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5年3月5日星期四

呂大樂﹕水貨客非問題主因 區域融合更需深思



近期圍繞着自由行而產生的衝擊行動和特區政府的回應,是劣質的政府與社會互動的例子。
對於那些「光復行動」,我既不認同其主張,也不贊成他們所採用的行動方式。但特區政府的回應也不見得怎樣高 明。我所指的並不是警方的行動,而是政府一直在管理內地人士來港旅遊的問題上,表現遠遠落後於形勢,令社會上的不滿不斷加劇、累積,再而進一步流傳、擴 散。特區政府不願意正面正視內地旅客每年大量增加的現象,也沒有準備將不同的相關問題拿出來公開討論,而只是時而把問題簡化為「水貨客」的事情,時而把焦 點轉移,看待為部分人士排外所為,與管理內地人士來港旅遊不善無關。可是左閃右避之後,只會因為來港人數繼續上升,而令民怨更深。

我知道這 樣說一定會引來現屆特區政府支持者的不滿,但觀乎過去數月的情况(去年8月梁振英曾提出檢討自由行),誰令那些「光復行動」由無法引起大多數市民同情的狀 態,到今天有不少人雖不支持,但開始覺得它們也不是全無意思,特區政府的領導層不能以為與自己無關。現時在社會上逐步形成,並且愈來愈普遍的意見,是「雖 然覺得衝擊內地旅客的做法不對,可是若非如此,有人做出這種動作,特區政府也懶得回應」。這也就是說,大部分市民不想參與其中,但卻覺得如果不是發生一些 亂象,他們並不認為政府會有反應。

特首角色是「好女兩頭瞞」?

可以想像,特區政府及其支持者會認為,其實他們在背後已經做了 很多工作,只是一天未正式成事,很難向外交代。這是梁振英政府在所有有關內地與香港事務上所表現的一種姿態——特首的角色是「好女兩頭瞞」,因為事情複 雜,他不便將資料公開;事情要有一個滿意的結果,唯有靠他在後面巧施妙計,才可和氣收場。在現實中事情是否真的如此,恐怕只有他才知道。不過,他或者未有 考慮一點,就是所謂「好女兩頭瞞」這一招,在某一方的角度來看,是另一方根本不把他看在眼內,懶理他的死活,所以中間人的角色很重要。套用到目前內地訪港 旅客的問題上,特首那欲言又止的神情,似乎想暗示在中央方面來看,全都不是問題。若我們相信特首不得不「好女兩頭瞞」,即中央另有考慮,無意處理問題。若 我們不相信特首,則似乎是他不敢在中央面前,做一些影響內地與香港關係的動作。但有趣的是,無論是哪一種看法,都不會增加港人對中央的好感。

說近期的事情是一種劣性互動,因為不太文明的做法,反而更能促使政府回應問題。從這個角度來看,將來會出現更多這一類衝擊行為,而同時社會不會有很強烈的 民意反彈,是絕不出奇的事情。或者讀者會問:特區政府可有另一種回應的可能?我的答案很簡單,到目前為止,要說服香港市民,講事實和道理依然是最有效的方 法。如果政府要爭取市民支持它的做法,至少應該嘗試將問題說清楚,令人明白究竟有何對策的選擇。

對於內地訪港旅客不斷增加的現象,我一直強調:面對現實,當前要處理的並不是一般接待遊客能力的問題,也不是一個「走水貨」的問題;問題是區域融合。目前有關當局公開的統計數字不多,我們對內地訪港旅客所知有限。但就已知的,情况大概是這樣:

●2014年內地訪港旅客多達4724萬人次,超過總訪港旅客的四分之三,與2013年的人次比較,增長達16%
在所有內地訪港旅客當中,約六成(2817萬人次)為即日來回,不過夜的。這類旅客在201314年間,增長率為19%
而使用「一簽多行」入境的內地訪港旅客,2014年有1484萬,201314年間增幅為22%
●201314年間內地訪港旅客增加了約650萬人次,而不過夜旅客則增長了約452萬人次,即是說近七成的內地旅客增長,來自不過夜旅客。

