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0日星期二

林行止: 美國的現狀 馬雲的預言 次級商場應變陣應變



一、

中國首富或次富馬雲去年在港時「預言」商場將沒落,道理很簡單,以網上購物日趨普及、瀏覽商品遠較方便且「真實性可觀性」不遜於「櫥窗購物」,消費者對店舖的「需求」下降,無處不在的購物商場式微,是不可阻擋的大趨勢!

馬雲這位全球最大購物網站的創辦人,以「先知」的口吻作此「預言」,於包括商場在內的物業市道如火上加 油般旺盛的背景下,的確是驚世之論,令人側目甚至震驚!不過,商場黃金時期已過,是「普世」現象並非香港獨有。事實上,第一個(?)親歷並以鏡頭紀錄商場 頹敗沒落的,是今年剛四十歲的美國攝影家「和 尚擔遮」(Seph Lawless,自言此為「藝名」,其憤世嫉俗挑戰建制之志不難想像,因有斯譯〔譯為「擔遮的和尚」似更佳卻不大像名字〕),他於二一三年及一四年分別 出版一本筆者名之為「美國慘情影集」(亞瑪遜無售,只能於此網站www.sephlawless-shop.com購 之)。這兩本「如實紀錄」美國「陰暗面」的影冊,尤其是去年那本《黑色星期五:步入窮途的美國商場》(Black Friday: The Collapse of the American Shopping Mall),攝影家「目睹」而非「預言」美國商場在二○○八年華爾街引爆的金融風暴後慘受痛擊的淒涼情景。

「和尚擔遮」的影集有多幀黑白及彩色「商場如廢墟」的相片,引起業界進而媒界的關注和興趣,紛紛作出相 關評論和報道。據商場諮詢顧問公司 Davidowitz的同名主席分析,全美一千二百多座商場,約有一半會在十五至二十年內關門大吉,能夠「繼續營業」的,只有那些地點一流賣一流消費品的 頂級(first-tier)商場,中低檔商場已無生存空間。

在二○○八年金融風暴後四年,美國有十二座商場關門、六十二座正在「無望地掙扎」;料目前的情況愈趨惡 化,因為一如昨天本欄提及,美國百姓這五六年來莫不窮於撙節開支、增加儲蓄,以備不時之需。資料顯示不少港人熟知的大百貨公司如Sears, JCPenneyMacy's以至Radio Shack,均在收縮規模甚至全線結業。昨天本報「國際脈象」版的《網上零售打垮Radio Shack》,一針見血地點出零售店進而商場已陷入困境。一句話,幾乎所有售賣日常用品的商店,都遇上商品可以在網售店輕易買到的不可抗力挑戰。連鎖性大 公司關掉不少分店,商場失去「吸引人流的台柱」,以目前的市情又很難覓得長期新租客,「自然死亡」是很自然的。

二、

經濟不景、 購物模式劇變之外,「和尚擔遮」還點出一點起碼筆者此前未曾想及的觀察,此為「社交」形態已變,如今人們——當然主要是指購物(或逛商 場)生力軍女性大都傾向通過圖像文字快速清晰且「經濟實惠」的網絡溝通和購買,過往約集姊妹姑嫂行商場飲茶購物閒話家常搬弄是非消磨永晝的生活習尚漸成 絕響,亦可說是被科網取代,意味商場作為「社交場所」的功能褪色;加上網購因為選擇更多、價格相宜且遠較方便又能輕易退貨,上網購物已是不可阻擋的時流。 在這種情形下,「一般性」商場為消費者唾棄,成為時代進步的犧牲品,便如工廈因工廠外移或結業而遭淘汰一樣,並不意外。

岔開一筆。在六七十年代,當時商場尚未流行,女性的最佳「溝通渠道」是超市。筆者在六十年代末對此有簡 略的記述︰「英國沒有麻雀牌,因此,婦女們失去了一個傳遞『不要告訴他人的秘聞』的機會;英國人又不作興串門子,他們以保守著稱,各以己屋為堡壘,若沒有 什麼大事,真個是輕易不越雷池半步。但是能言 善辯,內幕多多畢竟與女人結不解緣,超級市場因此成了與鄰居碰頭交換情報的唯一機會……排長龍購物,付款時當然亦不可免,就在這些長龍陣裏,三姑六婆喋喋 不休,說個不停。

「但是使筆者留下深刻印象的,還是這些三姑六婆和收銀員的對話,她們『賓主』每周碰 一次頭,遠遠望去,像是多年老友,但若走近一聽,則她們談話內容十分單調,她們可從『你好嗎?』開始,進而談及天氣今天和昨天的,甚至是去年此時的…… (收香港友聯及台灣遠景的《英倫采風》第一集及天地圖書《閒在心 上》)。」

非常明顯,七十年代後商場崛興,其「社交功能」比超市進了一大步。

三、

回說商場市 情。中下檔商場可以招攬什麼行業的租客?答案是在商場購物交際功能式微前路茫茫的大環境下,要恢復人頭湧湧的盛況,不是易事;不過,商場不會毫無可為,那 些無法網購的東西和服務,商場應致力爭取並與之建立長期關係(比如簽訂長期租約),這應是商場避免結束或改變用途的出路。以南韓的經驗, 商場的最大租戶是補習社。據說,首爾的中下檔商場,均見種類繁多的補習學校,它們事實上已成為不少商場的中流砥柱。給下代「最好」的教育,是亨利 (Henry高入息而未富裕)家長的宏願,五花八門的補習社遂應運而開;家長(南韓少有家傭)帶小孩上補習社,不僅可收商場人來人往形成「人潮」之效, 學生上課時家長還可聯群結隊逛商場購物或飲茶聊天。補習社確是這類商場最應該爭取的租戶,有了「人潮」,他類商店的生意亦應有起色。

美國的情況又如何?獨立(indie)書店似是未來的大客戶;在電子書已深入民間之際開書店,這確是在 大多數人想像之外,然而,據成立於大衰退開始的二○○八年的美國書商協會(ABA)二月六日公布的數據,去年新開獨立書店(與出版商或連鎖書店無關)共五 十九家,創ABA成立以來的新高。ABA的公布還列出這些新書店的名稱,顧名思書,它們均為某類書籍的專賣店。

印刷書籍前景不錯,雖然看電子書的人愈來愈多,惟不少仍會買書置之案頭或書架才感「踏實」。事實上,只 要做好防水防火防蛀(這是簡易的工作),書籍可「萬古流存」,但電子書可於瞬間化為烏有而網絡上的資料保存期不過五六十年。那意味印刷書刊仍有市場,只要 租金合理(?),獨立書店在香港應有可為。不 過,最有「可為」的應是「補習社」!

順便一提,網購的流行,商場固然首當 其衝,二三流購物地區的街舖亦大受影響,去年七月間物業顧問公司Cushman and Wakefield的報告顯示,銅鑼灣、尖沙咀、旺角甚至中環的商店空置率有不同程度上揚(而且升幅不小),今年的情況亦未見好轉,任何經過這些地區,尤 其是北角、銅鑼灣和尖沙咀的人,都會見招租的空置店舖多不勝數。這是購物以至社交模式轉變的必然現象,業界只有「變陣」才能見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