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0日星期六

劉靜怡、管中祥、黃國昌: 金錢不能葬送民主




台灣的民主得來不易。多少人在黑牢裡度過青春,多少人流離海外有家歸不得,多少人暗夜吞聲無處埋冤,但我們從來沒有放棄過追求民主的夢想,一時一刻都不曾放棄過。

諷刺的是,卻有很多人以為台灣的民主廉價,以為只要能讓人投票,大家就是共和國的主人了,以為只要政黨曾經輪替,就不會一黨獨大,就鞏固了民主。錯!民主時時都處於危機中,危機來自於政府的恣意濫權,危機源於自以為金錢萬能的貪婪資本家想要控制輿論,危機來自於這兩者在暗地裡互相勾著脖子喝紅酒。

很多人說,有錢不是罪惡,不要有反商情結。我們尊重每個人憑自己的本事去闖天下,我們尊重每個人的財產權,但這並不代表我們必須忍受一個粗暴的資本家傷害我們的民主生活。什麼是民主?一個資本家可以說老子有的是錢,所以把批評他的媒體買下來,讓不同意見從此銷聲匿跡?可以用自己的媒體去吹捧他商場上的朋友,讓我們看到一堆垃圾新聞嗎?可以要求新聞工作者戴上中立客觀的假面去當政府的公關化妝師?

從蔡衍明先生接受《華盛頓郵報》的專訪開始,這一年來,台灣社會已經相當清楚蔡衍明先生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媒體經營者。在他經營下的《中國時報》,可以發生游婉琪事件,把記者寫的稿子改得面目全非,用來攻擊曾經批評蔡先生的知識份子。在他經營下的《中國時報》,把一位論壇編輯掃地出門。縱然有上萬名的民眾上街頭抗議蔡先生所經營的媒體,他也毫無赧色地叫員工在報社建築物上懸吊布條痛批競爭對手。

用暴富關閉反對聲

蔡衍明先生從來不知道反省。蔡衍明先生不斷地用他的金脈為台灣人純樸的民主信念送葬。蔡衍明先生搞垮《中國時報》的公信力後,如今又傳出要買下《蘋果日報》的消息,倘若是真,真讓台灣人見識到「錢可以買到一切」,讓台灣人在他的金山銀山前面下跪磕頭。企業可以這樣搞嗎?可以將媒體的公共性這樣私有化嗎?

更讓人擔憂的是,他的企業是不透明的,資金流向也無從查核,更不用談到什麼企業社會責任。不只如此,我們的法律也放任媒體產業不透明,無能、膽怯的NCC更不願建立反壟斷制度,讓媒體民主逐漸毀壞。我們在此呼籲,公平會和金管會應該加快腳步,盡速調查此宗交易的資金背景與結構。

30年前台灣人曾經正面遭遇龐大的黨國資本主義,那時候的國民黨是全世界最有錢的政黨。30年後,我們再次遭遇了全世界最有錢的政黨和資本家來挑戰台灣民主,我們必須再一次保衛自己的民主。感謝蔡衍明先生讓我們領悟到這是一場長期抗戰,這是一場與金權政治持續對抗的精神戰爭,這是一場民主與極權的對抗。為了爭取百分百言論自由的鄭南榕先生曾經說過:「我們是小國小民,但我們是好國好民。」蔡先生過去的表現,絕對不是一個適格的媒體經營者,我們擔心他要運用暴富來關閉所有反對他的聲音,他要讓台灣社會好不容易建立的一點新聞自由和民主體質,全部葬送在他的鈔票裡。民主傾圮的代價是我們要共同承受的,台灣社會必須大聲地告訴蔡衍明先生:金錢不能葬送我們的民主。

劉靜怡為台灣大學國發所教授、哈佛法學院Berkman Center for Internet and Society Fellow;管中祥為中正大學電傳所副教授;黃國昌為中研院法律所副研究員、美國傅爾布萊特訪問學者
 
台傳媒:蔡衍明買起台灣蘋果


台灣《財訊》雜誌引述消息指,收購壹傳媒台灣業務的幕後金主,確實是黎智英的死對頭、旺旺集圖董事長蔡衍明。現在仍未能確定,究竟是有人放流料搞局,想破壞交易,還是蔡衍明真的再下一城,進一步壯大台灣的傳媒王國。但一旦證實蔡衍明是幕後買家,外界會臆測黎智英會否懸崖勒馬,叫停這宗46億港元的交易。

《財訊》引述消息人士指出,日前壹傳媒相關人士與簽訂購買備忘錄的辜家、台塑王家成員見面,會面出現一名意料之外的客人,就是旺旺集團董事長蔡衍明。報道指出,壹傳媒人員極為驚訝,立即通知壹傳媒主席黎智英。

報道又引述親近蔡衍明人士指出,壹傳媒獲利穩定,現有團隊都會保留,旺旺會照顧員工,只會修正不好的「扒糞文化」,明顯已準備好整頓壹傳媒。據報道,蔡衍明不但有份出資,更可能是出資最多的買家。

    據了解,在買家的股東結構裡,蔡衍明是出資最多的大股東,「是別人主動來找我們,不然你想想看,現在誰還有這種實力,」蔡友人直言。但為了讓整個交易案順利通過,中信方面希望蔡衍明保持低調,至今仍三緘其口。

    不過,據說行事作風一向直來直往的蔡衍明,對於「保持低調」似乎不甚滿意,在那天的會面中當場回嗆「我出最多錢,為什麼不能說話?」

    甚至,有人提醒蔡衍明,如果身分曝光,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可能會否決電視台併購案時,蔡也回說:「電視我不要了!」充分展現他的鬥犬性格。但據蔡的友人指出,應該會連電視全部吃下來,負起照顧員工的責任。(財訊)

壹傳媒在10月中公布,以46.4億港元出售台灣業務。公司當時在通告中,只簡單提及買家是辜仲諒。而買家已向壹傳媒支付一成即4.64億港元的按金。在審查完成後,買家會全數向壹傳媒支付餘下金額。交易公布後,在香港上市的壹傳媒(282)股價由谷低反彈一倍,市值暴增至40億港元

據台灣傳媒過去的報道,台灣蘋果的買家還包括台塑集團王文淵及新加坡私募基金,而私募基金的真正身份眾說紛紜。過去已經有傳聞指,蔡衍明有份出錢收購。但黎智英曾經措辭強硬回應:「這說法是侮蔑我的人格,我在交易時問得很清楚,買主中沒有蔡衍明。」

蔡衍明旗下旺旺中時傳媒集團,近年收購多家台灣傳媒機構,極速壯大。不少台灣人對蔡衍明保守、親中取態極為反感,視旺旺為染紅傳媒。而蘋果與旺旺過往的對立極為明顯,若果蔡衍明的買家身份屬實,台蘋46億元的交易,甚至有拉倒的可能。

不過現在仍未能確定,究竟是有人放流料搞局,想破壞交易,還是蔡衍明真的再下一城,進一步壯大台灣的傳媒王國。

相關連結:

財訊:台灣壹傳媒最大買家蔡衍明:我出錢,為什麼要低調!

林茵: 請用地理來說服我



 
認識陳劍青以來,幾乎每次見面或通電,他都會有新發現的「規劃陰謀」告訴我,「政府鶽家講緊個×××項目,第日其實會變成咁咁咁的。」

如果時間或場合許可,順手就找出一堆圖表文件給我看,哪裏將要建鐵路、拆樓房、生態、割地賣港……

早在地圖、設計圖、上千頁的環評報告和官方文件之間隱藏蛛絲馬

09年反高鐵是起點,之後陸續揭出「環珠江口宜居灣區」香港被規劃事件、汽車及遊艇自駕遊、新界東北「深港富豪雙非城」等中港融合黑箱規劃;以學術研究的力量,解構政客和利益集團的大話連篇。

「現代政府的管治方式,就是用理性幌子去包裝利益和權力意志」,不斷以公眾利益為由,說一切為你好、解決房屋需要、為香港未來長遠發展、創造就業,「挑戰這種政治操作,關乎真相與謊言的角力,你要用數字、理據,清楚講出那套說辭的荒謬,背後包裝什麼。

揭開問題本質、講出真相,就是一個研究者在社會裏的介入位。」

地理是,地方的道理

揭穿謊言之餘,身體力行組織反對運動,後果是成為政府眼中釘;月前劍青主力協助村民抗議新界東北被規劃,被左派報章封為「癱瘓新東發展幕後黑手」,大肆批鬥,「佢拗唔贏才會抹黑你,代表佢驚你。佢抹黑,就確認我講中問題核心,應該繼續去」。

在成為「幕後黑手」之前,陳劍青其實是個地理學研究員。在社運組織者或媒體評論時政的熟悉臉孔中,很易找到讀政治學、社會學、文化研究、經濟學出身的人,地理學系則少見。「好多人以為讀地理就是學石頭、氣候。大學year 1時有個地理學者跟我們說,咩係地理?就是地方的道理。去睇各地方如何運作,當中有無道理可言?他這樣定義地理學科的關懷。當一個地方無鰦道理,新界鄉郊可以比原居民亂來、邊境可以被黑箱規劃,就是地理學介入的時候,重提這些改造城市空間、破壞土地行為的不公義在哪裏。」

地理學無處不在

要判斷一個地方有無道理,涉及法律、人權和眾多其他學科的知識,「從空間角度提問,基本上在地理學之前加個形容詞,就可成為一獨立科目。例如犯罪地理學,研究犯罪與空間的關係、地區分佈或犯罪空間的特色。剛寫了篇文關於動物地理學,講動物的空間行為,人認為門口是一間屋的邊界,對我隻貓來說,只要門開,牠會走到門外樓梯對落三層的地方才不再前進;我們認為窗邊是屋的盡頭,懸崖一樣,貓卻企得好安詳,不認為窗框是邊界,這就是貓的地理,跟人的理解不一樣。還可以講城市建築跟動物的關係、動物的空間權益等。其他如暴力地理學、性別地理學、倫理地理學、死亡地理學,都以空間角度豐富對問題的理解,地理學無處不在,可以介入所有議題。」

「咁闊一個學科,但你好少在主流傳媒見到地理學者去comment各種事情,導致香港人好似完全唔認識這城市。為何香港人會到2012年才開始問『政府其實有幾多地?』這本身不應該是所有市民的地理常識?咁大家學的地理去晒邊?一係你畀人洗腦,『香港地少人多』,二是真正掌握這些知識的地理學者,無出來講清楚件事畀公眾聽。」

本土地理學與社會脫節

他形容,現時本土地理學界跟社會的接觸完全失效。七十年代的香港地理學家大部分都研究香港問題;近十幾年卻追隨國際學術界的「中國熱」,為了論文容易發表、學術資金充裕,逾七成學者都以內地為研究對象。「但這一方面也是個迷思,你們是否真的不當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研究香港的paper一樣有學術期刊登,為何完全忽視香港本身的內涵對整個學術討論的重要性?在後殖民、城市和區域範圍裏,香港都是個好豐富的研究對象,日日咁多事發生、咁多爭議。」

學術研究無法介入本地爭議,理論與當下社會現實脫節,令香港人長期缺乏土地問題和空間政治的意識。「從前社會運動以政運、工運較多,也有抗拆運動,提出居住權、安置賠償等問題,都從人出發的關懷為主,強調村民、居民的感情,理念上例如人民規劃,道德上批評佢假諮詢等。但諮詢永遠都是假的嘛,所以你也只可以不斷咁批評佢,政府亦好純熟地回應。」城市地理學關心以上這些,但同時還包括整個城市發展的邏輯、城市空間如何被形塑、社區發展的脈絡、土地如何分配的問題。「比如新界東北這次,你見到研究的力量,真正在社會爭議的過程中打開了土地問題,原來『土地供應不足』呃了香港人幾十年。其實是土地分配失衡,佔人口一半的公屋居民,只住在兩成已建屋土地上,丁屋人口卻用了逾四成的建屋土地。」知識和數據拆穿新界東北發展的謊言,學術研究有效地支援社會運動。

