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7日星期六

林茵: 街知巷聞 - 新城市透視香港價值?




榮樂茶記
新城市商務要結業了,網上看沙田人群情洶湧,一筆筆翻舊帳,數說無良商家怎樣逐一消滅平民地標和消費場所。商務在讀書界一向是連鎖霸權;「連商務都站不住,你看人民幣力量多可惡!」照近年新城市換裝方向,可以斷定新到的又是本地人消費不起的奢侈品牌。

懷舊、仇地產商、仇強國,剪不斷理還亂,總之不爽。

然而,聲言欲效法「光復上水站」運動的「光復新城市」上周日號召集會,最終卻得小貓三四隻,失敗收場。部分人講就兇狠,但沒願意站出來;更大部分人是渾然不覺,假日仍在商場裏擠來擠去,不願放過大品牌櫥窗裏任何一件負擔得起的心頭好。

沙田人的反應,其實很符合我們對典型港人的理解。

口說反對霸權 擁抱消費依然

想起數年前城市地理學者鄧永成、陳劍青等提出「沙田價值」,認為比「中環價值」更能貼切地解釋港人行為。文章認為,沙田新市鎮設計,是港督麥理浩以空間秩序打造「新香港人」的成功範例。一切都井然有序,購物消費(新城市廣場)、文化活動(圖書館和大會堂)、運動休憩(城門河畔、公園和體育館)、住宅、學校和工廠大廈,各種功能的分區有效率地運作及互相連接。

被Kenny與同學們暱稱為「小秘密」的榮樂茶餐廳,隱身富裕樓連接商場的天橋底,24元份量像正餐般飽足,還保存覑今日沙田中心區有錢都買不到的地道茶餐廳口味。(林俊源攝)
麥理浩空間秩序打造「新香港人」

規劃上的精密計算,讓沙田人愛上這種乾淨整齊的生活;強調秩序、系統化、功能化、專業形象,相信靠自身努力能爬上高位的「沙田價值」由此成型。「有別於徙置區內一條街、一條村互相聯繫、關照的生活方式,沙田人在那細小、獨立的住宅單位內埋頭苦幹、默默耕耘,各自經營自己那個小康家庭,從公屋到居屋,最後入住私人樓宇」,將擁有物業視為人生追求,重私產,個人利益取代集體利益,簡言之,一種非常港式的中產價值。

年輕人失社區歸屬感

空間規劃當然影響人心,但一種性格畢竟難以概括整區人;沙田在催生一代面目模糊、和平理性守秩序努力向上的中產人以外,在網上隨手搜尋一下,原來也有馬傑偉、梁啟智、湯禎兆、奇夫等一眾城市文化研究者住在沙田、書寫沙田。我更好奇的是,倘若麥理浩設計沙田新市鎮是為了以完美規劃建立新香港人的身分認同和公民自豪感,為殖民管治帶來繁榮穩定,那今天政府與地產商攜手,在整個城市裏不斷拆眦平民合理的生活空間,改成一座座不合比例、擁擠又孤立疏離的樓盤、倒模商場,其實又希望塑造怎樣的「新新香港人」?二十多年沙田街坊Kenny,最近帶一班97年出生的中四學生做社區研究,發現他們已不再認為新城市廣場跟自己有關,也無所謂社區歸屬感,「佢懐去玩去買都出旺角了。」「那他們會對旺角有感情嗎?」我說。「這是一個好問題,」Kenny沉吟半晌都沒能回答。


港人消極反抗 銀城面目全非

第一城雖是大型私人屋苑,往日商場店舖仍十分平實,切合生活所需。05年改為長實旗下的置富產業信託公司持有後,近45年間改裝翻天覆地,銀城商場被改名為「置富第一城樂薈」,小舖被百佳超級廣場取代,多間藥房、玩具店、文具店、花店從此消失,換來豐澤、高級家品、室內設計公司等,雲吞麵要30蚊碗;往日被街坊稱為「新商場」的較大一翼則改稱為「置富第一城」,裝修尚未完成,已見味千、元氣壽司、吉野家、KFC的連鎖comboKenny大嘆無啖好食。

湯禎兆居於第一城,目睹整批與街坊同渡三十年的小店被連根拔起,居民竟一聲不哼,不禁撰文慨嘆《一城小店無處話淒涼》,「我認為回歸10年最大衝擊,是說明了港人仍停留在消極反抗回應模式之中。大家或許是富裕了,然而仍是擺脫不了劃地為牢的自封心態……是否可以為自己信奉的理念多說一句?多走一步?那不一定是什麼政治上的見解立場,所謂『品味的政治』就是對自己的好惡挺身而出去維護——選擇就是政治。」

