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5日星期四

呂大樂﹕水貨客非問題主因 區域融合更需深思



近期圍繞着自由行而產生的衝擊行動和特區政府的回應,是劣質的政府與社會互動的例子。
對於那些「光復行動」,我既不認同其主張,也不贊成他們所採用的行動方式。但特區政府的回應也不見得怎樣高 明。我所指的並不是警方的行動,而是政府一直在管理內地人士來港旅遊的問題上,表現遠遠落後於形勢,令社會上的不滿不斷加劇、累積,再而進一步流傳、擴 散。特區政府不願意正面正視內地旅客每年大量增加的現象,也沒有準備將不同的相關問題拿出來公開討論,而只是時而把問題簡化為「水貨客」的事情,時而把焦 點轉移,看待為部分人士排外所為,與管理內地人士來港旅遊不善無關。可是左閃右避之後,只會因為來港人數繼續上升,而令民怨更深。

我知道這 樣說一定會引來現屆特區政府支持者的不滿,但觀乎過去數月的情况(去年8月梁振英曾提出檢討自由行),誰令那些「光復行動」由無法引起大多數市民同情的狀 態,到今天有不少人雖不支持,但開始覺得它們也不是全無意思,特區政府的領導層不能以為與自己無關。現時在社會上逐步形成,並且愈來愈普遍的意見,是「雖 然覺得衝擊內地旅客的做法不對,可是若非如此,有人做出這種動作,特區政府也懶得回應」。這也就是說,大部分市民不想參與其中,但卻覺得如果不是發生一些 亂象,他們並不認為政府會有反應。

特首角色是「好女兩頭瞞」?

可以想像,特區政府及其支持者會認為,其實他們在背後已經做了 很多工作,只是一天未正式成事,很難向外交代。這是梁振英政府在所有有關內地與香港事務上所表現的一種姿態——特首的角色是「好女兩頭瞞」,因為事情複 雜,他不便將資料公開;事情要有一個滿意的結果,唯有靠他在後面巧施妙計,才可和氣收場。在現實中事情是否真的如此,恐怕只有他才知道。不過,他或者未有 考慮一點,就是所謂「好女兩頭瞞」這一招,在某一方的角度來看,是另一方根本不把他看在眼內,懶理他的死活,所以中間人的角色很重要。套用到目前內地訪港 旅客的問題上,特首那欲言又止的神情,似乎想暗示在中央方面來看,全都不是問題。若我們相信特首不得不「好女兩頭瞞」,即中央另有考慮,無意處理問題。若 我們不相信特首,則似乎是他不敢在中央面前,做一些影響內地與香港關係的動作。但有趣的是,無論是哪一種看法,都不會增加港人對中央的好感。

說近期的事情是一種劣性互動,因為不太文明的做法,反而更能促使政府回應問題。從這個角度來看,將來會出現更多這一類衝擊行為,而同時社會不會有很強烈的 民意反彈,是絕不出奇的事情。或者讀者會問:特區政府可有另一種回應的可能?我的答案很簡單,到目前為止,要說服香港市民,講事實和道理依然是最有效的方 法。如果政府要爭取市民支持它的做法,至少應該嘗試將問題說清楚,令人明白究竟有何對策的選擇。

對於內地訪港旅客不斷增加的現象,我一直強調:面對現實,當前要處理的並不是一般接待遊客能力的問題,也不是一個「走水貨」的問題;問題是區域融合。目前有關當局公開的統計數字不多,我們對內地訪港旅客所知有限。但就已知的,情况大概是這樣:

●2014年內地訪港旅客多達4724萬人次,超過總訪港旅客的四分之三,與2013年的人次比較,增長達16%
在所有內地訪港旅客當中,約六成(2817萬人次)為即日來回,不過夜的。這類旅客在201314年間,增長率為19%
而使用「一簽多行」入境的內地訪港旅客,2014年有1484萬,201314年間增幅為22%
●201314年間內地訪港旅客增加了約650萬人次,而不過夜旅客則增長了約452萬人次,即是說近七成的內地旅客增長,來自不過夜旅客。

