的跑道擴建400米以滿足富士康在當地增長的運輸和物流的需求。

20108月,富士康開始在河南鄭州籌建生產基地。當地一名政府官員公開表示:我們為富士康在鄭州落戶提供了很多的便利,比如給運輸設備和建材專門開通了一條特快鐵路。(Xinhua, 201082, New Foxconn factory in central China begins production with hope of peace, prosperity.)富士康已從當地政府租用了一座可供10萬員工使用的翻新的廠房和宿舍,而政府同時也劃定了一片土地供富士康建設一座長久的生產基地,其規模可容納30萬員工。第一階段的工程將覆蓋133公頃。(Xinhua, 2010630. Xinhua insight: Foxconn's inland moving a win-win solution.

得益於國家所提倡的西部大開發戰略,富士康迅速利用了優惠的貿易和投資政策,甚至是通過政府職業培訓項目所培訓出來的大量的技術型和非技術型勞動力。省級和 市級的政府部門也積極地動員農民工或職業學校的學生前往這些企業工作、實習。由此產生了學生工現象。所謂學生工,即是通過工讀結合,以學生的 身份被雇用,法律上稱之為實習生,但並不享有勞動法賦予的保障。由地方政府協調所提供的人力資源大大降低了企業的雇傭成本和培訓成本。例如,河南省通 過教育及相關部門下達行政命令,鼓勵職業學校與富士康進行合作,2010年暑假,約有10萬名在校學生被派往深圳富士康實習。(China Daily, 2010626, Students Forced to Work at Foxconn.)在重慶,119家職業學校承諾將學生派往富士康實習。(Peoples Daily, 2010629, Foxconn Mulls Move Northward.)通過職業學校所提供的穩定而又廉價和高素質的勞動力,既能緩解沿海企業勞動力短缺時的燃眉之急,也為即將在內地投產的企業提供了豐富的人力資源。

但在所謂的工讀結合計畫中,地方政府並沒有嚴格地規範企業使用學生工的行為。根據現有的實習生條例,學生工並不能得到足夠的保護;而學生身份又致使他們不被 法定的勞動關係所認可,也因而不受勞動法律法規的保護。學生工為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提供了極其廉價、彈性和順服的勞動力。

總的來說,我們認為,富士康的壟斷地位是近些年來通過與地方政府的深入結盟和資本積累所實現的。地方政府之間為了吸引富士康來建廠提高當地經濟增長而彼此競爭,為之提供極其誘人的資源和條件。而由富士康所連接的電子加工網路也因此迅速地在內陸擴張。

富士康生產體制與新生代農民工

富士康最大的工業園區,深圳龍華園區,擁有40萬工人。這個2.3平 方千米的工業園包括:工廠、宿舍、銀行、醫院、郵局、消防隊及兩輛消防車、電視網路、教育學院、書店、足球場、籃球場、田徑場、游泳池、超市和數家餐廳。 該主園區擁有一流的生產設備和最佳的生活環境,呈現了一個高度複雜的組織架構和金字塔式的管理模式。為了可以對生產體系集中化控制,龍華園區設置了11個事業群。各個事業群獨立運作,每個事業群下面又分為6個級別的架構:事業群—事業處—事業單位—部/課—生產線。具體的生產任務均被分配到生產線上,生產線上的工人則被要求以最佳速度來提升產量和縮短交貨時間。這一系列的要求均通過嚴格的管理方式和評價基準來實現,從而形成了富士康獨特的軍事化管理模式。

軍事化管理模式

富士康的軍事化管理模式從工廠大門設置即可窺見一斑。當工人剛進入工廠的時候,絕對的服從是員工們必須學會的第一條紀律。富士康總裁郭台銘曾說,一個領導者 必須有獨裁為公的堅定信念。在他的管理下,富士康在深圳的龍華園區儼然是這個城市中的另外一座紫禁城,而公司的管理層和保安們則如同管制這個紫禁 城的官員和員警。在這裡,廠方雇傭了數千名保安以維持內部秩序。在富士康所有的廠區,都實行全面的封閉式管理和監視。每個廠門24小時都有保安把守,工人需要工卡才能進出工廠。工人被要求接受各級門崗、警衛的監督。此外,工廠幾乎所有的公共和工作區域都設有攝像頭監控。工廠內部也嚴格區分,每一處廠區也都設有門禁。即使是在同一棟廠房,不同的事務處之間的工人也不准相互往來。

軍事化的管理方式被用於對工人生產過程的控制,意在把工人訓練成服從紀律的勞動者。在富士康,絕對的服從是員工們必須學會的第一條紀律。郭台銘有一條著名的 語錄:走出實驗室就沒有高科技,只有服從的紀律。服從的文化通過一系列的規章制度被建立起來,而這種服從是以高度的層級化來進行的。下級對上級必須絕 對服從,這種層級區分由下至上分別是:普工—儲備幹部—全技員—線長—組長—課長—專理—副理—經理—協理—副總經理—總經理。由此形成了富士康高度集中 化和層級化的管理特徵。

在富士康的金字塔管理模式下,衝突和矛盾往往集中在底層的管理人員和工人之間。線長一級的人員承受著最大的壓力,為了完成生產的產量,他們也大多採用嚴苛的 方式對待工人,而很少顧及工人的感受或者壓力。最常見的管理手段是當眾責駡或者讓工人寫檢討。因此,工人處在整個金字塔模式的最底端,未能受到尊重和人性 化對待。工人把富士康的管理方式稱為人訓話管理而非人性化管理。工人深知他們所加工的是昂貴的名牌電子產品,不容出錯。一名在杭州廠區的受訪工人 因為給生產的手機漏鎖了一顆螺絲,被罰抄總裁語錄(如環境嚴苛是好事)300遍。我們的調研資料顯示,38.1%的工人表示曾有過被管理人員或保安限制自由的經歷;54.6%的工人在不同程度上對工廠制度和管理感到憤怒;16.4%的工人表示曾有過被管理人員和保安體罰的經歷。管理嚴格、非人性化是工人描述對富士康的印象時最常使用的詞彙。

富士康深圳廠區每月7%~8%的員工流失率也許可以視為工人們對這種不尊重個體和超負荷工作的一種反抗。嚴苛的勞動過程也導致了勞動異化和剝削,即使是對那些年僅16歲到18歲的未成年學生工也不例外。儘管教育部門規定學生實習的工作時間不能超過每天8小時,富士康的學生工和普通工人一樣,仍被強制超時加班。

工資和工作時間

20105月以前,富士康僅支付普工900元的每月基本工資,也就是當地的最低工資標準。由於基本工資難以維持工人的生活所需,工人每月不得不加班高達100個小時以獲取加班費,加班時數接近中國《勞動法》(第41條)所規定的每月最高加班36小時的3倍。

20105月,隨著連環跳事件的壓力以及各地政府調整最低工資的舉措,富士康把深圳地區的普工基本工資增長至1200元。然而相對於物價和房租各方面的增長,工人依然需要通過長時間加班來獲取加班費。調研發現,工人約42.3%的工資來源於加班費。

20107月,富士康對外界宣佈會再次加薪,從當年10月份起將普工的基本工資調整到2000元,加薪範圍至少覆蓋85%的員工。調研組分別於10月初、11月下旬兩度回訪深圳地區的富士康工人,10月初的回訪發現絕大多數的工人並沒有收到任何關於加薪的正式通知。而11月 的回訪則發現僅有一部分工人實現了加薪。加薪的條件包括:必須進廠至少半年以上,必須通過績效考核和文化考試,每個部門有一定的指標,就算進廠 滿半年了也要輪候等。對於進廠不滿半年的員工、學生工(不管工作年限),以及從富士康的其他廠區分派到深圳廠區的員工,他們並不享受同等的加薪權利。