港人空間意識崛起

土地和城市空間成為市民關心的主題,只是近年的事。「我0405年讀大學,那時研究院的師姐說,香港最關鍵的就是土地問題,其實我聽唔明的。土地?在城市生活,你住緊一幢『樓』、見到重建影響一群『居民』,你見不到什麼土地,空間這些詞彙很抽象。」從前人們對土地的理解,大概限於業權、買賣等商業行為,隔鄰樓宇重建,就算影響自己都覺得無權干涉,因為「塊地是人家的」。「0304年的紅灣半島是一個轉捩點,按從前思維,人家有地權、有審批、鍾意拆鰦幢樓再起過,關你咩事?但那次竟然有香港人關心起隔鄰的地方來,會問人點解要拆樓。其實唔係好影響佢,可能起私樓,第日附近樓價仲好。但佢懐關心。這是港人空間意識的崛起,這種關心會由你想了解、發表意見、去到想參與決策,一步步提升。」

對抗和戳穿 規劃的謊言

及至保衛天星、皇后碼頭,空間論述開始進入主流媒體;事件中,空間除了是爭取保留的目標,也作為社運策略,「保衛皇后碼頭時一個組織者講得清楚,不止要動員人們來這空間,在將這裏變成大家會進入、聚集、舉辦活動豐富它意義的過程中,我們要透過皇后碼頭這空間來組織群眾」。以理論家Henri Lefebvre的「三元空間論」(production of space)來說,現代社會空間的其中一種叫「呈現的空間」(representation of space),例如規劃師、技術官僚畫的設計圖,有房屋、有商業、有綠化地帶,營造一個抽象、概念化的空間,一切都很有秩序,彷彿對市民有一種全面的關懷、為令人相信這規劃是合理和中立的,但這種「呈現的空間」抽空了地方本來存在的日常生活、發展脈絡。要對抗和戳穿它的謊言,須透過「空間的呈現」(spaces of representation),重提在該真實空間裏人們的生活模式、曾有的歷史、各種互動的空間實踐、人們是如何運用這地方,以證明這空間的性質跟「呈現的空間」不一樣、政府專家企圖展現的是一幅假象。例如市區重建的規劃構想圖往往只有被重建區的一塊,彷彿它跟現存的生活及重建區周邊的空間都沒有關係;或如最近的蓮塘口岸,政府將其呈現為單一、自存的口岸工程,一塊獨立的空間,要說出這工程的問題,研究者或社運組織者便需要告訴群眾,蓮塘口岸一旦開通,跟新界東北發展成豪宅區的關係、而這區變成內地富豪居住的地方,又跟全港的整體發展有何關係,以帶出真正的問題所在。

黑箱規劃 港人失地

近一兩年港人對城市空間和土地的關注大增,卻同時跟中港族群矛盾相互交纏——痛恨自由行入侵港人生活、大陸資本炒貴住屋、商舖,新界東北淪陷為「雙非城」。劍青認為,港人關心自家土地,不必然要牽連上族群對立,「問題根源自深港兩地政府的黑箱規劃,由高鐵、港珠澳大橋、蓮塘口岸,到新界東北、洪水橋、東涌三個新發展區,還有一簽多行、自駕遊等措施,佢懐暗裏有一幅深港同城、中港融合的藍圖,你從各項政策文件會睇得出整套思維和發展方向是這樣,但他不告訴你,更不讓你參與決策和討論,你問佢會不斷否認,話一切係為香港好,係『香港人的新市鎮』,高鐵、自由行製造幾多就業和經濟效益。其實根本係國家落order要做,為國家發展服務。」

深港同城 族群矛盾

「自由行從來不是一個旅遊概念,他們來是買奶粉的,這是個生活概念來的。03年好似順理成章,香港經濟差,中央送大禮。但你睇返文件,其實SARS之前,親中智庫一直已諗緊自由行,為的是未來深港同城化,只欠一個時機推出。於是03年經濟上給些『甜頭』你,然後變成一簽多行,畀大陸人來香港生活、探親、生仔、讀書,建立粵港一小時生活圈。」

「族群衝突好大部分源自生活經驗。我自己都試過,搭東鐵往上水,明明架車已滿,水貨客一飛個篋入來撞你對腳,你縮個空位出來,佢個人就攝埋上車。如果你真的住那地方,日日咁畀人撞,你一定有情緒。族群衝突是從這些經驗出發的一種關心。但如何令佢懐明白,這其實是一個黑箱決策導致的?知識分子和社運應該帶出來一個清晰的說法。」

劍青認為,在兩地政府的思維裏,一簽多行、然後變免簽證,逐步令關口消失,深圳居民來香港買貨根本是計劃之內的正常事,不是什麼「打擊水貨客不力」;但市民不知情下,日日見水貨客搬來搬去,就會覺得水貨客本身是問題,看不到這是有政府官員私自為香港定下深港同城發展方向所導致。「我覺得行動上要講清楚,如果只睇到具象,去光復上水站趕走佢懐,但繼續一簽多行,唔會解決問題。甚至梁振英可以話,『唔想見到水貨客?我懐去北區搵塊地專做佢生意、隔離佢懐,唔影響香港人生活了』,相信好多人會收貨,但咁佢咪成功更改香港條邊界囉。」

那些都是港人無法參與

一簽多行、自駕遊、宜居灣區等中港規劃,香港人完全無法參與,甚至不被知會。「法改委話諮詢過香港,原來是諮詢過港區人大!但我懐唔想要喎。」爭取區域規劃民主化是關鍵。「成個未來設計佈局是好黑箱的,無人會睇大陸的簡體字文件,也未能講清成個脈絡和論述。新界已經被定位為國家戰略發展土地,如果不說清楚成件事是去到這個層次,大家只會繼續討論『香港人的新市鎮』應該點設計,或者只能將矛頭指向政策下的一些表徵,例如水貨客和雙非。」

儘管不希望事件落入族群矛盾和衝突,但劍青認為,在新界東北新發展區規劃上,市民開始有「香港人的地方,為何要畀大陸人來住」等質疑,也算是意識上的進步。「以前講土地,永遠用一種技術語言去討論,例如賣地收益有幾多、如此地積比有無浪費、成本化唔化算,所以應該或唔應該起;但唔會質疑背後整個政治經濟的邏輯,土地開發為誰、為何而做。現在香港人不會再覺得,土地拎去賣好正常,而會問,這規劃背後有咩政治目標、服務哪些人、對我們的城市有何好處?土地應該如何分配?我覺得意義上是進步了的,變成全民都可以參與的討論。在這時機下,將焦點引導向要求規劃和決策權的層次,逼政府交出一套城鄉發展和整全的土地策略,是民間應該爭取的方向。」

研究力量 介入社運

地方變得沒道理,就是地理學者介入的時候。天星、皇后碼頭、利東街等保育運動劍青都有參加,但並非組織和決策者。大學畢業後一直從事研究,「只不過係個讀書人,對規劃、空間批判和城市理論有興趣;但實地考察得多就發現,香港情真的好差。09年第一個令我落手跟進的個案,是新界東北天平山村,有塊田畀貨櫃場圍堵,如果我唔幫個村民手,三個月後佢就會被貨櫃場吞併,彷彿從沒存在過一樣。理論如果唔實踐,研究可以永遠繼續做,這些事也會繼續發生。」

睇文件要睇得快過高鐵

其時反高鐵運動醞釀中,劍青和數名朋友組成調查小組,幫手研究整個基建項目的成千上萬頁的資料文件,發現這不止是拆一條菜園村的事,沿線村落會被抽走地下水無法耕作、大角嘴舊區會沉降有塌樓危機,功能組別有利益輸送嫌疑,令抗爭運動帶上高峰,「那時我們有個口號,『睇文件要睇得快過高鐵』才可以砌軲佢」。雖然撥款仍通過了,劍青至今仍協助沿線受工程影響的村民。

其後新界東北、豐樂圍、南生圍、西貢鄉郊,丙崗村等發展項目,還有其他中港融合政策措施,「十幾廿個issue,這一兩年來無停過」。除了看文件、跟個案,還寫文章,網上宣傳,帶記者考察採訪,最近新界東北進入關鍵時刻,索性辭工,靠積蓄全職搞社運。「反高鐵後成立『本土研究社』,現時約有十個核心成員幫忙,大家都看到研究的力量,希望孕育本土知識、做本土研究和支援社區運動,也是個鼓勵知識生產、靠捐款計劃嘗試養起研究者和社運組織者的實驗。

畢明: 道德喪屍三兄弟




從前,有一個美麗的城市,出了三個核突的高官。他們一個叫狼英,一個叫茅波,一個叫屎強。是異父異母的親生兄弟。

狼英最強是僭建,僭建自己的誠信,僭建自己的民望,僭建自己的工作能力。明明是一條茂里,但以黑材料剋走了豬當上領導,更誤導人以為他較有才幹,可是上任以來,最強的業績是濫認契哥和爸爸,最成功戰績是建造偉大的管治危機。明明是狐狸,但扮狼,選舉過後藏在西環的尾巴就露出來了。

茅波是屠夫,不劏豬牛羊雞鴨,他劏房,把自己的財發在剝削人類的生活基本和尊嚴上;而且喜歡喝酒,飲大兩杯之後他的屠刀不能劏東西就拿去切和剃,切雙白線,剃政府宣傳別酒後駕駛的眼眉,他的刀很鋒利。

屎強是揸鑊鏟的,擅長一字記之曰:炒!絕技是玩大富翁喪買屋,而且喜歡偷步擲骰子,早着先機偷步買賣,被人捉到他疑似出術,不認不認還不認,亂說亂說再亂說,瞓身示範恃財傲物自相矛盾路人皆見等成語,說不過去,就休假走人。

三個爛兄爛弟,血脈相通是那種說謊說得明明狗屁不通之後,還要繼續放更多更大更亂的屁,一個冚一個,以為大小的辯可以狡得過去,結果罪行欲蓋彌彰,自己越來越惡臭滔天,攤子也越腐越爛中人欲嘔,萬劫不復。三人是一家的另一溫馨提示,當然是三位的老婆,均是「擋子彈太太俱樂部」的鑽石級會員了。

世上有兩種人最可怕:不要臉和不怕死的。都是災難性難纏。不怕死的人,說穿了像活死人喪屍,怎樣他都沒知覺,死纏爛打,誓不罷休無限復活,非常恐怖。不要臉的人,如何醜態撲面丟人現眼奸佞敗露樣衰斷正,也都沒知覺,根本就是道德喪屍,滿身爛肉腐臭甩皮甩骨的仍蹣跚着吃人吸血,恐怖非常。城市的人說核突三兄弟騙不了三歲小孩的是語言偽術,但如此騙不了人卻仍中了降一樣瞎說謊下去的,無恥不退,就不是那麼簡單了。他們不是人,不是妖,是喪屍。鬼怪邪妖,光天化日下不猖獗,魔孽妖精,現形後還知敗露有所避忌。喪屍就不同了,他們鍥而不捨,神憎鬼厭生人勿近繼續迎臭而上,用他們的臭和無恥,麻痺你的公義,消磨你的意志,腐蝕你的信念。喪屍是令人沮喪的。表面上,他們化解危機的能力那麼低,但或者他們沒想過要化解,管治危機要化解,有些人辭職即可止蝕,但令你長期眼冤才是抗戰的勝利,無力感侵襲全市,除了掟蕉零反抗餘地。

