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18日星期六

劉紹銘: 月雲與宜官


華 文世界的「金迷」千千萬萬,讀的是查先生的武俠小說。其實查大俠早年在香港賣文時也寫過「專欄文章」,俯仰天地,無所不談。他的隨筆雜文,早為行家賞識, 可惜這種不以「且看下回分解」作招徠的文字,「市場價值」遠不如英雄肝膽、兒女情長的故事。他的武俠小說坊間幾可隨手撿到。但收入在《三劍樓隨筆》或發表 在其他地方的散篇,讀者要看或要重溫,大概只能到圖書館或舊書店去找。(《三劍樓隨筆》一九五七年香港初版。簡體字版一九九七年上海上市。)


黃子平新近替中華書局編選了金庸的雜文,除收進一些「三劍樓」輯內金庸自己的作品外,還加插了好些在「後三劍」時期發表的文章,譬如說,〈韋小寶這小傢伙〉和短篇小說〈月雲〉。這本散文集叫《尋他千百度》。


我五十年代在台灣讀書,多篇收在《尋他千百度》的文章,最近才有機會讀到。黃子平老師說得對,查良鏞考證成癖。讀史出身的人有此「癖」,順理成章,難得的 是即使「雞毛蒜皮」的事,只要觸動他求證的神經,他也會尋根究柢下去。有一次他跟朋友談到根據莎劇Julius Caesar改編的電影,朋友問他:「刺殺凱撒的人都是元老,為甚麼元老卻沒有鬍子?」


此「怪問」查先生當時答不出來,回家後動手動腳找資料,終於找到答案。原來這是古羅馬男人一種虛榮心的表現。「書上說,古羅馬的青年有許多愛留鬍子,年紀 大起來時,鬍子漸漸變白,他們先把少數幾根白鬍子拔去,後來拔不勝拔,就索性剃去,所以元老反而沒有鬍子。古羅馬人把頭髮披在前額,據說是為了掩飾逐漸禿 出的前額。」這種發現對促進世界文明不一定有好處,但有問題就得找答案,這正是「考據癖」的由來。


《尋他千百度》諸篇,初讀時令我微感意外的是收在「附錄」中的〈月雲〉。這是一篇以民國人物做主角、刊登在上海的《收獲》雜誌的短篇小說。所謂「意外」,就是以小說論小說,〈月雲〉寫得實在平凡,照理說金庸應該「割愛」的。


月雲是給餐粥不繼的農家父母「押」了給一家江南地主的小丫頭,專責服侍小少爺宜官。在鄉下的家,月雲經常餓飯。到了宜官的地主人家,得少主賞賜,嚐了生平第一口吃年糕的滋味。「過去烘糖年糕給宜官吃,聞到甜香,只有偷偷的嚥下唾液,不敢給人聽到見到。」


宜官的課外讀物是哥哥從上海帶回來的小說。他特別喜歡巴金。只是他覺得月雲長得「醜」,又「蠢死了」,一直沒有像《家》中的三少爺那樣跟丫頭鬧戀愛。但巴 金「人道主義」的思想對他影響甚深。他學會了平等待人,對人要溫柔親善,因此他從未打罵過月雲。有時還把自己讀過的小說中的故事講給她聽。


抗日軍興,宜官老家起巨變,長工和丫頭各奔前程,母親在逃難時生病,因缺乏醫藥,死了。兩個弟弟也死了。宜官倒上了大學,抗戰勝利後給派到香港工作,月雲 沒有跟着他去,以後這小丫頭就在他生命中消失。後來山東的軍隊打進了宜官的家鄉,他老爸給新政府判定為「欺壓農民」的地主,處了死刑。


宜官在香港哭了三天三夜,但內心並沒有痛恨殺害他父親的軍隊。他想到這是天翻地覆的時代動亂。他想到千千萬萬境況與月雲相似經常餓飯的小丫頭。他想到爸爸 媽媽,他們的地是祖傳的,自己雖然沒有做壞事,沒有欺壓旁人,「然而不自覺的依照祖上傳下來的制度和方式做事,自己過得很舒服,忍令別人捱餓吃苦,而無動 於衷。」


這篇「小說」到這裏突然峯迴路轉,令人措手不及。以下這段自述全文抄錄:


宜官姓查,「宜官」是家裏的小名,是祖父取的,全名叫做宜孫,因為他排行第二,上面還有一個哥哥。宜官的學名叫良鏞,「良」是排行,他這一輩兄弟的名字中全有一個「良」字。後來他寫小說,把「鏞」字折開來,筆名叫做「金庸」。


這麼說來〈月雲〉可再不是小說家言了。宜官就是金庸,金庸就是宜官。不突出這二位一體的身份,是說不出「金庸的小說寫得並不好」這種話來的。我前面說過, 〈月雲〉寫得實在平凡,因為作品主題先行,人物的發展受到濃得不可開交的「人道思想」支配,看來有點抽象。但作為金庸創作的一段「心路歷程」看,〈月雲〉 卻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參考資料。


黃子平看透金庸讀史,特別關注歷史人物的性格和身世。〈馬援與二徵王〉一開始就說:「二徵王是漢光武帝所執行的大國主義的犧牲者,是被中國的侵略軍所殺死 的越南民族女英雄。」金庸顯然對「普天之下莫非吾土」的大漢沙文思想很不以為然。《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明明說得清楚:「中國貪其珍賂,漸相侵侮,故 率數歲一反。」二徵王是兩姊妹,姊姊名叫徵側,妹妹叫徵貳,二人驍勇善戰,受漢人欺負得忍無可忍時相繼起義。「漢朝派去的大官們有的紛紛逃避,有的堅守幾 座城池不敢出來。」


漢光武眼見拿這兩個「蠻女」沒辦法,終於建武十七年任命伏波將軍馬援統領大軍南下。黃子平認為〈馬援與二徵王〉本來是要講這位漢代名將的「威水」史的,誰 料筆鋒一轉,替「南蠻」伸張起正義來:「兩個年輕女子領導的起義達成了這樣的規模與聲勢,在一千九百多年以前固然是空前的事,直到今天,世界史上也還沒出 現過類似的例子。」


馬援於建武十八年四月間從海道登陸越南,與徵側大戰,打敗了二徵王。她們逃到山地之中,第二年終為馬援軍所害。黃教授據此用了史筆:「熟讀《天龍八部》的讀者,曉得喬峰蕭峰的身份認同如何在胡漢之間兜兜轉轉,當能明白金庸的『民族立場』在這裏的倏然翻轉。」


熟讀〈月雲〉的讀者,當能記得這篇小說是這樣結尾的。金庸這個作者自說自話供稱:


金庸的小說寫得並不好。不過他總是覺得,不應當欺壓弱小,使得人家沒有反抗能力而忍受極大的痛苦,所以他寫武俠小說。他正在寫的時候,以後重讀自己作品的 時候,常常為書中人物的不幸而流淚。他寫楊過等不到小龍女而太陽下山時,哭出聲來;他寫張無忌與小昭被迫分手時哭了;寫蕭峰因誤會打死心愛的阿朱時哭得更 加傷心;他寫佛山鎮上窮人鍾阿四全家給惡霸鳳天南殺死時熱血沸騰,大怒拍桌,把手掌也拍痛了。他知道這些都是假的,但世上有不少更加令人悲傷的真事,旁人 有很多,自己也有不少。


「眾裏尋他千百度」,原來那位當年用竹尺遞上一條熱烘烘的年糕給小丫頭吃的少爺正是查大俠金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