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5日星期二

丘亦生: 中石化博大霧


中石化(386)近日成為眾矢之的,不是因為它前晚忽然配股集資200多億元,拖累昨日的港股借勢急跌500餘點,而是因為它與全國近日的嚴重空氣污染扯上關係,甚至被認為要負上一定責任。

北京等多個大城市上月底起,又再出現極嚴重的空氣污染,能見度急降,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更形容,污染甚至比沙士更可怕,因為你總不能停止呼吸。

成品油污糟 空氣差元凶

內地空氣異常污濁,除了是因為氣候因素之外,最大的元凶,是汽車的排放,而汽車的污染物排放量,又與汽油的含硫量相關,於是大家在有氣難唞的苦況下,將矛頭直指煉油的中石化,歸咎其遲遲不肯提升成品油的質量,甚至傳出中石化的成品油含硫量,是歐洲水平的15倍。
在重重輿論壓力下,中石化董事長傅成玉於1月底回應,指並不存在油企質量不達標的情況,問題只是國家訂定的標準太低,「標準不提高,設備改造就上不去」。

他所指的,是內地汽車排放標準。上月底,北京市政府才公佈於2月開始實施名為「國Ⅴ」的排放標準,符合規定的汽油,含硫量約在10ppm濃度單位,追上歐 盟的標準,而全國仍普遍沿用的「國Ⅲ」標準則為150ppm,後者是前者的15倍。全國其他範圍何時採納「國Ⅴ」,好像未有時間表,而幾個大城市如上海、 珠三角、江蘇等地區才剛開始執行「國IV」。

市場無競爭 中石化懶理

不過,就算把汽車裝置的排放標準升級,但汽油標準的升級多數跟不上,令汽車的淨化裝置等技術得物無所用。問題當然是含硫量低的油品,煉油成本較高,中石化為業績着想,自然拖得就拖,賴國家標準低,橫豎根本沒有競爭者,會搶先推出乾淨油蠶食其市場。
企業有自己的算盤,這算盤當然未必與國家利益一致,有時差異可以大到不能想像。正如今次全國性霧霾,對市民健康的影響、生產力的拖累、醫療系統的負荷,都 是天文數字。年初亞洲開發銀行及外國學者共同發表的一份報告,評估內地的空氣污染帶來的種種損失,高達GDP的1.2%。

地方官無視 寧多搞基建

幸好,中石化不是普通企業,而是國有企業,照計一切好辦事,國家與企業二位一體,完全無敵我矛盾,總能找到兩贏方案。
講就容易,最近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BER)剛發佈了兩份關於內地空氣污染的研究,相當應景。其中一份由清華大學聯同多位海外學者進行的研究,便指地方政府搞環保缺乏誘因,對升官不但沒有幫助,甚至有所拖累,遠不如搞公路基建既可拉動GDP,又可抬高地價及財政收入。

沒有適當的誘因機制,任憑科學發展觀、十二五規劃講環保講到口水乾,但地方官一於抱持講咗當做咗的態度。地方政府花在環保基建的投資,佔整體城市基建投資 的比例,由2000年的25.4%一路跌至2006年的19.1%,至2009年才略回升至21.3%。有多少誠意,一目了然。

學者查數據 揭造假嫌疑

另一份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北大學者合撰的研究,翻查了2000至2009年的37個城市數據後,更直指地方向中央呈報的空氣污染指數,有造數的嫌疑,以爭奪國家環保模範城市的頭銜。

傅成玉接受內地媒體訪問時強調:「我們的員工為了國家利益、民族利益,可以放棄自己的利益去奉獻,這在西方做不到。」我當然希望他說得出做得到,但我更樂見的是,他的酬金與仕途可與內地空氣質素掛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