柏楊版資治通鑑提到仲長統論國家的治亂安危:「當天下大亂,英雄崛起之時,上天並沒有注定誰要成功;既沒有注定誰要成功,大家才戰鬥不止。最後,仗恃智謀的,智謀窮盡;仗恃力量的,力量枯竭。形勢既不允許繼續維持現狀,又不允許繼續較量長短。……等到第二代的繼承人登上寶座,英雄已沒有崛起的念頭……士大夫和小民養成慣性,富貴只限於幾個固定的家族……那時,坐在寶座上的即令是個白癡蠢材,也能使他的浩蕩皇恩充滿天地……即令有千個姬昌、孔丘之類聖人,也無法用他們的『聖』!即令有數萬個孟賁、夏育之類勇士,也無法奮他們的『勇』!」

它們可能是一個很大的家族,在議會,在身邊,小心喪屍。

陶傑: 美國和香港




奧巴馬當選,我們特首梁振英即刻表示祝賀,並邀請奧巴馬訪問香港。

奧巴馬該訪問香港的理由,據梁特指出:美國和香港,有一百五十年的「聯繫」,香港有許多美國僑民,把香港當做家鄉,所以奧巴馬該來。

這封國家元首級的賀電,梁振英拍得有氣派,抬高了香港的國際地位。一般是英國首相、日本天皇、法國總統、德國總理才有資格道賀的,現在香港也有了,令港人很激動。

比起上任曾蔭權給菲律賓總統打個救人質的電話,遭到中方的喉舌大罵搞港獨、次主權,梁特不管,就是有這個氣魄,雖然電賀美國總統,也要排長龍,西方文明國家像英法德日,才是自己人,像英文說的:Buddy buddy,金馬倫可以口啣小雪茄,直接撥奧巴馬的手機,HiBarack,你威啦,又冧莊了,哈哈哈。香港特首的電報,不知是排在全球國家元首賀電的中下列,不低過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還是跟乍得或塞內加爾的酋長夾在一堆,由白宮女助理代為拆閱,請美國領事館公布一下,讓我們香港人放心。

至於美國跟香港有一百五十年的「聯繫」,這句話講出了事實,出自梁特首之口,極為難得。

麥當勞、家鄉雞、蝙蝠俠,深受香港人擁護,哈佛耶魯MIT,更是香港下一代讀書留學的神殿,這一點關乎消費選擇,固不必再講了。

講高層次的:不要以為只有英國才以殖民地香港開化(Civilize)中國,令中國進步,美國也有莫大貢獻。美國人給錢,從前香港成立友聯出版社,倡導文藝,今天據說還有「傳統基金會」資助香港許多民間監察團體,還有,聽說連香港的蘋果日報壹週刊,也是拿美國的錢辦的,為香港人提供優質精神食糧。而且美國與香港的血緣,據香港浸會大學指出:還輔導中文大學推行美國民主自由的「普世價值觀」,令香港下一代知道人類文明的未來,是紐約自由神像那個方向,而不是其他,憑這一點,奧巴馬就該來香港,除了應酬梁特首講講鏞記的燒鵝,他一定也會見見學民思潮的小之鋒,因為,美國的立國精神,是敢向老朽Say No,美國是一個很年輕的國家。

況且美國國會還有條「香港關係法」呢,美港關係,怎不血濃於水?梁特首這封賀電,打得有政治家智慧,代表了民意,做又罵、唔做又罵,對CY,就是時興不停罵,是不是太偏激了呢?

明報社評: 大選落幕政治操弄收手 財政懸崖終須務實解決




奧巴馬勝出大選連任後翌日,美國股巿沒有錦上添花開出紅盤,反而是以道指大跌逾300點作為對奧巴馬再做4年的「賀禮」。這當然有過去大半年美股累積升幅之後的獲利回套,但更大的原因是,當大選塵埃落定,奧巴馬繼續留在白宮已無懸念,美國社會馬上轉進具體的執政軌道,把最憂心的一面顯現出來——明年初的「財政懸崖」如何處理——成為美國當下最大的難題。

財政懸崖牽連重大  處理不善拖垮美國

美國政治有所謂「上任百日」之說,民眾對新總統上台後有100天的蜜月期,說穿了便是觀察期,在這3個月內,新總統幾乎做什麼都可以;過了百天之後,人們就以最嚴謹的要求對待總統。不過,今天的奧巴馬無法享受這一權利,他已經在4年前享受了「上任百日」,未來4年只是首個任期的延續,不會再有蜜月期,而是面對更嚴厲的考驗,道指急跌300點,便是憂慮白宮未能處理經濟危機的反射:如何管理美國社會對他的期望,是奧巴馬未來4年的第一道坎。

財政懸崖,是指喬治布殊政府挽救經濟的減稅措施今年底到期;同一時間,去年美國政府及國會無法就減少赤字達成協議,於是推出自動削赤機制,前提是倘若特別委員會無法提出折衷方案,削赤機制就會在明年初自動生效,大減國防及福利開支。兩者倘同時發生,其威力可達8000億美元,佔美國2013GDP5%,以美國經濟增長預測約2%計算,最壞情可以是經濟即時進入衰退,對漸見曙光的美國復蘇造成巨大打擊。

關鍵是,美國政府及國會會否任由財政懸崖發生?

去年美國政府與國會之間無法就增稅及削支出達成協議,是因為兩黨把協議過程視作今年大選的前奏,大量選舉政治攙雜其中,經濟問題變成爭逐選票的爭論。如今大選已是明日黃花,國會議席亦名花有主,下次全國選舉是後年底的中期選舉,總統選舉更是4年之後,當政治問題不再是迫在眉睫的議題,務實主義取而代之。選後兩天,朝野兩黨主力人物浮面,提出方案希望渡過難關。儘管仍見各有打算的舻象,但起碼在這一刻還不至於出現不惜弄砸經濟也要遂現「政治原則」的搞局者。

出現這樣的情狀,原因有二,一是美國經濟不可能再折騰,民主共和兩黨都明白,兩大評級機構都放了話,若是美國過不了這關,主權評級可能再往下調,這只會令稍見起色的經濟馬上栽到底;二是這類搞局者在歷史上都沒有好下場﹕1995年府會鬥法,時任眾議院議長金里奇卡預算案,總統克林頓寸步不讓,結果聯邦政府停擺21天。政治後果是,翌年大選共和黨兵敗如山倒,而克林頓雖然順利連任,但也被迫接受金里奇方案的內容。對兩黨來說,從經濟和政治來計算,讓財政懸崖出事都不符合一己政治利益,並不存在巨大誘因要讓財政懸崖變成美國跳崖。

下次選舉距離尚遠  兩黨合作不無可能

因此,於政治操作而言,財政懸崖是偽命題,因為這一刻美國政客不致冒天下之大不韙,操弄經濟議題作政治資本。但於經濟角度來說,財政懸崖卻是真實命題,美國面對的是深如千仞的經濟深淵,面對16萬億美元國債,還有巨大的財政赤字,這不單是民主黨的責任,也是共和黨的責任,因為倘未能減少赤字,不但經濟復蘇期拖得更漫長,動搖美元地位。連串影響是任誰當美國總統都知道並必須面對的,美國不可能永遠以舉債來支付巨大的花費。

奧巴馬在上周五有關經濟的講話,一定程度顯示了他是願意與共和黨一同解決財政危機,而共和黨也有意盡快達成協議,無謂夜長夢多。加上奧巴馬政府的中央情報局長彼得雷烏斯爆出婚外情辭職,目前尚未知有否涉及更多的醜聞,例如機密泄露,隨時可能是另一個政治炸彈。在這個緋聞炸彈引爆前,奧巴馬唯一可以做的,便是先行拆除財政懸崖這個炸彈。甫連任即面對兩個危機,奧巴馬只能以快打慢,見招拆招,財政危機不宜拖慢解決。


孔誥烽: 美國大選:奧巴馬新政府的中國難題

美國大選與中共十八大幾乎同時舉行。渴求民主的中國網民,難免要比較一下中美選舉領導人的方式。網上流傳一個講法,十分尖銳地指出奧巴馬一共取得超過6000萬票連任4年,中國的習近平和李克強,則是一票也拿不到,便鐵定成為未來十年的中國領導人,而且在選舉之前已經知道結果。

這種講法,可說是十分長人志氣,滅自己威風。香港的美國總領事館,還竟然找了過百名香港學生玩模擬投票選美國總統,其動機不知是要讓年輕人體會、幻想一下香港成為美國第51州,還是要諷刺中國人教育水平太低,還未到有資格普選的地步呢?

充滿尊嚴和榮耀的中國領導,何不以眼還眼,也在十八大舉行期間邀請美國學生到中國大使館玩玩模擬靜聽領導人政治報告,拍手舉手,體現「較優越」的中國式社會主義民主?說不定這樣可以掀起美國政商精英移民中國的新高潮,奧巴馬的兩個小女兒,也要爭著去中國留學、移民,然後將老爸的秘密財富轉移到中國去呢!

不過美國與中國產生領導人的方法誰較優越、美國與中國領導人誰更有合法性的問題,一般都只是學者憤青爭論不休的題材,通常都不會影響到中美關係的發展。那麼奧巴馬成功連任,美國的中國政策會否如坊間眾多評論所說,不會出現任何變化?奧巴馬當選比羅姆尼當選,對於中國來說,是比較好還是比較壞?

民主共和兩黨的中國共識

這次美國大選選情雖然激烈,奧巴馬與羅姆尼在財政稅務、醫療保健、規管金融界等議題上均拚命強調自己與對手的主張南轅北轍。但在中國問題上,他們其實十分一致,一同指摘中國政府操控匯率、補貼企業,搶奪美國人飯碗,樂此不疲地攻擊對方對中國太軟弱。

每次美國大選,候選人都會高聲批評中國,但在選後,當選人又會看經濟利益分上,與中國修好。但在這次大選,反中國的議題被放在更中心的位置,更成為兩方幾個密集播放的競選廣告的主題。

無獨有偶,美國國會一個包括民主、共和兩黨議員的委員會,在大選進入最後關頭的10月中發表報告,指控中國兩個特大科技企業華為和ZTE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威脅,主張嚴控這兩家公司的產品和資金登美。

美國政界左右派對中國愈來愈有要動真格的態勢,竟然驚動了政壇親中元老基辛格。基老的顧問公司Kissinger Associates多年來幫不少美國大企業打通中國人脈,在中美經濟整合的大潮中獲利良多。他在10月初一個講座上炮轟兩名總統候選人不懂中國,說他們敵視中國,只會傷害美國利益,連自己所屬的共和黨候選人也不留情面。

基老氣急敗壞地想制止華府的反中情緒上升,其實於事無補,因為這種情緒背後,乃是美國企業利益結構的變化。美國政商精英對中國好感漸失,怪不得人;此乃中國自身的經貿政策所致。

親中、反中力量的經濟基礎

自從中國在1980年代開放經濟後,不少美國企業,從造飛機到種玉米的,不是已經在中美貿易中開始嘗到甜頭,便是估算到中國將會是它們的巨大市場。受這些企業的說客影響的華府中人,輕易壓倒反中反共的力量。

1989年六四鎮壓後,華府首次出現反北京聲音壓倒親北京聲音的局面。但後來克林頓政府,卻提出可以通過與中國做生意鼓勵中國接受新觀念,從而改善人權的理論。現在回頭看,這個理論當然十分荒謬。但這個論調當年卻為美國政府遺忘六四、改善中美關係、讓商界加速湧進中國提供了重要掩護。中國也是在此掩護下,完成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談判。

美國大小企業湧入中國後,無不因中國經濟起飛而生意蒸蒸日上。這些企業中的佼佼者,如蘋果、微軟、通用汽車等,已經結成一個主張繼續與中國改善關係的利益集團,並積極以財力左右華府政客對中國的態度。

