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4日星期一

林行止: 政治權威通滬港 市場力量勝千言



一、對於一般股市中人 而言,十一月十七日啟動的「滬港通」,不過是開設一個讓上海股民投資香港股市和香港股民買賣內地股票的雙向單行道而已,並不是什麼更有獲利機會的入市良機。股票的「合理價」,始終是以公司資產、每股盈利增減為衡量基準,推波助瀾的炒作,對短期股價的起落,當然很有影響,但這種「少風」,為以長線投資為標 的的「穩健」投資者所不取。在上海和香港兩個股市根本毫無變動的情形下,多了這個可以互通買賣的「滬港通」,的確是增加了一個可供買賣選擇的平台,卻缺乏 令長短線投資者「你買賣我的股票我買賣你的股票」的動力!

「滬港通」開動前,曾有兩輪看好兩市前景的炒作惟均屬曇花一現的格局,以渠道開通後,額滿見遺的「滿堂 紅」情況並無出現,連日來的交投,只在限額成數的極低比率,以門堪羅雀來形容,一點亦不誇張。這種現象,好比一家裝修得美輪美奐的酒家開張,事前宣揚「墟 冚」,說什麼菜式了得,侍客怎樣殷勤,聲勢無倆,可是,正式開業時,卻無食客光顧。

「滬港通」在過去幾天的成交,說明「有心人」事前對「旺場」的憧憬或吹 噓,不是別有懷抱,便是不切實際。對於這種「先熱後冷」的市況,業界中人這幾天倒紛紛說出一些箇中因由,比如港人在內地若有銀行戶口,早已參與買賣A股的 「自由行」,就像香港經紀行接受內地同胞電話落單般的普遍,那意味會用這一隆而重之登場的新管道者,數不在多。令筆者迷惘的是,為什麼那些知情者的聲音在 「滬港通」出台前是那麼微弱至幾不可聞?如今才紛至沓來,究竟有什麼玄機?

為「滬港通」開張發言(甚且擺出「催生」的政治姿態)的行政長官梁振英,形容這項新設施為「劃時代的創 新及改革,標誌着中港金融市場共同發展及繁榮,投資者可直接透過『滬港通』平台,直接投資A股及港股,而港人每日兌換人民幣上限亦已取消,將便利金融交 ……。」上海市長楊雄則說「滬港通」促進上 海及香港兩地股市發展,符合國家發展戰略,推動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已上新台階……。中國證監會主席肖鋼亦強調「滬港通」有利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中港金融市場共同發展及繁榮」與「促進上海及香港兩地股市發展」等等,俱為政府高官一廂情願的高估之 見;肖鋼到底是金融界的檻內人,較着力於有助人民幣國際化的效用。雖然人民幣距離國際化(成為世界通貨?)尚有相當距離,但說「滬港通」會加強人民幣的流 通性,是合邏輯的推論。不過,這份「理想」如成真,卻必須「滬港通」生意興隆通四海即交投非常活躍才有望達致。


二、在四月的博鰲論壇,國務院李克強總理宣布會積極創造條件,建立 上海與香港股票市場交易機制,進一步促進內地與香港資本市場雙向開放和健康發展。內地早有論者認為,此議不涉短期股價升降、市況好壞,而是關係國家的戰略 部署,以此作為中國資本市場國際化的新起點。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表示,兩地股市互通的課題是經過多年研究, 行政長官亦曾受總理指示要「抓緊落實」,最終落實可以說是李總理「一錘定音」!換句話說,這是一項由國務院推動的構想,利用一個投資機制為國家戰略服務, 市場需求和商業考慮淪為次要(甚至不在考慮之列)。近年政府主導的事務,即使是小菜一碟,來頭大聲勢強而效果不彰,似是常態。筆者的疑慮是,何以港人事前 聽不到什麼正反之論,大家聽到的只是上自高官下至炒民通統叫好之聲?那是港人知道這是一項「政治決定」,因此識趣地不唱「反調」不潑冷水?