生產強度和工作壓力

20105月第一次加薪後,加班時間縮短了,但工作強度較以前增加了。儘管工人尚未從言過其實的加薪中獲利,對大多數工人而言,更繁重的生產任務和工作強度卻已經開始了。

在富士康最大的廠區龍華園區,20109月的生產旺季,每天生產大約137000iPhone,每分鐘生產超過90部。 富士康的測速部門和生產管理部門以秒來計算工人完成每道工序的時間,並以此安排工人的生產量。如果工人可以完成一定的產量排配,那麼第二天就會增加,當工 人適應後,又再一次增加,一直達到工人能夠承受的極限。昆山廠區的一組男工說道,我們一分鐘都不能停,我們做得比機器還快。雖然富士康規定工人每工作 兩小時就有10分鐘的休息時間,但是一些生產部門規定沒有完成生產排配的話就不允許休息。

富士康的客戶不斷要求代工廠盡可能快地生產從而滿足全球消費者的需求。例如,由富士康代工的蘋果公司的iPhone系列不斷推陳出新,客戶要求儘快把iPhone4白色型號推出市場,以跟上黑色型號的供應和銷售。客戶對於生產效率和品質的要求使得代工廠商持續地給工人施壓,各式電子零部件就在24小時不停運轉的流水線上組裝完成。在富士康車間的牆上貼著這樣的海報,重視效率,分分秒秒;目標達成,除非太陽不再升起;魔鬼都藏在細節裡。

工人們普遍被安排在固定的座位或者站位,每一班持續工作10小時至12小 時,其強度之大、時間之長可能造成工人身體及心理的傷害。例如武漢廠區一名受訪工人對訪談人員說:我們線上幹的是打蠟釘的活,女生都幹不來。蠟釘槍有好 幾斤重,一天干下來肩也痛、胳膊也痛,手都抖個不停。通過問卷和訪談,工人的不滿和抱怨大多集中在:繁重的生產任務,高溫、噪音、粉塵等工作環境。由此 可見,工廠對於職工安全的保護是非常不夠的。

車間的生產線之間,組與組之間也是充滿競爭的。在一個車間裡,通過對各生產線進行評級以考評各線的生產效率、是否完成任務、是否有人遲到早退等,從而決定各 生產線的獎金。一些基層管理也會通過給工人設陷阱以測試工人是否在認真工作,比如說拿走產品的一個小零件,如果工人沒有發現這個問題,那麼整條生產線的人 都會集體受罰。在一個如此紀律森嚴的工廠,壓力自上而下層層下壓,處在最底層的工人承受著最大的壓力。

孤獨感和碎片化的生活

富士康為其工人提供了非常便利的生活設施諸如集體宿舍、食堂、洗衣服務以及其他娛樂設施,然而這些配套齊全的生活設施,實質上是為了將工人的全部生活融入到 工廠管理中,從而服務於即時生產的全球生產策略。在很大程度上,工人的生活空間僅僅是車間的延伸。吃飯、睡覺、洗衣等工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像流水 線系統一樣被安排好了,其本意不僅僅是為了滿足工人的日常所需,而是以最低的成本和最短的時間實現工人勞動力的再生產,從而滿足工廠生產的需求。實際上, 工人難以獲得真正的休息,不同部門的工人被安排到了同一間宿舍,而日班和夜班的不一致使得工人們的休息常常被干擾。另外,隨機的宿舍分配制度也破壞了工 人現存的社會關係網路,阻礙了工人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在這樣孤獨和流水線般的生活空間,工人喪失了他們的個人生活和社會生活。

從勞工控制的角度而言,這種廠房—宿舍相結合的生活環境意味著生產與勞動力的再生產均在一個自足的、全方位的地理區域完成。它通過對勞動力便利的地理操控, 便於實行強制加班、拖班或者臨時安排加班,從而滿足彈性生產的需要。這樣一種社會空間的安排強化了廠方管理的領域,對於工人的控制從生產車間延伸到了日常 生活空間。因此,工人同時面臨車間內與車間外的、工作與生活並存的雙重壓力,工人的社會生活空間很大程度地被剝奪了。

在調研中,我們探訪了連環跳事件中的其中一名存活者,田玉。在深圳龍華人民醫院,這名17歲 少女已經半身癱瘓,終日躺在病床上。和所有的普工一樣,田玉的工作無聊到令人窒息。她在富士康工作的一個月,就在流水線上負責目檢,也就是檢查產品上是否 存在劃痕。有時候還要被線長責備做得不好,做得太慢。在宿舍裡,其餘的室友均來自不同的事業群或部門,彼此都不熟,關係也比較冷漠,沒有人有多餘的時間去 關心別人。2010317日,在工作了30多 天后,田玉忍受不了這種無助和絕望的狀態,從四樓的宿舍跳下。她曾回憶這段經歷,我工作的第一天就遲到了。那裡太大,我迷路了,所以花了很長時間才找 到車間……在工作了一個月後,到了發工資的時候,其他人都拿到了工資卡,我沒拿到。我問線長,線長說我的工資卡在觀瀾廠區。我去了觀瀾廠打聽,但是又被那 些人像踢皮球一樣被不同辦公室的人踢來踢去……最後我還是沒有拿到工資卡。我身上沒有錢了,走了一個多小時,從下午走到傍晚才回到龍華廠區。憤怒又絕望 的田玉第二天早上就選擇了自殺這種極端做法。

在富士康,工人們缺乏尋求援助的管道。我們瞭解到工會並沒有發揮相應的作用。高達32.6%的被訪工人不知道富士康有沒有工會甚至以為沒有工會;84.8%的工人表示自己沒有參加工會,參加工會的工人僅為10.3%。 我們也瞭解了工人對工會的看法,較普遍的回答是沒聽過工會幹了什麼的、工會和公司是一體的等。由此可見,工會並沒有成功地監督工廠的運作,維護工 人的權益。更糟的是,一些工人甚至以為工會就是人力資源部的一部分。作為代表工人利益的工會,富士康工會完全忽略了自己的職責,也喪失了它應有的聲音。

結論

中國的經濟發展在國家的積極扶持下成長起來,並成為全球經濟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這對中國工人而言並非是充滿希望的。在積極介入經濟全球化,以GDP為目標、支援外商投資和出口導向型工業的過程中,同時伴隨著的是地方政府在社會和勞工保護方面的缺失。儘管國家在勞動立法方面扮演著相對積極的作用,但是其效果仍然是非常不夠的。地方政府追逐經濟發展所付出的代價,絕不亞于富士康為追逐全球製造業市場讓工人所承受的代價。

富士康的例子對於研究跨國資本擴張的現象具有重要性和典型性,因為它的擴張速度和規模在國內外都無人能及。我們強調這種新型跨國資本的出現生成了一個逐底 競爭的全球工廠體制和一種軍事化的管理模式,正是這種體制和模式造成了新一代農民工的困境。富士康作為跨國品牌的供應商,必須與對手在價格、品質和交貨 時間等方面相互競爭。為了獲取客戶的訂單,富士康只能儘量降低成本以維持其競爭力,而低利潤裡的成本也就被轉嫁到了生產線的工人身上。因而也形成了一套高 度集中化和科層化的生產管理體系。

在擁有百萬生產大軍的富士康紫禁城中,工人們只能拼命地工作,服從不斷提高的產量安排。由於地方政府不能切實地落實勞動法律,類似富士康這樣的用人單位 才能堂而皇之地忽視超時加班等規定,從而滿足全球即時生產體系的需要。通過科學方式所實現的非人性管理帶給工人的壓力是巨大的;勞動的異化,社會支持 的缺乏更為普遍。當這些十幾歲到二十幾歲的新生代工人身處於一流的富士康車間與宿舍環境中,他們卻似乎更加焦慮和孤單,別無選擇。而自殺則是農民工在 多種經歷中的最極端和無奈的表達。

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學系,著有《大工地上中國農民工之歌》、《中國製造:全球化工廠下的女工》

鄺易行: 住家鹹肉糉十部曲



端午節快到了,又是吃糉的時候。紮糉這回事,也只有對吃很有要求的才會自己做。

買材料給筆者的九龍城「新三陽」阿伯也問為什麼要自己紮,買他們的糉吃那麼容易!

