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7日星期三

練乙錚: 降格事小 啃骨事大

特府領導層首席知識分子李國章,周一在港台訪問節目裏這樣「提點」學生:罷課一周不過係做騷,夠膽就退學,先叫做犧牲。這位前中大校長、教育局長、學術權威,如此「放下身段」與那麼幾隻社運小學雞鬥嘴,筆者不僅看着好笑,還因此悟出一個道理:權力令人降格,汲汲於接近絕對權力者,更會絕對降格。

不過,這既是一個降格有獎的時代,為了表忠,義無反顧搶佔道德低地者,還會少麼?


一、山雨欲來的那種低氣壓,對不少市民來說,恐怕並不太好過,但筆者的心情卻不壞,原因並非有什麼革命或反革命浪漫主義拉抬,而是一向的樂觀性格使然,因此,今天和大家遊花園談風月,歷史文學音樂藝術一爐共冶拉雜談。各部分之間的串連,牽強處穿穿鑿鑿在所難免,讀得通就算,望讀者不見怪。然而,只要是寫出來的東西、跟思想扯得上一丁半點關係的,少不免都會引致一些過敏的解讀。時局既如此,也就無可無不可;不過,若用時下流行的熟語描述,筆者既不愛國,也不大符合本土定義,政治對自己而言也不是所謂的「終極關懷」,因此風月就是風月。


二、筆者體內有游牧民族基因。屈指一算,自出娘胎那天起計,搬過的家,合共48次,最短只呆在一處3月,最長6年;住過的地方,遍布四大洲十二城鎮;打過的工,要納稅的11份,最短的1年,最長6年,散工志工不計其數,這簡直有點像佛家說的「浮屠不三宿桑下」。因此,筆者對「國家」的感情,大抵限於文化,完全可以捲而懷之(portable,借儒家孔子的說法就是:

可「浮於海」、可「居於夷」)。不過,對香港,雖是相當「離地」,卻總有一份內化了的獨特感覺,因為那是父母生我育我的地方,不忍見之備受折磨屈辱。如此,想深一層,自己不也是典型的香港人?


三、慣了這樣「portable」,好處就是來去無牽掛,每離開一個地方到另一個自己選擇的地方生活,庶幾都能樂不思蜀,沒有太多「雖信美兮非吾土」之類的苦嘆,能夠放開心、打開眼,接受、享受當地的文化熏陶,留意四周發生或存有的事物,樂而觀之,很快變得很「在地」。80年代的後一半,即研究院畢業後的那段時間裏,筆者都在美國南方(「深南」)的路州工作,45年之間,分別在八蕩櫓和娜林市的兩所大學裏供職。八蕩櫓、娜林市這兩個漢語名字,都是筆者自己改的,盡量貼近那裏人帶法語語音的本土讀法,再附會當地的風情韻味,音譯而成,指的其實就是路州州府 Baton Rouge和該州第一大城New Orleans。那幾年裏的足迹,遂與一位羅馬公教的修女Sister Helen Prejean重疊。


四、路州及鄰近一大片地區,是1803年美國以每畝3美仙不到的低價,從拿破崙手上買回來的,之前屬於法國在「新大陸」的奴隸殖民地;因此,路州和美國其他州不一樣,行的是大陸法而不是普通法(此「一國兩制」早於香港幾乎200年),民間的主要宗教是羅馬公教,州下面一級的地方行政單位不叫縣而稱堂區(parish)。80年代的時候,路州的鄉郊裏,不少老人與幼童還都講流利法語,修女海倫的姓 Prejean,也是一個普通的法裔姓。提及這位修女,大家或因此記得1996年在香港上映的一部名片Dead Man Walking(港譯《死囚168小時》)。Tim Robbins寫的劇本,亦由他執導;男女主角分別是Sean PennSusan Sharandon;由Bruce Springsteen唱的主題曲。電影故事背後的真事,就發生在娜林市和路州安哥拉監獄(Louisiana State Penitentiary, Angola)之間。安哥拉是監獄所在地的地名,200多年前,這裏的奴隸幾乎都來自葡國非洲殖民地安哥拉;監獄佔地28平方英里,差一點就像香港島那麼大,收押囚犯數達6300名,是全美第一大的最嚴密管制監獄,犯人須強制勞動。當地人「談獄色變」,稱之為LSP或者乾脆簡稱Angola


五、故事中的死囚是一個姦殺犯,行刑之前希望得到宗教的精神慰藉。修女海倫知道後,覺得是上主給自己的使命,遂不顧友儕勸阻,單人匹馬直奔LSP。數度與死囚深入長談之後,修女直覺知道死囚並非無辜,儘管一直不肯承認犯下的罪行,卻並未喪盡天良,於是不顧受害人的父母和社會輿情反對,答應替他向州長作免死請求。修女更因此頓悟,成為廢止死刑的堅定倡導者。最後,在修女的不懈努力之下,死囚在行刑之前的一刻懺悔,承認了自己的罪行,受害人的父母亦願意寬恕。事後,修女把一切經過寫成書,書名就是Dead Man Walking,甫發行即受到社會重視,後來成為經典。死刑於1983年執行,即筆者到路州之前不久。電影是據書改編而成的,重要處都忠於原著【註1】。