不過這種狀,在近幾年開始發生變化。不少本來在中國如魚得水的美國企業,相繼投訴生意難做,不是遇上合伙中國企業盜用技術,然後另起爐灶成為自己競爭者,便遇到各級政府在審批、規管等過程中的選擇性、歧視性執法。有些公司的運作,甚至遇到來歷不明的嚴重破壞。Google中國因其主機遇到神秘黑客的猛烈攻擊而被迫在2010年撤離中國;重慶當局以Walmart將一般肉類標籤成有機肉類為由,強迫它關閉13間分店和逮捕其兩名員工,只是眾多例子中較受注目的兩個。

吃虧企業逼奧巴馬對華更強硬

美貨和美資在中國處境惡化,與中國大型國營企業坐大,得勢不饒人有關。經過過去十多年的轉軌改制後,不少大國企已經徹底放棄以往提供全民就業、為員工提供社會保障等社會功能,轉變成純以利潤為本的巨無霸。它們的生產力和創新力,很多時候都不特別出眾,但卻能憑政府或明或暗的財政、行政和政策支援,使勁擴張。美資在中國市場受到擠壓,其實與中國民營企業近幾年受到這些大國企擠壓(即所謂的「國進民退」),如出一轍。

2011年初胡錦濤訪美,在白宮與奧巴馬會談時,奧巴馬竟然沒有多提匯率、人權等老問題,反而重點提醒中國要遵守各種經貿協議承諾,確保美資和美貨在中國受到公平對待。華府挑起這個新爭議,明顯是受到在中國有巨大利益的美資企業的壓力。或許有人認為中國是美國大債主,所以美國對華強硬不起來,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Paul Krugman早在3年前已曾斷言,美國根本不用害怕中國減持美債,因為中國不買美債,美國政府也可以通過量化寬鬆和依靠逃離歐元區的避險資金消化美債;相反中國減持美債,將令人民幣升值,幫助美國減少貿易赤字。最近兩年的發展,證實了Krugman的說法。

過去二十多年,大舉進入中國的美資企業,分享到中國經濟起飛的紅利,成為民主、共和兩黨內親中力量的經濟基礎。但隨美資在中國吃虧愈來愈多,再加上中國經濟減速和美資回流美國等新趨勢,華府親中力量看來已經開始減弱。奧巴馬在2008年當選初期,對中國十分禮貌客氣,但在其第一任後期,卻在國企補貼、亞太防衛、匯率等問題上對中國愈來愈兇狠。奧巴馬在未來4年,會否繼續對華愈加強硬的轉變,值得我們繼續觀察。



安裕周記﹕港獨?




忽然之間,香港好像明天就要從中國分裂出去,從京官到港官都在談「港獨」。彷彿這個城巿過兩天就會打另一面旗派人到各國駐港總領館表達香港建國的背景要求予以承認,隔幾周遣人去聯合國總務委員會要求把「香港獨立」議程送交表決,提出以獨立成員身分參加明年秋季舉行的聯合國大會並且發表演說。

光寫上面這百把字都夠累了,何況是付諸實行?就憑網上那些青年和百來面港英龍獅旗,香港就能夠獨立?恐怕連扛著龍獅旗的那些也不曾想到,只是這兩下子自得其樂的行動就惹毛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員。

香港能獨立嗎?也許有人認為這是偽命題,不可能實現。或許有人認為我的質疑有主觀成分,不妨試試這樣表述:台灣有二千多萬人,有空軍海軍陸軍,有自己的經濟體和支持台獨甚力的李登輝。這幫人後面是日本撐腰,李登輝金美鈴都是吃日本米長大的台灣人。台獨有理論基礎,從和平台獨到激進台獨都有,蔚然大觀——前者是發表《台獨自救宣言》的彭明敏,後者有「引刀成一快」的黃文雄;前者在月黑風高之夜被美軍從特務環伺的寶島帶走,後者在康乃爾大學念書時曾在紐約行刺蔣經國未果。接下來的發展是:彭明敏無法獨立建國,李登輝當總統時連一句「台灣獨立」都不敢說,黃文雄之後去了日本變成作家,繼續紙上台獨。至於台灣,仍處東海一隅,仍是青天白日滿地紅旗,仍是「三民主義,吾黨所宗」天天唱。

中共忽然對「港獨」之說如斯緊張,讓人搔不著頭腦。「香港獨立」這句話到底有誰說過,倘是把高登網站的幾句發泄言論都算進去,那就未免太過文字獄了。陳雲的城邦論不是港獨,就算舞著港英龍獅旗的青年也只是用來泄憤,為的是對特區施政的不滿。這些港英旗幟和相關論述,應是今年初特區開始競選特首工程時冒出來,以尖沙嘴名店外的拍照風波為起點,再是奶粉黨猖獗,鐵路車廂小解大解,然後是樓房特貴大陸人買來熱炒,把簡體字繁體字之爭也計進去,仍很難令人相信這些皮相之談都算港獨?

指摘搞港獨 不啻文字獄

一個地方脫離母國獨立,不是簡單的事。台灣自從兩蔣死後,台獨意識從地下轉而地上,李登輝放下岩里政男的日本名字變成中華民國總統,可是他除了提出「兩國論」就沒有別的。這不僅是因為中共幾十萬大軍隔海虎視,而是美國不願意,這就造成縱然日本政客亟欲台灣獨立,可是美國不准就是不准。美國很霸道,是世界警察,他要你台灣獨立時,你如何不願意也得服從;他不許你獨立時,你跪地他也不依。歷史上,美國曾經很想台灣獨立,那是五十年代中葉,美國當時覺得台灣小朝廷偏安江左沒意思,要牽制中共就不如獨立。那時蔣介石在台灣手執軍政大權,天天想反攻大陸,要他獨立,豈不等於要他從此與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河山揮淚永別。老蔣是民族主義者(否則的話,哪會和日本人打足八年?),要在他的歲月台灣獨立,根本不可能。但美國人很想,千方百計要搞走國民黨,老蔣出身軍旅搞過情報,這些事比誰都玲瓏剔透,一下子把幾個將軍整鍋端,其中最著名的是孫立人將軍,拘捕關押,用的罪名是「窩藏共匪」。有說法是台灣情治機關截獲孫立人與美國有「不正常聯繫」,從此以「監護」之名監護孫將軍三十三年,到蔣介石兒子蔣經國也百年歸老後始釋放,牽連部眾三百餘人。

孫立人案是冤案,蔣介石以密令拘捕孫將軍,是因為懼怕第二勢力的美國在台灣成勢,因此下狠招戕害抗日名將,以斷美國後路。一九五八年金門炮戰,後來中共自揭內幕,原來是中共與老蔣隔江演雙簧,因為只要台灣的金門與大陸的廈門炮來炮往,即說明這塊地方仍是國共內戰延續,以此證明台灣是中國一部分,外人不得拉走台灣。兩年後的美國總統大選,美國政客露出馬腳,甘迺迪與尼克遜舉行人類史上第一次總統候選人電視辯論,甘提出要蔣介石放棄金門和馬祖。美國的說法是,無謂為這些戰略價值不大的島嶼枉花軍費,結果甘迺迪上台後不到兩年死於行弒,金門一直長留國府手上至今。

美國不計不成一計又起,中美一九七九年《建交公報》有伏筆,美方在中文版本用了「承認」(recognition)一個中國的字眼,但在英文版卻用了「體認」(acknowledge)一個中國,為日後美國對台灣獨立留有更大空間。以中共的小心,何以咽下美國人的花招,一個說法是,一九七九年中共百廢待興,急於與資本主義世界最強國建交,便於四個現代化建設,二是堵塞台灣國際空間,於是善於鑽營的美國人在最最關鍵的一個字眼佔了上風。世界局勢發展至今,美國暗下仍有人希望台灣獨立,但中共必然兵戎相見,對美國來說極不划算,除了撕破臉皮,更重要的是,一旦開火,西太平洋即成火海,美國盟友南韓日本海路必絕,坐以待斃。因此美國九十年代已知台獨不可行,台獨運動在文化大革命中共大亂之時沒有成事,錯失黃金機會,如今勉強為之,只有中美核戰一途。

連美國都不敢給台獨撐腰,中共對香港幾個青年揮舞旗幟就感冒,大驚小怪。台灣土地上沒有一個解放軍尚且無法獨立,香港不僅土地上有共軍,深圳河以北還有更多共軍,沒有人會笨得要獨立。然而北京和香港的一些人為何如此緊張,先是惡言警告再是抬出民族大義,有一種說法是要為《基本法》二十三條立法開路,也有說是讓中共更多插手香港。我不知是否如此,但從八十年代香港前途談判迄今這三十年,中共就「港獨」之說反應最大就這一次。八十年代中共國力遠不如今天般崛起,當年留意時事的都知道,鄧小平說回歸只換三樣﹕特首換港督,五星旗換米字旗,解放軍換英國兵,連「愛國愛港」人士建議太子道公主道改名,都給港澳辦官員批得狗血淋頭。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緣何回到中英會談前的舊日子,這一變,牽涉的是如何體待香港社會的變化。

香港的獨特 珍而重之

細心閱讀社會上被認為涉及「港獨」或接近「港獨」的言論,必然會看出一點,即強調香港的地位和本質,簡而言之,是香港不同於大陸任何一個省巿。在《中英聯合聲明》框架下,香港有自己的發鈔系統,香港有自己的護照,香港有自己的生活方式,這是與大陸不同的三點。這三點是顯性不同之處,隱性的不同之處,是香港人珍而重之的核心價值,從言論自由到出版自由,乃至於法制法治。前三者,《中英聯合聲明》寫在其中,至於後三點,更多的是中共領導人以形象化語言說出來,鄧小平說過「共產黨是罵不倒的」,此之謂也。這些只有香港擁有並寫在小憲法《基本法》裏的文字,形成了香港與大陸截然不同的獨特之處。

香港社會華洋雲集,是極其寶貴的混血文化,中共第二代領導人是珍惜的,第三代領導人也明白這是獨一無二,李瑞環的「紫砂茶壼論」便是公開要求香港保住原有特色的名言。木匠出身的中共領導人有此高瞻遠矚,不僅是個人水平高,而是政策的寬鬆帶來的大模樣。香港就是在一九九七年之後的十五年,用這種獨特的身分走過來,今天在香港堅持以《中英聯合聲明》基本教義心態對待今天的自己,是完全說得過去且絕無問題。香港這些獨特價值,包括「共產黨是罵不倒」,想不到到了今天成為一些人視為「港獨」的證據,不僅令人遺憾而且憤怒,因為事實並非如此,昭昭在目,倒是當年的寬鬆虛懷都丟到爪哇國去。

中共對台灣的生死判別,有三條是不可踰越﹕一是台灣獨立,即所謂「一中一台」;一是自稱中華民國並進入國際組織獲得席位,即所謂「兩個中國」;一是既非公開宣布台灣獨立,也沒有搞「兩個中國」,而是隱性的自我獨立,被北京稱為「B型台獨」。這三者都有後台,八十年代前是美國,八十年代後至今是日本,其中以日本的野心最大。至於「港獨」,誰會是後台,是連台灣也沒法完全操控的美國,抑或是語言文化都歧異的日本,還是港英旗所代表的英國?美日想的是大事,可能若干年後三國海軍在東海大打一仗,但必然沒計劃這刻與中共為一個叫香港的小地方獨立而翻臉。至於英國早就是歐洲二流世界三流,裏通「港獨」,說都沒有人信。

