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4日星期四

明報社評: 中港關係響警號 對港方針政策變異必雙敗




港大最新民調顯示,市民對特區政府處理與中央政府關係的滿意率淨值(滿意率減不滿意率),首次錄得負數,見回歸有調查以來新低的-2。這個數字,我們認為反映兩方面情,首先反映了市民對中港融合的焦慮,其次反映了市民不滿中央(主要是中聯辦)日益明顯地介入香港內部事務。這個負數,顯示內地與本港的關係響起警號,中央政府和特區政府都必須正視,及早糾正。我們認為,中央回歸對港特殊方針政策的本源,履行真正港事港辦原則,放手讓特區政府管理香港內部事務,才有望扭轉目前香港與內地雙輸的局面。

梁振英中聯辦須小心互動  以免產生干預聯想

港人對中央的評價,回歸初期相當高,主要看到中央恪守一國兩制,而在香港有困難時伸出援手。例如,2003SARS期間,內地在抗擊SARS物資同樣緊絀情下,仍然給本港提供了大批物資,據知,內地一度組織了通曉英語的醫護人員,準備來港支援,協助香港渡過難關。其後,中央以大型國企來港上市和自由行等政策措施,使香港經濟迅速復蘇。當時,民調顯示港人對中央政府的滿意和認同程度,遠高過特區政府。港人這個取態,不單因為得到實惠,更重要的是看到中央政府並未干預香港內部事務,惠港政策由特區政府執行,中聯辦低調至幾乎隱形。

現在,自由行對本港最有利的時期已經過去,反而衍生了不少問題。今年以來,港人對內地人的不滿,已從言語變為行動,大批市民一度在廣東道排拒旅客,近期有市民在上水火車站外圍,與佔用公共空間的內地水客對瘗,甚至有肢體衝突等。中港融合出了一些問題,有諸般原因,近期愈益激化,與近期特首梁振英的特定背景和他上台前後一些情,而他和中聯辦應對不當有關,強化了「西環治港」的疑慮。

梁振英在1980年代初,已經奔走內地,以他的專業知識,協助內地一些城市推動經濟發展,這與後期才紛紛染紅的「愛國人士」很不一樣,中央對他應該非常信任;然而,這種密切關係有如雙刃劍,不少人卻認為他是中央的棋子和代言人;加上今年3月的特首選舉,梁振英在中聯辦大力協助下,擊敗大熱門唐英年,而當選翌日,梁振英毫不忌諱地到中聯辦,雖然他說與中聯辦官員商討訪京安排事宜,但是更多人認定他到中聯辦「謝票」。梁振英和中聯辦必須小心處理雙邊互動,以免產生干預聯想,因為這對三方(特首梁振英本人、香港社會、中央政府)都沒有好處,例如國慶夜大海難,中聯辦副主任李剛在瑪麗醫院一幕,便令人感到中聯辦在港確實與以往不一樣了。

中央透過中聯辦關心大海難,無可厚非,但是李剛在瑪麗醫院與梁振英一起露面的場景,是梁振英在旁邊與記者一起,聽覑李剛的救災大計,難怪有人認為李剛在發號施令。假若中聯辦在幕後協助召內地打撈船來港,只要與梁振英通電話,取得同意後在幕後安排,由梁振英向外宣布,效果可能很不一樣。

另外,當晚,新華社發稿,表示海難「事故發生後,中央領導同志非常關心」,然後說「胡錦濤、溫家寶、習近平同志專門打電話了解有關情況,並作出重要批示,指示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全力做好失蹤人員搜救、受傷人員救治及其家屬的撫慰等工作」。國家最高領導人關心香港,完全正常,特別是此等大災難,相信他們都希望發揮影響力,減少傷亡,不過由於政治文化的差異,港人對於領導人的「指示」、「要求」,總覺得有點格格不入,此乃兩地習慣不同,國情港情有別,無所謂對錯,只是若顧及港事港辦,用港人更接受的方式處理,可以減少不必要聯想。

這次海難,中央和中聯辦官員的表現,可以解讀為走到台前,與過去在幕後協調配合有所不同,這是特例?抑或會成為常規動作?值得觀察和關注。近年,香港內部事務方面,愈來愈多見到中聯辦的身影,例如在立法會選舉中,泷所周知地中聯辦在操盤協調。

另外,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爭議,雖然有數以萬計市民遊行和集會反對,而梁振英政府在理屈詞窮下,只作戰略退卻,堅持不肯「撤回再議」,使人認定梁振英在執行一項政治任務,他因而失去許多人的信任。事實上,梁振英上台後,許多人的認知裏,「香港被干預」的感覺愈來愈濃烈,他的民望在低位徘徊、施政舉步維艱,與此有很大關係。

中央應信任梁振英  放手讓他高度自治

中央對港特殊方針政策的執行,與回歸頭幾年比較,肯定收緊了,而非寬鬆了;中聯辦介入香港內部事務,肯定更多了,而非減少了。過去的港事港辦,即使涉及中央和中聯辦,仍然嚴格按照一國兩制,顧及香港的高度自治,由特區政府執行;但是,現在的港事港辦,以中央、中聯辦對今次海難的處理,令人擔心出現變異。

中央應該信任梁振英,更應該放手讓他統率特區政府,管治香港。若中央捨此不由,選擇更多地介入香港內部事務,即使主觀地認為對香港好,以我們了解的香港問題本質,介入干預不會取得積極效果,因為當年鄧小平制訂對港方針政策時,就知道共產黨人管不好香港,若當年鄧小平實行「京人治港」,香港會順利回歸嗎?現在中央對港方針政策,正觸及這核心關鍵的一點,期望掌權者保持清醒,發揮影響力,使香港事務回歸正途,而非在歧路上繼續滑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