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6日星期五

關焯照: 香港競爭力孰升孰跌?


周三早上,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公佈2013-2014「全球競爭力排名報告」。香港由上年排名第九,攀升至第七位,是為有史以來最高的排名。至於頭三位分別為瑞士、新加坡和芬蘭。

不少讀者會對今次世界經濟論壇的競爭力排名結果存在不少疑問。因為在今年6月初,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MD)也公佈類似排名,但香港的排名卻是下跌。何以兩個國際性的競爭力排名報告結果會不一致呢?原因相當簡單,雖然兩者的研究方向相同,但兩者採用的統計方法有明顯差別。例如,世界經濟論壇的結果是基於148個地區的競爭力排名,而IMD報告只採用60個地區。而另一個明顯不同之處是世界經濟論壇在計算結果是考慮各地區的經濟發展階段(Stag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從而調整競爭力排名,但IMD是不考慮這個重要因素。

如果以「覆蓋性」和「代表性」兩方面來分析,世界經濟論壇的研究結果當然會高於IMD。但筆者卻想起一件非常有趣的事。當IMD在今年年中公佈排名結果,有不少的學者、議員和政治團體利用這個機會大做文章,試圖將香港競爭力下降歸究於「內耗」。但真的假不了,世界經濟論壇的排名報告變成照妖鏡,將那些不求甚解和扭曲事實的有心人一網打盡。現在世界經濟論壇的結果正好證明「內耗」並未將香港的整體競爭力推低,而那些沒有做過競爭力研究的人士,又何苦充當專家,誤導香港市民呢?

今次世界經濟論壇的報告,其中一項令筆者特別憂慮;香港的高等教育質素的競爭力只是排名第22位,遠遠低於第3位的新加坡。從長遠角度來看,香港一定要從改善高等教育質素方面下工夫,否則難以持續提升競爭力,更遑論超越主要對手新加坡!

現在香港的教育最大的弊病在於重量不重質。過去幾年,本地不少高等教育機構大量製造副學士學位和文憑資格課程,但卻沒有提供相等的教育質素。去年,嶺南大學嚴重超收副學士生的事件就是一個證明。

另一個例子是,不少本地大學近年紛紛推出自負盈虧碩士課程。但不少學生卻是來自內地,令人不禁聯想到這些課程目的在於賺取盈利。大學的教育變得如此商業化,教育質素又如何進步?

香港教育質素下降,香港政府實在難辭其咎,單以中小學的直資制度(Direct Subsidy Scheme)已明顯違背有教無類的教育精神,令到大量家長和教育家不滿。而政府在吸引優秀人才作為中小學老師,卻未能做好本份。現在中小學老師面對的一個難題,要兼顧大量行政和非教學工作。正如筆者一位中學老師說:「現在教育是苦差,難以享受、投入工作。」如果有教育高官看到此文,請閣下重新檢視香港的教育制度,參考其他地區優勝之處,再去優化本港的制度,從而為未來的棟樑營造一個優良的學習環境吧!


關焯照  經濟學家


丘亦生: 競爭力不給力

競爭力近期成為新聞關鍵詞。兩個月前,中國城市競爭力研究會搞了一個全國競爭力排名,指香港排名由第一跌至第五,引發建制派拋出「家嘈屋閉論」。有線新聞近日踢爆,所謂「競爭力排名」計算粗疏,其他研究也錯漏百出,成為網絡熱話。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昨日公布最新一份全球經濟競爭力報告,香港第7位,升了兩位,又成了頭條新聞。

仔細看今次香港的評分,我有不明所以的感覺。好像其中一項,是公眾對政客信任度評分,香港排名第14,竟高於排第22名的英國,以及排第50名的美國。私人企業能否有效透過司法制度挑戰政府政策,也是考慮競爭力排名的指標,香港在這方面排名第三,遠勝不少歐美國家。

資料源自商會 有欠客觀

驟眼看這份報告,會以為香港政治頗為穩定、司法制度勝過英美。然而,世界經濟論壇評分標準,主要靠商界的問卷調查,再配合少數經濟數據編制,論壇每年會委託各地機構,訪問商界領袖及企業管理層。在港的合作機構是香港總商會及香港工業總會。上述調查反映的主要是從兩個商會調查得來的商界看法,並非什麼客觀指標。

莫講中國城市競爭力研究會的研究方法成疑,國際機構對於競爭力各自表述,定義不盡相同,排名升升跌跌,屢見不鮮。今年5月,瑞士洛桑學院發表世界競爭力報告,香港排名由全球第一跌至第三。我記得,當時不少評論疾呼香港人要多做實事,社會不要內耗,政府要帶頭發展產業,如今世界經濟論壇的報名又顯示香港的競爭力升了至兩位,不知道他們又有何評價?

我曾經引用經濟學家克魯明多年前一篇文章,指出國與國之間的經濟體並非零和遊戲,鬥競爭力是沒意義的,對競爭力的迷戀,既錯誤又危險。克魯明的看法是,影響一個地方人民生活的最重要因素,是提升生產力,這與國與國之間競爭沒必然關係,重點永遠是香港自己做得好不好。

拜托,請不要將「競爭力」再放回神壇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