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8日星期日

李平: 京官謬論 香港豈能附和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前日會見香港經民聯訪京團時連發謬論,一曰只有發展經濟才能改善民生,其他都是空談;二曰香港深層次矛盾逐漸呈現,香港競爭優勢開始弱化。對中共主管港澳事務高官的這些言論,親北京人士、報章隨聲附和,似乎普選、佔領中環、預算案、拒絕盲捐、工潮等都成了空談的泛政治化問題,似乎香港經濟告急、只有中央能救香港。

一向巧言令色的特首梁振英,未敢對張德江的言論置評。難得的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公開表明不認同張德江有關香港優勢弱化的說法,認為香港有很多條件可令經濟再創高峯,怎樣利用優勢發展經濟「永遠是要靠我們自己,是事在人為」。的確,無論是發揮香港優勢,還是爭取真普選,都要靠我們自己,不能等中共施捨。

對於香港的深層次矛盾,早在200512月曾蔭權第一次上京述職時,時任總理溫家寶已作出訓示,其後又多次提及,但對於具體矛盾是甚麼,是政制問題還是經濟問題,一直語焉不詳,並引發香港各界不同解讀,成為加劇香港內耗的原因之一。

張德江重提香港的深層次矛盾,較明確指向經濟問題。較早前港澳辦副主任周波在一個經濟研討會上也指香港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某些優勢有所弱化,香港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京官的連番言論,警告意味甚重,大有藉經濟、民生問題,逼港人在政改問題上低頭之意,如果香港官員、輿論再附和,不只影響香港民心,還可能影響外商觀感,真的影響香港競爭力。

至於所謂只有發展經濟才能改善民生,玩的只是語言偽術。從邏輯上來講,發展經濟只是改善民生的必要條件,並非充份條件。內地改革開放30多年的歷史已證明,中國的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但官員貪腐、貧富分化,社會失去公義公正,民生何來保障?連嬰兒奶粉安全都得不到保障的社會,民生何來改善?

張德江避談香港普選等政治問題,與習近平主政後中共避談政制改革是一脈相承,顯示中共新領導層在內地、香港的政改問題上都在退縮,不及過往領導人的遠見。早在1980年代,中共元老鄧小平就強調必須推動政改:「不改革政治體制,就不能保障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經濟體制改革繼續前進。」遺憾的是,以鄧小平的政治強人角色,也未能啟動政改,其後溫家寶屢次呼籲政改,已被譏為影帝的表演。

如今,面對中港兩地已表面化的政治矛盾,中共高層仍採取迴避態度,選擇以政治口號的宣傳代替政治改革,一個「中國夢」的口號能忽悠多久?梁振英政府更東施效顰,推出一個連文法都不通的「家是香港」運動,政治鬧劇豈能代替政治改革?

其實,香港真正令人擔心的不是經濟競爭力受到珠三角、長三角的挑戰,而是香港法治和自由的核心價值、廉潔而中立的公務員隊伍正受內地污染、侵蝕。一個沒有民意基礎的政府,一批急於向北京效忠、獻殷勤的高官,豈會有心有力解決香港經濟的深層次矛盾?豈會真正關心民生、致力解決貧富分化問題?可以說,加快改制改革、實現真普選,與發展經濟一樣,也是香港改善民生的必要條件。如果中共高層再視而不見,香港市民、媒體有必要用更大的聲浪和行動,讓他們聽見、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