特立獨行 自外於共產中國

拒絕水客不想融合舉港英旗,如果硬要和「港」和「獨」兩個漢字拉上關係,我只能說這是「獨港」遠多於「港獨」——一個特立獨行並自外於共產中國的香港,而不是獨立的香港。如果以上述中共對待台灣的三個標準閱讀,現下的香港三者都不是,既不可能是明擺的「一中一港」,亦不會是暗渡陳倉的「B型港獨」,既是如此,大費周章從來而來?以中共的話來說,這是把「一切不穩定因素消滅於萌芽狀態」,舉起港英龍獅旗在某些人眼中,可以放大到變成「港獨」,便是因為哪怕只有百分一的可能發展成不穩定因素,都可能出事。這一刻,香港尚未見對中共來說「不穩定因素」的土壤,但放遠一點看,比如說,特區行政長官直選。下過圍棋的都知道,開局一子既下,很多時是到中盤才起作用,中共看香港問題是從遠處看的,「一從大地起風雷,便有精生白骨堆」,便是這意思。

鄭培凱: 啟功講書法



今年是啟功(1912-2005)的百年誕辰,為了紀念這位當代大書法家與鑑定家,中華書局與商務印書館出了好幾本啟功談書畫藝術的書。近來收到《啟功給你 講書法》、《啟功談中國名畫》、《啟功談藝錄》、《啟功日記》等書,有的是文章的輯錄,有的是重新整理的舊作,一般而言,都深入淺出,說理明澈,是很好的 中國書畫入門讀物。本來只是隨手翻翻,卻被他對一些論點的解說方式吸引住了。我想,啟功一定是個好老師,如此苦口婆心,如此不厭其煩,反復申說,把看來深 奧的道理說得如此直白,應該是老嫗都解吧。

在我們平日聽到的傳言中,啟功的書法已經帶有傳奇性了,特別是因其秀麗矯健的風格,在舒緩大度之中隱然透露一種貴胄風韻,而又能雅俗共賞,就引出許多謠言 般的故事。說他是恭親王的後裔,襁褓時也曾錦衣玉食,說他流着愛新覺羅皇室正統的血液,本來不是親王也是個貝勒,說他是落難的王公,像孔夫子那樣淪落到社 會底層,「少習賤業」。這些傳言,有真有假,半真半假,像春天暖風吹過,柳絮飛花,總是引人遐思。也就有人言之鑿鑿,說啟功的字,像成親王,像溥心畬,因 為他揮灑之間就是愛新覺羅的風範。不管傳言如何,啟功的書法秀麗大方,光明磊落,自成一格,是近代書法藝術的精品。他的書迹不但是收藏家心儀的墨寶,也成 了許多喜愛書法的人模仿的樣板,流風所及,甚至出現了所謂「啟功體」。你走在中國各大城市的街上,就到處可以看到啟功題署的招牌與匾額。北京潘家園的地攤 上,也隨手可以淘到啟功的書迹。有人曾經淘寶,在古董市場上買了啟功的墨寶,店主人信誓旦旦,說不是真迹,你回來砸我招牌。拿給啟功看,他老人家笑笑,說 這幅字不可能是假的,寫得比我好。

啟功講書法,從文字演進說到文房四寶,進而探討如何用筆,如何選臨碑帖,教你如何寫一手好字。你或許會以為,啟功的書法已臻化境,他講書法的真諦,一定有 些玄妙不可及處。結果不是。他像禪師說法一樣,就近取譬,時常拿自己做例子,娓娓道來,引人入勝。給人最深刻的印象,是他的平實與通達。在他的眼裏,書法 就是寫字,要把字寫好,寫得好看,讓自己滿意,也讓別人看得舒服,賞心悅目,沒有甚麼玄奧的道理。真要說書法有甚麼深刻的文化內涵,有甚麼歷史積澱的藝術 特色,那就是中國人寫漢字寫了幾千年,成了文化的習慣,沒有甚麼超乎生活體驗的偉大哲理。

他強調書法不神秘,不要聽那些玄妙無稽的理論,以為學習書法跟學雜技一樣困難,需要「幼功」,寒冬臘月還得光着膀子翻跟頭。也不要聽冬烘塾師的清規戒律, 甚麼先把篆字學好,再學隸書,隸書學好了,再學楷書,最後再學行草。更不要聽信過去的臨帖程序,甚麼先臨柳公權的《玄秘塔碑》或顏真卿的《多寶塔碑》,每 天寫上三五遍,勤快的寫上個十來遍,一兩年下來,再寫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褚遂良的《聖教序》,如此再過幾年,懂得運筆回腕之道,就可以學王羲之的 《蘭亭集序》了。啟功認為,這些長期流傳的說法,都是無稽之談,都是迷信,需要破除。書法是寫字的藝術,各人有各人的風格與喜好,你喜歡或適合寫篆字,就 寫篆字,喜歡隸書就寫隸書,喜歡行楷就寫行楷,喜歡草書就寫草書,沒有甚麼孰先孰後,不許顛倒次序的問題。又不是要當書法史或文字學的專家,而且是體驗派 的專家,非得身體力行不可。為甚麼要把自己喜愛的書法藝術放在一邊,讓古人書迹的鬼魅附身,變成只會亦步亦趨的古人書迹贗品?何況,書法史或文字學專家, 並不一定寫得一手好字,專家是搞研究的,又不是書法藝術家,不會寫字,一樣可以寫論文寫專著。再說回來,就算你按照次序,從孩提時代寫到白髮蒼蒼,臨摹了 歷史上所有的重要書家,也不能保證你能發展出自己的獨特風格,成為書家。

聽啟功話家常,平平實實說書法,揭開書法理論故作神秘的面紗,是十分有趣的。我這裏引兩段,給大家看看:

「長期以來,在不少人的頭腦中有一種根深蒂固的想法,就是古的篆書一定高於隸書,真書一定低於隸書,草書章草古,今草狂草就低、就今、就近,這就又形成一個高的古的就雅,近的低的就俗的觀念。這個觀念如不破除,你永遠也寫不好字。」

「我認為選擇碑帖,哪個好?你最喜歡哪個就選哪個。也允許趣味變,我昨天喜歡這個,寫一段時間覺得不對路,那我再換一個,有甚麼不可以呢。」

啟功有兩個具體的建議,送給學習書法的人:第一,不要自卑,說我沒有幼功,要知道練字跟學武不一樣;第二,不要亂問人,問多了反而迷糊了。

張大春: 李白換一面

卡爾維諾說過的:有些作品實在太有名,人人能出口道得,遂人人都以為自己已經讀過了。把他這話裏的作品二字換成作者,其情態亦差似;有些作者實在太有名,人人都以為自己已經認識他了。


李白是個很好的例子。除了「床前明月光」、「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朝辭白帝彩雲間」……我們大概還會跟着人說:他是個浪漫詩人,是個謫仙,或者酒鬼。然而──根據我不大全面的口頭訪問所得──也就是這樣了。


如果我們有興趣知道他的孩子叫甚麼名字,也許會是不太一樣的開始。


傳世的資料顯示:李白有四個孩子,名字都很奇特,長女叫平陽,長男叫明月奴(又名「伯禽」),底下也是一男一女,分別命名為頗黎(就是「玻璃」的意思)和天然。


這樣的命名引起了許多猜測,配合了各種俗傳的揣測──尤其是關於李白的長相──有一個可能是李白弟子或粉絲身份的人,名叫魏顥,在〈李翰林集序〉裏曾有 「眸子炯然,哆如餓虎」之語,人們就起鬨了,說李白的長相好似碧眼深目的胡僧,必欲置諸西亞人之行伍而後快,否則怎麼能夠顯示我大唐中土泱泱大國之廣被涵 容哉?李白是個「外國人」之說,就風行了幾十年。如今連包攬中東旅遊的廣告詞都這樣說:「來吉爾吉斯探訪一下李白的故鄉吧?」


李白的身世的確如謎,半因他終身漂泊,歷謁公卿,不一時、不一地而有不一致的說法;詳細考據,連「李」姓都可能是攀緣郡望而來。事實上,何嘗只有李白如 此?大唐李氏原本出於「隴西狄道」,為了能有效統治中原,不惜改宗為「隴西成紀」,以圖上溯於漢代名將李廣,這種認領祖宗的習氣,原本是統治階級風行草 偃、上行下效的結果。凡是有心角逐功名,以仕宦顯榮者,除了科考之外,到處與名門結姻、聯宗也就成了毋須拆穿的時尚。


李白以「西域歸僑」子弟崛起西南蜀地,兩度入贅於聲名「曾經」顯赫過的許氏、宗氏之家,也不計較那顯赫之中其實還掩藏不住一些狼藉的成份,就是為了能夠以 一種縱橫家的姿態,活躍於盛唐的歷史舞台之上。我們的天才詩人既不耐由明經、進士的科考出身,又不耐從官僚體系的基層幹起,只有透過不斷積累其在文人社交 圈的聲望,以類似「投匭獻賦」、「獻詩」以及積極參與道教活動的方式來接近大吏、豪門乃至於皇室。


然而這些嘗試都不能說成功,僅有的一次入宮的機會出現在天寶元年,當時他已經四十二歲了,因獻〈宣唐鴻猷〉的歌功頌德之文得到玄宗賞識,成為翰林供奉。供 奉所為何事?不外侍宴、遊宮、泡溫泉;在文獻上有載錄的,大約是許多〈宮中行樂詞〉之類的侍從歌詩、一封〈答蕃書〉,還有三首著名的〈清平調〉,三年璀璨 的生活以「賜金放歸」作結,李白一心企慕想成為魯仲連、謝安之流人物的夢想徹底破滅;到了晚年還只能追隨另一個不成材的永王李璘造反,數十日間兵敗竄逃, 落得「世人皆欲殺」(杜甫〈不見〉),這也是今人不太留意的。


換一面看李白,會發現他是個徒事干謁、揮霍成習、拋家棄子、還執拗於充滿偏見的歷史觀的人,這樣的人成為中國詩史上的高峯,亦可知歷朝歷代都不乏杜甫那樣「吾意獨憐才」的寬容視野。這個傳統,比一個詩人之偉大更為偉大。


因為這個緣故,我開始用各種方式書寫李白。

李歐梵 : 漫談韓素音


名作家韓素音於十一月二日逝世,享年九十五歲。編者約我寫一篇文章,其實我並沒有看過太多她的作品,只能略談個人的印象。

第一次讀韓素音,約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末。記得那時她正紅得發紫,夾其《生死戀》(A Many-Splendoured Thing)的餘威,接連出版了三本自傳式的書:The Crippled Tree,A Mortal Flower,Birdless Summer,構成三部曲。那時我在美國初任教職,開了一門名叫「中國的印象」的低班課,斗膽選了這三本書作教材,當時就有漢學界同行對我說:「你選她的 書作甚麼?根本不可信。」我回答說:「這門課探討的不是歷史真實,而是西方人對中國的印象。」韓素音的作品——不論是自傳、小說、或人物傳記(毛澤東和周 恩來)——全是她個人的印象,所以讀起來很生動,像小說一樣。然而我也不自覺地把她當做西方作家,她雖然出生於中國,但從未用中文寫作,她對中國的印象也 是「外來人」的觀點,但卻以「內行人」自居,向外國人宣揚新中國的革命成就。在文革時期,她幾乎成了新中國的代言人,和史諾(Edgar Snow)齊名,後者描寫長征的Red Star over China(中譯名是《西行散記》)至今已成經典。這兩位作家都是中國共產革命的堅決擁護者,觀點一面倒,對中共幾乎沒有一句壞話。韓素音的文字更是充滿 了激情,所以成了中共的寵兒,她每次訪華時都受到特殊優待。記得陳若曦有一篇暴露文革的短篇小說,《耿爾在北京》,內中就把韓素音這個「中國通」着實揶揄 了一番,說她在內地遊山玩水,其實根本看不到中國人民的疾苦。

在海外,至少據我所知,對韓素音的「中國通」名聲作最致命的打擊的是比利時籍的漢學家李克曼(Pierre Ryckmans,筆名Simon Leys,後在澳洲長期任教),七十年代初他在《紐約書評》發表一系列的文章,揭露文革的真相(後來出書,名叫《中國陰影》Chinese Shadows),觀點和當時的左派針鋒相對,對韓素音也嚴加批評。他的英文文筆,和韓素音同樣犀利,外加一份學者的分析能力,遂令我對韓素音開始失望 了。