「滬港通」若交投暢旺,確是可以有節制地強化人民幣的流通量,包括台商港商的外商,他們與內地做生意, 因為人民幣滙兌的規限甚多而遇上不少麻煩,經常要透過不同方式、不同渠道如地下錢莊之類的「邊緣」平台,用以調度。然而,這類半公開的交易,折讓差價很 大,且安全度沒保證。兩地股票交易頻繁;加上兌 換人民幣數額上限提升,人民幣流通量增與融通更趨靈活,有關人士對外滙錢莊的依賴下降,那未始不是好事。但假如「滬港通」引不起投資熱潮,其欲促進提高人 民幣流通的「戰略」便屬紙上談兵,無法實現。

行政長官梁振英日前說「一國兩制」的優勢,令香港成為「超級聯繫人」,藉「滬港通」的啟動,大可鞏固香港作為人民幣樞紐的地位……。以前董建華在任時老把「中國好香港好」掛在口邊;如今梁振英殷殷期許香港藉「滬港通」成為人民幣樞紐,筆者卻想到「人民幣好港幣能否受惠?」

改革開放初期,內地於一九八年至一九九四年期間,行使一種在境內流通的外滙券(全名︰「中國銀行外滙 兌換券」),是與人民幣等值的「旅遊貨幣」。經長期鎖國後,中國開放,旅客歸僑蜂擁而至,那可不是這個計劃經濟社會所能迅速適應,供需市場因而非常緊張, 中央利用「外滙券」紓緩問題,是權宜的辦法。 「一國兩幣」的情況維持了十多年,最後在內地物資充裕及買賣自由化後,作用消失,在市面流通的「外滙券」便由發行機構中國銀行回收。

非常明顯,人民幣全面國際化的話,港幣便避免不了被邊緣化,雖然在二四七年之前,有《基本法》的「護 身符」,港幣不會像「外滙券」般「被作廢」, 但此間的「深層變化」,港人,尤其是財產大部分以港幣為單位者,卻要未雨綢繆,為保本保值做好安排。不必諱言,隨着中、港「合併」之日愈近,在人民幣國際 化步伐順利向前的背景下,港人要從容面對「一國兩幣」將過渡至「一國一幣」,而一國是中國一幣肯定是人民幣。顯而易見,港幣變成人民幣之日必將在二四七 年或之前來臨,港人要有心理準備並加因應和部署。事實上,只要換算得宜,人民幣存港幣不存,人民幣好港幣不好亦不一定等於港人不利,因為港人能否保本甚且 套滙取利,完全在乎「銀主」在什麼時候、以何種滙價「換幣」,那是投資學上的修為與決斷,要由「銀主」自決。


三、人民幣成為通貨,筆者雖然以為為期尚遠、可望而未可即,但當前 的「市場共識」似乎是此事快成事實;未來的發展果真如此,港幣所受的衝擊將難以估量。以當前領導層的集權思維,中央如何踏出幣制發展的下一步,膽子既不會 大而擔子着實沉重,所以,增加人民幣流通量的同時,限制自由兌滙是決策者最感安全的辦法,只是如此一來,港幣的角色將若 歐洲美元(Eurodollar,不是歐羅)之於美元。這是值得賺取港幣及有港幣資產者應予留意參考的特例。

歐元是不受美國政府法令限制的境外美元存貸的記賬單位,這即是說,歐元與美元是等值的貨幣,區別只是賬 務處理之不同。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初葉,美國政府因為韓戰凍結了中國存於美國銀行的資產,前蘇聯及其附庸的東歐諸國,為免蹈此覆轍,把她們的美元資產調離 美國;其後有些美國和非蘇聯集團國家的金融機 構及工商企業,為了不同的「安全理由」,不想在美國儲存資產,紛紛把美元資產轉至美國以外主要是西歐和英國銀行。那便是歐洲美元的由來。

歐元的「產生」或「存在」,首先在於有一筆掛賬到美國銀行的轉換歐洲存款,亦即把原來在美國銀行的存款 轉至英歐銀行的美國銀行賬戶口。同樣一家歐洲銀行貸出一筆歐元貸款,歸根到底亦只能於它原來存在美國銀行的一筆美元存款轉給對方而已。香港作為人民幣業務 中心的發展,港幣能否成為中東、亞洲甚或世界 性的「人仔」,那是不可忽略的方向,值得大家仔細查察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