到上面的統計數字,很多人以為問題在於那些不過夜旅客,而當中最大的問題來源就是「水貨客」。可是,根據《明報》取得的資料,以「一簽多行」過境,而入境 5299次者,有大概2萬人,而在100次或以上者,則約有1萬人。很多人對此感到嘩然,以為那是大數目。但假如我們細心想一下,則叫人嘩然的應該是 為何只得如此的一個小數目。我假設那兩萬人平均來港一年75次,總人次只不過是150萬人次。而那1萬人入境1150次,也就只是另一個150萬人次。 加起來只不過是300萬人次,以全年近1500萬的「一簽多行」來計算,只是五分之一。若以全年不過夜旅客計算,則只是略多於一成而已。假如我們假設那些 以「一簽多行」經常過關的內地旅客為「水貨客」,那明顯地他們並非問題的主要成因。再者,如果「走水貨」是主要問題,那還是相對地容易處理的——取貨地點 與交貨地點一定不會相距太遠,大部分活動在邊境附近發生,性質與一般購物不同。同時,我們必須明白,「走水貨」是商業行為,就算全面禁止內地人過境帶貨, 只要一天還有市場需求,而亦有人願意額外多付錢買貨,則「水貨活動」仍會存在,而分別只在於「走水貨」成為了只有港人才可參與其中而已。關於這個問題,日 後有機會再談。

根《明報》引述政府消息人士,去年以「一簽多行」訪港的深圳户籍居民,有150萬人左右,平均一年來港9次。其實以深圳來港 如此方便的角度來看,他們來訪次數並不算多。在那150萬人當中,約120萬人全年訪港不到10次。假設他們不常來,只是每兩個月才過來以不過夜的方式玩 個周末,一年也只不過是訪港6次。由此推算,這批消費者約有720萬人次,但也只不過是全年不過夜訪客的四分之一,是去年1484萬「一簽多行」人次中的 一半左右。他們每年來港的次數還大有增加的可能,所以,將「一簽多行」封頂(除非定於5次或以下的低位),基本上不會怎樣減低這類訪港旅客的增長。

重要的是,不過夜旅客全年有2817萬人次,而「一簽多行」有1484萬人次,只佔前者的一半左右。這表示有1300多萬人次分散於珠三角各地(包括深圳 非戶籍人口),而以當地人口的總數量,這並不是一個大數目。只要他們仍有興趣來港消費,則來自周邊地區的訪客亦大有增長的潛質。

嚴打「走水貨」 內地客或續增

篇幅所限,討論暫且打住。在此我想提出幾點,作為一個簡單的總結:

「水貨客」並非問題的主因,別以為將矛頭指向他們,便可將問題解決。如無意外,就算嚴打「走水貨」,一年後不難發覺內地訪港旅客仍在增加。
將「一簽多行」封頂的做法,除非把入境次數定在一個低位,否則效果亦很有限。
以目前內地辦簽證之方便,基本上用行政手段來處理問題,效果不會太過明顯。除非香港所能提供的服務大不如前,否則內地訪港旅客的數目不會顯著下調。來港購物、消費、玩樂是一種市場行為,那恐怕就只有提高內地旅客來港的成本,才有可能收到調節的效果。
內地訪港旅客只因他們需要簽證來港,才會歸類為遊客。當中六成即日來回,而且還有持續增長之勢,我們不應再以旅遊與接待的角度來看待問題。簡單直接的說,他們不是觀光遊客。
若以為新春期間內地訪客略為減少便代表一種新的趨勢,那恐怕不會是很準確的預測。事關年廿九、年三十的數字都有增加。而有到消費點轉轉的市民都會知道,現在更多的內地旅客是到來辦年貨、買新衣物。
從長遠的角度來看,這還只是剛剛開始的一個過程。從2009年開始,內地旅客的數量以每年400萬至600萬的數目增加,而不過夜旅客很快便成為了推動增長的主要力量。擺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區域融合過程中人口流動的問題。我們需要想得更大更遠。

