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8日星期日

丘亦生: 商界蛇齋餅糭



今年的施政報告,變了警惕港獨立場書及舊書推介,其他議題統統失焦,於我而言,魔鬼在細節中,施政報告本身,又何嘗沒有值得警惕之處。

例如《報告》中提到港府會預留1.5億元開展新一期的「清潔生產伙伴計劃」,資助在廣東省設廠的港商,使用更環保的生產技術,減少排放。這個計劃是 2008年時與廣東省合作的項目,本來是五年計劃,但到期再續兩年,連隨把適用範圍由珠江三角洲的港企擴大至整個廣東省,今次再開展新一期,意味港府前前 後後在這項目的投入接近三億元。

據環境局局長黃錦星的解釋,計劃的作用是給予內地起良好的示範作用,產生漣漪效應,令整體區域的排放得到改善。

數億元搞示範 未見其利

我不明白,為何港府要拿數億元公帑,去做一些「示範單位」,目的只是希望起帶頭作用,感化內地的企業有樣學樣。港府一再加碼,是喜見計劃成果豐碩?但這與我們又有甚麼關係?香港的空氣質素會因此改善嗎?還是對港人的就業有具體幫助?抑或只是補貼內地設廠港商的手段?

類似的花費例子,在報告內還有不少,今年的施政報告中,除了依法守法外,提得最多的字眼(32次),就是基金,報告內提及十多隻基金,當中新設或最近成立 的便有「農業持續發展基金」、「青年發展基金」、「回收基金」、「歷史建築保育基金」,而獲加碼注資的也有「創新及科技基金」、「電影發展基金」等,當中 不少是針對營商的。

當然,有些行業永遠都會比其他行業更平等,例如漁農業之前獲撥款五億元成立「漁業持續發展基金」,港府今次又成立「農業持續發展基金」,彷彿漁農業才是香 港的核心支柱產業,需要納稅人養起。又例如,政府進一步注資「電影發展基金」,但過去這幾年,在發展基金的栽培下,港產片的質量又不見得變化很大。我不是 說,任何政府資助企業/行業的做法都是無效率的,美國矽谷、以色列都有不少正面的經驗,問題是港府的產業政策游移不定,昨天說四大支柱、六大優勢產業,今 天卻又此情不再,移情別戀,高舉起高增值航運、創新科技來。三心兩意,產業政策如何有策略有戰略地開展?

補貼副作用 掀產能過剩

即使是有計劃地進行,這類補貼行為,也隨時會帶來副作用,看看內地那些戰略產業,在中央政府振臂一呼下,大家一擁而上,結果往往是產能大幅過剩,多得連全球市場也消化不了,企業陷入財困,要地方政府一路泵水吊命,變成殭屍企業。

港府這些基金,自然不會有這種力度,但也可能導致資源錯配,令有關係的企業,以此作為生存手段,產業沒有升級之餘,又改變了競爭的格局。經濟學宗師亞當史密斯在《國富論》中,便曾批評政府以獎金鼓勵漁民捕魚的做法,認為這導致漁民為獎金而出海,而不是為魚穫。

更惡劣的,是當權者藉種種分派獎勵自己的政治支持者,令政策淪為商界的蛇齋餅糭。港獨是否成氣候我不懂判斷,但這種種巧立名目基金背後的動機,我卻是相當警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