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3年3月4日星期一

阿離:痛並美麗着——當代中國整容風潮 專訪Buying Beauty作者文華




 蘭有國香,人服媚之——美貌如一張通行證,古今皆然。臉相的重量對女性尤重,唐滌生在《紫釵記》寫到﹕女子有才焉能無貌?自是把最尖銳的偏見隱藏在雅句中。美貌成為女性的共同渴想與夢魘,為了得到美麗和緊隨其後的好處,不少女性忍痛動刀,改頭換面。

當 代中國,整容之路熙來攘往,不少人認為這些女人虛榮愛美而膚淺;然而對個人的口誅筆伐遠未能透視美麗背後的糾纏深象,「這種貌似膚淺的身體實踐裡,嵌入了 最徹底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技術的共同書寫」,「與其簡單評價這些女性的整容選擇,我們更應該反思造成這些選擇的社會制度和不公」。Buying Beauty作者文華寫到。

升值中的美麗資本

現職聯合國人口基金駐華代表處(UNFPA China) 性別項目專家的文華,一直以來的工作離不開性別議題,對婦女發展與賦權和婦女健康方面尤為關注。這次探討中國整容現象的研究,源自對這種「貌似膚淺瑣碎, 實際上意義深刻的社會現象」的困惑與好奇。雖無整合的數據勾勒中國的整容人數,然而從生活日常中自能感知一二:整容公司的興起與林立、割雙眼皮、隆鼻隆 胸、吸脂廣告的比比皆是,及至2004年 舉行的第一屆中國人造美女選美大賽,都顯示整容風潮的不斷發酵。文華認為,整容的人日多,不代表主流中國民眾接受整容。傳統的身體觀仍根植在大眾腦中,故 偏見和爭議普遍存在,「對待整容,我感覺人們的態度也往往是『內外有別』,往往非常抗拒自己身邊的人去整容,但對陌生人整容的態度卻相對寬容」。

對整容者而言,再造美麗並非違反自然,更非自損髮膚,「整形是一種投資手段,面對每天激烈的競爭和壓力,(女性)通過整容獲得『美麗資本』以取得工作生活中更多的機會和成功,工具性地利用身體外貌資本來獲取社會資本和經濟資本」。社會學家Bourdieu提出資本(capital)概念,並拓展成物質上的經濟資本,及非物質的社會、文化和象徵(符號)資本,各資本之間可相互轉化;自此引伸的身體資本(physical capital) 則兼具物質與非物質資本的意義。美麗不止令人自我感覺良好,且有價有市,「對很多女性來說,整形更多的不是關於虛榮,而是關於身分認同和實用性。她們有的 為了在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中和情感婚姻生活中獲得有利的身體資本,有的把美麗的身體形象當作是中產階級身分象徵,有的為了逾越『土氣』和『洋氣』的身體文 化區隔,也有的把整形當作是一種『現代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的表達。在這些有差異的目的之中,既有對美貌神話和男性凝視的順從,也有在有限資源內利用自 己的身體,贏取更多身體資本的抗爭和充權」。

浮世千相焦慮女體

美 麗何以成為資本?女性何以非整不可?文華認為我們必須從中國特定的社會歷史背景及近代的社會劇變去理解。研究中令她感受最深的,是女性的焦慮,「女性基於 容貌的身體焦慮,與其在社會結構劇變中精神上的焦慮是同源的」。鮮活的生命片段,除了染滿整形的痛與夢,還交織着糾結個體的焦慮與欲望﹕女大學生因性別、 身高和長相在就業市場受盡無理歧視;下崗女工被迫改頭換面與年輕女子爭吃「青春飯」;農村打工妹飄泊城市被嘲土氣落後;即便是女強人也要面對出軌丈夫,急 着重整外貌修補家庭裂痕。

文華解釋,女性對整形手術的選擇實際上是內嵌於中國改革開放的巨變當中。在經濟方面,女性承受着多種壓力,例如經濟結構和就業體制的改革、職業的性別區隔、 基於性別、年齡、長相和身高等的就業歧視、社會分層和貧富懸殊的加劇、城鄉流動和差距的擴大;社會文化方面,女性則要面對針對其容貌的傳統性別規範、婚姻 家庭和性生活模式的變化等。焦慮,源於社會轉型中資源的稀缺性和結構劇變的不確定性,不少人都被催逼上整形的險途。

女體——國家與市場的權力地圖

個 人的身體往往是被各種權力指涉與操縱的場域,文華在書中揭示了建構和操控當代中國女體的兩種主要社會力量,一是國家權力和意識形態,另一是資本市場和消費 文化,兩種力量此消彼長,在女體形象的建構中交錯互用。在毛澤東時代,美的標準是克儉簡約,側重心性涵養;改革開放後,美,再不是「娘子軍」的忠黨愛國, 卻是ELLECOSMOPOLITAN的時尚姿采,「從毛時代到後毛時代,女性的身體從政治的身體轉變為消費的身體,這種變化是顯而易見的。但這並不代表國家權力和意識形態從消費文化和資本市場對女性身體的建構中徹底退出。國家意識形態對女性身體的指涉與操控不再是直接的,而是通過其代理——『市場』來實現。作為一種不危及國家意識形態的身體實踐,個體對身體形象的『自由』選擇成為市場推銷整形美容的話語核心」。她指出,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物質的繁榮,一定程度上成為後毛時代國家政權合法性的基石,美容工業的迅猛興起也循此邏輯。

政 權和市場,在個人生活中完美結合。在經濟繁榮的主旋下,擁有強烈購買能力、崇尚優質生活的「中等收入階層」在中國崛起,「長期以來,中國社會的傳統消費文 化觀是主張節儉實用,消費需要與欲望長期處於壓抑狀態。而近三十年來,在多種合力的推動下,中國的社會結構出現了巨大的變遷,作為社會中間階層的中產階級 日益壯大,個人財富不斷積累。隨着社會階層迅速分化,不同社會階層的區隔和社會地位的展示往往通過消費來實現。這也正是凡伯倫(Thorstein Veblen)所說的炫耀式消費。在中國當前的社會背景下,炫耀式消費是顯示財富和社會地位的一種形式」。

充權抑或屈從?

在國家與市場的宏大佈置下,個人的主體能佔一個什麼位置?女性通過整形獲得資本並為己身充權,但也同時強化(reinforce)美的標準,鞏固國家和美容工業的既有宰制。究竟女性是屈從於男性凝視和美貌神話的受害者,還是自我賦權的能動者?文華提出agency within的 概念,試圖回應這個經年的兩難﹕「個體的能動選擇總是受限於一定的結構性的權力關係之中。選擇整形手術在個體的層面上是一種能動性的表現,但這種主體能動 性是有限的」,「在一個行動空間已經被既定的處境裡,一個非自己所能控制的社會環境下,仍存在着女性運用自己的身體實踐來協商自己的生活境遇的可能性」。

我 們應如何直視這種人造美麗?文華認為,大眾不應把選擇整形的女性當作市場的無知受害者,卻應正視消費文化與大眾傳媒等權力機制對女性身體規訓,「一方面我 們應該探討權力機制在女性身體上的運作,另一方面要探討女性通過選擇整形美容手術,如何以主體消費者的身分獲取身體資本,如何在錯綜複雜的權力結構中以個 人的身體政治的運作來自我賦權」。在釐清潛藏在美麗之下縱橫交錯的政經和文化脈絡後,便能理解在當代中國急促劇烈的發展下,個體與社會隱然的焦慮與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