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8日星期一

鍾劍華﹕留幾分餘地 給一些空間




對於內地兒童肖友懷一事,有幾點看法及聯想很想提出與大家分享。

64日晚從電視上看到他跟婆婆離開香港時的狼狽情况,心中感到十分難過,為這個只有12歲的小朋友難過,也為香港社會的走向感到憂慮。

在 兩個多星期前事件曝光之後,已經很清楚知道香港政府手裏的牌實在不多。問題關鍵是肖友懷的父母都不是香港人,事件這樣公開,除非有其他能說服公眾的理由, 我認為政府不可能會冒這個險即時給他長期留下來。因為一旦開了這個人人皆知的先例,只會對香港長期堅持的入境機制構成無可挽回的傷害和衝擊。一旦向大陸社 會發出錯誤信息,也只會令香港社會及政府後患無窮。香港政府還不至於愚笨至此。

最理想的做法是首先去核實懷仔的身分,然後作出安排,讓他可 以先返回大陸生活,至於是否有理由讓他申請單程證來香港就是後話了。可惜的是當事情高調曝光之後,在政改爭議或因北京政府長期政策錯誤所造成的繃緊社會氣 氛下,合理的行政程序也沒有空間進行,懷仔便成為千夫所指的對象,最終不得不落荒而逃。

隨着他自願接受遣返,照理事件應該暫時告一段落。但 以這樣的方式來落幕,令人擔心這會是一個孩子以後都難以釋懷的傷痛。大家設身處地想一想,如果他真的是被父母離棄,9年來只能跟着她的婆婆生活,連一個兒 童最基本的教育權利也失去;現在進一步被一個他已經生活了9年的社會的人群厭棄,真是情何以堪?長遠而言,對他的成長可以構成難以磨滅的創傷。令人感到最 難過的,正是這一點。

大人的錯誤,何苦要針對小孩

很多香港人對此事怒氣未消,繼續對他有一些尖刻的評論,這一種做法更是極之 沒有必要。只要大家冷靜下來想一想,不難明白最應該受到譴責的,不是這個懷仔。他只有12歲(或十多歲),他的外形可能不夠可愛;他可能也曾跟其他孩子打 過架,有人早已把片段放了上互聯網;他有時可能表現得不太討好。但他始終只是個孩子。他身邊的「大人」所犯的錯誤,才是我們最應該鞭撻的。

他的父母,他的婆婆,明顯都有責任。

但把他推上現在這個不幸局面的罪魁禍首必定是陳婉嫻議員。作為一位資深的議員,她予人的印象是跟其他建制派議員一樣「善變」,在當前的氣氛下由她出面,可以 說是未見官已經先打了八十大板。加上不少人認為她喜歡「抽水」、「認叻」、自以為很有江湖地位,還要這麼難以理解地高調,社會上有不少人便自然地把對建制 派的敵意投射到肖友懷這個個案身上。可以說,這次她完全錯估形勢,高估自己的能耐,把懷仔推上了一個受萬人針對的位置。最令人氣憤的是到了最後,一句「全 都是婆婆的決定」便把一切責任推諉,這算是什麼態度?如果全都是婆婆自己的決定,她何須找妳?不是陳議員自己說,要以這個方式給政府壓力的嗎?難道大家會 以為是婆婆及懷仔自己堅持要拋頭露面,直面群眾?

另一個應予譴責的是香港政府。幾年之前,有人提出要求,希望為因家人提出了「酷刑聲請」而 滯留在港的兒童提供教育,他們多數都是其他族裔,有一些因審批程序繁複而需要長期滯留在香港。如果香港政府重視「在沒有偏見的考慮下」為所有兒童提供教育 機會,又或者政府有誠意落實保護兒童權利的國際公約,便沒有理由對當時這一個訴求置之不理。偏偏那時政府高官斬釘截鐵拒絕,說不應該傳遞錯誤信息。到了這 一次,教育局及勞福局的局長卻飛撲出來,積極回應。這種雙重標準的取向,怎能不令人懷疑?怎會不令人反感?這間接也把懷仔變成人民公敵。

6 5日,某官方喉舌報章的大標題是「港獨逼走懷仔」。北京當權者控制的工具及喉舌,為了打擊敵人,可以用盡所有歪曲手段,市民對此已經習以為常,也不會有 期望。但這一次竟然連一個自家的小孩子也不放過,利用他的不幸來攻擊本土派。這個做法也明顯沒有考慮到肖友懷及其婆婆正面對的困境。文字上說的好像是很關 心他們、同情他們,實際上是充分利用他們、透過他們的不幸來達到政治攻訐之目的。這樣的手法可謂十分差劣,也十分不負責任。而且也同樣是把懷仔放了在公眾 的對立面。

向本土主義進一言

我希望大家都考慮這幾點。懷仔他畢竟只是個孩子,9年來沒有機會上學,父母就算還在也似乎沒有照 顧他。這次在錯誤的時空被推上前台,全都非他能決定,都是「大人」的錯誤判斷,都是「大人」的錯誤決定。就算他不是香港人,他也不至於應該受到這樣的對 待。懇請社會各界,不要再留難他了,也不要再把他擺上枱了,除非想自我矮化,降低到與官方喉舌同一水準。

有人批評部分本土派人士的做法過 分,超越了人權的道德底線,有些行動已經等同外國煽動種族歧視的情况。這一說法可能不太中聽,但值得深思反省。香港的年輕一代由1970年代的「認識祖 國」到八九十年代的「民主回歸」,到現在刮起了「本土主義」苗頭,甚至排拒所有帶「中國性」的人和事。這一發展難免令當權者感到又尷尬、又難堪、又憂慮、 又氣憤。自從1989年六四事件之後,北京政府對港的政策長期偏失,造成「收回了主權、但收回不了人心」破局。如果真的有「本土主義」甚或催生了極少數人 的「港獨意識」,只可以說是自食其果。近日針對水貨客、雙非兒童,及這次肖友懷事件,深層的原因也正在這一點。正因如此,片面批評部分港人本土意識抬頭也 是有失偏頗的。不扭轉這一個負面的政治互動螺旋,其他類似性質的肖友懷事件只會陸續有來。這些趨勢是否會擴散蔓延,端視當權政府是否能夠重回正道。為什麼 不可以為「港人治港」及香港的政制發展「留幾分餘地,給一些空間」?我相信,如果北京政府願意從這個角度看問題及處理問題,「本土主義」及「港獨意識」便 不會有很大的市場。

最後也想向擁抱本土主義的青年朋友進一言。明天的社會是屬於你們的,不應屬於某一個當權政府,不屬於某一個執政黨,也不 屬於某一個派系。如果你們真心認為應該首先處理好香港本土的問題,看不出有理由去否定你們的主張。但是在強調「本土」之同時也應當小心,不要把所謂的「本 土情懷」曲解成自我中心式的「孤立主義」或「排外主義」,更要警惕不要走上現正在部分西方國家方興未艾的「極端保守主義」的道路。在強調本土觀念之時,當 對發生於人間世的種種不平事(如六四事件)有所關懷及承擔。就算有些朋友不認為有需要去擁抱家國情懷,但對於一些普世認同的價值(例如人權、自由、關 愛),也絕不應輕言放棄。明乎此,當知也應是時候對肖友懷小朋友「留幾分餘地,給一些空間」了。

作者是香港理工大學 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