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1日星期一

明報社評: 預選只解除中央之忌 未顧及港人民主之欲




2017年普選特首安排,雖然特區政府未開始諮詢,但是近日北京「兩會」期間傳來的信息,使人相信中央對於特首普選安排已有一定傾向,主要是提名委員會將有預選,目的確保經由一人一票選出的特首,要愛國愛港、得到中央信任和接受。這個預選機制是否合乎普及而平等的普選原則,會成為討論熱點,也是會否觸發大規模群眾運動的焦點。初步看來,預選可以消除中央的大忌,避免選出一名與中央對抗的特首;不過,預選的小圈子選舉,實質上是一次篩選,最有可能把中央不接受的人踢出局,與港人期盼的真普選有明顯落差,也就是說,預選未能顧及港人的民主訴求。

預選機制所為何事?  封殺民主派?

2017年特首選舉安排,成為今次「兩會」涉港事務熱點,有些始料不及,這個情,有意見認為與學者提出以「佔領中環」的公民抗命方式爭取真普選有關。中央就特首選舉高調表態,有解讀為目的在搶佔話語權,壓制「佔領中環」運動。無論這個解讀是否符合事實,若中央就特首人選有什麼顧忌,對香港情勢有什麼憂慮,都坦言相告,港人不用再猜度,可以探討有什麼辦法消除中央的顧忌,從這個角度看來,中央近期對特首人選開出條件,有積極意義。

北京傳來的特首普選信息,首先是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說特首要愛國愛港,不能與中央對抗;然後中聯辦主任張曉明說特首必須愛國愛港、獲中央信任和得到港人認同。俞正聲和張曉明都是開條件,昨日,全國政協常委陳永棋則挑明,若2017年特首普選如果有預選程序,可以確保候選人不會與中央對抗,避免香港陷入憲制危機。

結合俞正聲、張嘵明和陳永棋的說法,中央對特首普選的傾向,關鍵是透過提名委員會預選的「民主程序」,使不獲中央接受的人不能成為候選人,無緣參與一人一票的選舉。由於提名委員會仍未產生,「民主程序」不知道如何操作,若此際說預選不民主,特首選舉並非真普選,或許有些言之尚早。不過,一般認為提名委員會的組成與選舉委員會相若,提名委員會之於中央也可以如臂使指,以其小圈子選舉的實質,按愛國愛港的政治要求甄別特首參選人,被篩選出局者,肯定不會是建制陣營的參選人,而是被認為與中央對抗的民主派人士。所以,關鍵在於提名委員會的組成和愛國愛港的準則。

設若提名委員會的成員由全民普選產生,有民意授權和認受性;另外,愛國愛港有客觀準則,形成具體法律化規範,而非單憑一小撮人的主觀好惡判斷,則這樣的提名委員會即使篩出一些參選人,應該無大爭議。只是,迄今看不到提名委員會的組成和愛國愛港準則,有朝着民主和法律化發展的可能。設若提名委員會的組成、運作類如選舉委員會,透過所謂「民主程序」封殺民主派參選人,若說這樣的特首普選符合普及而平等的原則,相信多數港人不會認同,也不會接受。

從中央近期對特首普選的表態,或許可以推論:中央憂慮取態對抗的人當選特首,凝聚抗拒中央的力量在港執政,則屆時中央與香港的關係處於對抗狀態,不得安寧;另外,中央更憂慮屆時外部勢力利用香港成為橋頭堡,對大陸搞顛覆活動。若中央從這些疑慮出發,則透過預選,把與中央對抗的參選人踢出局,就完全有可能。這個做法,中央的顧忌得以解除,毋須再擔心,但就會犧牲普及而平等的普選原則,使港人對民主的追求再一次落空,對港人也不公平。

港民主選舉  中央未兌現承諾

港人追求一人一票民主選舉已經30年,1980年代中央答允香港回歸後實施民主選舉制度,使許多人由疑慮轉而支持回歸;《基本法》附件2有關2007年立法會產生辦法的寫法,當時有中方人士解讀就是讓香港實施普選。所以,許多港人認為一人一票民主選舉是港人應得的,也是中央對港人的承諾。2007年時,中央已經未兌現承諾,2017年仍然見不到真普選,即是說中央只顧及自己的憂慮,繼續無視港人對真民主、真普選的訴求和追求,從種種跡象看來,今次港人的反彈,相信不會如過去般雲淡風清。

「佔領中環」由一貫取態溫和的學者提出,得到廣泛迴響,稍為對本港民情有了解的人,都會感覺到環繞這個議題,政治能量在迅速積累,情勢反映許多港人對中央一再拖延在港落實民主,已經不耐煩。若日後當局提出的普選方案未能讓港人看到真普選,一場規模龐大的爭普選民主運動就會爆發,許多港人會起而行動,屆時朝野對立的尖銳程度,將會是歷來僅見。

關於特首選舉安排,必須在消除中央憂慮和顧忌的同時,要顧及港人對民主的訴求,才可以避免政治動盪;若「佔領中環」發動起來,對本港金融中心地位會構成衝擊,不利香港經濟發展。若事態發展到「佔領中環」,對中央和香港都沒有好處,現在應該還有迴旋餘地,期望朝野各方都以最大努力,爭取今次政改安排角力不會走到最壞一步。

(評政改前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