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日星期六

毛尖:不虛此生

最近半個月,「舌尖」是互聯網上最紅的詞,出自中央電視台製作的一部七集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這個紀錄片口碑之好,超過了以往任何一部紀錄片,任何一 部連續劇。全民熱愛的《潛伏》,豆瓣評分是「9」,《舌尖》達到「9.4」。 似乎,「中國人愛吃」不足以解釋這部關於吃的紀錄片的風靡,再說,各大電視台關於美食的節目從來沒有斷檔,《舌尖》天南地北收穫人心,憑的甚麼? 紀錄片分七個主題,從食材、主食、調料到加工,從自然饋贈到人的想像,從生活的限制到突破,片子結構不新奇,讓我們戀戀屏幕的是,紀錄片的鏡頭既富饒又清 貧。這個富饒是我們少年時代看農教片時,對生活湧起的全部渴望;這個清貧也是我們少年時候看電影時候,看到的沒有被攝像機污染過的人民和笑臉。所以,對於 無論是在地理上離鄉背井的人群,還是在心理上永別童年的人們,《舌尖》以最質樸最具體的鄉愁打動了所有人。網上的造句運動一向具有大話戲謔性質,但是以 「舌尖」起頭的造句,卻顯示了史無前例的抒情質地。比如,「舌尖上的母校」雖然是很多大學生吐槽大食堂的地盤,但是,歲月黃金,「六塊錢一杯的奶茶,七塊 錢一份的泡麪,十五塊錢一碗的羊肉燴麪,十八塊錢一斤的餃子」,讓中國人民大學畢業的學生覺得最美好的歲月過去了。 

如此,彭浩翔在微博上調戲說,可以拍一部《舌尖上的生化中國》,講講地溝油甚麼的,馬上遭遇了網友的口水。彭浩 翔拍賤人很有想法,但他的這番調戲也真夠賤,說到底,二十世紀以降,中國人直面殘酷現實的勇氣一路飆升,可是面對良辰美景,豐收季節,說屎說尿是變態還是 不成熟呢?

當然,《舌尖》也不是不容質疑,片子的粗糙在一個專業電影人看來,可能技術和內容都有待修正,但男女老少對《舌尖》的守護,強烈地傳達出一個信息:讓我們感到幸福的影視太少。比如,對於我來說,《舌尖》就是新世紀以來唯一讓我產生了巨大幸福感的國產紀錄片。

國產紀錄片催淚的不少,讓人感覺幸福的不多,但《舌尖》憑着無限江山無限美食讓每一個中國觀眾在口水漣漣中驕傲不已。網上高手順手調侃別國菜系的段子雖然政治極不正確,卻很有幽默感,比如製作「舌尖上的高麗」,只能編排如下。

第一集:大蘿蔔——自然的饋贈。第二集:大蘿蔔——主食的故事。第三集:醃蘿蔔——轉化的靈感。第四集:古代高麗的泡菜——時間的味道。第五集:怎樣醃製大蘿蔔——廚房的秘密。第六集:各種味道、鹹度的醃蘿蔔。第七集:我們的蘿蔔地。

沈 從文在給張兆和的信裏說,「我一輩子走過許多地方的路,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對於千 瘡百孔的二十一世紀觀眾來說,《舌尖》用那許多地方的路、許多地方的橋、許多次數的雲和許多種類的酒對我們進行了亂世的情感包紮,所以,即使你沒有愛過一 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作為舌尖上的中國人,你也可以不虛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