如今時過境遷,那個「火紅的年代」也隨風而逝了。據稱韓素音晚年一直住在瑞士,和印度丈夫分居,但並沒有落葉歸根,回到她熱愛的祖國定居。為甚麼?也許和 她的歐亞混血背景有關吧。據網上資料顯示,韓素音生於河南,父親姓周(所以她出生的本名是周光瑚),但母親是比利時人。她的第一任丈夫是國民黨的軍官(她 的小說《目的地重慶》Destination Chungking寫的就是這段戀情),不幸在國共內戰時喪生。她的第二任丈夫本該是Ian Morrison,一位英國記者,可惜使君有婦,有情人受盡相思苦。韓素音把這段愛情故事寫成小說《生死戀》,後被拍成同名電影(1955),轟動一時, 特別是那首主題曲,聽來蕩氣迴腸。然而這本小說的另一個更重要的主題是白人的種族歧視:它描寫一個歐亞混血兒的單身女醫生如何在香港的英國殖民社會中求生 存,並維持個人的尊嚴。

也許這正是我對韓素音早期的作品頗有偏愛的原因。一個生活在兩種文化的夾縫中、受盡歧視的女人,怎不會博人同情?她使我想起張愛玲的母親,她們在中國社會 過不慣,只能在中西混雜的殖民地如香港和新加坡生活。看過張愛玲的《小團圓》和她的兩本英文小說——特別是The Book of Change——的讀者,當會記得張母的形象,相較之下,《生死戀》中的韓素音高貴多了。張愛玲當年也想以英文寫作在美國打天地,卻得不到美國出版商的青 睞,韓素音反而成功了。且不談其他原因,就以英文文筆而論,我認為韓素音絕不輸於張愛玲,甚至尤有過之。(最後這一句話可能冒犯了不少「張迷」。)

也許在學者和文學評論家的心目中,韓素音永遠不可能成為一位「嚴肅」作家,她雖然靠《生死戀》的浪漫史而走紅,後來的聲譽卻建立在她對中國的印象:因為中 國大陸對外常年封閉,令不少外國讀者對中國產生神秘的幻想,韓素音的那幾本歌頌中共的書——包括兩本歌頌毛澤東的史書——The Morning Deluge: Mao Tsetung and the Chinese Revolution, 1893-1954和Wind in the Tower: Mao Tsetung and the Chinese Revolution, 1949-1975——因此洛陽紙貴,但讀來讀去都像小說,正因為內中參雜了大量作者的感情。現在大概不會有人看了。

對於老一輩的香港讀者,提起韓素音,無論是褒是貶,大概都會對她那段發生在香港的「不了情」一掬同情之淚:如果當年她的英國愛人沒有在韓戰採訪時死亡的話,該多好?現在這對戀人可以在天堂共締良緣了。

善導會兩巨頭 豪花公帑月月出埠

【本報訊】年獲億元公帑資助、幫釋囚更生的香港善導會爆出醜聞,男女正副總幹事外訪頻繁,五個月內以公費遊盡巴西、英國及北京;又以考察為名,到韓國洽談 麪館專營權,聲稱辦社企協助釋囚就業,可是入職要求懂英文,被指難助釋囚就業。女副總幹事更獲度身訂做新職位升職加薪。立法會議員質疑善導會管理層誠信, 促社署和審計署介入調查管理及賬目問題。 記者:李凱琳 

善導會網站歡迎義工隨時加入,聲稱有定期培訓活動;記者9月底到該會慈雲山樂天倫中心報名,又透過電話和電郵向 義工服務部報名,但一直不獲回覆,石沉大海。該會10月在沙田港鐵站B出口外辦街頭募捐活動,根據網上資料,活動每周兩次,時間為下午1至7時;記者在 10月4日下午1時到場,卻不見人影,即時上網翻查資料,發現時間改成上午10時至下午1時半。

記者在10月12日街頭募捐日再到場,發現時間又轉為上午10時至下午4時,募捐當日中午12時半才有員工到場。有員工向本報透露,這些街頭募捐活動只是「形象包裝」,管理層未顧及前線人員工作量,結果名不副實,「前線為咗服務對象已忙到嘔,根本就做唔到呢啲搞作。」


善導會總幹事吳宏增被指頻頻外訪,開支不明。何柏佳攝

向韓國麪館洽專營權

會 方活動虛張聲勢,高層外訪卻不間斷。會方2010年資料顯示,管理層4月先訪巴西、6月再到英國、8月則赴北京,聖誕前到廣州考察,據知短線團更幾乎每月 出發。這些外訪團由該會正副總幹事輪流帶團,巴西和北京之旅更二人齊齊上陣,巴西之行更只得二人同行,而這些外訪團涉及多少開支,全沒公開。

男總幹事吳宏增與女副總幹事李淑慧似乎很熱衷出埠考察,今年以會方轄下社會企業明朗服務之名,兩度到韓國。

據悉,身兼明朗總經理的李淑慧,向韓國連鎖麪館Chef's Noodle洽購專營權,擬在香港開店,以社企形式運作,聲稱協助更生人士就業。

雙方在7月底完成協商,麪館將於本年底在灣仔開業,李稍後會再出團,與獲聘員工到韓國一星期學煮麪;有善導會員工質疑,為何勞民傷財搞跨國企業,「香港冇 食肆咩?仲要畀加盟費(牌照費)同人拆賬?」未開張的麪館本年8月刊登招聘廣告,除洗碗工外,總廚和侍應等職位也要有一定中英文讀寫能力,要求比麥當勞還 高。社區組織協會指釋囚一般學歷低,入職要求懂英文是強人所難。

總幹事吳宏增聲稱與副總幹事同行考察,是獲會方董事指派或外國機構邀請出席,強調其他員工也不時到外國培訓,非高層專利。

而購入專營權開辦韓國麪館是經深思熟慮,因社企要多元化發展,提供更多就業機會給更生人士,但他以商業機密為由,拒絕公開專營權費用及投資金額。至於募捐活動臨時取消,吳宏增辯稱因員工繁忙所致,又指因未定義工培訓期,才疏於處理義工報名,為此致歉。

有份到韓國洽麪館專營權的善導會執委、明朗董事會主席王則左稱,韓國麪館有與社企合作經驗,故選擇與其合作,又表示李淑慧獲升職經執委和董事同意;至於做麪店生意是否有虧本風險,他說,「所有機構都有改善空間」。


吳宏增與副總幹事李淑慧一同外訪巴西,惹來非議。互聯網

香港善導會工作之一是幫助釋囚更生。

「交代開支非吹毛求疵」

立法會議員郭家麒不接受活動造假的解釋,質疑管理層誠信有負公眾期望,認為社署和審計署應介入,重新檢視獲公帑資助的機構,有否確切履行服務。

社會工作者聯會會長張國柱,也認為社福機構應全面公開行政支出,以洽談專營權開麪店為例,若不公開賬目,公眾難以監察投資能否回本及是否善用款項,「外訪唔等於工作,叫佢交代開支非吹毛求疵。點解正副總幹事要一齊去,係咪真係有必要?」

善導會管理七宗罪

•正副總幹事頻頻外訪,開支不明

•原為業務總監的李淑慧,被指獲度身訂做增設副總幹事升職加薪,沒有公開招聘

•薪酬福利肥上瘦下

•不找本地食肆合作辦社企,反遠赴韓國洽購麪館專營權

•麪館入職要求懂英文,被質疑門檻高,難助釋囚就業

•義工招募只說不做

•街頭募捐時間表混亂,更臨時取消

稱收視已呈「四六開」 亞視騎呢原因阻發新牌

【本報訊】亞洲電視強迫員工參與直播集會,偽造民意阻止政府增發免費電視牌照,令全台上下天怒人怨。本報昨再獲得一封由亞洲會致特首的信件草稿,當中以台 灣壹電視及數碼電台作例子,指發牌會引發政治化、台灣化等亂象,對業界造成打擊;更以亞視、無綫收視已呈「四六開」等三大原因,擺明車馬叫政府否決新牌照 申請。學者及立法會議員直斥亞視說法「得啖笑」,強調不引入競爭,市民「無得揀」反而受害。 記者:嚴敏慧 

由亞視附屬組織「亞洲會」舉辦的「關注香港未來」集會,今日下午4時在政府總部外舉行。亞視刻意把活動包裝為娛 樂節目,除安排星光家族成員合唱,更安排準亞姐行「CATWALK」排成「人肉字牌」,在背上貼上「關注香港未來,反對濫發牌照」標語。節目又安排員工在 台下高喊抗議口號,例如「反對增發免費電視牌照」、「支持亞洲電視」及「ATV TVB收視人口四六開」。

亞洲會又計劃向特首致函游說停止增發電視牌照。據本報獲得的信件草稿,當中列出了三大「事實」。


據亞洲會計劃向特首致函游說的信件草稿中,指亞視與無綫的收視人數已呈「四六開」格局。

指「一台獨大」已不存在

當中包括引述港大民意研究計劃調查指,去年亞視與無綫的收視人數呈「四六開」格局,認為「一台獨大」已不存在;收費電視經營免費電視有先天優勢,會造成不公平競爭;以及增發牌照會造成過度競爭,損害行業及導致政治化、台灣化的亂象。

亞洲會又以壹傳媒在台灣辦壹電視「引發港媒亂台,經營失敗造成政治及社會問題」,數碼電台停播「對員工的傷害及政治風波」,佳視倒閉「對業界打擊」作為 「實例」。信末更擺明車馬呼籲特首及行政會議,為香港的未來,應立即否決增發免費電視牌照申請,徹底解決上屆政府遺留問題,為未來新媒體綜合發展制訂政 策。

浸會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杜耀明表示,亞視所謂的三大原因只能說是抽象理論,其中兩台收視「四六開」根本並非事實,「如果亞視堅信係真,更顯示佢哋管理層好 有問題」。他指,亞視有關調查不論無綫或廣告商,一直都未有承認,「並唔係自己(亞視)話係就係」;他強調,林伯(前亞視擁有人林百欣)年代(即90年 代)最興旺時,收視率僅為「三七」,現時則為「一九」,無綫壟斷局面仍然維持。

至於增發牌照會造成過度競爭,杜耀明表示,現時兩個免費台根本沒有競爭,政府發牌目的亦為改變局面,「亞視家形同虛設,人手、財政、策略、遠景乜都 冇」。他估計,亞視死心不息向政府施壓,可能是收到一些不太正面的消息,「如果真係有新台出,佢哋會凍過水」,現時只能在生死存亡中,背水一戰。

被轟「不是理由的理由」

立 法會資訊及科技界議員莫乃光則批評,信件中全為「不是理由的理由」。他指,亞視經常被批評佔用公共頻道,節目質素差,政論節目更經常被投訴,認為亞視應思 想如何「自保」。他認為,發牌引入更多新競爭,為市民提供多元化節目是唯一出路,政府更可以考慮收回其牌照並重發,「佢(亞視)自身難保。」


CIA局長婚外情辭職

他是戰爭英雄,指揮美軍縱橫伊拉克和阿富汗,以退役四星上將身份接掌中央情報局(CIA)。可是英雄難過美人關,他與自己傳記的美女作者發生婚外情,最後 落得不忠丈夫污名,黯然求去。美國中情局局長彼得雷烏斯(David Petraeus)前天(周五)突然宣佈因婚外情辭職,為總統奧巴馬(Barack Obama)帶來連任後第一宗醜聞。 

60歲的彼得雷烏斯在致中情局全體人員的信中說,他周四到白宮見奧巴馬,要求容許他以私人理由辭職,前天獲奧巴馬批准。他表示:「我結了婚37年,卻做了極差判斷,發生了婚外情。無論作為丈夫還是我們這種機構的領袖,這種行為是不能接受的。」


