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相安倍晉三「突
襲式解散國會全面選舉」的結果,可說完全符合大部分評論者的預測,「自公聯盟」取得山崩式勝利,共奪三分之二強的議席,成為議會的「絕對多數」,意味安倍 能夠在沒有後顧之憂的情形下,貫徹「安倍經濟學」,取得「三矢之本」的預期宏效之餘,還可同時進行一系列實質解除「憲法第九條」(嚴格規限「戰爭行為」) 的修憲……。有關安倍這場打出「回復景氣只有這條路」經濟口號的「政治賭博」的評論,筆者以為沈旭暉和高天佑昨天在本報的大作,極具參考價值。
安倍此次大捷的其中一項少人提及的原因,是十一月十日安倍與國家主席習近平「相見不歡」,習大大拉長面孔見安倍,令只有百分之七受訪者對中國有正面評價的日 本人,對全方位崛起的中國更反感,而安倍正是日人認為政治立場「保守」、處事「果斷」且對中國態度「強硬」的「領導者」,他遂得以高票繼續執政。
非常明顯,安倍連任,不論外交上擺出什麼姿態,骨子裏的策略均以抗衡中國「霸權崛起」為「指針」。在這 種情勢下,日軍(自衞隊)將更積極地介入日美軍事聯盟在西太平洋地區的戰略部署,日本與中國「對決」的可能性因而上升。值得注意的是,由於美國穿針引線, 日本與澳洲已於去月中旬達成「共同發展潛艇」
協議,日本將和澳洲分享她最新潛艇科技(據說潛艇科技是最機密的軍事科技),這種罕有的結合,可說是澳洲與日本軍事上合作的具體化—澳洲將負責印度洋和南 海的防務,日本的防務重心則在東海;加上美國的參與,美日澳的軍事協作,「將有效地對付在有關海域內活動的中國龐大潛艇力量」。
中國口口聲聲說不稱霸,是「和平崛起」,可是,其鄰國不管大小強弱,莫不對中國怕得要死,只有結盟和買 軍火,以防萬一;有關這方面的論述多的是,惟筆者認為新加坡「國父」李光耀的分析最中肯。二○一一年,筆者在這裏以五天篇幅,評介「李光耀和他的新加坡」 (收《政客嬉春》),當中這段話仍具現實意義︰「以他(李光耀)的聰明才智,其對中國的認識,在當今非華人學者及中國問題專家中,李光耀堪稱首屈一指。被 問及在中國的軟實力大增的情形下,作為一位華
裔,他會否因此『北望神州』、事事向中國『看齊』?李氏的答案是否定的,他說,中國人或未富先驕或財大氣粗(直譯是「他們愈成功愈看不起人之外,還會以高 高在上的傲慢態度對待你」〔...treat you with condescension〕)。換句話說,已崛起的中國,不易相處;這當然是亞洲『諸小』不希望美國撤出亞洲的原因之一。」
習近平黑面見安倍,雖是「地緣政治民族主義」令他不能不對「死不悔改」的日本民選領袖板起臉孔,但在外 交場合如此表現,在非國人看來,正是李光耀所斷的痼疾「高高在上的傲慢」復發。安倍若不以強硬政策對應,他又怎會受同胞擁戴!中國要與鄰國和睦相處,「放 下身段」是第一步。
二、安倍新政府獲得人民充分授權,必然加大力度,貫徹「三矢之本」第三支箭改革金融結構,而「債務貨幣化」(Debt
Monetization)為主要手段(見十一月二十六日本欄),央行印鈔票購買財政部發行的債券,把政府欠款變成央行總賬上的債務,意味免去政府還債的責任,如此的「滅債」遊戲,在歷史上從未有過成功的先例,但政客都是凱恩斯(「長期而言,我們都一命嗚呼」)的信徒,只求在任期內能胡混過關,以後的事,下屆(代)政府想辦法。
把負債化為日圓,以日本國債的規模(GDP二倍半),在對金融市場不致造成致命衝擊的考慮下,配合「雙 化寬鬆」的額度,每年貨幣化的國債應在百分之八至百分之十五之間,那等於在未來數年(也許直至二○二○年,安倍承諾至是年可提出「平衡預算案」),「雙化 寬鬆」恒常化而日圓滙價持續「下行」!近月日圓從七十五兌一美元跌至一百二十日圓水平,令人嘩然(赴日旅客則欣然),但想起約四十年前三百五十日圓兌一美 元,約二十年前升至百五日圓,以後一路爬升,
升幅近半,如果現在日圓重回二百兌一美元水平,從走勢上看,事非不尋常。
日本民族性異於常人,在圓高年代主流輿論大都認為這是「必要之惡」,並不嚴詞要求政府遏阻升勢,那些無 法外遷的企業,莫不通過降低成本、提高質量及壓縮邊際利潤率,跨過圓高的難關;當然,過去二十年左右,日本的國民毛產值(GDP)毫無寸進,不少日本產品 在國際市場上已為德國、南韓和中國產品取代,
但仍能生存的日本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並無倒退。如今日圓長期看淡,這些企業的競爭力相應提升,首當其衝的是無法調節滙價的德國(歐羅滙價不由德國央行決定; 德國的另一困局是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少購其重型機械〔資本財貨〕,這是德國出口業的強項);南韓有本身的問題,圜價不可能和日圓同步下挫;中國又如何?筆者 相信人民幣滙價掉頭而下的趨勢已啟其端,因為非如此不少中國製品在國際市場上將失優勢,雖說中國經濟增長主力已從出口改為內部消費,但滙價作出相應調整, 仍有必要。
和在世界市場可以自由買賣的貨幣不同,投資(機)者至今不能拋空人民幣,這對看淡人滙前景者造成一定困 擾,比方有人要趁當前的熱炒潮購進內地股票,卻無法同時拋空同量人民幣以保障不致「賺股價蝕滙水」(這也許是滬港通「北上」額度無法用盡的一項因素)。以 當前的政治思維,試圖拋空人民幣極可能招來投
機倒把搗亂金融秩序的罪名,且會被視為對祖國經濟發展(尤其是經濟計劃)缺乏信心,是政治不正確……。人民幣無法成為世界通行無阻的通貨,確有本身的缺陷。
筆者早前提出購日股空日圓之說,不必修正;昨天圓滙企定日股下挫,反映的是《日本工廠信心意外下跌》 (見昨天本報國際版「簡訊」,這則短訊的題目有點偏頗,以內文有不少日本經濟的「好消息」),但短中長期圓低股高的趨勢並未脫軌,這等於說購進日股的同 時,別忘拋空日圓,以免落得一場空歡喜。
圓低不但令赴日旅遊大盛(內地人尤為 如此),日本地產公司遂趁機在海外包括香港推銷物業,不少論者亦認為有滙價優勢,赴日置業事不宜遲,這也許是分散投資的好主意;十二月十三日《經濟學人》 (頁二十六)報道經過漫漫二十年的「有跌無升」,日本物業已有「回氣」之象,一項證券公司的調查顯示第三季日本地產已「止跌」,這肯定是「雙化寬鬆」之 功。無論如何,在置業之前,投資者要考慮日本人口老化、萎縮及全日平均物業空置率達百分之十三點五的現實。人口老化意味有不少物業賣出、人口萎縮等於物業購買力不足……。還有,有人以為現在買樓,待「奧運效應」炒高時沽售獲利,這是人人皆曉的「傳統智慧」,問題是安 倍連任,中、日關係可能惡化,發展下去,北京會否拋出甚且真的杯葛東京奧運,這對日本特別是東京物業市場是一項重大的不明朗因素,投資者應慎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