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7日星期日

盧斯達: 寫作時減少一點香港文化?




散文家余光中來港出席文藝活動,談到香港年輕一代筆力不濟,原因是香港學生因普通話學得不好,常常用錯字及將白話寫入文章,他鼓勵港生學好普通話,以改善中文。又說:「香港學生的普通話要多努力,這才可以在寫作時,減少一點香港文化。」

文字不代表人品。胡蘭成也是如此。中文這東西博大精深,我還是門外漢,所以實在不明「普通話程度」和「寫作能力」的必然關係;更不了解為甚麼「好中文」的定義,會是越少香港文化就越好。香港文化被置於「中文」的對立面。有港味,就不是好的中文。那甚麼才是好的中文呢?余光中大概認為「普通話化」的中文,才是「標準中文」,即香港人的中文,不是中文;北京人的中文才是中文。北京烤鴨才是中菜,廣東燒味拼盤就不是中菜了。怪不得香港人到大陸探望異見人士,會被「驅逐出境」──因為香港人在中國眼中並不是中國人,所以邏輯上才能被「驅逐出境」。一邊不當你是中國人,另一邊卻又要你愛國愛港。公是他贏,字是你輸。

波蘭有過許多「被俄化」的慘痛歷史,香港亦正受「普教中」荼毒。「正統」是一種壓制。如果文化是一種權力,「正統」的觀念本身就是一個專政機器。中文總是會帶有不同的地域色彩,不是哪個才「對」的問題。但「存異」一事,於大中華地區,殊難達成。因有其「尚同」觀念之層累,揮之不去。最終就是北京人用痰罐吐痰才是「真.中國人」的表現,如果用紙巾包好,就是洋鬼子港英餘孽的遺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