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30日星期日
852郵報: 「開明左派」是這樣煉成的──曾鈺成今昔大比拼
說起「開明左派」,你會想起誰?一眾建制派議員當中,你覺得誰人(相對上)最有良心?誰人說話最易令人接受?以至誰人最能夠和民主派溝通?
沒錯,相信大家第一時間想起的,八九不離十,都會是立法會主席曾鈺成。
曾鈺成今日談及普選問題時再次展現其「開明」本色。他重申,很多人將「愛國愛港」看成是建制派陣營的標籤,但中央官員與他討論時認同,如果有參選人民望高,即使不屬於這個陣營,都不應隨便篩走他。他又指,立法會上海之行是各方面溝通對話的其中一步,每一個對話的機會都很珍貴,希望各方可以「坐低傾」,云云。
其實,類似的「開明言論」近年經常出自曾鈺成之口。例如去年他曾表示,只要中央在普選問題上解除「心魔」,不任意排除某些人參選,普選便能「海闊天空」。這番話的「開明程度」,甚至引起左報的不點名批評,最終令到曾鈺成要「縮沙」表示深切反省。
近年常發表開明言論
去年10月的電視牌照風波中,曾鈺成又表示,如果政府甚麼都不做,每次出來都只說沒有新交代,這不會是公眾想見到的情況,政府亦不可漠視上街的市民。對於政府以行會保密制作為擋箭牌,他又強調,行會制度不是少數服從多數,「就算行會所有人反對,行政長官都可以唔聽」,句句都衝著梁振英而來。如果不看樣貌只聽聲音,還差點以為這番話是出自民主派。
然而,這位在1992年有份創辦民建聯的黨主席兼左派學校校長,過去曾先後出任全國政協委員及行會成員,加上做了17年建制派議員,曾鈺成真的會是一個開明的人嗎?還是只因時勢使然,以至還想在政壇上更上一層樓,所以才在近年「突然開明」?
《852郵報》翻查資料,就發現曾鈺成過往和其他建制派一樣,都曾發表相當「左」的言論。
2003年七一,50萬人上街反23條立法,時任民建聯主席的曾鈺成就指,很多市民反對立法或有所保留,「相信都係被誤導」,更指「今日係假日,大家去完嘉年華,去完遊行,聽日又會回復正常」,還表明無論有幾多港人遊行,都絕不會改變民建聯支持立法的投票意向。
網站《維基語錄》則顯示,曾鈺成曾在1992年6月曾經讚賞共產黨,表示:「我所認識的共產黨,都是吃苦在前,享樂在後,專門利人,毫不利已,共產黨的形象是很好的。」
1993年4月,他又指:「如果九七年後有人寧願做英國殖民地的子民,而不肯做所謂中國的奴隸的話,九七年後他們可以到其他殖民地繼續做殖民地的子民。」
以前常叫泛民作「反對派」
至於近日經常呼籲「泛民主派」要多跟中央溝通的曾鈺成,其實以前不是統一叫「泛民主派」的,而是跟左報一樣,經常稱他們為「反對派」。
例如2007年11月,他還未擔任「德高望重」的立法會主席前,就於報章撰文評論陳方安生與葉劉淑儀的選戰。曾鈺成寫道:「對於這次立法會補選,反對派原來的打算是把它渲染為『民主與非民主的對決』、『對二○一二雙普選的公投』……然而形勢比人強,陳太也不能發揮反對派期望的神奇效應;反對派的如意算盤,決計很難打響了」。不看作者只看文章的話,還差點以為這是左派報章的社評。
在另外一篇談及選舉的文章,曾鈺成就說:「其實,嘴裏經常說着『相信市民』、『尊重民意』的泛民政客們,恰恰正是對市民最沒有信心,對民意最不懂尊重……說穿了,他們並不是真的想見到市民成熟、理智,因為成熟、理智的市民,不會任由政客愚弄。」這段話,也很有「左王」卲善波的影子。
對於政協常委李家傑炮轟鍾庭耀的民調為泛民提供彈藥,曾鈺成日前在電台訪問中就為鍾庭耀辯護,表示在「十大議員」的民調中,建制派議員都是名列前茅,笑問:「咁你話鍾庭耀係幫邊個呀?」盡顯其「開明本色」。然而,其實曾鈺成早在2007年8月一篇題為〈政改民調,政治工具〉的文章上,就暗諷港大民調是政治工具。
「開明左派」大有市場
他當時寫道:「港大的政改民調,是受泛民委託進行的;其中向受訪者提出的問題,自會按委託人的需要來擬定;一次調查結果『不理想』,可以把問題修改調校,務求得到委託人合用的結果。讀者不妨自行瀏覽『香港大學民意網站』,看看『政改專頁』裡有關行政長官選舉提名『篩選機制』的問題,是怎樣一再修改的,必然忍不住會心一笑。」
他又指:「反對派似乎很重視民調,其實他們不是真的要藉民調找出民意所在,以之為行事依歸;只是利用民調作為政治工具,打擊對手,為自己造勢。」如此看來,他以前明顯不太尊重鍾庭耀主理的民調,今天卻能在電台談笑風生地替鍾庭耀辯護,幾年間就立即「變臉」,速度之快令人嘆為觀止。
說到底,現時嚴重左傾的政治人物愈來愈多,早已是供過於求,反而「開明左派」有更大的市場,也是部分中央官員所樂見的「政治對沖」。更何況,曾鈺成已貴為立法會主席,本來就不方便發表太多個人意見,所以順勢搖身一變,走開明、支持民主、不盲目保皇的路線,絕對有助自己提升民望,說不定甚至可挾民意問鼎特首寶座,怎看也是利多於弊的決定。挑通眼眉的曾鈺成,豈會不懂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