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7日星期日

練乙錚: 黨卡通.雞汁互信.梁氏漸進.大陸躍進




大陸最高領導都是嚴肅兮兮的,從來不入漫畫,不過最近竟在一齣政治宣傳動漫裏示人,遂有下面第一段隨筆。第二段寫一些本地「政治和事老」言論之荒謬。第三段從經濟理論角度評梁政府的「市場規管循序漸進」論,拋磚引玉希望香港的各派經濟學家多就該論發表意見。最後一段談大陸如何放行了一個跟「循序漸進」相反的經濟發展形態,與梁氏所言大相徑庭卻互為表裏。

一、領導與卡通

新浪網近日一則新聞報道了大陸有接近官方人士以卡通片、卡通化的形象,宣傳最高領導人的思想、政策;據說,用這種辦法,可使領導比較「人性化」。這個想法很可笑。一個專制政權,如果沒有別的更好辦法,只能用卡通的虛擬將其領導的人性宣示給群眾,則這些領導其實已經沒有什麼人性可言,都不過是披着卡通外衣的黨性載體而已。

這樣說並不過分:共產黨從來不講什麼抽象的人性。以前,不講人性而只講階級性;這些年絕口不提階級了,但馬上又堅決否定一切普世價值。這就是說,談人性的時候必要談及的人的價值共通性,在共產黨員心目中,從來都不曾存在過;在他們的意識裏,「人性」其實僅指生物共通性。大陸的「黨卡通」要宣傳的領導屬性,不過如是。

然而,共產黨要把自己的領導卡通化,有其困難亦有其必要。

和所有古今中外的專制政權一樣,大陸幾十年來都搞神道設教,而所謂神,不必說就是領導人自己,形象高大威武金光閃耀不能逼視,是所有能力、美德和智慧的完美化身。以前大陸文藝宣傳中的工農兵「高大全」,以及加工樹立的多個樣板英雄,說穿了都不過是「領導人上身」。如此,怎麼能忽然把黨領導都變成卡通片主角了呢?有誰想象得到,為了宣傳效果,秦朝掌教化的三老編繪出一個搞笑始皇帝;蘇維埃聯邦的鼓動宣傳部(OAIP)塑造出一個烏龍史達林;納粹的戈培爾製作了一個詼諧希特拉?

今天,北京當權派除了還可按家法處理幾個政敵或薄式貪官之外,黨的很多重要政令已經不出中南海;「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由來已久。在此黨心散渙人心思變的大環境底下,硬的一手要更硬,軟的一手要更軟,實在有其必要。所以,一方面,武警、公安等的維穩費已經超過軍費,而另一方面,中宣部也許會多了一筆錢聘動漫美工,目的是把黨的領導人形象巧妙地化成會喊「三個不否定」、「七個不准講」的米老鼠。

二、「缺乏互信」說

每當本地社會矛盾大升溫,當權派中便有一些男的女的和事老出來唏唏噓噓合唱一支「缺乏互信」歌,和諧地各打五十板。這種政治罐頭雞汁麵,十年前頭一次端出來興許還有人吃,如今再端,只能倒人胃口。

如果雙方都允諾過、約定過,而雙方都爽過約,不是一次半次而是很多次,那麼,缺乏「互」信便是真的。不過,在處理普選的「莊嚴承諾」的問題上,有權承諾的是哪一方呢?接二連三一期又一期爽約的,又是哪一方呢?你若好好地、大大方方地給出一個世人皆曰可以的普選方案,而不是玩文字遊戲無事生非讓人看出你毫無誠意,人家接受你的方案也來不及,怎會爽你的約?

