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9日星期二

王慧麟: 電視發牌也出事 施政怎麼辦?



 
上周二政府發出兩個免費電視牌照,王維基的香港電視卻意外落選,引起社會強烈反彈,市民示威表達不滿,藝人挺身而出反對政府決定。

政府左支右絀 解畫拖足一周

事件燃燒至今,政府左支右絀,窘態盡出,令人不禁懷疑,究竟現屆政府的決策過程為何?管治能力又如何?連電視發牌也搞不好,又如何處理其他更迫切、更重要的公共政策呢?

發牌事件燃燒至今,以王維基準備提出司法覆核的決定,可令事情稍為冷卻,但卻變成一場持久的角力,相信政府決策人士仍始料不及。自從政府公布發牌結果之後,政府初時以「保密」為由,拒絕提出否決王維基申請之理據,及後一直處於被動,到了市民大示威,藝人紛紛表態之後,政府已經沒有辦法把事情控制下來,特首失蹤了一周之後,在上周二作出較為詳細的解釋,但為時已晚,市民已經不相信政府之言,而王維基隨後之逐點反駁,看來頗有理據,更令特首之說話,軟弱無力,可謂公共政策大災難。

為保密自封後路 進退失「據」

縱觀政府針對發牌一事之對策,有三大重要觀察:

第一,進退失「據」,理據的據。一般政府公布重要公共政策,一定會有充足理據以作說明,這已是公務員之常識。而且,往往在行政會議之前,已有沙盤推演,就事情可能發生之「甩轆」情況作出評估及對應。

很明顯,今次事件反映,管治團隊嚴重低估市民反應,缺乏有力的對應,而且一早就說,因為保密為由,不能公布王維基申請失敗之死因,堵死了回應後門。於是,隔了3天之後,政府見勢色不對,想回應之時,但因為局長把話說死了,不可能公開回應,惟有以「權威消息人士」放消息以解釋死因,但是,市民會問,此位「權威消息人士」又是誰?既然此位人士可以用最權威的口吻代表政府解釋「死因」,為何他不敢公開向公眾解釋呢?為何市民要相信一位「權威消息人士」就是代表政府?

第二,低估民情。政府顯然以為,發牌事件,即使有爭議,相信就像其他公共議題一樣,來也快,去也快,媒體頂多鬧兩、三天就可「甩身」了。但政府低估了民情對王維基之支持,同樣亦低估了反對聲音,掌握不到市民求變之心,低估了市民對現今電視市場之強烈不滿。

低估民情 難與建制連綫反撲

政府一味以「保密」為由不願正面回應要求理據之呼聲,令市民憤怒達至臨界點,於是市民在上周末上街以表達強烈不滿。今次示威的主要特色,是由主流泛民或社運團體作遊行組織之主體,而且泛民大部分議員都避席,讓外界覺得,示威是一個市民自發的行動,而不是慣常的「泛民 Vs CY」的示威模式。這樣令政府難以用政治手法「抹黑」對手,難以號召建制派人士「齊心」反對泛民,結果政府只能靠「權威消息人士」單打獨鬥,難以與建制派建立連綫盡力反撲。

第三,理由牽強。綜合權威消息人士幾次所述,失牌死因大概是,其一,一次過開展30個頻道太進取;其二,財政承擔能力有疑問;其三,節目編排有問題等;其四,當時行會會議出席之26名成員內,只有3位支持發3個牌,其他的都同意2個。但是,這些人士是何人?為何他可以代表政府講出本來是保密的內容?但是,這些理由如果不是官方發出,其真確性存疑,而且更突出一個問題:假如這些就是真正理由,為何不敢一早由蘇局長親自在記者會表達呢?更重要的是,政府提出的所謂進取,所謂財政承擔能力以及節目編排有疑問等理由,在缺乏充足的資料下,外界又如何相信政府是基於何種資料及基礎,作出這些判斷呢?

權威消息放風 未救火反撥火

另外,公眾同樣又如何單靠這些所謂權威消息人士之一面之辭,而相信及論斷,行會成員的決定是客觀及公道呢?當權威消息人士不斷放風之時,反而引起公眾之進一步的疑竇,要求政府釋出更多資料!究竟權威消息人士是在救火還是撥火呢?

事件暴露了一個核心問題:究竟現在的特區的最高領導,還有沒有制定、處理、推動、解釋公共政策的能力?整件事暴露了,團隊各自為政,解釋各有各說,團隊精神喪失,解釋添亂無章法,危機處理愈搞愈糟,一些基本常識也欠奉。

舉例,行政當局需要就公共政策的決定作出解釋,這是普通法之行政法的基本常識,有大量案例可供證明。這裏當然也有例外,例如國家重要機密之情況。電視發牌明顯不屬於例外情況,政府卻以「保密」為由不作解釋,明顯是有違法律基本精神。但政府至今仍然選擇閉口,這種粗糙的決策及解釋方式,真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王慧麟 倫敦大學亞非研究學院/法律系哲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