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4日星期四

呂大樂: 給年輕人好處 就可補裂痕?



近日特區政府的領導層與社會上的意見領袖,大談「後佔領」時期將會怎樣回應抗議人士的訴求、如何修補社會裂痕。

聽其措詞、說話內容、分析,不難感受到建制內外兩大陣營之間,是存在着如何重大的分歧:雙方基本上採用完全不一樣的思考方式、採納極不相同的社會價值作為參考,和使用兩套不同的語言。

市民不撑佔中 亦非撑政府

甚麼「後佔領」時期的溝通、和解,真的談何容易。

說得實在一點,要尋求和解,相信成功機會(如果有機會的話)甚微;現屆特區政府跟社會所結下的怨,絕非拋出一兩套新政策,針對某一些群組的需要有所回應,便可以把矛盾化解。

而我在此必須指出,這個政府與市民關係的問題,並不止存在於特區政府領導層與抗議人士之間,而是更廣泛地覆蓋社會上不同的社會階層、年齡組群等。

對大多數曾經參與佔領運動中不同行動的人士來說,他們差不多都走到跟特區政府對立的位置。而對其他同情但不一定支持佔領運動的人士而言,特區政府並不見得可以爭取到他們的支持。就算近期佔領運動的支持度有下跌的情況,亦未見得市民大眾有轉為積極擁護現屆特區政府的趨向。

盡管不少市民並不完全認同佔領運動的主張、行動、或做事的方式與態度,但他們對特區政府亦有相當強烈的意見。當政府領導層和意見領袖們在談論修補關係、和解時,或者應先好好的想一想,究竟誰是他們的工作對象。

新政倘欠技巧 弄巧反拙

當然,可以想像,官式的回應是特區政府從來不分敵我、彼此,一直盡心盡力回應全港市民訴求。但撇開官方的一套,並且面對現實,則當政府需要團結群眾時,必有其心目之中最有把握的爭取對象,而不會漫無目的地嘗試一網打盡。

不過,問題是當特區政府要認真做好團結群眾的工作時,則應該不難發現:一是這個政府平時未能廣交朋友,到有需要時才做工夫,不單只是事倍功半,並且不容易 找到切入點;二是它最有可能取得積極回應的,就是原來已經會公開表態支持的一群,要往外拓展其群眾基礎,將會十分困難。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若特區政府追求短期成效,要立即交出成績來,則大有可能是在一連串新政出台之後,引起懷疑,令人覺得她是向固有的支持群眾提供好處,而並非真正回應社會上不同角落的訴求。如果處理手法欠佳,甚至隨時會弄巧反拙,引起更多不滿。

官民關係不更壞 已算進步

坦白說,在現屆政府任期所餘下的時間之內,要重建政府與市民的關係、互信,差不多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要略為修補裂痕,亦有相當難度。以現時政府與市民之間的關係而言,只要在未來兩年不變得更壞,其實已經可以視為進步。

所以,特區政府及其身邊的建制中人切勿以為只要新政到位,給社會各界——尤其是年輕人——一些好處,便可收修補關係之效。如無意外,到新一份施政報告發表 之時,種種所謂的惠民新政,將會成為整個社會以「顯微鏡」來細閱、評論的東西,到時特區政府如何自圓其說,為自己解圍,實在叫人充滿好奇,大家一定認真留 意與觀察了。

呂大樂 香港教育學院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講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