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9日星期六

世紀.文字江湖﹕蔡元培論大學


文.鄭培凱

最近香港大學為了任命校長,吵得不可開交,不禁讓我想到了蔡元培。在大多數人心目中,蔡先生是近代中國大學校長的典範,是衡量大學校長的最佳標準。那麼,讓我們看看,在他的心目中,大學校長該怎麼做。

一九二五年,蔡元培在歐洲考察時,應「世界學生基督教聯合會」(World's Student Christian Federation)之邀,寫了〈中國現代大學觀念及教育趨向〉。中文原稿不知何在,現存的文稿是英文譯稿,再轉譯成中文,但大意總是不會錯的。他以擔任北大校長的經驗,對中國現代大學的發展趨向,做出一些針砭性的觀察,認為大學應該對學術做高深的研究,要有學術的獨立與絕對的自由,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擾。為了培養學生,大學應該是綜合性的,應該提供廣博的知識取向,讓學生接觸各種學科的不同追求,而不應該只有單一專科的專業取向。他特別強調學科交叉的重要,以及轉益多師的好處,可以對青年成長的知識結構產生比較全面而且正面的影響。

學生在大學學習,不能只盯住自己的專業課程,把畢業後找一份工作當作人生目標。大學是一個培養人才的場域,不是訓練專業技術的訓練班。蔡元培強調,「如果進入一所各科只開設與其他學科完全分開的、只有本科專業課程的大學,那對他的教育將是不利的」。若是理科與文科涇渭分明,老死不相往來,「理科學生勢必放棄對哲學與文學的愛好,使他們失去了在這方面的造詣機會。結果他的教育將受到機械論的支配。他最終會產生一種錯誤的認識,認為客觀上的社會存在形式是一回事,而主觀上的社會存在形式完全是另一回事,兩者截然無關。這將導致自私自利的社會或機械社會的發展。而在另一方面,文科學生因為想迴避複雜的事物,就變得討厭學習物理、化學、生物等科學。這樣,他們還沒有掌握住哲學的一般觀念,就失去了基礎,抓不住周圍事物的本質,只剩下玄而又玄的觀念」。最後會導致學生知識偏執,甚至造就出一批心智狹隘、缺乏社會關懷的畢業生,學理工的自私自利,學文科的誇誇其談,不利於社會的健全發展。蔡元培的針砭,說得十分沉痛。過了一個世紀,由於中國大學教育的急功近利,六十多年來採用殺雞取卵的教育政策,更顯得他的觀察高瞻遠矚,充滿了真知灼見。

對於五四運動以來,中國學生積極參加社會運動,他採取開放的態度:「當中國的青年一代在思想上接受了新的因素之後,他們對政府與社會問題的態度就變得紛繁複雜了。他們熱情奔放地參加一切政治活動……學校當局的看法是,如果學生的行為不超出公民身份的範圍,如果學生的行為懷有良好的愛國主義信念,那麼,學生是無可指責的。學校當局對此應正確判斷,不應干預學生運動,也不應把干預學生運動看成是自己對學生的責任。現代的教育已確實把我們的學生從統治者的束縛中解放了出來。總的來說,這場活躍的運動已經在我們年輕一代的思想中灌注了思想、興趣和社會服務的真誠願望,從而賦予他們以創造力和組織力,增強了領導能力,促進了友誼。但是,這也可能使學生本身受害,危及他們已取得的進步。學校當局正是基於這點才以極大的同情與慈愛而保護他們。」

蔡元培擔任北京大學校長,在一九一七年一月發表就任演說,曾跟學生約法三章。第一,要學生抱定宗旨,是來大學求學問,不是想要升官發財的。他明確警告學生:「入法科者,非為做官;入商科者,非為致富。」第二,砥礪德行,要束身自愛,以身作則,力矯頹俗。第三,敬愛師友。上大學,不只是學一門餬口的手藝,更不是學如何賺大錢、往上爬,最重要的還是學做人,做一個好人,成為社會的棟樑,創造更美好的社會。

不知道港大新任的校長,是怎麼看待大學教育的?

作者簡介﹕鄭培凱,學者、詩人,近著有《行腳八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