以前,家家戶戶都會依照鄉下的習俗,或自己的口味,調校糉子的食譜,愛用什麼餡料就用什麼。

媽媽每年都會做十數隻,做的時候約筆者幫手,是家裏一年一度的「盛事」,

但近年她在這個時候都會放大假一個月,到美國探妹妹。

對我們這種沒有自家糉就情願不吃的,唯一的選擇,便是自己做了。

媽媽紮的是大堆頭的裹蒸糉,餡料有燒鴨、五花腩、江瑤柱、冬菇、綠豆、鹹蛋黃、花生、糯米……還有一隻大大的蠔豉!用竹葉包完之後,再在外包荷葉。兩種葉的香氣,實在非常誘人。而有這麼多的餡料,葉上幾乎不夠位置放米呢!吃過的人無不歎為觀止。奶奶做的則是體積小得多的四角糉,有紅豆、糯米、鹹肉和蛋黃。

雖然還有整整一個月才到端午,但因為一個很愛吃糉的朋友要遠行,故特別為她做了一些。這個朋友與筆者的口味相同,愛吃簡單的鹹肉糉。

肥豬肉蛋黃糯米 少吃多滋味


包糉麻煩,故不會只包一兩隻,而包糉的人,絕少會只包給自己吃。以前媽媽包糉子會分給我們吃,現在,輪到筆者做好分給別人。大部分都是送了給朋友,或公司的同事,非常受歡迎呢!多了出來的,還可以儲存在冰箱內慢慢吃。這食物「可冰性」很高,置於冰箱內數個月也沒有問題。從冰箱拿出來,放進一個盛有冷水的鍋中(水要蓋過糉),開大火,代水燒滾後,用中火煲三十分鐘便可將糉熱透。

我想我們喜歡吃應節的食品,是心理上的需要多於生理,不會多吃,但沒有,又好像缺了些甚麼似的。這些食品中,唯有是月餅,因為糖、脂肪等實在太高,而且也不覺得好吃,筆者是一件也吃不下的。而糉子,獨食易肥的應節食物,也絕對是少吃無妨。糯米 (glutinous ricesweet rice)的升糖指數甚高,實在不宜多吃,肥豬肉、蛋黃等脂肪也不少呢。說起要減少食用動物脂肪,已不是全因為它的什麼高能量、膽固醇等問題了,而是在油脂內的環境毒素!近日,香港食物安全中心發表了一個有關香港人從食物中攝取了多少多溴聯苯醚(PBDE)的報告。PBDE 是一種來自工業的環境毒素。一如其他很多環境毒素,PBDE是油溶性的,容易積聚在動物和人體的脂肪中,很難排走(多做運動、多流汗是其中一種很好的排毒方法),中心的建議是減少食用。整個糉內最健康的材料便是綠豆了,升糖指數低之餘,纖維量也不少,是可以用多一點的材料。這個豆用來做豆湯,可以吃得飽人呢。

林喜兒: 老套如我 寫生我城


畫家歐陽乃霑


如果有人從來只做喜歡的事。

如果有人一生只做一件事。

你認為是一成不變,還是從一而終?

歐陽乃霑一生都在畫畫,一生都在街頭寫生。

「有人說我老套,我就認我是老套!」


如果老套是貪舊厭新,對不起,他不喜歡躲在一角懷舊。

如果老套是堅持自己的風格,不瞞你,這個正是歐陽乃霑。

老套就是堅持、堅持和堅持。

年過八十的霑伯伯,筆迹遍及香港每個角落。

拿着1960年畫的統一碼頭,他說要重遊舊地,「這是我的新計劃。」

那怕是物換星移,他還是坐在那棵樹下,一筆一筆,一筆一筆……

五十年不變,原來真有其事。

《一筆一畫一生》--歐陽乃霑與兒子合力之作。


流動畫室﹕從小上街畫畫

走進歐陽乃霑的畫室,中間一張大大的長枱,旁邊是書櫃,滿室都是書畫收藏,一室筆墨香氣,「畫畫佬的地方很混亂」,攝影哥哥叫他大師,是的,歐陽乃霑是知名的美術大師,卻也是平易近人的霑叔、霑伯伯,這個「畫畫佬」一生也在畫畫。畫室從前是歐陽宅,搬家後變成他的個人畫室,「每天也來返工!」霑叔說他在畫室自閉,「無事忙呢,有時在執拾,有時找着舊東西又坐着看看。」眼前是一疊又一疊的畫,那一堆是四十年前的作品,這一批是今年的新作,沒有人會否定他對繪畫的熱誠與投入,只是好奇,為何那樣沉迷,「這個我也解釋不到,總之就是上癮吧,只知道小時候就喜歡畫畫,是自覺的,不像如今的家長要子女學琴學畫學游水。」這個癮一上幾廿年,「就是踏上不歸路呢。」他的確是要踏上路途才能止他的畫癮,歐陽乃霑一直以來都以香港城市風貌為主題,所以上街是他的習慣,最愛街頭寫生,「可能我是街童,在街頭長大。」所謂養分,都不是一朝一夕,「家族都是在街市做小販,賣魚賣肉,跑馬地、鵝頸橋,跑過很多街市,所以從小就在街頭走來走去,不過我就是喜愛畫畫,只要靜下來就想到要畫,原本也可到家裏的雜貨店工作,我打死也不願意,寧願畫畫投稿。」

走遍角落 上山下海 慨嘆海岸線消失

也許他是幸福的,小時候已找到興趣和專長所在,而且可以把他當成職業,歐陽乃霑一生從事美術工作,多年任職出版社美術編輯,曾任教多間美術設計學校,當然畫畫是他的至愛,偏愛街頭風光,即使到了退休之年,依然繼續街頭寫生,最新作品選《一筆一畫一生》,收錄的四百多幅作品,便是從1993年起在《大公報》刊登的專欄作品中揀選出來,「那時每天要交一張畫,每天便定一個題目,然後一區一區那樣走,好像這一兩個星期去荃灣,我便每天乘車到荃灣,然後在區內四處走,找到合適的,便坐下來,有時要上山,就拿着一張櫈、一支水,一些乾糧開始寫生。」這項工作一幹就是五年,因為太辛苦,手依然能動,雙腳卻不聽話,然而5365的成績也真夠驚人﹕

汝州街大牌檔、醫局街天后廟、葵興地鐵站、荃灣圓玄學院、園圃街雀鳥、油麻地果欄、啟德機場、樂富橫頭磡道、觀塘協和街小巴車站、調景嶺碼頭、中文大學、大埔汀角道、元朗大橋村、文咸東街、修頓球場、維園、柴灣海旁貨倉、石澳後灘、梅窩袁氏大屋……

