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5日星期一

徐家健:大選左右股市升跌




拙作「美國經濟衰退及QE3的政治解讀」一個多月前在本欄曾介紹經濟學上的「機會主義的政治經濟周期」(Opportunistic Political Business Cycle),但結論是政府不易在選舉前操控整體經濟增長及失業率。政治經濟周期的理論,花開兩朵。美國總統選舉前夕的今天,想談談投資者關注的「黨派的 政治經濟周期」(Partisan Political Business Cycle)。究竟執政黨左傾或右斜,將怎樣左右美國經濟呢?

一個規律是,民主黨總統執政頭一兩年的經濟增長,往往比由共和黨執政的時候略高;在股市表現方面,更有所謂「民主黨溢價」(Democrat Premium)──民主黨執政年代股票市場的回報率,竟比共和黨執政時期高出近一成。

一個說法指出,此現象是凱恩斯學派總需求管理政策的結果。先不說總需求管理政策的成效,這個說法的其中一個問題是,民主黨執政年代的通脹竟然較低;另一個問題是,當選民認為不同黨派處理經濟外交問題各有長短時,黨派政治經濟周期的規律可能只是倒果為因。

預測大選也有市場

要避過因果謬誤的陷阱,我們要緊貼跟蹤市場預期的走勢。熟悉股票市場的投資者都知道,市場在利好消息發放的一刻,反應可以是平靜,甚至是負面的,皆因利好消息發放前,市場可能一早已消化並反映在股價上;因此,股價的波動只會受市場意料之外的新消息左右。

預 測選舉結果,香港慣用民意調查和票站調查,但這些民調的代表性一向被質疑。在美國,歷史悠久的蓋洛普民意調查(Gallup Poll)的代表性是建基於每天訪問過千人及其以往預測大選結果的準繩,但備受推崇的蓋洛普民調不是沒有爭議的,尤其在今次美國大選上,當其他民調認為奧 巴馬與羅姆尼勢均力敵之際,蓋洛普民調的結果竟顯示,羅姆尼的支持度比奧巴馬領先差不多5個百分點。

基於美國總統選舉選舉人制度,全國支持度較高的候選人不一定當選,更何況除了統計誤差,不同民調機構計算支持率時,不同種族受訪者的比重都不一,難怪愈來愈多傳媒質疑一些個別民調的可靠性。

較 少香港讀者留意的,是像Intrade一類的「預測市場」(Prediction Market)提供的數據。預測市場的原理跟博彩或期貨市場相若,從電影奧斯卡獎到美國大選,真的什麼都可以賭一餐。當預測市場的賠率可能左右投票意向 時,你們可能擔心預測市場將被操控,但由於涉及金額龐大,可疑的賠率升跌往往只是曇花一現。跟「口講無憑」的民調比較,「真金白銀」的預測市場反映奧巴馬 連任的勝算持續地超過六成。

再談政治經濟周期

利用分秒必爭的預測市場及金融期貨市場的數據,加上2004年布 殊與克里的選戰中誤導市場的票站調查結果,一篇發表在鼎鼎大名的《經濟學季刊》(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的研究指出,共和黨小布殊的意外連任,導致股市向好:隨着票站調查結果最初的誤導,小布殊連任的機會率由大概55%跌至不足30%, 美國股市亦應聲下跌了1%;但當數小時後發覺票站結果逆轉時,股市隨即反彈,上升了1.5%。利率、油價及美元滙率亦同樣先跌後回升。
再用類似方法回顧過往一個世紀的美國大選,亦找不到什麼「民主黨溢價」。相反,每當共和黨候選人勝出總統選舉,股價都平均上升了2%3%【註】。

直 至交稿前,Intrade開出的「盤口」是,投資者可以每股6.69美元買入奧巴馬勝出,如果奧巴馬成功連任,投資者每股可獲10美元,羅姆尼勝出的話, 就血本無歸。換句話說,市場預測奧巴馬連任的機會率是66.9%,明顯地對奧巴馬連任看高一線。如果最後羅姆尼能意外地勝出,我們又再有一次機會驗證「民 主黨溢價」的假說了。

註 Snowberg, Erik, Justin Wolfers, and Eric Zitzewitz. Partisan Impacts on the EconomyEvidence from Prediction Markets and Close Elections.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22(2),2007807-829.

政治怎樣影響股票市場.二之一

作者為克萊姆森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徐家健:選舉.股市.親疏有別

今天是美國大選的日子。昨天提及,如果羅姆尼意外勝出,以往的經驗告訴我們美國股市可能上升2%3%8年前年布殊對克里的選戰如是,12年前布殊與戈爾的對決亦不例外。但誰主白宮,又對個別股票有什麼影響?

