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12日星期日

陶傑: 「內地」之謎




特區班子行政會議要求,「提交政策時要評估內地反應」,以及「是否要聯繫內地解釋政策」,遭到社會抨擊。這句「指引」,一聽就知道是北京的主人交付下來的,因為限買奶粉兩罐,將奶粉當做戰略物資來規管,令「內地」很不滿。

但什麼是「內地」?這個極度抽象空泛的名詞,缺乏邏輯訓練的人,是一個難題。譬如上海一千名民眾,在松江區示威抗議興建一座電池廠,反對工業廢水排放,危害健康。上海市政府說,電池廠沒有問題。上海在「內地」。建電池廠,不滿的上海民眾,屬於「內地」,上海的政府當局,也是「內地」。上海建一座電池廠,「內地」極度不滿,但「內地」也認為沒有問題。

去年七月,江蘇民眾反對日資造紙廠建設排污口,政府不理,抗議者衝擊政府機關,十六名中國人因尋釁滋事罪,判刑入獄。這家日資造紙廠的日本投資者,投資時有沒有「評估『內地』反應和感受」?「內地」對造紙廠污染甚感憤怒,但是同時,「內地」又對「內地」鎮壓判了刑。

但是同樣「內地」的昆明,準備建一家煉油廠,又爆發民眾示威,昆明市政府表示,「項目上還是不上,取決於多數民眾」。此一案子,「內地」憤怒了,「內地」對於「內地」的抗議,又讓了步。

香港人近年自我審查,將「中國大陸」泛稱「內地」,於是自己搞得差不多先生的迷糊。「內地」可以是中南海的中共,省市的中共地方當局。內地可以是「政府機關」,也可以是「黨委組織」。「內地」可以是提倡「借鑑西方普世價值觀政治改革」的中國總理溫家寶,也可以是「絕不照搬西方那一套」的中國人大委員長吳邦國。韓寒及其自由派支持者是「內地」,孔慶東及其毛左粉絲更是「內地」。北京是「內地」,上海也是「內地」。下跪請願的中國屁民是「內地」,有組織的五毛打手也是「內地」。

梁班子的政策推出之前,評估所謂「內地」反應,絕不可能,精確地說,是「得到中國政府港澳事務小組的批准」。

香港的政務官,是所謂「港英」培養出來的官僚,不了解複雜的中國,叫他們提交政策時,「評估內地反應」,他們拿着「政策文件」,不知該上黑龍江找哈爾濱市委書記,還是清華大學研習班導師,還是蘭州軍區,還是深圳福田區街道委員會去接受「評估」,所以此一指令,對於政務官,是好消息,因為從此可以大腦休息,上班等收工,有什麼比天天看日曆,盼到周末,去「內地」的東莞沖個涼,揼個靚骨之舒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