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第一次在本欄與讀者見面,祝大家新年進步、身心康泰。
還有一個星期,梁振英會發表就任行政長官後第一份施政報告。有些評論認為這份施政報告對梁振英的民望甚至能否完成任期有關鍵作用。我想這是誇張的分析。
市民大眾比較務實。根據民意調查數字,大約三分之一市民對施政報告沒有任何期望,主流民意是有一點期望,而有較大期望的佔少數。
市民對施政報告有或者沒有期望,原因不明。不過就上述數據,我的大膽假設是﹕對施政報告有很大期望或者沒有期望的人,是政見較為強烈的市民,而對施政報告有一點期望的即是政見不太強烈的市民。剛好政見較為強烈的市民與政見不太強烈的是一半一半。
但在政見較強烈的市民當中,完全沒有期望的與有很大期望的大約是二與一之比。對施政報告完全沒有期望的市民恐怕不是對政府施政很滿意因而沒有期望,更大的可能是他們已經對政府極度失望,因而對施政報告沒有期望!
施政報告不會太改變市民對政府觀感
如果我上述的假設是對的話,施政報告對於改變市民對政府的觀感不會產生重大的影響,因為經過了半年的政爭,不滿梁振英政府的市民陣營已成形並鞏固。如果他們如前所述佔市民大約三分之一與一般觀察距離不遠,不足為奇。而他們暫時穩佔政見強烈人士中的明顯多數。
施政報告是有可能改變政見不強烈市民對政府的觀感,但這些市民的意見多數不堅定也不穩定。過去很多年施政報告後就市民反應的民意調查都是高開低收,因為在報告剛發表時,政府的宣傳運動會令中間市民感受到報告帶給他們的好處。但當批評政府的政黨、議員、公民團體、壓力團體和評論員發動他們的輿論攻勢後,市民一時間所形成的好感就會消散。
梁振英政府現時處於弱勢,施政報告要民意高開也不容易,如能高開而又能避免低收是難上加難。
其實值得注意的是,梁振英政府上台只不過半年,連第一份施政報告也未發表,為什麼已經有相當龐大的反對力量呢?嚴肅思考這個問題,就不難推論到如果以為一份施政報告能夠扭轉政府弱勢、催谷民望,實在太天真。
現時梁振英政府最為人詬病的問題很多都與具體政策無關﹕誠信問題、班子質素、政治任命官員與公務員的合作、任人唯親、政治保守封閉、「講鰦當做鰦」、實際施政能力與期望的落差、剛愎自用因而未能團結不同政見人士等等。這一大串問題都是相當嚴重的問題,施政報告的性質決定了它不會有助於解決這些問題。
事實上一個政府的施政結果也不會由一份報告來決定。寫一份「好」的施政報告不會太難,但要做出成績來,目前政府仍遠遠未能給予市民足夠的信心。
此外,政府也應該想想,是否有足夠的「民望」就能暢順施政。民意是一個很籠統的名詞,政府「民望」高低並不只是取決於一時之間的支持度或者特首本人的評分。這一類民意調查通常是覆蓋全港市民,但如前所分析,社會上永遠只是部分人有強烈政見,而相當一部分人沒有強烈的政見,而又往往是前者主導後者。
最近有報道稱,「梁粉」認為民情與輿情有別,民情比輿情好,即是說沉默的大多數中有很多支持政府的人。所以現在要做的是打輿論戰,這樣就能建立政府的民望。
只信「沉默大多數支持政府」 自欺欺人
上述傳聞空穴來風,因為它與早前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邵善波所言有雷同之處。但倘若上述對於所謂輿論和民情的分析不單止是用來為政府支持者打氣,而真的是政府自己也相信的話,就真的是自欺欺人。
政府從來都有打輿論戰,只是公開宣戰還是只做不說而已。所謂沉默的大多數會支持自己是夜行人吹口哨。全世界的政治發展都無可避免地由政見強烈的人士來主導,政見強烈的人士與政見不強烈的人士對政府的看法當然不一定一致,但期望後者影響或制約前者是不切實際。
前文分析,如果對施政報告很有期望和完全沒有期望的市民都是政見較強烈的人,則他們大約佔市民的一半,這個比例已不算低。在目前政見不強烈的市民當中,突然有一大批人士變成政見強烈而又支持政府,這也是不切實際。而一位市民會否發展出強烈的政見,也不會是只讀讀施政報告或者聽聽政府的宣傳信息而形成,而是通過參與政治活動而形成。
在香港,比較有組織地從事政治活動的有中共的群眾工作系統、民主派和公民社會組織。近年工商界也增加了對政治活動的投入。當前梁振英面對的困難是他面對民主派、公民社會組織以至工商界的反對遠超前兩任特首董建華和曾蔭權。正是由於政見強烈市民當中的一面倒形勢,連傳統親建制派力量也不想或不敢大力挺梁,而這個現象在可見的將來都不會改變。
個別民意調查對政府可能報喜可能報憂,但政治大格局在梁振英政府頭半年已基本固定下來,成為政治現實。我們只能在這個格局內作出分析和預算。
盧子健
公共事務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