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3日星期日

添馬男: 越搞越仆的青年政策



每逢大規模社運之後,政府檢討管治問題時,總會找到兩個萬能Key作為答案,一是青年問題、其次是新媒體問題,然後煞有介事成立青年政策統籌組織,搵一班 五十歲以上嘅建制人士出任,再增撥財政資源,搞幾場高峯會,然後將錢撥畀建制組織分,整個政策cycle就結束,估計今次雨傘運動之後,又肥了一棚由建制 幕後控制的所謂青年組織,幾年後再爆發大規模青年激進行動,又再重複一次上述「搞青年政策」cycle

九七後第一屆特區政府董建華就致力搞青年,那時還好,重用王鳴、蔡元雲一班舊港英建制勢力,還未變成政黨分肥,當時用十億搞了一個柴灣「少年宮」,結果 爛尾,原因係冇持續政策。到了2003年五十萬人上街反廿三條、0910年八十後反高鐵後,又再搞研究、又再有所謂「搞青年」。青年問題越搞越「衰」, 原因好簡單,「青年問題」根本就唔係青年的問題,而係政治問題,但特區政府諱疾忌醫,就當做因樓價貴、社會流動低、睇唔到前景產生不滿情緒所致。

其實由第一次青年佔領運動,即2007年四月佔領皇后碼頭直至七月清場,由那一刻開始,當權者已經知道發生甚麼事,因為當日處理的官員正是今日貴為政務司 司長的林鄭月娥,她今日冇可能真心相信青年社運源自社會流動停滯及買唔到樓。青年不滿的係香港八十年代主流發展模式,即經濟掛帥,發展是硬道理,做大個 餅,然後再向下「滴漏」,共享繁榮果實。當時係借天星、皇后保育表達對這種發展模式不滿。而再討論下去,就會上升至批判現行政治制度之開放性及問責性,功 能組別保護權貴利益,公共資源分配不公,從而再質疑內地融合,跨界基建、自由行、金融合作,在現行政治體制下,只有商界權貴得到最大利益。青年批判的是 199,即美國佔領華爾街運動揭示市場資本主義問題,而在香港背景下,造成一比九十九的,就是不平等的政治權利,保護權貴利益的立法會功能組別及行政長 官提名委員會等制度。

請問這些問題可以通過搞青年舞會、撥錢搞地區伲年活動、維穩演唱會、由青年演藝偶像發表低能政見就搞定嗎?講出來都笑死人。這些道理只要你在佔領區逗留, 就一定會明白。羅范椒芬、葉劉淑儀、林鄭月娥、梁錦松、董建華……,一眾權貴高高在上,閉門造車,今日年輕人一點也不可怕,大家放下身段,在政總外找個留 守營內的學生,他會告訴你年輕人想要甚麼。

香港最可怕的,其實是九七至今十七年來,世界已經急劇轉變,新媒體empower的年輕人,早已不是沉默一群,但恐怖之處是香港仍走不出董伯伯冤鬼纏身、 封閉的體制、脫節的老人政治,權貴精英,從根本拒絕了一整代年輕人。美國、英國,四十左右已主理國家大事做首相總統,才能勉強追上新時代。

在香港,掌權的葉劉淑儀還認為Fire Chat是外國勢力高科技介入雨傘運動的證明時,香港未來不單注定是一場悲劇,而且亦是一場荒誕鬧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