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劉細良
《正字典:辨字正詞指南》一書選了470多組大眾常錯、易混淆的字詞入書,並分3種檢字法(部首、漢語拼音、粵語拼音),方便讀者查閱。
最近香港就繁簡之爭,鬧到開巷,連共產黨媒也插上一腳,指香港有人借機興風作浪,殊不知建制大佬曾鈺成主席也公開撰文力撐繁體,又指出以粵語的古音來唸唐詩宋詞古文才有味道,一時間本土聲勢大振。
最近因雜誌的校對工作,又再見到了吳順忠先生,我們相識於青山道的《壹週刊》辦公室,他是文字編輯部的領班。由於《壹週刊》的特色是用粵語入文,很多時當
文字校對稿送回來後,見到吳先生校正,才恍然大悟,有一次寫黑幫故事,文稿上寫道:「警方掃場後砵蘭街『水靜河飛』」,吳先生刪改後在旁邊寫上「水盡鵝
飛」。星期二夜晚是周刊最趕稿之時,經過校對部時在走廊被他叫住,然後細心解說指「水靜河飛」是積非成是,他一再問我:「水靜了,條河又點樣飛走呢?水乾
了鵝飛走才合理嘛。」又一次寫到兩大幫派「劍拔弩張」,回來校對稿寫上「箭拔弩張」,那一刻才想到這寫法合理得多。當時雖然是吃文字這行飯,但每天心思就
放在如何應付肥佬黎的「鋤書會」,對於吳先生的教導,只視之為喋喋不休的學究。
本木凝聚力全因粵語
後來收到他送來作品《吳順忠詩文薈蕞》,開始對吳先生瞭解多一點。他畢業於廣西師大,是魯迅弟子左聯成員陳白曙的學生,1979年來港,認識了舒巷城,舒
告誡他不要拿寫作做謀生工具,「在香港,煑字不能療飢,賣文難以餬口。興趣要有職業的支持。」吳先生此後三十年便在中文字打滾。香港報章一直是文字臥虎藏
龍地,《華僑日報》有鄭家鎮硂劉以鬯在《快報》、《星島週報》,《東方日報》有梁小中。
吳先生創作則以傳統詩文為主,曾賦詩〈元代宋祚感言〉一首:詩過詞興曲盛行,蒙人胡語主燕京,改朝換代循天道,爭奈中原失入聲。此詩正正解答了曾鈺成認為
用粵語唸唐詩宋詞韻文特別爽的原由。作者表示自元朝起,北方話失去了入聲,此後明清與唐宋音相去益遠,能繼承唐宋詩詞格律者日稀,粵語唸唐詩宋詞更有味道
是因為保留了入聲,符合唐格律詩對平仄的要求,粵語唸出來才會平仄分明,十分舒暢,而普通話是沒有入聲。女真、契丹、蒙、羌等語言影響漢語,令元代起中原
不再有入聲字,北方話就是今天普通話。吳先生解釋入聲字在英文也有,如cop、sit、wood,尾音只有囗形而不發音,如wood似廣東話的「活」,但
若普通話發音,便是兩個字「伍德」,就如Beckham廣東話音譯「碧咸」,在普通話變成「貝克漢姆」。他認為香港一百五十多年來粵語是英語之外另一官方
語言,因此不至全盤「英」化,也不會被「清」化,香港人本土凝聚力也全因粵語。
今天香港文人辦報早已消失,不少報刊文字編輯也變了由記者兼任,老報人買少見少,吳先生退休後曾經中風,但仍完成了集一生文字功夫的《正字典》,以他三十
多年觀察,輯錄香港人常錯及混淆的字詞,這可視為保育繁體字的基礎工作。有時會想,幸好繁簡及普教中之爭,才喚醒新一代對繁體及粵語文化的重視。
《吳順忠詩文薈蕞》收集了他的詩詞及散文,當中也旁及粵語及音韻。
《花樣年華》中梁朝偉飾演的周慕雲,據說是以在報館工作的劉以鬯為角色藍本,而香港本土文化的發展與南來文人投身文字工作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