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0日星期二

古德明: 公信力




廣東省《新快報》記者陳永洲多番揭發官家企業中聯重科公司作弊,二零一三年十月終於被捕,結果當然是不得不承認受賄造謠。新華社十月二十六日電信說:「陳永洲的行為,嚴重損害了新聞媒體的公信力。」現代漢語人說話行文,字字句句都像硬譯英文,這一句並不例外。所謂「新聞媒體公信力」,骨子裏無非英文the news medias public credibility。「公」者,public也;「信力」者,credibility也。英文已經成為現代漢語辭源。

二零一三年一月,中共政協委員劉夢熊失寵,憤而指出香港長官梁振英說謊掩飾私邸違法建築,香港民主黨主席劉慧卿說:「梁振英應該出來交代,因為事件關係到整個政府的公信力。」九月十一日,臺灣總統馬英九出席國民黨中央常務會議,譴責立法院長王金平徇私枉法:「任何黨員,都絕對不許挑戰黨捍衛司法公信力的堅定意志。」

中文典籍裏,從來沒有「公信力」。《顏氏家訓》卷四慨嘆不少人名不副實:「吾見世人,清名登而金貝入(有了清高之名,就貪取金錢),信譽顯而然諾虧(獲得大眾信任,就不再守諾)。」民國三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國民大會通過《中華民國憲法》,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十二月二十八日的日記提到這件事:「國民大會圓滿完成制憲任務,國內外對本黨之信譽為之大增。」蔣介石、顏之推筆下的「信譽」,現代漢語人一定會改為「公信力」。

《貞觀政要》卷四唐太宗下令處死一個偽造資歷求官者,大理少卿戴冑認為於法不合,不肯奉詔。太宗說:「卿自守法,而令朕失信耶?」戴冑回答:「法者,國家所以布大信於天下;言者(陛下的命令),當時喜怒之所發耳(只是出於一時喜怒)。」戴冑勸太宗「忍小忿而存大信」,太宗茅塞頓開,欣然同意。今天,「法之大信」卻變成馬英九所謂「司法公信力」。

《明史》卷二零八世宗皇帝登極,下詔禁四方貢獻;不久,求寵的宦官卻令進貢依舊。御史黎貫上言批評進貢者違旨,盤剝人民:「罔虐百姓,致朝廷之澤(恩澤),壅(壅塞)而不流,非所以昭大信,彰君德也。」今天,「政府的大信」卻變成劉慧卿所謂「政府的公信力」。

新華社不說陳永洲「破壞了新聞界信譽」,而說他「嚴重損害了新聞媒體公信力」,和劉慧卿、馬英九彼此呼應,一樣下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