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3日星期日

艾青天: 誰比共產黨更可怕?




「梁粉」中堅、行政會議成員、港區人大代表、前香港教育統籌局局長羅范椒芬言論之「膠」已是常識。上周六(22日),羅太在港台節目中引述所謂「朋友」的意見時指出,最近移民人數增加,原因並非他們懼怕中國共產黨,反而是「怕咗時下啲年輕人」;她覺得現時的年輕人只認為自己的想法才是正確,不肯接受不同意見,還要求別人一定要跟他們的主張做事。

羅范椒芬又指「朋友」擔心他朝一日這班青年人當權後,到時「唔知香港會變成點」。

不過,最諷刺的是,羅太起勁責備年輕人武斷獨行的同時,當談及行政長官普選問題,她還是要搬出那套黨八股壓陣:人大常委的決定不能改變。

究竟是誰要誰必須跟從誰的一套做法?誰的想法一定正確?是誰一直不肯聽信他人聲音?是誰當權後最令人沮喪?羅太是否自摑嘴巴!

特區政府把施政失誤諉過於人已屢見不鮮,連續近兩月的「雨傘運動」接近尾聲,政府總結事件,不但沒有認真檢討施政和政改諮詢工作方面如何盡失民心,反而把佔領事件歸咎於青年工作和教育工作出現問題;更說年輕人上街抗爭是由於他們不滿缺乏上流機會。

早前有建制派人士要求改革通識科,減少通識課程中涉及政治的內容,又建議以中國歷史科取代通識科;日前又有報道指「局長保母」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將成立跨部門青年政策委員會,以統籌房屋、就業、培訓教育等方面的青年工作。

政府是錯判形勢、掩耳盜鈴還是故意轉移視線?「雨傘運動」的發起明顯是源於政改問題,是因為政府建議高門檻、有篩選的行政長官提名制度,致令2017年行政長官普選制度失去公平和公正。

83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出決定正式為普選制度「落閘」,學生罷課延續抗爭,要求人大常委撤回有關決定重新啟動政改諮詢,到學民思潮召集人和集會者試圖「重奪」公民廣場觸發警方暴力鎮壓而促成整場「雨傘運動」的導火線。

歸根究底,連串事件是梁振英政府剛愎自用,專橫跋扈所造成的惡果。特區政府面對連番錯誤仍不敢面對現實,還一錯再錯,搬出似是而非的青年政策委員會企圖蒙混過關,未免過於自欺欺人。

政府再搞青年政策也不過是舊酒新瓶。早在九十年代初,香港政府委任青年協會總幹事王鳴成立青年事務委員會,又訂立《青年約章》以確立青年政策發展方向。其後社會福利署、是時的衞生福利科等在改善青少年服務上做了頗多工作,包括透過青少年中心推行青少年全人發展工作,並針對青少年自殺、濫藥等問題推出不同措施。後來到九七主權移交後,青年事務委員會變得無所作為,只做些青少年上大陸交流等「洗腦」工作;青少年發展的相關政策納入民政事務局的範圍。

政府現時高調重提要處理青年人工作,負責青少年政策的主要官員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卻連日行蹤杳然。政府究竟希望在青年政策上有什麼新方向,擬議的青年政策委員會將要達到什麼政策目標,還完全沒有詳細解釋,令人質疑整項工作的意圖。

不過,林鄭月娥司長、當權的行政會議成員之中有多少真正關心和尊重年輕人?且看前中文大學校長、前任教育統籌局局長李國章教授在回應學生罷課爭取普選時,挑戰學生罷課不如輟學,又反問有誰會關心他們罷課與否。

身為教育局局長的吳克檢從未為人師表,談不上對莘莘學子春風化雨,在日前回應指「欣賞」浸大校長拒絕向在畢業典禮上舉傘明志的學生頒發證書的做法;再看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在硬推「洗腦」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時,漠視學生和家長的擔心,站在表現怯懦驚恐而噤若寒蟬的吳克檢身前,堅決表示不能向學生和家退讓,否則政府難以管治。

羅范椒芬的「朋友」可能代表社會上仍有能力移民的所謂社會精英,他們或會像民建聯陳鑑林之流,只認為年輕人上街只是「收錢做嘢」,而不會相信當下年輕人憑赤子之心追求公義、和平和自由的宿願與理想。羅范椒芬的「朋友」對這一代年輕人惶惶不可終日,擔心他們一朝當權對他們不利。原來說到底又是權力和利益的問題!這班人年過半百,行將就木時還是只顧戀棧權力!

任由這班從來看不起年輕人的人去制訂統籌青年政策,要期望年輕人接受,不禁要吐一句:是儍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