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翻看《李天命的思考藝術》一書,看到作者舉出以下一個例子:
「我向你借100元,你只借了50元給我,還欠50元。但既然借了50元給我,於是我也欠你50元。由於各欠對方50元,所以我們扯平了,誰也不欠誰。」(見130頁)
李天命解釋何謂「概念滑轉」
大家看了這段歪理後,可能瞠目結舌,覺得似是而非,但又可能說不出一個所以然來。但不要緊,李天命隨即在後面點出問題所在。他說:「這就是一種概念混淆的歪論,其中的『欠』字是模稜兩可的,可解釋為(i)借了東西未還,(ii)仍差某一未足之數。」(見130頁)
李天命進一步解釋,這可以歸類為「概念滑轉」的語害,那就是對同一語辭作出不同解釋,因而引起誤會。他把「概念滑轉」再分為兩類:
(1)「概念混淆」:「倘若一個語辭在其語境之中至少可作兩種不同的解釋,那麼這語辭在該語境裏就是模稜兩可的……利用模稜兩可的特性來誤導、蒙混,或由於模稜兩可而造成似是而非之言,讓我們稱之為『概念混淆』。」(見130頁)
(2)「概念扭曲」:那則涉及同一語辭的不同解釋,「但其中有的解釋卻是違反辭義的,即是說該語辭根本沒有那樣的一種解釋」。(見134頁)
(筆者看的是自己書櫃裏1991年發行的第2版,這本書至今已發行至60版。)
李天命比較客氣,稱之為「概念滑轉」,現實上,不客氣的,往往批評為「偷換概念」。政客往往用這種伎倆、語害,來打發、誤導,以至瞞騙公眾。梁振英便是一個典型例子。
政客以「偷換概念」伎倆來誤導公眾
10月5日,梁振英以特別嘉賓身分,出席新聞處舉辦的傳媒午宴,與記者分享施政近百天的感想。記者當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提出連串尖銳問題。媒體較為聚焦的,是梁以棋局作為比喻,說現任政府埋位時不是下一盤新棋,是上手留下的一個棋局,並以此為推諉。但除此之外,其實梁又一如以往,再以其一貫擅長的「語言偽術」,把這些尖銳問題一一打發掉,為了避免社會陷入政治語言迷霧當中,習非成是,這實在值得拿出來一一剖析。
有記者提出,梁振英以至整個政府的民望連連下跌,評論認為主要原因之一,是市民對他及其新班子不信任。梁不認為有信任問題,他辯稱:
(一)「如有信任問題,政府推出樓房措施後,樓市應該會繼續升。」
(二)「現時政府的民望,與六七月時上屆政府的民望相比,明顯較高。」言下之意,他不覺得自己民望真的很低。
其實,以上兩段說話,都存在概念滑轉的謬誤,讓筆者這裏試行一一拆解如下。
梁振英一次「概念滑轉」的絕佳示範
先說(一),梁說「如有信任問題,政府推出樓房措施後,樓市應該會繼續升」。樓市真的沒有升?我不知道梁的事實根據為何,還是胡亂堆砌出來的推搪之說。事實上,10月13日的新聞報道是,樓市連續3周創歷史新高。不知道梁的所謂「樓市沒有升」,是從何說起?有哪些事實根據?
但更重要的是,以下有關思考方法上的謬誤。
退一步而言,就算梁所言屬實,樓市真的沒有繼續升,那又如何?樓市的升跌,受很多客觀經濟因素,如供求關係、經濟景氣、資金流向等影響,與是否信任政府,未必有關,更難妄言樓市不升,就是因為相信政府。
再退一步而言,就算市民真的相信樓市會因為政府的遏抑措施而受壓,因而對入市轉趨審慎,那是市民對一項政策成效的評估,這與是否信任梁振英個人無關。輿論中所說市民不信任梁振英及其新班子,指的是因為梁的僭建醜聞、陳茂波的ṃ房風波、梁的語言偽術等等連串事件,讓公眾失掉對這些人誠信上的信任,而不是說市民質疑政府一些政策的成效。
一個市民「不信」梁振英的誠信,並不表示他「不信」自己隨街拋垃圾就不會被人拉,這裏前後兩個「不信」,是兩個本質完全截然不同的指稱,前者牽涉的是信不信梁的誠信,後者牽涉的是信不信一項政策會有成效,又或者會不會從嚴執法等,是完全不同的兩個範疇。
梁振英這裏不是作了一次有關「概念滑轉」的絕佳示範嗎?
再談談(二),梁振英指現時政府民望較與六七月時上屆政府民望明顯較高這一個辯解。
那其實就是,好比你20歲人,正當盛年,有人說你身體差,走幾步路便氣喘如牛,但你卻強辯說,相比起爺爺要拿拐杖走路,你還尚算健壯。
要比,20歲人,就跟20歲人比,而不是與六七十歲的老人家比。而梁振英的歪理,問題也出於此。為何要比較民望,不是拿董建華與曾蔭權上任之初時的來比,而是拿他們日薄西山時的來比?蘋果,是不能拿來與橙比的,這本來是極為顯淺,初中水平的數學原理。
當記者在探討和詢問有關新政府的民望時,梁振英卻扭曲和拉扯到一個夕陽政府的民望,企圖蒙混過關,這也是梁語言偽術高明的地方。
還得把「語言藝術」系列寫下去
活在今天的香港,會發現坊間湧現愈來愈多似是而非、混淆視聽、指鹿為馬,甚至是以訛傳訛的歪理。有關自己榮辱的,我通常採取一種一笑置之的態度。但對於執政者和權貴的歪理,我想,如果我因為怕重複,怕厭煩,怕被人譏諷「講來講去三幅被」,而輕輕放過的話,會不會有一天,大家就真的習非成是,「曾參殺人」,謊言說了一百遍就成了真相呢?
想到這裏,我決定還是要把「語言偽術」系列寫下去,鍥而不捨的繼續寫下去。
後記:1980年代讀大學時,筆者曾經先後修過李天命老師兩門有關思考方法的課程,獲益良多,一生受用無窮。這裏借用老師的一些概念來剖析問題,當然若引用錯誤,那是筆者學藝未精,與老師半點無關。《語理分析的思考方法》、《李天命的思考藝術》等他的一些著作,始終是筆者向學生和年輕朋友鄭重推薦,求學年代必讀的作品。
蔡子強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