我懷疑,我們都曾在他的作品出現……大街小巷、鬧市鄉郊、街市車站、樹下海旁,走遍十八區,有人無人,野狗流浪貓,看着大自然森林被石屎森林吞噬,海岸線消失在高樓大廈之間,除了感慨之外,好像也沒話說,「從前的變化不大,好像藍屋的正面背面也畫了好幾遍,都是殘殘舊舊,不過自從中環、西九填海後,景物好像天天在變,整個香港被高樓包圍着,記得從前周末跟家人一起到郊外旅行,那時的烏溪沙還是田野,我們很容易便能走到海邊,今天好像都沒辦法走近海,通通成了豪宅的一部分。」

1960年統一碼頭


街頭寫生﹕被驅趕 施軟功

在街頭打滾多年,這個街頭畫家也學會了不少街頭智慧,我們都知道香港的保安是如何的盡忠職守,在管理主義抬頭的日子,街頭寫生注定會遇上阻撓,歐陽乃霑被驅趕的經驗多的是,「我喜歡站在最危險的地方,像馬路旁的坑渠蓋上,警察來找我的時候都會站在你面前,即是馬路上,那他比我還危險;又試過一半身在公眾地方,一半在私人地方,保安說我不能待在私人地方,我跟他說出面便是馬路,你要我站到馬路上嗎?他便說要報警,待警察來到時,我也把畫完成了,哈哈!我又試過扮遊客,在那些大型商場寫生時,有保安正想來干預,我便站在遊客旁邊扮成是他們一分子,保安便不敢走過來。其實我覺得只要我們先對別人客氣,對方也會禮貌對待,有一次我在董建華辦公室大廈外畫畫,有警察來干預,叫我離開,當然我不會走,談了一輪,那警察乾脆在旁陪着我,說他走開的話便會有另一個警察來,畢竟這個社會還有很多好人。」還是軟功奏效,霑叔說其實香港一直以來都是這樣,「從前在街頭也一樣被人趕,最記得那時在佐敦道有工人在鋸木頭,每次走近也會被他們喝罵,個個拿着鐵鎚,你不敢走近,因為他們認為畫畫和影相一樣,都會攝魂,當然他們有理由拒絕,只是在保護自己。」大概今天沒太多人會說畫畫會攝魂,不過對街頭寫生感好奇的依然大有人在,「路人都很喜歡站在你面前看,於是我眼前便是一雙一雙的腳,如實畫下便像前面圍了個鐵欄。」霑叔沒好氣,只好對他們說﹕「你哋雙腳都唔靚!」

1960年灣仔


還是畫筆最親

離開香港,街頭寫生變得容易又自然,「外地的人相對較客氣,只會在背面看,始終他們認識寫生是怎樣回事。」喜歡畫,不論走到哪裏,「去旅行也一樣照畫,而且比別人畫得多,從不會倦。」霑叔隨手拿起枱上一盒盒的畫冊,武夷山、歐洲之旅,都是素描、速寫,「最喜歡在車上畫畫,好像搭船搭巴士時,把窗外風景記下,其實這個創作過程最有趣,不是硬把眼前的一個景像畫下,可能是把前面的田,那邊的屋,遠方的山構成一個生動的畫面,那不可能是照辦煮碗把景物紀錄,就是自己作一幅畫來,而你也不可拿着畫去找真實的景,那幅畫也只是具體地表現那個地方出來。」霑叔雖然也愛攝影,不過還是畫筆親,「很多時候也是白帶,相機行頭會影響思路,其實我們的眼也就是相機。」畫畫除了要動手也要動腦,「畫畫跟攝影最大的分別,是畫畫是主動,攝影往往是被動的,鏡頭前是什麼便記錄什麼,而我不需要叫面前的人望着我,我可以把靚變成醜,把醜變成靚,按照作者的思維進行創作,記錄當時的印象。畫畫也是依據經驗的累積,我們的腦記下不同的人物景像,有時候可隨手呼喚這些記憶,借筆墨表達出來。」

2012年茶果嶺村


父與子﹕視子如友 拒做老師

子﹕記得從前每逢周末,便會到郊外旅行。

父﹕其實我心不在旅行,心在畫畫。

子﹕媽媽會帶書去看,我跟弟妹通山跑。

父﹕過年時我們又會到大嶼山旅行,去避年呢!

父親是歐陽乃霑,兒子是歐陽應霽,「我想我是對他有影響的,他在偷師!」《一筆一畫一生》是歐陽乃霑歐陽應霽兩父子合作的作品,兒子負責編輯統籌,當中收錄了多篇對話散文,現實生活中父子倆也是很好的朋友,當你知道他們的家庭生活是每個星期也一起旅行寫生,不難想像父親對兒子影響有多深,所謂潛移默化,不過父親從來沒有正式當過兒子的老師,「他十來歲的時候只會想做自己喜歡的東西,也只會覺得阿爸做的是老套,從沒有刻意去教他,只是請我的一位朋友當他老師。」歐陽爸從不反對歐陽子做任何事,「我是認同每人也是獨立的主體,有自己的主張,尊重百花齊放,不可能只得一個版本。」其實除了學校教職外,霑叔也曾授徒,「我會說是性情近,即是說真心喜歡畫畫,好像現時有些怪獸家長迫子女學東學西,有一段時間曾教授小孩子寫字,不過上課前他們又學琴又游水,很勞碌,拿起畫筆自然就睡着,於是我索性叫他們睡吧,家長看見也沒我辦法,那麼年幼的小孩當然很疲倦,最好便是睡覺。」

「我的作品從不轉彎抹角」

歐陽老師如今不教小學生,只教中學以上,而他依然帶着學生們到戶外寫生,「這些是早幾個月前到鯉魚門、茶果嶺畫的作品,其中一些剛在鯉魚門賽馬會藝術中心展覽,遲些再會展出另一批,你看這些大樹和石屋,可能很快便會消失。」城市天天在變,他就是跟着變化而行,一筆一筆把它記錄下來,說十年如一日也是錯,他起碼是五十年如一日,「都是環繞香港的變遷,我的作品從來不會轉彎抹角,前衛的東西像要翻很多筋斗,我是直接的,也有人說我很老套,我就承認我是老套,我選擇老套的方法。」雖然不能像從前一樣天天在街頭寫生,他還是天天回到畫室,「可以說是自得其樂,我是愈畫愈精神,畫畫和寫字也需要很專注,如何調校輕重的筆鋒,就像練氣功一樣,令我很精神。」面前這位八十歲的畫家的確比很多年輕人精神百倍,而且記憶力超強,「最近執拾時找回這幾張1960年畫的作品,你們猜猜是什麼地方?」當然是估不到,一張是碼頭,一張是大牌檔,原來是統一碼頭和灣仔街市旁的大牌檔,「那時大牌檔還在燒柴。」不知道歐陽乃霑的畫室有多少張198019601950,總之每一張都有一個故事,而每一個故事他都記得,「正準備重遊舊地,這一張是上環荷李活道,我打算重遊再畫一次……」他的計劃多多,就是永不言休。

