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30日星期二

區諾軒﹕2013年,香港的五一勞動節




188651日,8個美國及加拿大工會聯盟,發動35萬名工人於芝加哥進行罷工及示威遊行,爭取8小時工作制。那是工業革命蓬勃的年代,工人保障匱乏,長工時、低工資到處可見,然而走上街頭,卻落得被警察槍殺、行刑處死。流血的工人運動,間接促使第二國際(各國社會主義政黨的聯合)3年後於各國以紀念形式舉辦遊行。當時勞工運動氣氛熱烈,工人參與前所未有的多,在整片歐洲大陸獲得空前成功。可見勞動節本身,便是從打工仔之間的「團結」而建立。

起五一勞動節,大家的印象或許是1天假期,又或是「五一金周」來了。共中國,馬克思的靈魂早被淘空,剩下行禮如儀的節日徘徊,如果不是回歸巧合地引入此節,恐怕在資本主義論述主導的香港,斷無訂立的一天。儘管它還是被理解為地來港消費(大陸同胞賑濟港人)的契機,年只剩下工聯會、職工盟兩派各自舉辦五一遊行,似乎還不像澳門的民間團體,近年利用這天控訴貧富差距、經濟問題來得注目。然而適逢貨櫃碼頭工潮踏入第36日,今年的五一勞動節,可會多些人關注香港勞資權力的懸殊?

潘毅教授在《主場新聞》訪問中形容貨櫃碼頭工潮是民主運動的春天,正因工潮觸碰政商結構,積聚經濟民主下的基層力量 ,我深表認同。以往爭取民主,聚焦於政治權利,但貨櫃碼頭工潮膠,我們眼睜睜看見無論香港市民多踴躍支持罷工工友,和、外判商窘態百出,沒有集體談判權,老闆真的可以完全對工會訴求置若罔聞。

如果我們不團結一致,又有誰為大家的處境發聲。我固然希望更多市民參與遊行、關注事態發展,但即使不參與,也期望大家明白這假期的真正意義。

作者是民主黨南區區議員、左翼21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