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5日星期日

陶傑: 學術說殘體



當代的簡體字,與民國和清末的一代不同。以前的簡體字,有字義上的邏輯,譬如「尘」,微小的土,便是「塵」;「体」,人之本,就是「體」,三人之「众」,即成「眾」,兩個人一起走「从 」即是「從」,民國簡體,官方公佈僅三百餘字,簡正並用,沒有下令以簡代正,凡用正體字者,就是「帝國主義走狗反動派」和「階級敵人」。

一九四九年之後的殘體,以「革命」的政治高壓,逐步亂來。這類殘體字,令兒童和初學者混亂,譬如:野鷄的「鷄」字,簡化成「鸡」。即是以一個「又」字,取代了「奚」那半邊。

可是,中文的正體,「鷄」有兩寫,也可以作「雞」。以「又」代「奚」,以此邏輯,「雞」的簡體又可作「难」。

但是,「难」卻是「難」的簡體。這就是邏輯的盲亂。中國的小孩,三五歲就被愚昧的中國父母,以愚昧的簡體來亂指揮,長大了,變成腦殘,是很自然的事。

還有蘭花的「蘭」,簡體為「兰」。

但是欄杆的「欄」,簡體為「栏」──那麼這個「兰」字,代表的正體,到底是有草花頭,還是沒有?

連藍色的「藍」,也通叫「色」;特徵的「徵」,變成「特征」,舞蹈變成「午蹈」。一度連「小平」那個「」字,也嫌煩,大陸的工農兵文盲,亂簡一氣,在農田邊批鄧,標語寫成「打倒小平」。「又」和「丁」,不同樣是兩劃?

即使民國公佈的簡體字,蔣介石贊成,教育部長戴季陶反對,寧願辭職。事後證明,今天的臺灣,以正體字來區隔與對海地區之不同。臺灣開放大陸旅遊之初,臺灣的小商人不辨輕重,告示餐牌,改用簡體,中華民國官方網站,在馬英九總統令下,只用正體,並飭勸國民:不要遷就,用回正體。

在這個骨節眼上,馬英九懂得文化,也懂得政治。馬英九其實也不必太聰明:只要看着香港,一干太監、三流知識分子、官員,一窩蜂「文化包容」的亂叫,取悅逢迎,只要馬英九頂着愚蠢的香港做對衝,香港一窩蜂向東,臺灣偏向西,香港左,臺灣向右,一定不會錯。

 
陶傑: 擁殘棄正

「演變」不等同「敗壞」。像香港的旭龢道,這個「龢」字,明清的士大夫書法常用,但筆劃畢竟繁多,後來「和」這個俗體,漸取代了「龢」。

但香港今天的旭龢道,沒有跟着改,不必改,因為這是歷史,中國前政協主席李瑞環說:香港是一隻紫砂茶壺,壺裏的茶漬,存而彌珍,你們香港的笨蛋,不要以為拍共產黨的馬屁,主動把茶漬刮掉。
李瑞環當權的時候,香港一些奴才恭敬聆聽,沙發只敢坐半邊屁股,就像曾蔭權在胡錦濤面前筆錄:是是是,領導人講得真對,奴才一定照辦。

李瑞環退休下了台,新主子沒有再拿紫砂茶壺的典故來說事,於是人亡政息,港奴失憶不再認舊主,把紫砂茶壺的舊漬一層層刮掉。

最近流行把「港英」留下中文正體,當做「地雷」。在電視上,演慣清宮太監的三等戲渾,也李蓮英上了身,叫嚷若堅持正體字之兩制,就是「文化霸權」。

智商越低的人,越喜歡用西方白人的學術理論詞彙掩飾他們的愚蠢。「文化霸權」啦、「文化多元」啦、「弱勢社群」、「平等包容」呀,什麼的。

但這個世界,口號是假象,嚴格的分等級,挪威、瑞典、丹麥及其公民,品味修養、人命價值,跟非洲盧旺達一名部落酋長,絕不平等。

孟子說:「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歧視蠢人,崇優鄙劣,多靠近優資良品,是做人的基本宗旨。

譬如在鄰近地區,看見「刀削面」、「北京拉面」這等 麪店招牌,就可以假設店主的智商是低級的。智障煮的 麪,你敢付鈔光顧?很勇敢。一些歷史論文,或者宮闈電視劇,忽然出現了「干隆皇帝」、「慈禧太後」之類,也可以半途棄置。

殘體字令一個民族跨代低智,偶而自己的頭頭也尷尬。譬如胡耀邦,一度寫成「胡邦」,從「夭」而終,胡耀邦先生發覺了,很不吉利,於是把「」字禁掉。廢簡復正,但只限於自己的名字,胡耀邦有點自私,但來不及了,結果真的難逃飲恨夭亡之命,此亦豈擁殘棄正之報應歟?

當然,中港融合,逐步同體歸宗,也是應該,正體字確實是英國人彭定康留下的陰謀,蓄意分化香港和祖國,梁振英逐步廢正體,由 Agnè s b開始,與立法二十三條一樣, This is what香港 deserves,我全力贊成。


 
王永平 : 簡繁兩體 一國兩制

最近曾有名店只提供英文和中文簡體字的餐牌惹起爭議,有人認為此舉看輕港人,亦有人覺得用哪款中文字體屬自由選擇,不應干預。後來名店從善如流,改用繁體字。但這看來是茶杯裡的小風波其實有深層的政治含意。

香港回歸祖國,中央承諾一國兩制、香港高度自治。基本法第五條列明香港保持原有的「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生活方式」一詞的定義非常寬鬆,所以香港一直沒用簡體字肯定是港人在基本法下獲得保障的權利之一。

我是香港回歸後第一任教育統籌局長,同年往訪內地。主管教育的官員問香港的學生是否懂得看簡體字。我說政府有計劃從小學開始讓學生認識簡體字,但香港會繼續用繁體字為正式官方語言。這位真摯有禮的內地教育官員連忙澄清,他無意建議香港用簡體字,只是香港人懂得看簡體字,將來與內地人交往便方便得多了。

2006年,我擔任工商及科技局長,國際電訊聯盟(ITU)在香港舉辦「世界電訊展」。我發覺宣傳海報只是英文和中文簡體字並列,沒有繁體字。我得到的回應是因為主辦國是中國(香港不是獨立的ITU成員),所以簡體字便成為官方語言。為了凸顯一國兩制,我要求有關部門在一些當眼或接近會場的地方,增加一些用繁體字的海報。這件事低調處理,沒有引起任何議論。(上述兩個有關繁體字的故事收錄在我撰寫的《平心直說》一書)
香港保留使用繁體字,體現一國兩制。另一個中國地方、台灣也是用繁體字。還有,讀者可否留意,溫總理在梁振英委任狀上的簽名,寫的是「溫家寶」而不是「溫家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