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3日星期五

工商時報社論: 選出今日台灣的子產、貝拉斯科執政團隊





1980年美國總統大選,雷根在參選的演說中一再提問:「你們生活是否比過去四年過得更好?」雷根以失業率加上通膨率來陳述美國經濟的困境,並稱此一綜合指標為痛苦指數。雷根動人的演說加上痛苦指數的威力,讓他贏得大選。此後各國反對黨在大選時,莫不效法雷根來爭取選票。

雷根所處的年代正逢二次石油危機,石油價格高漲引發的高通膨及高失業經雷根妙手一加,成了痛苦指數,讓痛苦有了具體的量化指標,也使得當時尋求連任的總統卡特百口莫辯,連任失敗。

這就是民主政治。在那個石油危機的年代,連年的停滯通膨讓美、歐紛紛出現政黨輪替,政治人物縱有再偉大的理想與執行力,只要面對經濟處境艱困的局面,就很容易被對手拿來嘲諷揶揄。至於對手是否比較好,是否有解決失業問題的妙方,選民通常不會想這麼多。於是只要失業率一升高,所得一減少,執政黨的連任之路就愈加坎坷。

在熟悉選民的投票行為後,這三十年來各國政治人物逐漸學會討好老百姓的方法,那就是對於一年半載可以看到成果的措施,加速推動,至於五年、十年才會有成效的計畫,則放緩執行。於是調降稅率、加發津貼年年有提案,一切施政但求獲得選民的好感,而置國家財政困境於不顧。今天的希臘、義大利、西班牙等歐元區國家,財政會困窘到這步田地,就是如此一步一步討好選民的結果。從這個角度來看,這場歐元區的債務風暴也算是向全球的選民們示警,若再只圖降稅、社福等一時之快,最終必將導致國家經濟的崩潰。

我們的選民應該從這場歐元區的風暴學得一個教訓,不能再以選票來鼓勵那些只會開減稅、社福支票的參選人,而是要將選票投給那些誠懇篤實為國家經濟發展、財政健全付出的人。也許這些人一時半刻拿不出成績,但應該給他們時間。只有選民具備這種素質,國家經濟政策才不會永遠只在降稅、社福的競賽中打轉,也唯有如此,才能遠離財政危機,而建立永續的成長能量。

我們都讀過子產執政的故事。西元前六世紀春秋時代鄭國政治家子產執政之初,進行經濟改革,民眾恨之入骨,唱說:「取我衣冠而儲之,取我田疇而伍之,孰殺子產,吾其與之」。但三年後改革成效顯現,民眾改唱:「我有子弟,子產誨之,我有田疇,子產殖之,子產而死,誰其嗣之?」由此可知,我們如果希望選出像子產這樣的治國人才,就不能以股價是否跌破七千點、痛苦指數是否升高或老農津貼加碼幅度大小,來做為投票的依據,而是應該以其執政期間的具體施政作為來評判。這樣的施政作為,未必都有量化的指標,但憑選民以這四年總體的印象,理性地加以判斷。

其實,子產這樣的例子不只古代有。2006年國際銅價大漲,智利的國營事業為全球最大的銅供應商,營收大幅成長;看到政府收入大增,智利的民眾及學生都要求提高補貼。時任智利的財長貝拉斯科堅決反對,堅持必須要有「審慎的財政政策」,儘管排山倒海而來的示威,他也不為所動。透過穩健的施政,三年之間為智利創造了龐大的財政盈餘,於是開始以這個盈餘協助170萬戶低收入家庭,貝拉斯科終於成為內閣最受歡迎的閣員。

我們由子產、貝拉斯科這兩個例子可以明白,選擇一個好的執政者何其不易。由於人們總是著眼於短期利益,如果子產、貝拉斯科也得經過選舉,他們極可能會紛紛落選,如此一來,何其可惜。但如果我們肯冷靜的思考、理性的選擇,不為造勢活動的激情所左右,就必然能選出台灣今天的子產、貝拉斯科,如此未來四年才有前景可言。

近來兩黨對於自己執政時期的經濟表現各說各話,他們都可以舉出一堆數字來證明自己執政時的經濟成長較高、貧富差距較小、所得較多、失業人數較少。選民看了這些論述必然會感到迷惑,何以同樣一套數字竟會得出不同的結論?仔細看,政治人物都挑選對自己最有利的「時間點」來宣揚自己的政績,因此比來比去都是自己好、別人差。這樣的政績比較,實在是毫無意義可言。

我們認為,這十多年來台灣歷經兩次政黨輪替,誰比較有心建設台灣經濟,誰比較有心改善台灣的外貿環境,誰比較有心致力於經濟弱勢者的照顧,民眾生活在其中,應是點滴在心頭。只要民眾不為短期激情的選舉語言所左右,並以歐元區債務風暴為借鏡,理性投下神聖的一票,自然可選出今日台灣的子產、貝拉斯科執政團隊,而讓台灣經濟步向繁榮穩定的未來。

今天就要進行四年一度總統、立委選舉投票,我們籲請所有選民理性抉擇,投下您珍貴的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