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日星期二

張華: 美重返亞洲 中國收買非洲




習近平首次外訪,得失如何?失者,未能與俄羅斯簽訂石油協議,顯示中俄戰略協作關係還很脆弱,互信不足;建立金磚五國中央銀行的如意算盤也打不響,暫時無法依賴「金磚五國」去抗衡美國,要另闢蹊徑應對美國重返亞洲的壓力。得着呢?

習近平在非洲豪擲逾700億美元(逾4,000億元人民幣),應是近年外訪中共領導人中最闊綽的。據公開報道,習近平訪非期間簽訂及承諾的援助項目包括:用100億美元援助坦桑尼亞建設港口等基建,建成後將是中國在東非首個軍民兩用港口;向非洲發放200億美元貸款;向「金磚五國應急基金」注資410億美元(是俄、印等國的一倍多);協助剛果建設一個港口及水力發電廠(金額不詳)。

若僅覷準非洲石油、礦石等能源和天然資源,大可在買賣時結賬,毋須事先動用天文數字的老百姓血汗錢去討好非洲人。顯然,這是巨額政治投資,收穫的不僅是經濟利益,還有政治、外交及戰略的回報。因此,習近平在剛果演講稱:「中國將……在力所能及範圍內繼續增加對非援助、擴大對非貿易和投資、加強對非務實合作,攜手應對世界經濟風險和困難帶來的挑戰。」

非洲向來是歐洲後花園,但金融海嘯重創歐洲經濟,歐盟危機一浪接一浪,再沒餘力協助非洲度過難關,馬里被伊斯蘭武裝入侵多時,法國才勉力派兵圍剿,且步步為營,不敢深陷其中而變成沉重負擔。可以說,中國此時向非洲「空投」美元的效果,定比以前的援助更大。

事實上,中共建政後不遺餘力在非洲作政治投資,包括興建坦贊鐵路(坦桑尼亞至贊比亞)等,並在「非洲兄弟」幫助下,得以取代台灣的聯合國會籍。

今天,中共面臨另一次外交困局,亟需「非洲兄弟」援手。美國確定重返亞洲後,中國與鄰國的領海糾紛不斷升溫,目前在區內正承受着改革開放以來最大的敵視及不信任。而茉莉花革命後,非洲及中東政局驟變,中國面臨的和平演變壓力也大增。因此,中國除非推行政改,否則只有繼續重金「收買」非洲及太平洋小國,以舒緩外交及戰略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