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4日星期五

陶傑:用人術




前英國殖民地政府委任行政局和立法局,人選不是亂來的,要跟隨時代形勢,找不同的人。

當香港處於工業製造時代,英國人要為香港工業品開拓市場,當年的行政立法局議員、港督就會選用鍾士元、田元灝、唐翔千、安子介一類工業家和紡織商。
還有豐銀行主席是當然的行政局議員。英國人的行政局聘用的精英,有「非官守議員」這一類。為什麼叫「非官守」?因為布政司之類的高官,只會從官場的制度裏思考,英國人還需要官場以外的人物,從外面的角度來提供意見。工業家、紡織商、銀行家,都是香港的實幹人物,英國人不要你吹水,不必你發言,不要你向傳媒提供心血來潮的Sound-bite,只要品格忠厚,好好為香港人服務,將來自然有皇室勳章。

此一用人術,與諸葛亮出師表裏訓示的「此皆良實,志慮忠純」八個字一致。品格是基本的,當時代變了,彭定康來當港督,就改委任譚王䓪鳴,胡紅玉、陸恭蕙這類人,因為香港要照顧窮人,推行福利,也要一點受西方教育而迪婦權和人權的人。

管理印度也一樣。一八五九年印度爆發暴動,英國武力鎮壓,兩年之後即修改法例,第一次讓本土印度人晉身行政局。第一個印度行政局本土議員名叫辛哈,就是律師,幾十年之後,又有一個回教領袖阿里真納(Ali Jinnah),他強烈要求伊斯蘭教民應該自治,英國人先委任他進行政局,為日後印巴分治理下伏筆。

行政局之用人,是殖民地管理學重要的一環,不可以用來酬庸,不可以找應聲蟲,不可以左右找不到人,臨時拉伕。「港人治港」怎有可能?從一九九七年開始,「行政會議」找些什麼人,第一開始就錯了,明眼人看得清楚,香港特區能成功嗎?No Ch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