社會要和諧,有時的確需要和事老,但今天香港亟需的,不是什麼「重建互信」,而是一方好好履行原來的承諾。

三、本地市場也搞官定的「循序漸進」

進場嫌太快、節目嫌太多、心態太進取。特區政府以「權威消息人士」散播這些不可思議的理由,判死Wiki王。公開地,特首更給自己增加了一個實踐上史無前例、理論上前所未有的市場規管權力:進場必須按政府訂下的(如普選一樣的)「循序漸進」原則。這就是說,今後特區政府操控市場,不僅有權挑選哪些現存業者的續生、哪些欲進場業者的即死,還有權管制新來挑戰者的進場速度!對市場經濟而言,這簡直駭人聽聞。世界上根本沒有一個專家一個先知可以窮一生之力算出個別市場的變化、得出令人信服的最優進場速度,遑論坐在行會裏的一眾半職開會者。

筆者研究過的規管經濟學理論,從來沒有講規管進場速度的。有的是講什麼行業在什麼特定技術環境之下需要規管;或者是講用什麼手段對什麼變量如利潤率等進行規管;也有講對市場業者數目進行規管。關於後者的理論有三種:一是屬於反壟斷的範疇,嫌的是競爭者數目太少不是太多;另一種是屬於國際貿易範疇,嫌的是外國強勢公司進入本地市場打垮弱勢本土業界。但是,這兩種理論明顯都不適合用來否決港視進場。第三種則是着眼於因所用的科技而令競爭者之間有可能出現「擠塞性界外效應」的行業;在以前的「類比通訊」(analogue communication)年代,容或有一些老舊過時的理由用這種理論規管市場進入,但對於數碼廣播行業,卻完全不適用,因為數碼廣播技術幾乎不可能生出不同公司電子訊號之間的「擠塞性界外效應」。

經濟理論唯一講及規管「進場速度」的場合,是關於貨幣總量;但那與個別行業裏的競爭者數目完全無關,而是中央銀行以各種工具作貨幣通量進出市場的宏觀調控時所依靠的理論。

梁政府搞出這個不見經傳的規管進場速度論,背後有兩個可能性。一、這是梁氏及其智囊的偉大理論和政策創新,用了之後遭到不明者反對才覺得要公諸於世;二、當局釘死港視乃既定方針,自有其他不可公開的大政治或利益輸送原因,「循序漸進」論只不過是事後十分尷尬之際、倉促拋出來應付公眾壓力的「後設理論」。

哪一個可能性才是真相呢?筆者相信,香港人,不管是屬於沉默的還是嘈吵的大多數,都想知道答案,都希望更多香港的各派經濟學者出來說理、解惑。

四、難道真的沒有進場太快的實例?

進場太快的實例是有的,而且很多;不過,那不是市場行為,雖然最終發生在市場裏。其實,如果大家這十多二十年來經常留意經濟新聞的話,已不經意地看到過很多這種市場進入太快的事例。

大陸放棄以計劃經濟為主之後,即出現激烈的鄉際、縣際、市際乃至省際競爭。這裏所謂的「X際競爭」,指的不是不同地域之間的業者之間自然產生的經濟競爭,而是地方官員(或其親屬好友)倚仗手中政治權力和特殊身份強勢進場的非自然市場行為。

這些地方官員有的是經濟以外的實力,如靠關係或權力取得原材料、勞動力、土地、資金的低價或免費使用權;又有諸如利潤自留而虧損歸公等的對己有利營運條件;更有升官評核看地方GDP增幅的推動誘因;因此,屬於他們私己的公司的進場動機很強,而且往往不按正常的私人利潤風險評估作進場與否的決定。從標準經濟理論看,有這許多非市場誘因驅使的「官員公司」進場,一定導致超乎合理的進場數目和速度;這個結論,經濟學家不必算出「最優進場速度」也可確切得出。(有大二微觀經濟理論水平的讀者能輕易明白;有研一總體均衡理論知識則更佳。)

這種在地方微觀層次出現的特快進場速度,對整體經濟效率而言,恰好是過猶不及。它的確導致大陸經濟多年來的超高速增長;但老實點的經濟學家都應該一早知道這是大有問題的。如今,大陸多個行業(包括國務院已公布的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船舶,以及其他如太陽能板、風力發電機等行業)的產能嚴重過剩,而民間私人消費水平卻長期大幅偏低,在在都和上述政治權力濫用導致的「X際競爭」直接有關。

可笑的是,有些人,包括一些本應懂經濟、懂做生意的人,既認為大陸的那種政治性超速進場是好的,也認為特區政府的強權性「循序漸進」進場管制也是好的。似乎,這些人認為,無節制的權力產生出來的東西都是好的。

《氣短集》之十三

作者為《信報》特約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