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日星期五

丘亦生: 中環精英的死穴




梁振英政府7月上任不到一周,就碰上傳媒引爆麥齊光租津風波。剛晉身行政會議的林奮強接受本報專訪,直言「有人會浸死」。沒想到由IFC走入新政府總部的林奮強,亦步麥齊光的後塵,跣腳落水遇溺。

行會成員林奮強在政府上周出招個多月前,連沽兩個豪宅,聲稱是事前不知道政府推出加稅重招。本來行會是黑盒政治,林奮強獲官員及召集人齊撐,事件九成九會不了了之。但瑞銀前星級地產分析員林奮強,越解畫越多謎團。林奮強前日在港台繪形繪聲,講述自己如何有先見之明,早在6月把單位定好底價放售單位,未想過要賺成交價與底價之間的差價。故單位用貼近市價發售,差額任由經紀賺取。面帶自信的林奮強在比手劃腳之間,自爆賣樓手法,誰知竟涉及非法回佣,認真聰明反被聰明誤。

林奮強一向口若懸河。認識他的人都知道,林氏對數據倒背如流,動輒搬出每年的香港商住物業落成單位,甚至是香港及新加坡過去幾年的經濟數據差異。不過,林奮強昨日在商台節目,為求自救,口窒窒推翻自己早前說法,又把責任推到太太身上。他指太太原意是把差額捐去中原慈善基金,錯在自己混淆了「中原代理」及「中原慈善基金」。最離奇的是,林奮強指誤會產生,皆因「你知有時老婆又趕緊的士落車,我又落緊地鐵」。昨晚,中原慈善基金發聲明,不接受林奮強的捐款,林奮強窘態畢露,翻身難矣。

林奮強的賣樓風波與梁錦松在03年偷步買車情節不盡相同,但林奮強的理屈詞窮,令我想起當年的梁錦松。兩個中環精英就是有同一種通病,一種自恃高一等的精英心態。

林奮強加入行會後,一心打算平息外界對他「樓王」的評語。他又承諾任內不會買賣物業,又不要行會人工,同時成立一套甚為「奇怪」的賣樓制度套現,籌集生活費,自招質疑。直至昨日,有人提到他為何不將物業注入信託資產管理,或者索性拍賣單位?林奮強的答案是以上統統都可能引發質疑,總之無可能做到最好,仍舊一副不願承認錯誤的嘴臉。與梁錦松用「一時大意」來解釋偷步買車,一脈相承。

就是這份自視過高的精英心態累死自己。這群中環精英自覺是能者,渺視別人的質疑。他們沾染了一份中環Style,講說話自然有咁Mean得咁Mean,得罪人滿不再乎。這也解釋了,林奮強為何在周二行會後,指責傳媒「杯弓蛇影」,又說「因為我有咁多樓喺身,我差唔多可以話我有個原罪喺到」。

兩句無謂的說話,無助洗脫嫌疑,更令人覺得他自覺委屈。其手法之笨拙,猶如前財政司司長梁錦松當年的財政預算案備受批評,索性指香港人「有咁耐風流,有咁耐折墮。」

香港人不是不歡迎中環精英。林奮強離開瑞銀成立黃金五十的政策研究組織,香港人就算不認同其發展至上的觀念,對於林奮強放棄瑞銀的高薪厚職,希望貢獻香港理念,普遍也會予以認同。正如當年,前財政司司長梁錦松放棄高薪投身政府,表示「一個人用的錢有限」,一度為他贏得唔少分數。

但這些分數只是一剎那的光輝,隨時會灰飛煙滅。林奮強及梁錦松的死穴,在於滿以為自己掌握情況,目空一切。不理解自己已由任職商業世界,轉到去香港最高行政決策機關。在商業世界,或者一個大話,無傷大雅,只要你對生意有價值,老闆不會苛責。但當你公權力在手,你的老闆是700萬香港人,一句大話,事關誠信,後果會一敗塗地。
 