明報社評: 黃岩島式挑釁陸續有來 堅持和平崛起任重道遠




中國與菲律賓在南海黃岩島的對峙,在解放軍戰艦南下,以及外交部和官方傳媒表示絕不會失去一寸領土,只要菲律賓方面開第一槍,菲方艦船必將「葬身海底」之後,菲律賓恢復與中國大使館對話,局勢稍見緩和。事件到底是否因為北京的「文攻武嚇」而平息,還需更多確實證據,但必須留意後續發展,包括菲律賓盟友美國有無進一步表態,才是拦岩島危機的終結篇。作為區內成員,我們當然不希望碧綠南海滿是濃黑硝煙,可是令人憂心的是,縱然黃岩島紛爭解決,其他南海東海諸島爭論未完全平息,類似黃岩島的對峙不會是最後一次。

處理黃岩島顯脈絡  東亞局勢或需重估

中國一貫對南海諸島的立場,並非絕對不能談判,但必須在雙邊框架內討論,堅拒多邊會議,這是既定策略,目的是不讓南海問題國際化,讓與之不相關的國家插上一腳。事實上,中國在南海頗為克制,以和為貴,以在南海開採石油和油氣來說,南海不少周邊國家,包括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都有參與開採,在南海開井逾千,部分已經開始生產,以越南為例,從1981年到2002年間,從南海開採石油1億噸,油氣15億立方米,獲利250億美元,而這千多口油井,卻幾乎沒有一口是中國的。以今天中國國力、又是南海主要成員國,這種不對稱的石油政治勢力,可解說成北京息事寧人。眾所周知,「共同開發,共同繁榮」是中國對南海的立場,可是在美國重返東亞的背景下,忍讓被視為投鼠忌器,越南和菲律賓遂出現挑戰中國動作。

菲律賓方面願意與中國大使館對話,對解決僵局有正面幫助,因為,對峙下去,只要一次擦槍走火,菲律賓海軍面對的隨時可能是眦滅性的打擊。中國今次處理黃岩島危機,一定程度顯露出日後應付具紛爭島嶼的脈絡,整個西太平洋的局勢可能需要重新評估,即從認定中國不可能開戰,調整到中國在某一特定條件下會開火。事實上,菲律賓政府一些人覑實善忘,197940萬解放軍分別在廣西雲南兩線直撲越南,打下諒山後大軍撤回,當年出兵前夕氣氛確實與近期相似——官報連續發表文章,警告越南不要欺人太甚,當時文革結束不久,越南認定中國是紙老虎,結果鄧小平訪美回來,馬上炮火連天直攻越南。今次黃岩島危機也有類似行動﹕國防部長梁光烈訪問美國,美方此前表示在南海不偏幫任何一方,之後軍報發表措辭強硬評論,只差在沒有開炮轟擊。

北京處理今次危機有兩點值得一提,(1)在中國擁有絕對主權的地區,北京不會眼巴巴看覑被人侵佔;(2)只要對方打響第一槍,北京即會回擊,這是毛澤東年代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黃岩島危機是中菲兩國間的事,但旁觀的越南和日本等國看在眼裏。美國作為菲律賓前宗主國,更是《美菲共同防衛條約》簽約國,在中菲劍拔弩張前先行說明「不偏幫任何一方」,南海和東海島嶼的爭逐會否出現變化,美日協防關係如何發展下去,很值得關注。

菲律賓願意恢復對話,儘管未來事態發展可能有反覆,但當下暫時算是稍歇下來。不過,黃岩島與釣魚島是兩回事,一旦內地社會因為黃岩島對峙解決,民族情緒重燃,社會上湧現收回釣魚島或其他具爭議島嶼群眾運動,到時若中共高層的做法未能滿足社會期待,這股民族主義怒火說不定會引火燒身。因此,前日(511日)北京警方在駐京菲律賓大使館前,對於示威人士嚴加控制,可以視作為企圖把民族主義控制在一定範圍的做法。

黃岩島危機出人意料之處是菲律賓是其中之一主角,在南海幾個國家,菲律賓軍力比不上越南大馬,但也欲沾手黃岩島,雖然有一種說法指出,這是菲律賓總統阿基諾三世內政欠順,冀圖以外交表現爭取國內人民支持。可是面對的畢竟是中國,這就不能不令人懷疑是美國重返東亞興風作浪之故,一些國家得此奧援,趾高氣揚,菲律賓是其一,越南是其二,日本是其三,中國的真正對手不是這上述三國,而是三國後台老闆的美國。

後台老闆若隱若現  中國拿難須具分寸

對中國來說,人怕出名豬怕壯,類似黃岩島的挑釁相信陸續有來,中國應對之道,應是不亢不卑,有理有節,力保主權。然而,相信有的國家,等待中國出兵之後,馬上大聲喧嘩說中國是「非和平崛起」,職是之故,中國更加應該小心拿難進退,避免予人口實之餘,得回小島,丟了大局,大國之道,不易為也。

董橋:桑園




寫〈三白小記〉我寫了鄧之誠買過《浮生六記》作者沈三白的一幅畫,說是氣韻清逸,滿紙性靈,筆墨當在椒畦之上,「亟寶藏之,世有真賞,或不繆予」。



上月中旬洪先生來電郵說我的引文漏抄幾句話,鄧之誠《骨董瑣記》沈三白條「長洲沈復」是起句,接着說「字三白,著《浮生六記》,叙其夫婦食貧居困時事。婦陳甚賢,不得志於舅姑,同見擯逐,僦屋揚州,賣畫自給,饔餐屢竭,唱隨之樂不改,無何悼亡,子女死嫁,三白傀然從石琢堂韞玉游關游蜀,以寄哀思。記中追維往事,凄惋欲絕,大抵鍾情人也。」下面才接我引文中的「畫傳世不多,故鮮知者,予於西小市以二餅金得其一幀…」,「筆墨蹊徑尚在椒畦之上」我漏抄「蹊徑」二字。洪先生心細我粗疏。下筆之際,我光想鄧之誠買沈三白一幅畫,不必多引《瑣記》裏寫三白夫婦的事。我的引文應該加方括號才對:「︹長洲沈復︺畫傳世不多…」。「筆墨蹊徑」的「蹊徑」二字是我老眼昏花看漏了,不可饒恕,改天印書一併改正。洪先生電郵上說讀我文章數十年,從紙上讀到網上,是老朋友了,很想送我家藏《骨董瑣記》線裝本一函,一九二六年版本,袁勵准題封面,葉遐庵題扉頁,都寫了序,還有鄧之誠題絕句三首。我回電郵說這樣珍貴的版本我不敢要,心領了,彼此通郵訂交,於願足矣。一九二六年那個線裝版先父書齋裏有,我小時候讀過,今日也許還留在我大哥書房。我手頭這本是中國書店一九九一年精裝本,鄧珂寫〈前言〉,附索引,查閱方便,只嫌簡體字排印,骨董書失去骨董韻味,讀來彆扭。鄧珂是鄧之誠二夫人樊月女士的獨子,在香港做過事。