彼得雷烏斯在出任中情局局長之前是美軍四星上將,一身勳章。互聯網

布羅德韋爾為彼得雷烏斯寫傳記花了三年時間調查,其間經常接觸他,日久生情而出軌。互聯網

曾為寫傳記當一年隨軍作者的布羅德韋爾,在阿富汗追隨彼得雷烏斯。互聯網

女方曾隨軍赴阿富汗

奧巴馬發表聲明,讚揚彼得雷烏斯是「所屬一代人當中最傑出軍官之一」,幾十年來無論在軍隊還是中情局都表現傑出,畢生服務國家,「令我國更安全更強大」。

知情人士透露,彼得雷烏斯的婚外情,是由聯邦調查局(FBI)探員揭發。FBI原本是查一些官方機密何以洩露給傳媒,調查中發現彼氏傳記《All In》作者布羅德韋爾(Paula Broadwell),竟可使用他的個人電郵戶口,起初懷疑她入侵戶口,監察電郵後發現原來兩人有私情。消息人士指她被刑事檢控機會不大。

年約40歲的布羅德韋爾,加入後備軍十多年,卻主要走研究學術路。據她在《All In》自述,她2006年在哈佛大學當研究生時,認識到哈佛演講的彼得雷烏斯,兩年後讀公共政策博士時要求訪問對方,他邀請她一起邊跑步邊訪問,兩人開始 熟絡。到她決定為對方寫傳記,更在阿富汗當隨軍作家一年,隨時可見對方。


布羅德韋爾因傳記《All In》成名,也因這本書結下孽緣。美聯社

彼得雷烏斯與霍莉結婚37年,一直給人恩愛夫妻印象。法新社

布羅德韋爾的丈夫,是放射科醫生。互聯網

奧巴馬感驚訝及失望

知 情人士指中情局沒有明文禁止婚外情,只怕中情局人員與懷疑外國間諜發生婚外情,會構成保安威脅,但中情局局長有婚外情就嚴重得多,因為如外國政府得悉私 情,可以此為痛腳,要脅彼得雷烏斯或布羅德韋爾出賣中情局,軍方就視婚外情為可開軍事法庭審訊的違紀行為。彼氏不辭職,亦會對下屬製造出局方容忍婚外情的 印象。

政府官員表示白宮是在上周三大選翌日,才得悉彼得雷烏斯婚外情之事,奧巴馬上周四才知悉,「他很驚訝和失望,在剛競選連任成功的星期四,你不會想到會聽到這種事」。奧巴馬沒有立即接受彼氏辭職,表示要考慮一晚,他原想挽留,但覺彼氏去意已決,就讓他去。

彼時雷烏斯領導中情局短短14個月就辭職,對經費穩步增加十年後隨整個政府面臨削預算的中情局,帶來不穩因素。他的辭職亦令奧巴馬的國安班子再添空缺,國務卿希拉莉(Hillary Clinton)明年初卸任,國防部長帕內塔(Leon Panetta)亦有去意。

美聯社/路透社/美國《紐約時報》


布羅德韋爾寫彼得雷烏斯傳記後常在傳媒曝光,精心打扮出鏡。互聯網

領導層換屆遇上美大選 中共重錘封殺Google

中共十八大召開之際,國際互聯網巨頭谷歌(Google)表示,其互聯網服務於十八大開幕次日(11月9日),在中國遭受大規模封殺,是2010年谷歌撤 出中國後,在中國受影響最大、最徹底的一次。分析人士認為,事件或與美國大選與中共換屆同時進行有關,當局不想網民搜索到兩國領導人的資料作比較,成為貶 低中共的材料。 

據美聯社報道,谷歌中國的服務,包括搜索、電郵(Gmail)、地圖(Google Map)、文件及繙譯等,均在前日(9日)中斷。谷歌的監測報告顯示,從當日早上開始,谷歌在中國的數據流量急劇下降,所有服務都無法到訪。網民欲使用中 國谷歌服務,都被指向假的IP地址,但使用特別「翻牆」技術的用戶,翻出中國防火牆後仍可登陸谷歌,訪問敏感網站。


國際互聯網引擎谷歌(Google)在中共十八大期間再遭大規模封殺。圖為谷歌北京總部。美聯社

Gmail 搜索 地圖全中斷

法 新社引述谷歌發言人指,經檢查谷歌本身技術營運並無問題,「問題不在我們這一方」。有內地IT公司當日發佈測試報告透露,這次故障的現象是谷歌域名無法解 析,網頁直接跳轉到中國電信114,應該是中國電信等運營商屏蔽了谷歌伺服器的IP,導致無法解析出錯,用戶無法到訪谷歌。谷歌中國的服務昨仍未完全恢 復。

法新社指,巧合的是,前一天中共剛召開十八大,再前一天美國大選,近兩億人投票再度選出奧巴馬總統;而在中國,只有200多人有權選出新的中共領導人。兩 國選舉成為中國五億網民比較和熱議話題,網民嘲笑中共換屆是小圈子選舉。美聯社指,中國當局可能是決定在領導人更迭敏感時期封鎖谷歌服務,令內地網民更難 搜索到兩國領導人的資料,醜化貶低中共。

「十八大開幕當天用Gmail傳東西還是好好的,誰知昨天(9日)下午就不行了,根本進不去!」有在北京採訪十八大的香港記者昨向《蘋果》證實谷歌電郵出 問題,並說:「雖然一早已經預料,返大陸係無辦法用Google,但估唔到連Gmail都用唔到,真係黐咗線!」據悉不少在北京的外媒記者都抱怨,他們所 用VPN(即翻牆)失靈,近日中國封鎖網絡行動加劇。


內地網民前日無法使用谷歌服務,疑遭內地當局屏蔽。美聯社

「中國網民完全隔離」

總 部在美國、專門監察中國網絡審查的網站GreatFire.org昨發文指,以前以為中共當局不敢徹底封殺Gmail,因為該服務在中國用戶太多,但沒想 到當局做得更絕,「一網打盡」;文章指中方此舉「將進一步將中國網民從互聯網上完全隔離」。有評論人士指,中共用這種方法保十八大,實際上是給新一屆領導 的形象抹黑,得不償失。

美聯社/法新社/《蘋果》記者


外國漫畫諷刺中共當局封殺谷歌。




軍艦調海監 無限期巡釣島  讚港人愛國 國家海洋局長﹕堅守領土

【明報專訊】正在北京參加中共十八大的國家海洋局局長劉賜貴接受本報獨家訪問時表示,中國海監船在釣魚島海域的巡航維權活動沒有期限,會一直持續下去。據本報獲悉,近期將有多艘現役軍艦移交海監改裝使用,增加海上維權實力。

對於香港保釣人士早前登島的保釣舉動,劉賜貴稱讚說,「香港人很愛國」,希望本報轉告讀者:中國海監維護國家的領土主權、維護領土權益是堅定不移的,「海監人員不怕辛苦,肯定會堅持」。

57歲的劉賜貴是福建惠安縣人,曾任共青團福建省委副書記、廈門市長,去年初升任國家海洋局局長。他說,「我們要堅持,那裏是我們的領土,我們要守住」。對於海監船到釣島巡航,他說:「(巡航釣島)沒有期限。」

澄清海軍非袖手旁觀

劉賜貴表示,「我們不是每天去巡航,而是我們都在那裏」。目前各方面的資源沒有問題,也沒有招不到船員的情,唯一的問題是船長比較難找。對於網民以「保家衛國靠海監」來形容目前維護釣魚島主權的責任都落在海監身上,海軍則「袖手旁觀」的說法,劉賜貴表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本來就是海監的職責。

劉賜貴進一步解釋,中國海監的執法對象是違法用海,包括違反《海域使用管理法》、違反《海洋環境法》、違反《海島保護法》等,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職責,就是維護國家的海洋權益。中國海監根據需要,統一調配資源,比如東海、南海的海監船會因應局勢互相支援。

調配部分未退役軍艦

對於有消息指,近期將有一批海軍軍艦移交海監,劉賜貴面露笑容地說:「過一段(時間)就知道了。」以往軍方不時會將退役軍艦移交給海監使用,但據了解,這次將移交給海監的不是退役軍艦,而是中央根據需要「作出一些調整」。

近年面對海洋權益備受威脅,內地有意將海監打造成第二海上力量,執行軍方不方便出面的任務。軍艦移交前,將拆除大火力武器,海監接手後簡單改裝後即可使用。今年926日,東海艦隊「南京號」驅逐艦舉行退役儀式時就宣布,該艦將移交中國海監總隊。

添南京號 海監航速飛躍

舷號131的「南京號」,在198681日,作為東海艦隊首艘國產第一代導彈驅逐艦服役。這艘艦是國產051型驅逐艦,這種型號的艦隻一共建了17艘,曾是中國海軍主力艦種,如今已逐漸被大量生產的052CD型導彈驅逐艦取代。

目前中國最新型的4900噸級海監船,最大航速只有13節,「南京號」航速超過35節,對於海監船來說是一個「飛躍」。



出席中共十八大的國家海洋局局長劉賜貴表示,中國海監船將無限期巡航釣魚島海域。(明報記者攝)


老北京:怕熬不到全面小康  「拆房是唯一改變 報告目標太遙遠」

【明報專訊】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在十八大報告中重申,要確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但在不少「老北京」普通市民的眼中,這個目標幾乎不可能達到,有居住在拆遷老區的市民表示,過去10年該片區域唯一的變化就是「拆了些房子」,他們身為十八大治安志願者,仍覺得報告中的目標「太遙遠了」,不肯定自己是否能「熬得到」。

昨日中共十八大會期進入第三天,政治標語堆砌成的喜慶仍充斥覑北京街頭。但就在距離人民大會堂不足兩公里處的前門附近胡同區域,在多年拆遷留下的殘垣敗瓦之間,市民們對於「全面小康」的目標均表示悲觀。

拆遷爭賠償策略 等找上門

在前門以東鮮魚口附近的一個胡同口,幾個戴覑紅袖章的中老年「治安志願者」在雨中當值。其中一名50歲出頭的大嬸表示,2020年全面小康「太遙遠了」,「我們熬得到嗎?很多老人沒熬得到就走了啊!」她埋怨道,該區2006年開始拆遷,區內不少不懂拆遷法的6070歲老人一直未能獲得滿意賠償,在壓抑的心情和反覆談判的過程中先後過世。她說,按照慣例,若從此處搬出,只能安排到六環外居住。作為在前門長大的「老北京」,她可不想這樣,對策就是:不主動找政府談條件,而是等對方主動找來,才能談得較好的賠償條件。

她說,自己參加十八大治安志願者工作,無錢可收,但按照她2008參與奧運志願者後有食用油派的先例,應該會有象徵性的獎勵。「我們抱覑黨給我們一個生活環境的希望,服務十八大。」大嬸拒絕留下姓氏,稱自己「就是一草民」。

查這查那 逼小販去偷搶?

