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日星期六

梁文道: 不自由的滋味




新聞審查這種東西的可怕在於就算你知道它確實存在,也不一定真能感覺得到,久而久之,你甚至會忘記了它,幾乎以為它不是真的。

回想十多年前的大陸,碰到每一個朋友說起中央電視台的新聞聯播,都忍不住要搖頭嘆氣。的確,天底下那有這種新聞,播放消息的順序全看領導人排名;儘管三號人物訪問華盛頓比較有新聞價值,但不巧這天一號大哥親切接見了陝北民謠歌手,所以還是得把一號大哥和鄉間歌者握手寒暄的片段排在頭條。

這種新聞當然是政治擺佈的結果,它一定排除了大量重要但是敏感的消息,也一定有選擇地扭曲了某些事實的真相和全貌。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常識;然而,你只能知道自己看見的是被過濾了的新聞,卻不能具體瞭解它究竟過濾了什麼。如此這般天天看下來,你腦中的常識就變成一個存而不覺的知識了;就好比我們大家都明白地球自轉的原理,但具體感到的卻是日出日落;於是便習以為常而且不自覺地接受了一個被審查被扭曲的世界。

那個年代,只有幹媒體的人才能親身體會審查的威力,他們很清楚什麼消息被抹除,什麼話題被禁止。這些人天天站在審查機制的第一線上,有口難言。或許這就是為什麼大陸新聞業者多半會傾向自由派的原因了,因為他們比任何人都更能感受到新聞自由的可貴。

然後我們到了微博的年代,一個人人都在當記者,人人都在做媒體的時代。奇怪,為什麼我昨晚才發了一通義憤難抑的批評,今天上午就全都不見了?為什麼前一小時大家還在瘋狂轉發的可恨視頻,現在就消失得無影無蹤。忽然,每一個網民都能明白十年前只有少數人才能感受到的壓抑了。審查不再是一個理智層面的常識,它就在你我身邊。如今四億中國網民都成了媒體,也都成了新聞審查的對象;同時,他們還都第一次親身領會了失去言論自由的痛苦與憤怒。



蔣芸: 要求突出就有缺陷

老朋友執教大學新聞媒體科系,閒聊之際忽然感慨曰:那些學生一個個當年都很純樸善良,不知如何離開校門投身報界後,一個個都變了,變得無所不用其極,連基本的新聞操守也置之不理,但求石破天驚獨家報料……於是大家說起當今世界新聞工作的最大難處是競爭劇烈,與電子網絡媒介爭,與其他報紙爭,偶一閃失飯碗不保,加上各有各的立場,因此選取頭條社論或重要新聞事件時以出位為先。有專業有經驗的工作者如何能牢記新聞準則,如何能不胡亂投任何人之所好,讀者雖然未必個個眼睛雪亮,也未必個個都是有識之士,但資訊如此發達的年代,又怎麼能被你牽着鼻子走?

優薪高職不是憑空得來,當然要有實力,但也造成日積月累的壓力,會改變一個純樸善良年輕人的本性,過度的拚搏也會造成心態的不能平衡。新聞工作者的初衷與禁忌,早已拋諸腦後,但求出位,精彩、驚爆,一頭兒的栽了進去,不惜去到了嘩眾取寵的地步,也難怪資深教授也會發出這樣的感慨。

新聞永遠要求表現,要突出的,要激動感官的,在這個政治局勢變幻的年代,人世間陰暗面的曝光、政治人物政治舞台上的種種偽裝變臉,民主意識與言論自由的覺醒,對現實世界投射與反省更是無與倫比的責任,只顧其一,忘卻其他便是一種墮落。

有作為的新聞工作者油了、倦了、悍了、飆了、無所謂了,思想偏頗於某一處,靈魂缺了一塊,心缺了一角都不是好事,慎之戒之省之。





李怡: 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八九年六四後,江澤民上台一個多月,接受美國著名電視主播Barbara Walters訪問,想挽回一點中國的國際聲譽。訪問中,冷不防Barbara拿出王維林擋坦克的照片,問江澤民:這個人現在哪裏?江被煞住了,說不知道有這個人,不知道他在哪裏。這是Barbara在無數次對各國領導人訪問中相當經典的一幕,也使擋坦克鏡頭在美國深入人心。

美國的電視主播,似乎越老越矜貴。Barbara Walters 1961年開始主持電視訪談節目,到2000年她69歲仍被ABC以破紀錄的年薪1200萬美元聘為新聞主播。她從尼克遜開始就訪問歷任總統,直至奧巴馬。現在她是退休了。上月底,82歲高齡的她,到耶魯大學擔任畢業典禮的致辭嘉賓,她引用她讀大學時一位教授的話,勉勵學生要「追隨你最喜愛的(follow your bliss),你就會獲得真正的成功。」但什麼是你的bliss(最喜愛、理想)呢?年輕時未必知道。Barbara說她到30幾歲才找到人生的bliss,而她訪問奧巴馬時,奧巴馬也對她說,曾想當建築師、籃球員、法官,就是沒有想過會當總統。

Barbara曾問希拉莉,你一生都在作各種抉擇,最困難的抉擇是什麼?希拉莉說:維持跟老公的婚姻。出了那件事之後,許多人問她:為什麼要跟比爾(克林頓)在一起?很多人覺得她很可憐,但她不這麼想,她從這件事學到教訓,這教訓就是:生命是一份禮物,我們都是邊走邊學,學習愛、希望和信心,遇到困難時,你必須決定,什麼對你最重要,仔細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一定有人不認同你的選擇,但這畢竟是你的人生,要自己作決定。

Barbara對希拉莉這段話記憶深刻。我們常因他人的反應作抉擇,而忘了這是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