鄧之誠夫人莊宛如育二子三女,兒子鄧瑜、鄧璧,女兒鄧琰、鄧瑛、鄧璜。長女鄧琰嫁給經濟學教授凌大珽,他們的公子凌海成先生寫了一篇〈五石齋餘舊夢痕─鄧之誠先生書齋瑣憶〉,很細緻,很好看,畢竟家學淵源,筆墨盡是舊風韻,時麾人寫不出。凌先生稱他的外公鄧之誠叫文如公,號桑園、明齋、室名五石齋,館號雙穩樓,江蘇江寧人,清末舉人,畢業於成都外國語專門學校法文科,也讀過雲南兩級師範學堂,當過報刊總編輯,任職北京大學國史編纂處,北大校長蔡元培主持,一九二一年起當北大史學系教授,一九三○年任燕京大學史學系教授,司徒雷登是校長,還兼任北平師大、輔大教授,桃李滿天下,周一良、王世襄、顧廷龍幾十位文史大家都是文如公的學生,著有《中華二千年史》、《東京夢華錄注》、《清詩紀事初編》。洪先生信上說他早年聽一位老師說鄧之誠通法文,在學校裏偶爾閑談法國文史和法國作家軼事,閑談龔古爾兄弟。龔古爾是十九世紀書香世家,姓Goncourt,哥哥叫愛德蒙Edmond,弟弟叫茹爾Jules,兄弟合作寫小說《翟米尼.拉賽特》,寫《十八世紀藝術史》,寫四十六年《日記》,弟弟一八七○年先死,哥哥接着寫,到一八九六年去世前出版了九卷,成了記述十九世紀法國社會史文學史珍貴文獻。兄弟兩人靠寡母遺產過小康生活,寄情詩酒,玩賞藝術,遊山看水。都博學,都胃痛,都失眠,都受神經官能症困擾,都不結婚。

《日記》裏寫的那些情婦聽說都是弟弟茹爾穢迹,四十歲梅毒死了。我記得毛姆一九五八年文集《觀點》裏說哥哥愛德蒙從小愛收藏,愛逛古玩店舊貨店,愛看拍賣,愛買古畫,愛日本版畫日本漆器日本兵器日本服飾,連古家具古地毯古刺繡都買,說他們家農作物加版稅每年進賬才一萬兩千法朗,他一年起碼花八萬法朗買這些玩物,一定入不敷出。毛姆猜想愛德蒙可能兼做古董買賣生意,一八七○年代古董價格飛漲他肯定賺了大錢,不然龔古爾學會基金存款不會那麼豐厚。學會甄選十名天份高的新進作家,每人每年撥給六千法朗做生活補助,讓他們專心寫作,每年還挑出一名文采出眾的作家頒發獎金五千法朗。毛姆說愛德蒙向來裝窮,說學會花銷不菲,他無力成家,只好獨身,熟悉他們家的人都不相信。

凌海成先生說他外公鄧之誠硬木家具、金石書畫、陶瓷竹玉、諸般雜項無所不收,不求貴重,但求歷史價值,旨在以物證史,研究賞玩之後隨手不惜送人,《骨董瑣記》那麼博大那麼精深原是這樣寫出來的。凌先生說「文如公雖為人慷慨,但清貧書生,一生節儉」,遇見喜愛的古董不買後悔,買也後悔:「前日在後門一舊貨鋪見一玉壺,製作古雅,類唐宋物,心頗好之。問之價,過昂不能得,然念之不忘。今日復往問之,則昨日已賣與海王邨雅韻齋矣!遂以電話詢之雅韻齋,以原價三十金仍歸於我。云好事未免玩物喪志,此亦不節之一端也,悔之無已。今書於此,一則以戒後人,一則自戒。開春以後萬不肯再作此無益浪費矣!」日記裏還有一則說他在雅韻齋見到銀銅香盒,大明成化年萬家楷書八字款,制度並不精妙,確為宮禁中物,盒裏塗金,當是萬貴妃禮佛所用,帶回家中放在案頭一再欣賞,很想買下,可惜價錢太貴了:「此時救饑不暇,亦不宜言此閒情也,擬退還之」。玩古玩字畫的人都一樣,遇見心頭肉不買後悔買也後悔的經歷多極了。六十年代陪前輩故友申石初先生逛古玩店遇見晚明一件金絲紫檀臂擱,古琴款式,刻兩句文徵明的字,要價兩百港幣。申先生又愛又嫌貴,悻然放棄。

翌日再去,說賣掉了,申先生臉色大變,好幾天吃不下飯。過了大半年,杏廬先生無意間在另一家古玩店看到那件臂擱,老闆說不賣,留着自己玩。申先生聽了消息立刻趕去找老闆商議,老闆越發絕情,一步不讓。申先生苦苦纏了三個下午,終於三百塊港幣買到了:「事後想想,自怨愚蠢,」他說。「又不是文徵明親手刻製,有什麼用!」我家兩件古琴款式臂擱也在半喜半悔的心情下買來珍藏,一件楠木一件雞翅木,都刻蘭石郭尚先的字,雞翅比楠木刻得好,刻「雲在岫無爭出意,石當流有不平鳴」,申先生泉下有知也許要罵我「有什麼用」。

郭蘭石是嘉慶進士,官大理寺卿,字像歐陽詢,小楷大佳,臨摹諸家都可亂真,高麗人日本人喜歡,與林則徐、梁章鉅同是閩人,連字都像。申先生煙癮大,一天抽兩包海軍牌,煙盒都拆開展平寫筆記。凌先生說鄧之誠煙癮也大,日吸兩包大前門,煙盒也拆開展平,蠅頭小楷寫筆記寫書評:「年深日久,何止萬千,今一張無存,可惜至極」。我在信上告訴洪先生說鄧之誠是大藏書家,我喜歡桑園這個號,最想讀他的《桑園讀書記》,說是他讀四五十種書的提要和劄記,六、七萬字,論清代學術,見解獨到,改天到圖書館找一找。鄧之誠一九六一年一月六日辭世,七十四歲。一九五八年反右,他的女婿他的學生都打成右派,他憂心極了。凌海成先生說:「文如公在文革前往生,幸耶非耶?」洪先生說走了萬幸,少磨難,少受罪。

楊照:胡適雜憶



章詒和這樣描述讀唐德剛的經驗:「我第一次讀唐德剛的書,是刪節版《晚清七十年》。幾頁讀下來,激動得難以克制。毫不過份地說,就像遭遇八級地震,全身血脈如翻江倒還,連續幾天衝動得不能睡下。別樣的見地,別樣的敘述,別樣的文風,是我從來沒有見到過的。」

在這篇標題為〈先天秉賦,後天學養〉的文章裏,章詒和提到了唐德剛的《晚清七十年》,也提了《梅蘭芳傳稿》,和唐德剛整理的胡適和李宗仁兩本回憶錄,可惜沒提到《胡適雜憶》,那一直還是我心目中,唐德剛最精采的作品。
《胡適雜憶》的起頭,原是唐德剛將胡適為哥倫比亞大學做的回憶錄,從英文繙回中文,「在動手回譯之前,我自覺也應向當今(一九七七年)讀者和後世史家,就本稿編撰始末和筆者個人由認識到襄贊胡先生的往還和工作的經過,作一簡短的交代。」

這一「交代」,就「交代」了超過二十萬字,留下的原文「簡短」二字,成了有趣的反諷。為甚麼「交代」得如此欲罷不能?一方面是要「交代」,唐德剛就得讓自己回到五○年代在紐約的記憶情境中,多少前塵往事移並湧上,如開了閘的江水滔滔湯湯,夾泥沙以俱下,要想在堵住堵回去,談何容易?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對於胡適這個人,或用今天流行的說法,對「胡適這個現象,歷史的與現實的」,他真的有話要說,而且這些話沒那麼簡單說清楚。

他要表白對胡適的認識,以及對胡適的評價,既是以曾經貼身接近胡適(有幾個人陪胡適擠過公車,還幫他搶位子?),聽胡適口述回憶的經驗,也是以一個受過嚴格訓練,並對歷史評價有着冷靜清楚概念的史家的身份。
話難說,因為已經有太多人給過胡適歷史評價,有更多人寫過胡適,還有更多人覺得自己知道胡適是個甚麼樣的人。這些都在唐德剛心中,他瞭然明白地以這些為基礎為脈絡,要說出自己一套不一樣的看法,而且還要說得有說服力。唐德剛不蛋頭、累贅地一一引述這些既有解釋,然而同時一刻不放,緊緊抓着和他們對話、辯駁。