作者是香港教育學院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講座教授

關焯照: 高官「唱慢板」 自由行成社會炸彈



自由行為香港帶來的社會問題早已在幾年前浮現。無奈,特區政府總是後知後覺,未能盡快處理問題,最終引致連串光復香港及捍衞本土行動。但事已至此,假若特區政府仍以「揼波鐘」的態度來敷衍市民,這個「自由行炸彈」終會令整個社會四分五裂,屆時即使中央出手挽救也回天乏術。

現時政府最擔心的是一旦落實減少內地旅客的政策,可能嚴重衝擊零售業。政府統計處於周三公佈今年1月份的零售總銷貨價值較去年同期急跌14.6%,低於市 場預期,並創下自1999年以來最大跌幅,無可否認,在習近平為首的中央領導層積極打貪的影響下,訪港的內地旅客平均消費也相應減低。假若特區政府出招控 制自由行的旅客數量,零售業的表現可能較現時更差。

筆者明白以上的憂慮,但始終始作俑者是特區政府,因為反自由行的情緒早已在2012年年初生根。如果讀者不是善忘,應該記得當年1月發生的廣東道 D&G服裝店事件──由於D&G店員只容許內地遊客攝影而本地人卻不可,這「禁攝事件」最終引發接近一千人於D&G店外集會,以 示不滿。其後於同年發生的「廣東道驅蝗」行動和「光復上水站示威」行動,已不斷傳達市民的不滿。但特區政府,尤其是相關的政策局,好像充耳不聞,最終使部 份市民的不滿情緒爆發,反自由行的行動繼續升級至向水貨店投擲汽油彈,和上周的元朗主要水貨區的警民衝突。假若不是特區政府未能根治自由行的後遺症,香港 市民又怎會做出上述的激烈行為呢?

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於周三公佈一項關於「市民對自由行的態度調查」(附表), 結果顯示,有63%的被訪者同意現時自由行旅客數目已超出香港可承受的能力。而認為即使收緊自由行對本地經濟造成負面影響但仍贊成收緊的被訪者(答案是基 於已贊成收緊自由行政策的被訪者)的百分比竟然接近九成。另外,有70%的被訪者同意取消深圳戶籍居民的一簽多行政策。從市民以上三條問題的答案,政府已 沒可能迴避問題,實需要找出有效方法控制內地旅客訪港的人數,以避免自由行為本地市民帶來的種種問題。

從中大亞太研究所的民調來看,大部份市民認為即使為香港經濟帶來損失,也支持收緊自由行,而也有相當部份的市民同意取消一簽多行的政策。筆者明白自由行是 中央和地方政策,特區政府是無權修改,但無權並不代表啞忍。假若以梁振英為首的特區政府能夠向中央如實反映自由行的問題,同時痛陳利害,以中央高層的智 慧,一定會為香港想出一個好方法來減少自由行產生的社會問題。

去年611日,筆者與冠域商業及經濟研究中心的高級研究員周文林教授公佈一項稱為「減少內地旅客政策預測增長模擬分析」報告,根據周教授的「香港經濟預 測模型」,模擬測試結果指出即使減少20%的內地旅客人次也不會為香港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但報告已公開發佈接近九個月時間,相關政策局的高官也未有推出 任何措施去減少內地旅客的增長數量,負責的高官如此「唱慢板」,實是香港市民的不幸。 


