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日星期一

紀曉風:通識試卷引導性強 讚民建聯可得高分



教育,可影響意識形態;但在香港,連考試也可以。

從沒有政治考核的香港,昨天首次開考的通識科,出現一道涉及政黨問題。題目佔筆試卷四分一的成績,同學不是看到題目皺眉頭,便是以「中立」態度回答,貫徹香港人走精面、不表態精神。

但通識科老師指「中立」不是最佳或最後答案,反而更難得出結論;而更令人驚訝是試卷提供的資料,滲透出主觀政治思想,有博士學歷「考生」直言,一向較支持建制、接受「成功爭取」模式的同學,會更容易得出結論,即是反建制、具批判的同學,以隨心意作答,難度恐怕不低。

考評局說政治立場不影響評分,老紀反正就是信,恐怕七萬多莘莘考生不會信。

如此看來,不但蛇齋餅糭,如今連答通識試卷,撐民建聯等一眾建制派政黨及政團,肯定有着數。

全港七萬一千名中六考生,昨天俱要接受這項自中、英、數以外「第四主科」的評核。由於通識科是香港考試制度下新事物,加上對考生能否升讀大學影響重大,自此引起同學們重視。不過,當早上開考後不久,同學發現其中一題的難度相當高。

通識科共有兩份試卷,試卷一是三題必答題,總分58分;另試卷二是三選一長題目,總分20分。考起全港同學的就是卷一第三題的有關香港政黨政治題目。老紀問 過兩位昨天參加過校試的「考生」,一位是反對設立國民教育科的學生組織「學民思潮」召集人林朗彥,另一位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基礎課程導師陳志宏。

林朗彥指問題第一部要求考生根據資料,問及「香港人對本港政治組織有什麼看法?」答題只有4分,但可答的範圍相當多,「單就政黨的滿意度,每黨由『不知道』、『非常滿意』到『非常不滿意』,共有五項百分比數據,縱向和橫向都非常深,加上圓形圖可以分析東西太多」。

學生自我審查 避用「公民抗命」

陳志宏認為題目後半部要求考生就「本港有不同政治組織,因而提升香港政府的管治效能」提出正反意見,設問不錯,但要拿高分相當困難,「其實無論你答民建聯或 社民連模式,要達到有利或無利政府管治的結論,都是一點都不容易。」他認為,一般同學在通識科上認識到政府行政架構、政黨情況、基本立場,但對政黨政治論 述、政府管治困難之處未必有很深理解,認為問題有相當難度。

資深通識科老師張銳輝指,考生不但需要對學科上所介紹的香港管治情況有清楚理 解,還要輔以對政治現況掌握,是一條高水平及要求的題目,「可以分到學生高低」。然而,未知同學是否求兩面不得失,在最後須表態的問題上,都採取「中立」 態度。香港通識教育教師聯會主席許承恩,直指這純是同學美麗的誤會,「因為立場是一回事,論證能力才是最重要;明顯地要作出『中立』的結論,論據一點都不 容易。」

林朗彥本身是學生組織負責人,對上街和社會行動也不陌生,他坦言在答卷時有考慮過用詞,例如他想引用長毛(梁國雄)和學聯衝擊替補 方案論壇是一種「公民抗命」,但他最後還是避用這字眼,「咁係政府和教師心目中,他們是衝擊嘛!」就算避開政治立場,但在反映政治實況時其實也涉及政治判 斷,例如朗彥的答案就提及政黨協助政府收集民意,其中之一原因就是政府的「認受性不足」。試想一名立場親政府或建制派老師,他或她,又會否同意現時選舉出 來的特首是「認受性不足」?

評卷老師態度固然有可能影響同學答案分數,但連試卷設計也藏着魔鬼。本身具博士資歷的陳志宏坦言,試卷提供的資 料B對政黨有主觀的陳述,例如指政黨區議員在居民日常事務「擔當重要角色」,而有關事項是指衞生和巴士班次等,其次又指部分政黨政策研究能力低,「基本上 比較傾向或認同『成功爭取』模式的同學,較易得出政黨政治有利管治的結論。」這條題目佔10分,是筆試卷八分一的分數,足以決定同學能否摘A或及格,影響 升讀大學機會。在這個前設下,同學日後面對這類題目是如何作答,答案看來明顯不過。

考評局評核發展高級經理盧家耀昨天重申,設計考卷時政治 立場不是考慮因素,閱卷員亦不是考慮考生的立場,而是看考生能否應用相關知識回應問題。許承恩就認為,考評局為平息考生疑慮,應在考試報告和評分標準中, 清楚列出不同政治立場的答案,都可取得高分,以證明「立場不影響評分」的原則。

然而更嚴重的問題,其實是一套另類的政治思想已植根考生心 中。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何國良坦言,只要一上維基網站,找尋「政黨」的意思,已得出「政黨是以執政為目標的政治組織」的解釋,「不講什麼政治學 派,單是這個解釋,香港根本沒有政黨,這條問題已答不下去!」他直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不同,「如果是問牛頓定律,那就答牛頓定律,但社會科學沒有統一的 牛頓定律;考卷上所提出的概念那麼抽象,大家在理解上已有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