本周之星:扭王林奮強


政府上周兩狠招,未打壓到樓市,就先打倒行會成員林奮強。奮強周一被爆疑似「偷步賣樓」,周二左一句「我好忙」、右一句「杯弓蛇影」回應;周三聲稱「差價全畀Agent」,自我引爆涉非法回佣;周四中環精英林奮強話,自己搞錯「中原經紀」同「中原慈善基金」,挑戰人類常識極限。

行會樓王想扭盡六壬,左扭右扭,可惜扭得太遲,醜態畢露。上屆本週之星Dr Tree Gun,唔讓座都唔得,恭喜「扭王」林奮強!

等我地回顧一下,「扭王」林奮強喺呢個星期,點樣挑戰人類常識極限:

第一大疑點:佣金變捐款

林奮強周一晚接受《主場》訪問時,堅稱經紀賺取了差價。他周三傍晚接受《主場》訪問,堅持同樣說法,又話代理公司和買家應該知道。當晚再接受《明報》訪問,林奮強突然一改口風,指差額是捐去做慈善。原來「佣金」同「捐款」可以喺一晚間轉變。

疑點二:開會一嚿雲?

官員早於本月17日吹風會出招壓樓市,事前亦搞過集思會,不過,「扭王」在1010日、即是一周前,簽字賣樓,對於政府調控,咩都唔知。

疑點三:林生 or 林太

林奮強指,整項物業交易由太太話事。但言語間又透露,是他自己用電話放盤。「扭王」解畫過程中又模仿代理的語氣說:「林生,你賣個價如果高過底價,你咪自己捐畀慈善基金囉。」到底係林生或是林太,好混亂、好混亂……

疑點四:的士地鐵妙論

林奮強誤會了太太意思,搞錯了「中原代理」及「中原慈善基金」,以為差額歸中原經紀,「你知有時老婆又趕緊的士落車,我又落緊地鐵。」

疑點五:經紀口供不一致

林奮強周四在商台表示,是經紀建議他們將差價捐出。但經紀同日回應傳媒查詢說,「無提議過佢咁做。」

疑點六:「部分」差價之謎

林奮強一直強調有意把「全部」差價作經紀佣金,後來指「捐出去」。但中原昨日聲明提到,賣家曾提意把「部分」差價當成佣金,到底林奮強是打算捐出「部分」或是「全部」的差價呢?

疑點七:買家知變唔知

林奮強周三傍晚向《主場》表示,買家一方應知道底價差額,歸Agent所有。但他在昨日又承認,買家對於他和經紀之間的協議,並不知情,又一個新矛盾。

疑點八:地產分析員不分析樓市

林奮強以樓市分析聞名,梁振英邀請林奮強加入行會,竟然無問過林奮強用重稅打壓樓市是否有效。林奮強反指自己好熟識金融業,而梁振英邀請他加入行會,主要睇中自己長遠策劃的眼光。

疑點九:中原不接受捐款

林奮強指與太太商議後,決定向中原慈善基金捐款。但中原慈善基金表明,基金不接受客戶直接捐款。講法好妙,真係要借用Dr Tree Gun句,好「子烏虛有」噢。



數完疑點,當然要睇片,睇下扭王如何用語言偽術「掟彎」!


劉細良: The Good Wife, The Bad Wife


政客出事要靠太太去頂,中外皆然。

自十多年前克林頓萊溫斯基性醜聞起,美國政客凡有性醜聞,總會與太太站出來會見記者,由另一半開腔表態支持自己,更表示已原諒了丈夫,希望公眾也原諒。背後原因當然是政治計算,因為美國不單是清教徒國家,有大量保守選民,加上中年藍領女工,會受政客太太取態所影響,若果太太拒絕露面,甚或表現出大受傷害時,基層女性選民定必更反感,政客前途將盡毀。為了家庭及子女集體前途,政客太太經計算及公關專家遊說後,多選擇扮演"The Good Wife"模範太太角色。CBS編劇夫婦Michelle and Robert King 受此啟發,製作了The Good Wife片集,解剖政客背後模範太太的心理狀態。