新城市商場群落 「完美規劃」 消失


往日商場店舖仍十分平實,切合生活所需,現在連鎖店大行其道。(林俊源攝)

官方的沙田新市鎮,其實包括大圍、火炭和馬鞍山,一般人說沙田時則指東鐵沙田站附近地區。沙田曾經也像大埔、屯門一樣有舊式墟市,但1962年颱風溫黛襲港,海水倒灌,整個沙田墟的住宅樓房和商業設施都被眦。1960年代尾規劃沙田時,政府將原址定為市中心,提供購物商場、交通總匯、大會堂、圖書館、法院、政府合署等設施,務求社區自給自足。其中連接鐵路站的新城市廣場是最核心的,除了是商業主導的購物商場,時任新界政務司鍾逸傑覑意加強其公共性,跟業主新鴻基地產協定,商場需提供例如滾軸溜冰場、保齡球場、桌球室等公共康樂設施,作為新地興建私人停車場的交換條件,然而上述設施已跟音樂噴泉一樣消失無蹤。

完善天橋網 串連大小商場


沙田各商場屋苑間的天橋系統十分完善,14條行人天橋由商場群一直連接到瀝源、禾輋鸷,全長逾2公里,沿路居民實在不用帶傘落街。部分屋鸷天橋和平台上均劃有舖位,其他屋鸷亦大多設有地面,而且街道寬闊、綠樹林蔭,不像將軍澳被天橋系統搞死街道氣氛。(林俊源攝)

多年發展下來,沙田市中心形成由天橋連接的扇形商場群落,包括希爾頓中心、偉華中心、新城市廣場、連城廣場、沙田廣場、沙田中心、好運中心共七個購物商場,最近火車站的新城市廣場向來集中最高檔店舖,然後向兩翼逐層「平民化」,中間是光鮮亮麗的國際品牌,去到最邊緣的希爾頓商場,一度存在播三級片的舊式戲院、另一邊緣的好運中心,曾是翻版碟集中地,近年都絕舻了。中高檔連鎖店被天價租金從新城市廣場往外沿推擠,現時連希爾頓商場都有Delifrance、好運中心被位元堂、屈臣氏和各大地產舖進佔。

沙田第一城 呎租從5001


沙田第一城 (林俊源攝)

沙田第一城,可說是最體現「沙田價值」的地方。共52幢的大型樓盤,面積由3891018平方呎,至今仍是著名的「上車盤」和樓市指標。

推介上youtube看第一城1983年開售時的經典廣告(youtube搜尋「1983年沙田第一城」),與同樣是80年代的大埔中心、太古城、黃埔花園相比,其他樓盤廣告多以成年夫婦跟年幼子女的幸福家庭想像招徠,第一城的廣告則以青春男女大跳滑稽舞,特別針對年輕市場。當年兩房一廳售18萬幾起,分期20年月供500元,成就無數小夫妻的業主夢。如果往日沙田提供的是安居樂業向上流的機會,以消弭社會動盪因素,今天近萬元一呎的癲價便是以沉重樓債逼使年輕一代屈從於打工、供樓的規矩生活。

沙田娛樂城 瀝源禾輋壞地標
沙田娛樂城 (林俊源攝)

沙田規整、乾淨,乖到悶,最格格不入的就是瀝源鸷旁的沙田娛樂城,無端一座有桌球室、機舖和桑拿場,連同附近的瀝源、禾輋一帶被陳果《香港製造》拍成龍蛇混雜、邊青橫行的地方。Kenny就讀旁邊的呂明才中學,老師憶述1970年代建鸷初期,瀝源治安確是較差,現時成績優異的呂中,舊時亦只是band 45學校。當年火車尚未電氣化,一小時一班,僅貧困家庭才願意搬入瀝源,或因而較多罪案發生。

Kenny成長的九十年代,瀝源治安其實已大為改善,近年區內商場被地產商和領匯肆意「升級」,遠至禾輋鸷都出現70元拉麵,相比之下瀝源就平民得可愛。

瀝源小店三十年如一日

沙田最著名的老店「盛記麵家」在瀝源鸷,文具、雜貨、服裝店,仍是三十年前開鸷時的格局。不過領匯接管後已將中央部分改為冷氣商場、增建電梯、引入幾家連鎖店,其他部分或因採開放式設計,改建不易,暫未變樣。

瀝源密封主樓已被領匯改稱為「瀝源廣場」(林俊源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