唐德剛基本上抱持着嚴格的「歷史結構論」,反對過份誇大個人的影響與偉大。這也是從太史公司馬遷「究天人之際」,就建立下來的一套史學態度,只可惜後來(一直到現在)中國史家難得認真實習演練。「天」是外在的歷史條件,不受人力輕易干涉改變的,也就是各種「結構」,「天」之變,甚矣難哉,只能以集體的、緩慢的形式出現;在這些龐大的結構制約下,才有「人」,個人或一時之人所能作用的範圍,寫史、評史,太史公說得那麼明白,總得先弄清楚甚麼是「天」、甚麼是「人」,不然終歸要誤捧或誤毀了歷史人物,更糟的,終歸要錯認歷史真正的變動緣由。
唐德剛堅持將胡適放回歷史情境中,去衡量他真正的成就。所以乍看下,他行文中一路否定胡適,總的口氣是:「胡適哪有那麼了不起?」唐德剛總的立場是:我們不需要為了抬高胡適的地位,而去吹捧、甚至捏造他沒有做,或沒有能力做到的事。將屬於「天」的部份,歷史時機的偶然,其他社會條件的推波助瀾,嚴格地排除出去,看見胡適的真貌,再來評斷他。剝除這些誇大吹捧,我們看到的胡適,平凡多了,不是甚麼三頭六臂的怪物,但是他依然比其他平凡的人,多那麼一點點不凡的地方。看來把胡適從神殿上推下,實則給了他更堅硬的歷史地位基礎。

張大春:試問雲儂誰薄倖



在今天,宣鼎(18321880)是一個已經堪稱陌生的名字,就連生卒年都有相當歧異的載錄。所以也有以之為同光間人(18621908)的說法。

宣鼎,字子九、素梅,號瘦梅、邋遢書生、金石書畫丐,安徽天長市人。堪稱是一位全才的文藝家。他寫小說、編戲劇、作詩、作畫,於書法、篆刻、詞賦皆能精通。所著《夜雨秋燈錄》若逕以「哀感頑豔」四字為判準,甚至是可以超越《聊齋》的。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然所記載,則已狐鬼漸稀,而煙花粉黛之事盛。」說得相當懇洽。不過,在這本書裏,宣鼎所記載的濼陽女子雲儂故事,並不完整。

原文並不難懂,我將他簡略翻譯成語體如此:濼陽女子雲儂,和一位西溪的讀書人張生有白頭之約。張生本來就是個文士,為稻粱謀而不得不橐筆出遊,為人作幕。去日漸久,而了無歸信;雲儂的假母便作意毀約,索性將雲儂賣給了出得起價的安徽客商。那客商挾以偕歸。道途間,寄宿於一個叫做中和店的地方。待到臨行之際,雲儂還在中和店的白粉牆上題了一首七律:

征鞍欲上泣無聲,翼理連環綰不成。此去死生悲異路,他年魂夢逐歸程。琵琶有怨嗟鴛侶,翡翠無溫聽雁更。試問天涯久別客,黃金何日贖殘生。

在宣鼎《夜雨秋燈錄》的原作裏,接下來就是這麼一段結論式的感慨:「詞旨哀怨,惻惻可憐。惜乎胡笳蔡女,未知其果返漢關;而趙郡美人,親見其擁歸叱利。生聞之,正不知何以為情也!」這段話說了等於沒說,不外是感慨美人所託非偶而已。然而,這故事後面還有兩拍,不知何故,宣鼎並沒有寫出。

我手上讀到的、無名氏所續成的版本就完整多了,接下來的情節如此:「不數載,生間道返,信宿中和店,墨跡猶存,恍惚若識,然筆意凌亂莫辨,不敢遐思,為和一律。」意思是說:這遠行的張生終於回來了,仍然寄宿於中和店,看見了雲儂的詩,但是並不知道是伊人之作,卻仍然從凌亂的墨跡中生出了靈感,遂提筆和了一首:

天涯到處是歸聲,欲做歸人總不成。雨歇泥塵堪五尺,雲開驛路又兼程。輕毫掃落皆相思,嘈篥飄搖未忍聽。試問章臺垂鬢柳,春風幾度綠新生。

等這張生回到舊時相聚之地,假母告以雲儂已遭賣出事,張生大悵,徒呼奈何,沒過幾個月就病死了。巧的是,就在同一年裏,遠在安徽的雲儂也病了,知道自己活不成,唯有「傾篋報客,告以歸計」。那徽客無可如何,只能答應。雲儂遂扶病自原道返濼陽,行經中和店,卻又讀到了張生題壁,仍不知為愛人所書,但是那僝僽辭句,卻令雲儂泣下不能止,當即齧破手指,以血書為和,其詩曰:

一行三唱到吞聲,報節投瓊染血成。綵筆當須干俸祿,蛾眉豈敢問途程。紅顏有淚闌珊看,錦瑟無絃寂寞聽。試問雲儂誰薄倖,秋胡畢竟勝張生。
題完這詩,雲儂就把自己吊死在中和店裏了。但是三首詩一時而俱傳。這個故事最可哀憐的地方是:張生、雲儂都是情癡,而他們卻完全不能體會、也不能設想對方也是癡情的人。

陶傑: 神學電影




以神學為題材的西方電影不多,因為神學沒有什麼娛樂性。神的故事倒有,像「十誡」和「賓虛」。另外還有一齣「玫瑰之名」。

用一宗兇殺案,講十四世紀神權獨裁的時代,陰森可怖,禁制思想和言論,連笑也不准,認定是人一笑,就容易減少對上帝的虔誠。

「玫瑰之名」是意大利小說家艾柯原著改編。原著小說是一本奇書,除了神學,還炫耀作者的歷史哲學的廣博知識。一九八○年剛出版,即使在歐洲,也沒有幾個人看得懂,經輿論一吹捧,於是大學研究生人手一冊,在那個時候,無論在維也納、羅馬還是倫敦,不在咖啡廳拿一本「玫瑰之名」,暢論符號學理論,講人世間什麼是真、何者是幻的問題,是很Out的。

「玫瑰之名」出版之後,法國導演安南,親自找小說作者,說:你這本小說,是為我而寫的,只有我讀得通,看出感覺,我懂得拉丁文,你的大作只能由我來改編成電影。但是安南沒有告訴艾柯的是:書中的男主角,那位有偵探頭腦的老修士,他準備找演過○○七的辛康納利。簽了版權合約之後,艾柯才知道,很生氣,他質問一個演間諜和美女那種庸俗荷里活電影的蘇格蘭佬哪有氣質來擔演這部作品?但安南不理他,戲拍出來,美國不賣座,但歐洲和英國都滿堂紅。

「玫瑰之名」的電影比小說簡單,刪掉了許多冗長的學術討論,重點放在兇殺案的謎解。選角、美術、燈光,全部上乘,電影令人看了,倒抽一口涼氣,壓迫感、震撼力,在十四世紀禁絕思想和言論,只一本聖經壟斷一切,幸好,你沒有生長在那種生不如死的世代。

「玫瑰之名」是一部通識小說,是真正的通識,不是遠東一些城市模仿而學舌的那種。小說的背景是古代,但推理分析的邏輯細節,戲的主角的言談思想,都是現代的,如此出幽入冥,今古相調的手法,就叫「後現代主義」。艾柯是後現代創作之父,聰明而博學,把抽象的知識解說得很有趣,這就是第一流的才子。