香港政客太太,同樣要為丈夫孭黑鑊,但她們卻是扮演The Bad Wife的角色,政客將過失責任推到太太身上,形成了一股稱為BMW Blame My Wife,風潮。前特首租住深圳複式大宅因太太多衣服放置,發展局長投資劏房是太太策劃,現任特首僭建要由太太解話,行政會議成員涉偷步賣樓,放盤交易一切由太太主理,自己不太知情。香港政客太太扮演無聲的「壞老婆」角色,一切貪婪、無知、大意疏忽,皆因太太而起。

其實,無論是美國政客的 Good Wife, 還是香港政客的 Bad Wife, 背後多是政治危機處理的策略計算。Good Wife為丈夫性醜聞「站台」,不代表Good Wife 是真正原諒了丈夫,只是希望平息危機,防止政敵有機可乘,摧毀家庭及子女前途。同樣香港的Bad Wife,也不是真正貪婪無知,只不過為丈夫背起了處事不當根本責任,令政敵失去把柄,公眾則會以一句「唉!算啦,無知婦孺累人」,放過政客丈夫。

但現在問題是;不論政客太太扮演是好人還是壞人,觀眾已生厭。09年南加州長長Mark Sanford涉婚外情,太太Jenny Sanford拒絕站台,她的取態反獲主流民意支持,去年民主黨參議員Anthony Weiner上載自已「咸相」玩網交被踢爆,妻子Huma Abedin同樣拒絕撐丈夫,也得到公眾支持。

新一代政客太太有自己專業職業,有獨立地位,丈夫政途受挫,不代表自己也失敗,事實上她們才是受害人,有權拒絕再扮演The Good Wife的角色。香港政客太太,如梁太、陳太及林太,均是受高等教育之事業女性,但卻甘心扮演傳統丈夫背後女人的角色,為丈夫之錯失孭鑊,而更奇怪是丈夫對卸責予太太此等行為,毫無愧疚之心,究竟原因為何?

我一直懷疑香港主流民意對政客BMW行為已反感,卸責後公眾也不會原諒政客過失,所以他們民望才低落,而林奮強仍諉過於太太,只不過是他無知而矣!

葉劉變臉狠批奮強 如難釋疑應辭行會


身陷賣樓風波的行政會議成員林奮強,一度獲各行會成員力撐,但隨著前後矛盾的情節越來越多,行會成員也開始轉軚。行會成員葉劉淑儀今早更極速變臉,批評林奮強未能解釋是否從行會以外的其他會議,得到資訊而決定賣樓。而行會過去討論過的房屋及土地供應議題,有可能令林奮強得到線索。

她又說,林奮強處理傳媒答問時的表現亦令人不滿,反映他政治敏感度不足,若林奮強最後都不能化解公眾疑問,就要考慮清楚是否繼續留任行會,希望林奮強能把握機會在幾天內解釋清楚事件。葉劉淑儀言語間亦「暗串」林奮強,「留意到很多男性公眾人物,在出事後都將責任推給太太,坊間都講太太好有用,可能對太太唔公道,我都希望男士唔好成日拿太太做擋箭牌。」

不過,三日前,葉劉淑儀就曾為林奮強辯護,公開表示相信他無「內幕消息」,聲言行會成員開會前「根本唔知討論乜野」,在開會前作出的的商業決定,就不存在利益衝突。

另一名行會成員李慧琼今日亦表示,林奮強有需要進一步解釋,他和經紀之間的佣金安排,讓公眾明白整件事。她說,已有政黨向廉署舉報,希望廉署按程序調查,現時評論林奮強的誠信是否有問題,言之尚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