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4日星期一

關焯照、沈耀曦﹕香港就業數據出了問題嗎? ——再續篇




129日,政府統計處高級統計師吳品慧撰文〈香港的勞工市場持續緊張〉,回應筆者124日的文章〈香港就業數據出了問題嗎?〉,指出「2011/12年經濟放緩主要原因是外貿下跌,但內部需求仍然強勁。而以往幾次經濟下行周期(技術性衰退),各個經濟環節,包括外貿及內部需求,均同步下跌」。另外吳品慧提出,「近兩年勞工市場的氣氛相當好,很多行業(尤其是勞工密集行業)需要大量人手,人手相當緊絀,與失業率處於低水平的情況大致吻合」。

關於吳品慧的文章,筆者有以下回應:

第一,吳品慧描述的「外貿及內部需求,均同步下跌」的現象,並未有出現於每次的技術性衰退中。要了解情,筆者先討論過去五次技術性衰退(實質經濟增長起碼連續兩季〔按季〕收縮)的分別和相似之處。從附表,讀者可以清楚看到當經濟活動明顯減速,很多經濟指標,例如私人消費開支、零售業銷售貨量、整體出口、名義工資、私營機構職位空缺和失業率,都通常受到影響。如果讀者再細心分析,在3次較嚴重的技術性衰退發生前後(附表第2項〔1997年第4季至98年第4季〕、第3項〔2001年第1季至第4季〕及第5項〔2008年第2季至2009年第1季〕),附表中的經濟指標的表現是合乎預期的。例如私人消費開支、零售業銷售貨量、出口、私營機構職位空缺和名義工資在這期間均出現增長下降(收縮),只有失業率上升。但其他兩次較輕微的技術性衰退(附表第1項〔1995年第2至第3季〕和第4項〔2003年第1至第2季〕),則與吳品慧的描述有明顯出入,零售增長的確下跌,但出口卻保持穩健增長(大部分時間都是雙位數字增長)。這結果明顯指出,在技術性衰退出現時,外貿及內部需求是不需要同步下跌!

零售業近年的拦金期已過

第二,2011/12年經濟放緩時,筆者不認同在最近年多內部需求仍然保持強勁增長。以2012年為例,零售和內需表現明顯轉弱,私人消費開支增長在2012年第2和第3季分別下降至只有3.1%2.8%,遠低於2011年的平均私人消費開支增長8.2%。類似現象也同時發生於零售業銷售貨量。如果吳品慧有留意零售企業近幾季的業績,通常都是出現明顯倒退,反映零售業近年的拦金期已過。

第三,至於勞工市場的狀,吳品慧提供的私營機構職位空缺和在勞工處登記的私營機構職位空缺數目,在2012年頭3季是有所增加,但非常有趣,這職位空缺的上升趨勢卻背馳於僱主增加人手的意欲。根據最近兩年ManpowerServices (HK) Ltd.每季進行的「就業展望調查」,僱主增加人手的百分率從2011年第二季的高位24%急速下降至2012年第一季的低位11%,而最近的調查結果仍顯示僱主在今年第一季增加人手的意欲是相對低(附圖)。

第四,一個有趣的結果是:在1995年的技術性衰退期間,本地平均名義工資增長仍然高達8%,這強勁工資增幅是反映當時的通脹率處於高水平,所以名義工資被推高。而2011年的名義工資高見8.1%亦是在很大的程度上受惠於較高的通脹率。在吳品慧的回應,她曾以名義工資高企來解釋勞工市場的供求偏緊狀看來不太合適(在經濟學上,當滯脹發生時,經濟表現可以明顯轉差,但通脹率、失業率和名義工資增長亦可以同時高企)。

奇怪的現象

最後,經濟周期是描述經濟擴張和收縮周而復始的形態,但很多的經濟指標在周期運行時,都會表現出與周期「一致性」的現象(consistent phenomenon)。筆者提出在2011/12年,經濟增長大幅放緩但失業率卻仍能保持差不多全民就業水平(約3.23.4%)的確是一個奇怪的現象。要解答這問題是不能單憑一些職位空缺(準確度如何?)和名義工資數據作為支持或反對論據。筆者(關焯照)作為一個經濟和統計學家,是會參考不同的經濟理論和多方面的數據才會作出確實的結論,而政府統計處的回應至今仍未能解釋筆者對本地失業數據的準確性的疑團。

作者關焯照經濟學者,沈耀曦是中文大學財務系學生