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30日星期二

龐永欣: 教改成功,微調便行?



 
最近發表的《新高中學制檢討報告》 ,認定新高中已成功提升學生在學業和非學業的學習質素。但證據何在?文件指曾進行68次調17,000人,但其中羅列的數據,原來只來自問問受訪者認為自己或學生有沒有進!「學習質素」是深層次概念,不可能由意見調得出,是基本常識;此外,報告只列舉「支持」的意見和數據,無數據的地方就填上「有證據顯示」(there is evidence ),「有回饋意見表示」(feedback indicates)等空洞字眼。

報告對新舊學制進行比較,認為新勝舊,例如,「舊制下只有33% 適齡兒童讀中六,現在則有85%」,卻沒學額擴充只是「肯使錢」便能做到的事,並非教改成績。報告又引用港生在國際測驗的成績,證明教改成功,卻沒我們的成績遠在教改之前已名列前茅,並不能歸功於新學制。

報告製造的印象是:新高中的形勢大好,只需微調便行!於是官員跑出來宣布:現在順應要求,刪減授課時數、減免校本評核、中文科補回範文教學……

談到印象,有10年前要推行教改,起因是大家對舊制度不滿:家長不滿學校功課太多、名校競爭大、學位難求、本地學校只推行應試教育,有錢的只好去讀國際學校,或求早日出國;教師不滿學生學習動機差、個別差異大;僱主不滿本地畢業生水平低,寧願請外國畢業生。因此,不搞教改香港便無前途。

10年教改後,請大家想想:上述問題究竟是減輕了?匡正了?抑是變得更嚴重?又新學制的檢討為甚麼不會問這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