到上面的統計數字,很多人以為問題在於那些不過夜旅客,而當中最大的問題來源就是「水貨客」。可是,根據《明報》取得的資料,以「一簽多行」過境,而入境 5299次者,有大概2萬人,而在100次或以上者,則約有1萬人。很多人對此感到嘩然,以為那是大數目。但假如我們細心想一下,則叫人嘩然的應該是 為何只得如此的一個小數目。我假設那兩萬人平均來港一年75次,總人次只不過是150萬人次。而那1萬人入境1150次,也就只是另一個150萬人次。 加起來只不過是300萬人次,以全年近1500萬的「一簽多行」來計算,只是五分之一。若以全年不過夜旅客計算,則只是略多於一成而已。假如我們假設那些 以「一簽多行」經常過關的內地旅客為「水貨客」,那明顯地他們並非問題的主要成因。再者,如果「走水貨」是主要問題,那還是相對地容易處理的——取貨地點 與交貨地點一定不會相距太遠,大部分活動在邊境附近發生,性質與一般購物不同。同時,我們必須明白,「走水貨」是商業行為,就算全面禁止內地人過境帶貨, 只要一天還有市場需求,而亦有人願意額外多付錢買貨,則「水貨活動」仍會存在,而分別只在於「走水貨」成為了只有港人才可參與其中而已。關於這個問題,日 後有機會再談。

根《明報》引述政府消息人士,去年以「一簽多行」訪港的深圳户籍居民,有150萬人左右,平均一年來港9次。其實以深圳來港 如此方便的角度來看,他們來訪次數並不算多。在那150萬人當中,約120萬人全年訪港不到10次。假設他們不常來,只是每兩個月才過來以不過夜的方式玩 個周末,一年也只不過是訪港6次。由此推算,這批消費者約有720萬人次,但也只不過是全年不過夜訪客的四分之一,是去年1484萬「一簽多行」人次中的 一半左右。他們每年來港的次數還大有增加的可能,所以,將「一簽多行」封頂(除非定於5次或以下的低位),基本上不會怎樣減低這類訪港旅客的增長。

重要的是,不過夜旅客全年有2817萬人次,而「一簽多行」有1484萬人次,只佔前者的一半左右。這表示有1300多萬人次分散於珠三角各地(包括深圳 非戶籍人口),而以當地人口的總數量,這並不是一個大數目。只要他們仍有興趣來港消費,則來自周邊地區的訪客亦大有增長的潛質。

嚴打「走水貨」 內地客或續增

篇幅所限,討論暫且打住。在此我想提出幾點,作為一個簡單的總結:

「水貨客」並非問題的主因,別以為將矛頭指向他們,便可將問題解決。如無意外,就算嚴打「走水貨」,一年後不難發覺內地訪港旅客仍在增加。
將「一簽多行」封頂的做法,除非把入境次數定在一個低位,否則效果亦很有限。
以目前內地辦簽證之方便,基本上用行政手段來處理問題,效果不會太過明顯。除非香港所能提供的服務大不如前,否則內地訪港旅客的數目不會顯著下調。來港購物、消費、玩樂是一種市場行為,那恐怕就只有提高內地旅客來港的成本,才有可能收到調節的效果。
內地訪港旅客只因他們需要簽證來港,才會歸類為遊客。當中六成即日來回,而且還有持續增長之勢,我們不應再以旅遊與接待的角度來看待問題。簡單直接的說,他們不是觀光遊客。
若以為新春期間內地訪客略為減少便代表一種新的趨勢,那恐怕不會是很準確的預測。事關年廿九、年三十的數字都有增加。而有到消費點轉轉的市民都會知道,現在更多的內地旅客是到來辦年貨、買新衣物。
從長遠的角度來看,這還只是剛剛開始的一個過程。從2009年開始,內地旅客的數量以每年400萬至600萬的數目增加,而不過夜旅客很快便成為了推動增長的主要力量。擺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區域融合過程中人口流動的問題。我們需要想得更大更遠。

作者是香港教育學院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講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