六、筆者少看電影,反而覺得後來的一套同名歌劇更吸引。80年代末,筆者移居加州,到加大任教,譽滿美國樂壇的作曲家Jake Heggie(加大音樂系培養的),當時薄有名氣,決定以故事為藍本創作歌劇;他邀得著名劇作家Terrence McNally寫詞,自己作樂。作品於2000年由三藩市歌劇團首演,十分成功。具古典風格的現代歌劇能夠在國際上演出、成為一些重要歌劇團保留劇目的,十分罕有,此是其中之一【註2】。


七、Jake Heggie2011年發表另一新作,是一組五首的藝術歌曲集。這是他人到中年的成熟作品,由男中音唱,鋼琴伴奏。稱之為藝術歌曲集,百分之一百貼切,因為是德州達拉斯藝術博物館特邀他分別為館中珍藏的五件藝術品逐一創作的結果。五件珍品分別是:已故比利時藝術家ReneMagritte的超現實主義油
畫作The Light of Coincidences、中美洲古瑪雅文化工藝品「不規則石雕」(eccentric flints)、19世紀法國印象派畫家Gustave CaillebotteRoses jaunesdans unvase(花瓶中的黃玫瑰)、20世紀荷蘭新塑造派畫家PietMondrian的抽象油畫Place de la Concorde(協和廣場)、20世紀墨西哥畫家Rufino Tamayo的油畫El hombre(人);二十世紀美國畫家Gerald Murphy的立體主義油畫Watch(表)。Heggie為此五件藝術珍品創作的歌曲集名為A Question of Light(筆者譯作「光明問」──和港警就佔中部署的監控/拘捕行動「光明頂」十分不同呢)【註3】。


八、上述藝術珍品中的第四件,即 TamayoEl hombre(人),是一幅大型壁畫,筆者對之情有獨鍾,特別在下面寫一小段文字介紹。先講緣起。1984年年底,即筆者在研究院畢業前的那個聖誕假,美國經濟學學會年會在達拉斯舉行,同時舉辦的就是經濟學界裏戲稱的Cattle Show(肉牛展銷場)。你若是北美任何一所大學的經濟系準博士,論文差不多寫好的話,都要到此展銷場上亮相,與事先約好要面試你的若干所大學經濟系的教授團逐一作多對一會面(教授多、你一),讓他們把你的論文「拆骨」,看你如何招架,以判斷你有多少斤両。兩三天之內要應付半打以上的這種嚴刑敲打,精神自然緊張;筆者為了減壓,有一個下午早散,跑到會場附近的博物館裏瀏覽,於是就看到TamayoEl hombre。一時間,如醍醐灌頂。


九、所有上述藝術品,都很容易在網上看到,但因為有版權的問題,筆者只能提供連結;網上閱報的讀者,可立時點擊查看。為方便印刷版的讀者,則要在此用文字描寫一下El hombre。墨西哥的壁畫,可說是該國古老國技之一,古已有之,特別流行於20世紀初段。這些壁畫,常常具有前衛的政治意味、宗教或民族意識。 Diego Rivera那每一幅都琳瑯滿目的壁畫,大家可能都看過一些(搜尋Diego Rivera murals,就多得看不完,但要小心,他和其他的畫家的作品在網上有時混在一起)。Tamayo的壁畫比起Rivera的簡潔得多,這一幅El hombre,就像有人對着你打詠春,一出手就打得你看見頭頂上面的滿天星斗【註4】。


十、El hombre5.5米、闊3.2米,掛在博物館的壁上,你必須抬頭仰視,正如畫中那背向着你、高大抽象的「人」一樣,也是舉着手抬着頭,仰視或者呼喊那
天穹上繁星點點處一抹而過的流星。你慢慢把視線沿着那「人」的粗壯身軀和更粗壯的泥土色的雙腿向下望,會發覺他的足部,竟像老榕樹那如蹼的剛勁的根,深植於褐黑的地,又同時支撐着整個扶搖直上的姿勢。地表固然陰暗,天際微亮亦是深藍,只有那似乎不可捉摸的星光才是亮的。


十一、你再往下望,在「人」的左腳下面的愈陰暗處,在你幾乎不留意的低地下面,會看見一根骨頭;朝着與「人」相反的方向匍伏着、完全專注噬咬那一小塊白骨的,是一頭黑狗。


十二、整整30年前看過的一幅畫,過目竟不能忘。筆者的記性並不特別好,完全是因為藝術的感染力而把畫記住了。如此把近日偶然想起的舊事物整理一下,串在一起拉雜成篇,從一位修女談到一本書一齣戲一幅抽象畫,並無什麼高深寓意,勉強說一句,亦不過老生常談:好的、美的事物,儘管看似微不足道兼且遙不可及,如果放棄追尋,掉過頭來如狗般專注逐那區區之利,那麼,社會就會失掉方向,在已然的昏暗中進入漆黑的長夜。

回到現實,筆者不認為香港會那樣沉淪,因為很多市民、愈來愈多的年輕人,都醒覺了。

《信報》特約評論員

1 《土豆網》有這部電影的完整版,附中文字幕,但可能是盜版。
2 詳見英文維基Dead Man Walking (opera)詞條  http://en.wikipedia.org/wiki/Dead_Man_Walking_(opera)

3 http://www.allmusic.com/composit ... -piano-mc0002724537
4 https://uncrated.files.wordpress.com/2013/11/rufino-tamayo-el-hombre-man-1953-vinyl-with-pigment-on-panel-dallas-museum-of-art-dallas-art-association-commission-neiman-marcus-company-exposition-funds.jpg?w=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