該區另一名五旬男子談到2020年「全面小康」目標時,則情緒激動地說:「不可能!這麼多『低保戶』(綜援戶)他能顧得覑嗎?」十八大開幕後,附近擺檔的「外地人」都被清理了,這名男子稱,這等於逼小販們去偷去搶,「吃不上飯,不然怎麼樣?」

十八大報告在總結過去10年政績指,「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對此該男子評論說,在他住的這一區,感覺不到什揦變化,只是過去幾年「拆了幾間房子」。胡同內一間小士多的店主稱,過去10年的變化「對我們來說很小,對人家有錢的應該不小」。她說,報告中看不到有什揦實質性內容。對她來說,十八大最貼身的影響,莫過於該區人流減少和生意下滑了,「查這查那,這不讓賣那不讓賣的」。

一群街坊在北京前門一胡同路口談天,他們均表示,對十八大後能解決他們的住房問題並不樂觀。(明報記者攝)

前門附近的居民組成治安志願者,在路口插起紅旗「保衛十八大」。(明報記者攝)


湄公河主幹水壩動工 老撾被批損生態

【明報專訊】東南亞國家老撾動工興建備受爭議的湄公河主流首座水壩,惹來鄰國和美國抨擊,稱可能會嚴重影響下游生態和民眾生活,但泰國則因會買入水壩發出的九成電力而全力支持。

老撾在湄公河下游主流興建的薩亞布里(Xayaburi)水壩,造價達35億美元(271億港元)。薩亞布里水壩為泰老合作基建計劃,預計將在2019年完成,九成半生產的電力將出口泰國。越南和柬埔寨反對興建水壩,認為需要延期以作更深入的環境評估。環境專家警告,興建水壩將會截斷魚類游往上游產卵,也會令到下游水流減少,影響農作物收成。

環境專家:魚類無法上游產卵

環保組織「國際河流組織」(International Rivers)東南亞政策主任赫伯森(Kirk Herbertson)表示:「這計劃總是按計劃進行,從未延期……老撾這樣就如賭俄羅斯輪盤一樣。」越南環保組織「湄公濕地」(Mekong Wetlands)負責人源輝天(Nguyen Huu Thien)說:「薩亞布里水壩為其他這些(興建水壩)問題上開壞先河。」外界憂慮,今次老撾動工興建薩亞布里水壩,將加快湄公河下游的其他水壩興建項目進程。

美國政府亦發聲明,指雖然明白興建水壩對經濟增長的重要,但「薩亞布里水壩對生態系統的嚴重影響仍然是未知之數」,呼籲老撾延遲興建,直至環境評估報告完成為止。

恐開壞先例 美國表關注

老撾副能源部長維拉馮(Viraphonh Virawong)上周三出席動工儀式時說:「我非常有信心這不會對湄公河有任何壞影響。但所有基建發展都存在變數,我們要平衡利潤和造價。」他續指出,新改良的水壩設計令淤泥能定期在水壩底部的活動機關中排出,亦增設通道讓魚類通過,以減低對生態的影響。

湄公河全長4900公里,由中國(稱為瀾滄江)起通過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和越南,是全球最大淡水魚資源,涉及6000萬人口的生計。老撾是內陸國家,位處熱帶雨林帶,天然資源豐富,水力發電和採礦佔老撾每年經濟增長率逾三分之一,相信在未來十年將愈加重要。

基建落後 不公平條款拉攏外資

可是,由於老撾基建至今並不發達,要發展就要依靠外資以不甚公平的條款配合下發展。本月起中資企業將投資70億美元興建首都萬象至中國昆明的鐵路,落成後的50年內,老撾政府可分三成盈利,中方則可得七成。至於近日受爭議的薩亞布里水壩,雖然說是泰老合作建設,但同樣附上「不公平條款」,例如必須把九成半電力以低價售予泰國。

不過,老撾資訊及文化部經理蓬塔薩格(Mr. Phonthasack)表示:「公平得很。外國企業付出所有資金,我們沒財力,亦沒有技術和資金,惟有讓他們幫我們開發。你知道,投資當然涉及利益,那是無可厚非。」

綜合報道


老撾開始興建湄公河水灞,這項工程引來下游經過的鄰國不滿。(歐新社)




2012年11月9日星期五

聯合國難民署: 揹著媽媽走難的十五個日與夜

攝 UNHCR/B. Sokol
攝 UNHCR/B. Sokol

蘇丹邊境的武裝派系鬥爭已經令二十萬人跨過邊境到南蘇丹尋求庇護。當戰火於去年9月蔓延至青尼羅州的Kormaganza時,已屆80歲高齡的Dawa Musa和家人決定逃到附近的Mafot村落。由於Dawa身體太虛弱,視力退化,無法承受兩日的徒步旅程,兒子Awad Kutuk Tungud,決定把媽媽藏在叢林中,先將妻子Alahia以及九個孩子護送到安全地方,三天後,Awad回到叢林把母親接到Mafot,一家人於村莊內 渡過了數月,可是,炮火又已漫延至Mafot。

為了逃避戰火,Awad再次帶著家人上路。然而,這一次,他們要走得更遠,越過邊境,走到南蘇丹。邊境山路難行,Awad把母親和最年幼的女兒 Zainab揹上,經過十五個日與夜,在二月終於抵達邊境接待中心。難民署把Awad一家遷移到南蘇丹上尼羅河州的賈曼難民營之中。雖然難民營的生活貧 乏,至少不用擔驚受怕。今年四月雨季來臨,連場暴雨暫時紓緩水源不足,卻引起泥地水浸,並帶來經食水傳播高傳染性疾病的威脅。
為保護難民的安全,難民署在賈曼難民營附近55公里的高地之上,建立了一個新的Gendrassa難民營。Awad一家和其餘56,000名難民必須轉移 到新的營地。Awad再一次揹起母親,把她帶到新帳篷裡。剛安頓好的Awad決定開始種植作物:「如果你三個月後再過來的話,你就會看見這兒長滿玉米。」

義務翻譯:Ivan Wong/編輯: Rosina Shing


Dawa靜靜坐在行李旁邊等待難民署的運送車輛把她和其餘56,000名難民轉移到新的營地。

Awad把家中最年老的媽媽及最年幼的女兒帶在身邊,等待巴士將他們帶到Gendrassa難民營。

有媽媽的孩子像個寶,有個不離不棄的孩子也一樣。

Awad抱著80歲的母親,在泥路上小心翼翼走向中轉站的帳篷。

Dawa和曾經也是難民的難民署職員James Aliet聊天,有過共同的走難經驗,James比其他人更明白難民內心的傷痛。

在中轉站小休後,Awad和朋友合力把Dawa帶上大巴,繼續前往安全庇護所的旅程。

兒子長大了,肩膊可供母親依靠。

Dawa在抵達Gendrassa難民營後接受身體檢查,身體健康良好。

甫抵達營地,職員為Dawa補充鹽份。

今年二月,80歲的Dawa幸有兒子Awad不離不棄,縱使路途艱辛,仍把母親揹上,過了難忘的十五個日與夜,終於抵達南蘇丹,在聯合國難民署的營地暫且安身。

在Gendrassa難民營的帳篷前,兩母子雖然不知道何時何月才可返回家鄉,總算暫有一片安身之所可擋風雨。

 

背景資料:南蘇丹原本屬於蘇丹共和國


蘇丹與南蘇丹地圖

蘇丹是非洲面積最大的國家,國土面積約為250萬平方公里,北鄰埃及,東接紅海、厄立特里亞和埃塞俄比亞,南毗烏干達、肯尼亞和剛果民主共和國,西壤中非共和國、乍得和利比亞。伊斯蘭教為主要宗教在北部地區盛行,而基督教和傳統拜物教在南部較為盛行。

南北蘇丹由於宗教、政治、經濟、部落爭取資源的紛爭先後發生兩次內戰,超過二百萬人死亡,期間惡名昭彰的達爾富爾危機,導致四百萬人流離失所。一直到 2005年南北蘇丹簽署《全面和平協定》,並成立蘇丹南方自治政府。 2011年,南蘇丹獨立公投結果超過,98.83%参加公投的人支持獨立。

南蘇丹共和國遂於2011年7月9日0時在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的見證下宣告獨立,成為目前世界上最新成立的國家。

國界及資源分配引起新的問題:2011年6月,​​蘇丹武裝部隊和蘇丹人民解放運動在南科爾多凡州和青尼羅州北部之間發生激烈戰鬥,至今已錄得超過二十萬 蘇丹難民進入埃塞俄比亞和新獨立的蘇丹南部。在上尼羅州,難民署已從危險的邊境搬移約20,000名難民到四個新的臨時營地。

救助的挑戰

衝突持續和在衝突地區的人道主義狀況不斷惡化,難民署預計將會有更多難民到南蘇丹尋求庇護。受影響的蘇丹難民中有一半是十二歲以下的兒童,而五歲以下的兒童有一半都是營養不良的,然而,雨季開始令救援物資運送困難重重。


聯合國難民署: 氣候變化 令他們無家可歸

來自蘇丹的Young,甫抵達乍得東部就要面對這裡的沙塵暴。自1950年開始,該區降雨量下降,加上砍伐森林問題,氣候轉變正影響難民及其他遷徒者的生活。UNHCR / H. Caux
來自蘇丹的Young,甫抵達乍得東部就要面對這裡的沙塵暴。自1950年開始,該區降雨量下降,加上砍伐森林問題,氣候轉變正影響難民及其他遷徒者的生活。UNHCR / H. Caux

 

氣候變化製造「難民」— 正視「氣候遷徒者」


超級颶風「桑迪」上星期在美國東部和紐約市引發災情,並先後吹襲牙買加、海地、古巴等地區。「桑迪」對美國東部的破壞固然利害,而且新聞報導的焦點;但 「桑迪」對其他鄰近發展中國家的影響亦不小。今次風暴造成的178 個死亡個案裏,69 宗發生在加勒比海國家,當中海地最為嚴重。一星期過去,「桑迪」釀成超過50 人死亡。颶風破壞海地南部超過70%的農作物。數以千計海地人在兩年前的地震後仍然流離失所,居於臨時帳篷中,不幸又要面對另一次困境。

近年,全球出現氣候變化,各地的天氣變得反覆無常,受災人數增加,不少生命受到威脅,甚至使大量災民因而逃至其他國家或在國內流離失所。過去的20年來, 天災數目已增加一倍。有專家估計,未來50年將有愈2億5000萬至10億人因氣候變化而遷徒。大量流徒的人漸漸遷到天然資源緊拙的地區,很有機會因爭奪 耕地、水資源等發生衝突,斷而出現新一輪流徒情況。
氣候變化對處理難民事務的國際組織帶來新挑戰,因為根據傳統的法律定義,「難民」意指在本國受到逼害而逃到別國的人,天災的災民並不符合這項要求,不能界 定為「難民」,無法獲得難民應有的對待。不少組織也認為不應用「氣候難民」稱呼他們,同時認為他們的需要和身份不應等同難民。

雖然如此,難民署的使命是為被迫遷徒的脆弱一群提供協助,而氣候轉變的人口遷徒或會增加未來衝突的危機,是難民署關心的人道問題之一。可是,在目前缺乏明 確法律框架處理因天災逃往別國的災民的時間,聯合國難民署及其他多個國際組織,正致力以多種方法協助他們,研究與國家、國際組織分擔責任。

作為人權為本的組織,聯合國難民署致力保護因氣候變化而遷徒者的人權,鼓勵國家為他們開放邊界及提供人道保護,致力預防無國籍人士產生。

根據1951年<難民地位公約>,難民指「因種族、宗教、國籍、社會團體或政治見解等因素而遭受迫害或面臨被迫害的恐懼,已離開本國的人仕,亦因此等原因不能或不願返回本國的人。」
國際上多種公約之中,1951年難民公約是得到全球最多國家正式認可的國際法律文件。截至2011年4月,全球共144國家是1951難民公約的締約國。



巴勒斯坦難民在水淹的營區搜索他遺失的物品。嚴重的降雨讓這片在敍利亞與伊拉克之間的營區氾濫。天氣反常使本來艱難的流徒生活更不穩定。UNHCR / B. Auger

氣候變化令運送救援物資或遷移難民更加困難,在中非的乍得,車輛必需使勁的推動才在泥漿中前行。UNHCR / C. Pryce

閱讀更多:
Climate Change, natural disasters and human displacements: a UNHCR perspective
1951年<難民地位公約>



19501214日聯合國大會(United Nations General Assembly)成立聯合國難民署(UNHCR)。難民署受委託帶領及協調國際行動,以保護全球難民及解決他們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