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又傳出廣播處長鄧忍光粗暴干預香港電台(港台)編輯自主。今次有證有據,港台工會於上周五開會,可惜鄧只帶大家遊花園,網民則建議易名為「聲討鄧忍光罪行員工大會」。呼籲「鄧忍光下台」之聲愈演愈烈,這個名不正言不順的「AO(政務官)台長」能否逃過大難,還看港台員工、民意及政黨決心,當然還有特首是否「急市民所急」。
回歸以降,新聞自由不斷遭受蠶食衝擊,港台「食君之祿,理應擔君之憂」的歪理甚囂塵上。說到底,港台只是商務及經濟發展局轄下的部門。每次政府民意低落,它往往成為箭靶﹕「官台」怎能「唱衰」自己老細?應該幫手「搞民意工程」!「陰乾」港台大計不經不覺延續10年,甚至更長。
港台是政府部門,政府對處長任命、財政,有直接話事權。它喜歡派誰當處長都可以——不管他有沒有廣播經驗、會不會捍衛傳媒核心價值或是否得到員工支持。鄧忍光就是樣板。他是港台總編輯,能對部門主管行使權力,下達指令;又對節目內容、構思諸多提問,製造白色恐怖。員工需虛耗光陰精力應酬,惹人討厭。可笑是,他的問題往往流露對新聞及傳媒行業的無知、決定未達專業水準。稍有媒體經驗及常識的人都知道,新聞時事就是與時間競賽,他以行政手段來管理本地歷史最悠久的廣播機構,令筆者任職港台的朋友都大吐苦水,直言他近日的所作所為嚴重傷害員工感情,向員工「開戰」!
十年陰乾大計
○三年香港遇上嚴重經濟打擊,港台連同其他政府部門要瘦身裁員,停止公務員職位招聘,直至2011年才解凍。耐人尋味是,○六年政府其他部門已逐步解凍,偏偏港台未有跟從。官方解釋是「配合公共廣播服務檢討」。到了今天,我們知道「公共廣播」已不存在,取而代之是四不像的「社區參與廣播服務試驗計劃」。然而,經過這10年,隨着資深員工退休,港台員工「成分」已經改變不少。
合約制員工佔總體員工逾四成,他們需要每年續約。有的合約期只有3個月,甚至是時薪制。他們對港台有多少歸屬感,會願意不顧一切維護它的尊嚴嗎?朝不保夕的合約制可會否影響他們對上司說不的決心?再者,港台數百名員工中,逾百人屬「一般職系」,如文書、行政等員工。他們由政府「中央」聘請,再派來港台任職,日後或調往不同部門。他們又會否積極捍衛港台獨立性呢?
說這些掃興話,只想強調港台並非鐵板一塊,希望大家別過分浪漫化其內部同仇敵愾的決心。反之,這或許正是政府控制港台的手段。畢竟相比新聞自由,「保飯碗」維持個人及家人的生計可能更重要。
出路就是脫離政府
今次事件,筆者欣喜三四百(非正式估計)港台員工出席大會,直接向鄧忍光表達不滿。惟制度一天不改,鄧即使下台,可以再來一個;無法自行決定及聘請所有員工的機構,無可避免受到不同程度的干預。港台若想真脫離困局,出路只有一條——脫離政府架構,成為獨立的公共廣播機構。
除了英國的BBC,國際還有很多成功例子參考,如芬蘭的Yleisradio Oy (YLE)。它成立於1926年,政府擁有99.9%股權。國會負責任命行政理事會,下設董事會,再之下才是行政總裁。營運經費由從前的牌照費改革為今年新設的「公共廣播稅」,按個人收入支付不同比率。稅款上下限是每年50至140歐元,低收入人士獲豁免。YLE設有4條電視及6條電台頻道,拒絕賺取廣告收益。電台提供芬蘭語、瑞典語、英語、俄語,甚至拉丁語節目。因為獨立,題材更無界限,能照顧各年齡層觀眾,筆者就曾收看一個3歲小孩學習溜冰基本步的節目。
這種財政獨立、編輯自主、擁有多條電視電台頻道的傳媒,播放電視節目毋須外借商營電視台時段。特別一提,筆者相信員工可享受創作教育電視的自由,不必理會那些教育局文官的爛劇本。更重要是,不用再仰統治者鼻息,因為它只向全港市民負責。未知港台員工和市民有沒有信心勇氣邁向這願景?
作者為獨立媒體(香港)拓展及倡議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