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9日星期二

蘇偉文﹕發展新市鎮要就業配合




香港地少人多是共識,但從實際的數字來看,香港已發展的土地其實不到全港土地的三成,而就是在這不到三成已開發的土地上,已包括了市民居住、工商業、基建、社區設施等等所需的土地,理論上香港還是有多於七成的土地還未開發。然而,這些未開發的土地不少有覑種種的限制,例如有四成是郊野公園,在法例上是受保護的,其他的又會有地理上的局限,加上近年市民的訴求轉趨多元,所以政府在覓地建房時並非易事。

在這些局限下,要快速解決市民居住的一個方法,就是發展新市鎮。從以前的經驗來看,一個新市鎮可以容納數十萬人,加上新市鎮未建成前的土地人煙罕至,所以受到反對的可能較低,政府也是以發展新市鎮來進行大型公屋、居屋的興建,可是這種新市鎮發展模式卻日漸失效,原因是昔日新市鎮成功的因素在今天已改變了,假如我們仍是抱覑同樣的思維,就不能對症下藥。

從前香港還有蓬勃的製造業的時候,發展出來的新市鎮就是有工業作配套,好處是在新市鎮居住的人可以在區內找到工作,不用跨區工作,在生活成本和照顧家庭上都比較好應付,過去的荃灣、屯門就是好例子。然而,當香港的工業北移後,居住在新市鎮的人們就要重新在勞動力市場適應,在服務業填補了工業的空檔時,居於新市鎮的人也要往服務業靠攏,否則在區內便欠缺就業機會。問題是服務業中以工商業為大宗,而工商業又以市區為經營基地,所以也形成居於新市鎮的人要每天跨區工作,也產生了交通費用高昂、交通不便等等的訴求。

東涌的問題

所以在今天的香港,假如我們仍要使用建造新市鎮的方法,來解決市民的居住需要,前提也必須一併將居民的就業作出考慮,否則又會是將市民搬進去後,又要面對就業的困局。天水圍之所以被稱作悲情城市,一個原因是區內欠缺就業機會,當人們要往市區找尋工作機會時,也產生了其他的社區問題,這個局面實在令人惋嘆,但這和新市鎮的就業配合未能到位有關。

天水圍的例子我們沒有忘記,但放在面前的又有另一個潛在天水圍的翻版出現,這個就是東涌。大嶼山自機場的興建而變得有發展潛力,東涌新市鎮在規劃上是一個可容納20多萬人的新市鎮,可是東涌的就業問題和天水圍有覑相似的地方,即居民要往市區工作,理由是東涌有關的就業機會不夠。東涌現時其實有很多的工作機會,像機場和亞洲博覽館,就創造了不少工作,問題是工種和東涌的勞動力錯配,結果一方面是居於市區的人們要往機場上班,另一方面是居於東涌的人們要往市區上班。而最令人困擾的是,東涌有更多的人沒有工作,他們並不是好逸惡勞,而是東涌提供的工作機會和他們不配合,所以開發新市鎮時,應該和居民的就業配合,否則只會將一座座的悲情城市複製過來。

作者是恒生管理學院商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