Jewelc9: 我要做個出色師奶




今期美版《時代》周刊的封面煞是火辣:廿六歲任職模特兒的金髮媽媽,穿了一身緊身衣服,自豪地站在鏡頭前面,露出半邊乳房,讓其兒子吸啜。

兒子卻非我們見慣的手抱嬰兒,而是「牛高馬大」快要四歲的男孩。

攝影師為了突出這種不尋常的育兒方法,故意要求男孩站在小椅子上,以直立的姿勢吃媽媽的乳房。

一日之間,網路上湧現五千條評語,當中自有好事之徒,以色迷迷的眼光去看這張餵哺圖片;也有衛道之士暴跳如雷,怒斥《時代》販賣兒童色情,指摘模特兒媽媽性侵犯親兒。更多爭議落在「親密育兒法」(attachment parenting)上。這種在西方國家新興的育兒方式,二十餘年歷史,關鍵主張有三:延長餵哺母乳期,至孩子自行決定戒奶為止(故可以是三、五、七歲或更多);與孩子同脇而睡,至其自願獨睡為止;把嬰兒「穿上身上」,時刻將之抱覑或揹在懷裏。

支持者說,以「親密育兒法」育成的小孩,因安全感甚高,往往自信過人、比其他小孩更有同情心、與父母關係格外密切,長大後甚至會變得非常獨立……然而,暫時也沒有一個令人信服的科學研究,能證實上述的講法。更多父母反而未敢忘記,好些初生嬰兒窒息至死的意外,都與父母同脇而睡有關。

作為一個母親,我對這種「親密育兒法」的成效興趣不大,反而很想知道習此「武功」的媽媽們是怎樣活過來的。評論說這種育兒方法有如「勞動密集」(這詞彙總讓我聯想到耕田和血汗工廠),母親的生活就只有餵哺,安撫,再餵哺和再安撫。母親除了是孩子的母親,彷彿就不再是其他。如果按孩子的隨時需要去餵哺母乳,再加以很多很多的撫摸擁抱方為育嬰的「王道」,那麼朝九晚七的媽媽們可以怎麼辦?我亦不禁猜想:晚上與孩子同脇,假定丈夫白天要上班,兩夫婦豈不只可以在假日親親愛愛?甚至要趕在孩子喊食之前快快「收檔」?

selfish 自私vs. selfless無私

除了對成效存疑,我亦深知自己無法實行這種高度貼身的育兒方法。過去十九個月以來,全職母親的生涯已足夠讓我頭髮亂成一團,頭頂不時冒煙。生孩子以前,我常常覺得懷孕和生育是一種自私的決定,其時跟一位當了父親的朋友提及這個想法,他說﹕「對啊。不過你把孩子生出來以後,就不是selfish,而是selfless了。」好一個selfless,我們喚作無私。中國人形容母親照料嬰兒,「眠乾睡濕」,也就是說,寶寶尿脇了,媽媽把乾的地方讓寶寶睡,自己睡在濕漉漉的那一塊。這就叫做無私。我反覆把selfless這字咀嚼,在無私以外我還讀到另一意義——self-less——「自己」「沒有了」。

我已記不起初為人母的日子是怎樣熬過來的。每兩小時餵一次母乳,每次需時至少四十五分鐘。這刻把寶寶放下,下一刻她又擘大喉嚨喊食奶。身體似被困在脇上,成了一部餵奶機器。有時疲累到極點,「釣魚」了,腦裏卻有把聲音叫醒自己,生怕睡覑會意外把女兒滾到地下;這個情景最終還變成噩夢,一個在九個月內不斷重複的噩夢。

我睡不安寧,不知從哪時開始,連她也喪失了自然入眠的能力。我摟覑她,她睡;一放下她,她哭。有兩個月的時間,我抱她抱到手腕發炎。莫說是煮飯做家務,連吃餅乾或上廁所都無法騰出雙手。我不懂得享受那種被逼出來的親密。我老是覺得自己被困家裏,與世隔絕。情緒最低落之時,還一度以為自己的一生就此「完了」。

也正因此,雖然「親密育嬰法」的成效存疑,我豈能不對追隨此方的媽媽們肅然起敬?

唇齒相依?還是「你死我亡」?

經歷為母之苦,我問自己,我和女兒這種唇齒相依的關係,怎麼會弄得這般「你死我亡」?如果我活得不快樂,女兒又怎會快樂成長?是以我雖「捱打」,但我奮力掙扎,也努力調節。感激朋友知我缺少精神生活,特地給我送中文小說;啟發我在餵哺時上網、讀書和看報。肚餓了,就把女兒塞進揹帶,掛在胸前,吃些乾糧,並把餅碎掉到她的頭皮上。家裏開始行「職工用禥」方法,丈夫吃「頭圍」,我便吃「尾圍」。明明是夜貓子,九時半上脇睡覺,好讓自己能在清晨五時起脇,回應女兒嗌破喉嚨般的叫喊。

家母常說,全職主婦的生活重重複複的,「明日就是今日的翻版」。我也懷疑,有沒有讀者能把這樣的作息流程讀完:起脇,餵奶,煮早餐,洗碗,梳洗,陪玩,煮午餐,洗碗,哄睡覺,安排茶點,陪玩,煮晚餐,梳洗,餵奶,私人時間,睡覺。前陣子某日,我一覺醒來,竟然分不出自己活在今日還是昨日,感覺十分虛幻。

如此的日子表面看來規律平淡,但我內心卻常常泛起漣漪,有時甚至翻起巨浪。有時候,母親的內疚感來襲,老是覺得自己做的不夠好,覺得自己不是個好媽媽。也有時候,我不禁懷疑自己的選擇,質疑這樣的人生方向,最終能把我帶到什麼地方去。看覑眼前一屋亂糟糟,自己重複又重複地執拾,我分外懷緬獨身時的風流風光。每天上班接觸不同的人和事,處理比吸塵和洗碗更具挑戰性的任務。月底拿到薪水給自己買心頭好,下班和三五友人去吃餐好的,談談笑笑,了無牽掛。

為所愛和愛惜自己的人貢獻

矛盾的是,縱然我會懷念過去,但若然讓我重頭選擇,我想我還是會挑這條師奶之路。做師奶沒有最低工資,沒有最高工時,沒有假期沒有福利沒有退休金甚至沒有社會地位,但師奶這「工種」對我來說卻有無比意義。我能夠無時無刻為自己所愛、也愛惜自己的人而忙碌、而貢獻,這豈不是一種幸福和幸運?

既為師奶,我希望自己能學習擁抱師奶版的自己,立志成為一個我心目中出色的師奶。誰說師奶不可以出類拔萃?在我心目中,出色的師奶能妥善照顧家人,是家中的好廚師、稱職的財務策劃師、勤快的清潔工、有責任感的老師,無微不至的看護等等。我希望自己能當一個好母親,也做一個體貼的妻子。白天竭力教養小孩、打理家頭細務,晚上和丈夫分享生活樂趣,一起看影碟,一起做手工,一起讀本書。「工餘」時也不忘發展個人興趣,學編織、習攝影、自學音樂賞析,一星期至少一次運動。多閱報,關心家人,也關心社會和天下事,在必要時發聲,履行公民責任。

輿論總愛對女人指指點點,母親常被批評「不懂做人阿媽」,師奶亦被看扁成「鰟個無知師奶」,這個母親節,願天下母親能為自己感到自豪;願天下的阿太都能熱愛自己,依循自己的志向,做個自信出色的師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