李平︰掌聲版報告難掩克強經濟學的失敗



中國總理李克強昨日發表任上第二份政府工作報告,外界關注中國經濟增長減速對全球的衝擊,而內地官方媒體、網站 則津津樂道會場響起了多少次掌聲,甚至推出掌聲版報告,詳列與會代表鼓掌的時序。其中,光明網的「掌聲版報告」指有五十次掌聲,人民網詳列代表五十一次掌 聲「響在哪裏」,上海澎湃新聞網則指代表用五十二次掌聲把李克強送回座位。

掌聲是五十次,還是五十二次,有如此重要嗎?代表們的掌聲有些的確是對報告的肯定,但也有些不過是在總理提高聲調時作出的被動回應。官員台上作報告時提高 嗓門,就是提醒台下鼓掌,這不過是內地官場的默契或潛規則。中國媒體去年熱衷於報道李克強首份政府工作報告獲破紀錄的五十次掌聲,今年又別出心裁地推出掌 聲版報告,無非是要藉掌聲次數的增加給政府臉上貼金。

掌聲版實際上就是擦鞋版。掌聲次數就算再增加十個百分點,也掩飾不了中國去年經濟增長未達到百分之七點五目標的事實,掩飾不了今年經濟增長目標再調降零點 五個百分點的影響,掩飾不了中國政治、經濟風險的持續累積。內地報章、網站本月三日開始熱炒一篇題為《忘掉希臘吧,日本才是全球經濟真正的定時炸彈》的文 章,調侃「安倍經濟學」完全毀掉了日本。現在看來這是高級黑的炒作,似在預告「克強經濟學」的失敗。

從政府工作報告來看,「克強經濟學」三大支柱中的「不推出刺激經濟政策」已崩塌,並危及「去槓桿化以削減債務」,只有「推行經濟結構改革以短痛換取可持續 發展」這一支柱尚在叫響。中國官方媒體曾高調批評前總理溫家寶,指他在金融海嘯期間推出的四萬億元刺激經濟計劃「毀了中國」。夠諷刺吧?中國在展開新一輪 減息降準之前,已透過各種金融工具推出貨幣寬鬆政策,注入的貨幣早已超過四萬億元。夠諷刺吧?今年中國財政預算赤字高達創紀錄的一萬六千二百億元,而去年 人大會議期間的新聞標題是「李克強:不擴大赤字不超發貨幣讓市場吃定心丸」。

客觀地說,「克強經濟學」在二一三年六月的面世,是財經界、新聞界的擦鞋及炒作,並非李克強本意。但當年十一月中共舉行十八屆三中全會後,中國官方立即 拋出「習近平經濟學」,指其有四大支柱,包括頂層設計與總體規劃、去水分式增長、調結構、區域經濟帶動整體。從習近平親自兼任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組長,到官 方媒體熱炒「習近平經濟學」以取代「克強經濟學」,甚至吹捧「習近平經濟學」是「站在復興大業更高起點」,讓海外驚訝的不只是克強經濟學失落之快、失敗之 快,也包括中國經濟掌舵人的轉換,以及由此產生的政治、經濟風險。

中國官方把經濟增長減速定性為新常態,期望從心理上減輕對政治、社會的衝擊。內地官方輿論昨日熱炒掌聲版報告,目的同樣在此。但是,不管是「克強經濟學」 的沉淪,還是「習近平經濟學」的浮現,都擺脫不了中共高層權鬥的糾纏。在以反貪為名的權鬥大背景下,為維護政局和社會和諧,當局對內重祭貨幣、財政政策寬 鬆與意識形態嚴控,對外則採取民粹式的強硬政策,其中包括房地產政策避提調控、抑制,重回二○○九年的支持、促進,經濟增長減速並未影響軍費增長加速,強 力反對香港實施真普選,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重提反台獨等。這些政策的寬嚴,都取決於主政者的心意,取決於權鬥的需要,最終難免加劇中國的動盪。李克強在報告 中強調「有權不可任性」,但未受民主、法治機制約束的權力,就如中國富二代一樣怎麼可能有錢不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