小 布殊在20002004年的選情都有點峰迴路轉,但兩次大選的分別,是2000年時兩位候選人都不是爭取連任。數月前的香港特首選舉,商界中有所謂「梁 營」和「唐營」之分。布殊與戈爾當年的角逐,亦各有商界支持者。無獨有偶,民調也顯示戈爾曾一度領先,但布殊後來居上而最終反敗為勝。

親疏有別的美國選舉市

「布殊營」和「戈爾營」的股票,有否在布殊勝出後一起跟隨大市升值呢?原來,當年「戈爾營」公司的股價,並沒有在布殊勝出後一起跟隨大市升值。

再回到2000年美國大選選舉日的半年前,根據預測市場的數據,布殊戈爾之戰從最初的勢均力敵,發展到戈爾的支持度於8月兩黨分別舉行全國代表大會後開始領先,但經過10月份的三次總統辯論後,布殊的勝算反超前。選舉日前夕,布殊勝出的機會率已超過七成。

布 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教授Brian Knight,數年前收集了70間美國上市公司的資料,並按數間投資銀行的分析報告,小心地把這70間公司分為41間「布殊粉」和29間「戈爾粉」:「布 殊粉」有石油公司、國防工業的生產商、煙草商和微軟等等;「戈爾粉」主要是發展可再生能源的公司和微軟的競爭對手。

Knight的研究指 出,「布殊粉」和「戈爾粉」的相對股價,與布殊勝出的機會此起彼落、如影隨形:8月份兩黨舉行全國代表大會後,「布殊粉」的股價開始落後於「戈爾粉」;但 經過兩個月後的總統辯論,「布殊粉」股價隨着布殊勝算反超前而跑贏「戈爾粉」。據Knight的計算,布殊的勝出,使「布殊粉」的股價升了平均3%,「戈 爾粉」則蒸發了6%。其中明顯的例子,是煙草商的股價上升了13%,再生能源公司的股價卻損失了16%【註一】。

「羅姆尼粉」會否跑出?

我不禁想,假如今次羅姆尼意外勝出,跑出的股票將是什麼「羅姆尼粉」呢?

一 年前我跟Knight曾有一飯之緣,雖然當時大家對槍械管制政策的意見有點不同,但尚算是言談甚歡。我認識研究政治與股市的專家,還有哥倫比亞大學 (Columbia University)的Ray Fisman和普度大學(Purdue University)的Mara Faccio,剛巧這兩位前輩本月都到過我工作的地方作客。

先談談Fisman的成名作。當美國政界都親疏有別時,其他落後國家的情況是可想而知的。Fisman研究的案例,是蘇哈圖統治下的印尼。

蘇哈圖在位30多年,沒有意外的選舉結果,但在他離任前數年,屢次傳出有關他健康問題的消息。Fisman發現,每當傳媒廣泛報道蘇哈圖的健康問題,與蘇哈圖關係密切的公司的股價都會相應大幅下跌【註二】。

Faccio 的研究更全面。她用了整整一年時間,收集了在2001年她老家意大利,還有印尼、美國、香港等,一共47個地方超過2萬間上市公司的資料。Faccio發 現,其中有35個地方的元首或主要官員,都直接地或透過家人朋友控制了當地一至多間上市公司,意大利如是,印尼也如是,美國亦不例外。

市場歡迎「商而優則仕」

至 於香港,商人治港的年代,我們心中有數吧。當然,這種「官商勾結」的情況在貪污嚴重的地方最為普遍。但Faccio的研究指出,只有在貪污嚴重的地方,商 人從政才有利公司股價;另一個更有趣的發現,是雖然市場會追捧「商而優則仕」的公司,但委任政要高官入董事局,對股價是沒有幫助的【註三】。

要抵抗官商勾結,精明的股民可以快人一步在「商而優則仕」的公司下注。

不屑的話,聽聽Faccio告訴我的一則笑話消消氣吧:意大利傳媒大亨兼前總理貝盧斯科尼曾說,當地調查指出,女士被問及有沒有興趣跟他發生關係時,三成受訪者會說「Yes」,至於其餘七成的答案卻是……「What, again?」

註 一:Knight, Brian. Are Policy Platforms Capitalized into Equity Prices? Evidence from the Bush/Gore 2000 Presidential Election.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90(4-5), 2006 751-773.

註二:Fisman, Raymond. Estimating the Value of Political Connection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1(4), 2001 1095-1102.

註三:Faccio, Mara. Politically Connected Firm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6(1), 2006369-386.

政治怎樣影響股票市場?.二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